奈曼東明變水害為水利

三農 農業 水利工程 玉米 奈曼旗新聞 2017-04-11

奈曼東明變水害為水利

當年建成的防漏渠(資料片)

1960年,奈曼旗東明人民公社充分利用水力為工農牧業生產服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水利工程系統。教來河從這個公社的全境斜穿而過,解放前,這條不馴的河流,經常改道,洪水氾濫。十幾年來,這裡的人們向水害展開頑強的鬥爭,河水不僅不再為害,而且開始在為人民謀福利了。這個公社範圍內,已有完整的東明、包米沙拉和大不改筒三大灌區,從公社中部穿過,支、鬥、農、毛渠縱橫交錯,五級渠道共1029條。旗裡修建的孟家段、嘎吐好來兩大水庫和公社自建的中小型水庫,蓄水充足,可以常年供水,灌溉面積達到99500畝,佔全公社可灌溉面積的82%以上。另外,還有排澇渠道16條,可排除近萬畝土地的內澇,給農業穩定豐收帶來了可靠的保證。

為了把一切水源都充分利用起來為工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他們沿大幹渠修建了一座水電站,除了供群眾照明之外,還供給公社農具修配廠、糧米加工廠和廣播站的全部用電。社員們利用乾渠水系建成11座動力站,過去一盤磨推穀子最多不過半鬥,動力站建成後,一小時一盤磨推穀子三鬥半到五斗,節約了勞力和畜力。這個公社在地下水的利用上,也做出了顯著成績。在地上水源不足的地方,開展了鑽井下泉運動。在東明,的確是無水不用,而且用得節約、合理,真正是向水要糧,向水要電,向水要勞力。

穿越60年時空,當時的人們充分利用水資源,化害為利,用水來灌溉農田,用水來提供生產的動力,彰顯了人民無窮的智慧。時至今日,今天的通遼人民依然在作著“水”這篇大文章,著重向“節水”的方向轉變。節水高產高效糧食功能區面積不斷擴大,集中連片的玉米膜下滴灌示範區展現著現代化農業的風采。今年我市將深入推進“引水節水建設”工程,今天的通遼農牧業正在接力昨天的奮鬥精神,唱響“水”字的戰歌。(楊朝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