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樑村精準扶貧記

三農 農業 合作社 手工藝 新疆網 2017-04-14
東樑村精準扶貧記

4月11日,在水西溝鎮東樑村,哈薩克族村民阿德列提·託乎爾汗正在從自家饢坑中取饢。(記者王麗麗攝)

新疆網訊 (記者王麗麗)哈薩克族村民阿德列提·託乎爾汗從沒有想過,自家打的饢居然這麼受歡迎,僅這一項,一個月就能給家裡增收一千多元。

阿德列提·託乎爾汗所在的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東樑村,是一個純哈薩克族聚居村,村民主要以養牛、羊、駱駝為主,2016年以前,村民人均年收入在9000多元左右。去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近1.2萬元。

這一切和自治區“訪惠聚”駐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東樑村工作隊(以下簡稱“訪惠聚”駐村工作隊)有直接關係,工作隊帶領村民把自家農產品包裝售賣,探索精準產業扶貧新模式。

特色饢店讓村民增收

50歲的阿德列提·託乎爾汗,2015年做過膝關節置換手術後,不能再幹重活,一家的生活僅靠丈夫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支撐。

“兒子在讀研究生,還要照顧公公婆婆,家裡的日子很難。”4月11日,阿德列提·託乎爾汗說起那段日子時,眉頭緊鎖。

“今年張老師來我們這裡後,說我的饢可以賣錢,還幫我四處宣傳,現在日子攢勁多了。”

阿德列提·託乎爾汗所說的張老師,是“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張洪軍,與阿德列提·託乎爾汗溝通後,建議她開個饢店,讓更多人吃到特色饢。

3月,阿德列提·託乎爾汗的饢店在自家院子開業了,生意出乎意料的好。 現在,阿德列提·託乎爾汗每兩天能賣40個饢,用掉10公斤麵粉,一個饢能賣4元。“除去成本,一個月輕輕鬆鬆收入近千元。”阿德列提·託乎爾汗滿臉笑意。

對於很多新疆本地人來說,三天不吃饢,心裡想得慌。現在,阿德列提·託乎爾汗有了自己的思考,她正和丈夫商量買個電動車,方便以後賣饢。

阿德列提·託乎爾汗還學起了漢語,這得益於“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在村裡辦的培訓班,讓當地村民學習漢語,讓工作隊成員學習哈薩克語。

“多懂點漢語,生意會更好。”阿德列提·託乎爾汗說。

張洪軍介紹,現在工作隊的隊員,都會簡單的哈薩克語,能與當地村民進行簡單交流,入戶時,他們還與村幹部結對一起入戶瞭解情況。

探索精準產業扶貧新模式

現在每週,除了照顧自家生意外,阿德列提·託乎爾汗還主動參加在村委會舉行的升國旗儀式。

“感謝黨的好政策,每次看到國旗飄揚,我的心裡都很激動。”阿德列提·託乎爾汗說,每次升國旗大家早早就到了。

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幫助下,更多牧民瞭解到惠民政策,紛紛將自己所遇到的難題告知工作隊。

44歲的古麗斯木·胡那皮亞,和幾個姐妹商量開一家糕點店,但擔心手藝不過關。

瞭解情況後,駐村工作隊積極與市人力資源部門聯繫,將在東樑村舉辦培訓班,教她們學習烘焙手藝。

工作隊隊員每走進一個哈薩克族村民家中,就能看到哈薩克族村民的刺繡。

哈薩克族民間傳統氈繡、布繡手工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哈薩克族婦女幾乎人人會制,家家都有。花氈繡制工藝複雜,製品美觀大方,結實耐用。

“怎麼樣能將這些手工藝品變成商品呢?”這是駐村工作隊隊員經常考慮的問題。

事實上,該村多年前投資建設的刺繡合作社,因為產品沒有銷路,已經停止運行兩三年。

搞好產業扶貧,關鍵在於把握“精準”和“特色”。要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從而探索契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模式。

張洪軍說,他們正在積極協調市屬紡織企業考察盤活合作社;工作隊還將教村民學習烹飪,並引導一些村民開設特色餐飲店。

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東樑村黨支部書記加爾肯·吾熱木汗說,在工作隊的帶動下,他們對村民的困難瞭解特別及時。

張洪軍說,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最終讓村民受益,確保穩定上不出事,村民共同富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