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騰飛,見證溫嶺經濟發展 這是當時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產品市場

三農 經濟 投資 農業 農產品 溫嶺檢察 2018-12-14
二次騰飛,見證溫嶺經濟發展 這是當時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產品市場

二次騰飛,見證溫嶺經濟發展 這是當時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產品市場

二次騰飛,見證溫嶺經濟發展 這是當時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產品市場

有一個地方,最熱鬧的時候,是在每天晚上的11時之後。

這不是夜場KTV,而是位於鬆門鎮的溫嶺市水產批發市場。吆喝聲、討價還價聲、裝貨卸貨的嘈雜聲,是這裡每天晚上都會奏響的“交響樂”。

這裡的深夜亮堂堂,在這裡,賣家裝起一筐筐的魚貨,尋找買家。買家們在這裡尋找最新鮮的海鮮,為第二天的餐桌增添美味。

溫嶺人,靠海而居,享受大海的天然饋贈,鬆門水產批發市場就這樣應運而生,為這些新鮮上岸的海鮮提供一個迎來送往的平臺。

改革開放40年來,這個水產批發市場也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騰飛與蛻變,才有瞭如今的模樣。

最早,還只是一個“馬路菜場”

最早的水產批發市場,還未成規模,只能算是一個小菜場。

靠海為生的漁民,將從大海里捕獲的“戰利品”拿到岸上來,希望能賣一個好價錢,維持生計。村民們也聚集在這裡,希望尋一味海鮮,買回去全家共享。這個供需市場就這樣形成了。

“一開始只是一個點,還並不算是一個市場。”浙江鬆門水產品批發市場副總經理江淑說,先是三五人聚集在一起,兜售新鮮的魚貨。就這樣,聚集在這個菜場裡的人越來越多。

“當時,海鮮商販就聚集在我家附近,每天這裡都很熱鬧。”在批發市場工作的司秤服務部管理人員張賢方,回憶起了三四十年前的事。

當時不少商販都沒有帶秤,或者有些為了買賣公平起見,會尋找第三方做司秤,於是,張賢方的父親就接下了這個任務,“一開始只是幫幾個人的忙,後來擺攤的越來越多,來找我們幫忙稱秤的人也越來越多。”

眼看著這裡的海鮮交易開始逐漸成氣候,人越聚越多,之後,海鮮攤販正式搬遷到北門菜場,與此同時,由當時的工商所牽頭,成立了水產交易所,規範交易。

這就是水產批發市場的前身。

“當時做買賣用的都是木杆秤,因為交易不規範,自然也就少不了一些吵鬧和糾紛,再加上攤販們都聚集在馬路邊上,造成了道路擁堵。”江淑也記得當時的情景,這種散賣沒有持續多久,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第一代水產批發市場正式形成。不過,當時的市場仍是小規模、分散化的粗放式發展。

1993年,“浙江鬆門水產品批發市場”正式成立

改革開放的春風不斷湧進這個濱海小城,也吹進了水產批發市場。1993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市場建設全面展開,位於鬆門鎮沿海路的浙江鬆門水產品批發市場正式成立。

至此,水產品批發市場進入二次發展時代,也是在這一次發展中,“浙江鬆門水產品批發市場”成為了市場的正式名字,這也是當時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產品市場。

從最初露天的“馬路市場”發展而來,老市場算得上頗具規模,佔地面積47408平方米,建築面積23605平方米,下設4個碼頭分場,設攤位5000餘個,經營戶1863戶,能同時容納2萬餘人進場交易。

“當時,人最多的時候,流動人員有3萬人次。”江淑說,那時候的市場已經實行24小時營業了,每天來往的人很多,也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問題。

“第一代市場,沒有服務,只有純粹的交易。”張賢方說,而到了第二代的市場,各方面的服務都在逐步規範和完善。

當時,還是由工商所牽頭,成立了司秤服務部,對市場內的交易進行管理和規範。除了固定的管理和服務人員,市場內還制訂了明確的交易制度,打擊強買強賣等漁霸行為,同時實行車貨分流等,努力打造一個和諧有序的水產交易環境。

“那時候,派出所、國稅、邊防等相關部門還經常開展聯合整治行動,為漁民打造良好的交易秩序。”江淑說。

“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時候,溫嶺的水產品已經漸漸地打響了名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鬆門水產品批發市場在華東地區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積累了良好的口碑。產品輻射到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特別是北京、天津、石家莊、南京、武漢等城市,他們慕名而來,到這裡求購海鮮。甚至,還有部分水產品出口到韓國、日本及歐美市場。

“當時,我們溫嶺漁民在外地賣貨,被問到是哪裡的,回答是鬆門的、石塘的,溫嶺海鮮的知名度就這樣打響了。”江淑說,於是,品質好、味道讚的溫嶺水產品就這樣名聲在外了。

那時候,鬆門水產品批發市場內的水產品種類已十分齊全,有帶魚、墨魚、黃魚、梭子蟹、白鯗、墨魚乾、蝦米、紫菜等百餘種水產品。其中,“鬆門牌”乾貨系列,在2003年浙江省農業博覽會上被省政府評為優質農產品,獲得銀獎。

2009年,市場成交量達22.5萬噸,成交額達49.5億元。當年,市場連續3屆獲“全國文明集貿市場”“全國行業一百強”“中國一流市場”“省級文明單位”“省重點市場”“全國十大水產品市場”等榮譽稱號。

二次騰飛,新的市場足足擴大了4倍

再一次騰飛,是在2014年。

彼時,隨著水產品交易量的增加,老市場的規模已逐漸不能滿足日常所需。“來往的人越來越多,交易區域太小,地方太擁擠了。”江淑說,到了後期,人和車擠在一起,連移動都很困難,新市場的建設勢在必行。

2008年,浙江鬆門水產品批發市場遷建工程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3.68億元,佔地面積138畝,總面積92025平方米,面積比原來的老市場足足大了4倍。

這一年的12月2日,新的市場正式開業。依託原有的產業優勢與市場資源,新市場也重新劃定功能區塊,分別為水產品交易區、凍品交易區、鮮品交易區、活品交易區、物流中心、結算中心、產品檢測中心及大型停車場等區塊。

新的市場,帶來的是新的環境、新的秩序。“以前市場只供交易,不管其他,而現在,各方面的服務都更加完善了。”張賢方說,新市場建立之後,倉儲、物流方面的服務都逐步完善,冷凍、加工等配套也跟上來了。

此外,藉助水產批發市場的輻射影響力,周邊的水產加工行業也開始日益壯大,“以前鬆門做加工的不到1萬人,現在都輻射到了石塘、上馬,甚至箬橫。”張賢方說。

水產批發市場的日益擴大,吸引的不再僅僅是溫嶺當地的賣家。如今,很多賣家來自舟山、沈家門。這些漁船從海上回來,更願意將船隻停靠在溫嶺的碼頭,直接在鬆門水產批發市場進行售賣。

“現在覺得,水產批發市場已經不僅僅侷限在這一個行業裡了。”張賢方說,看著市場的一路變遷,他也深有感觸。如今,市場的名氣越來越大,甚至成了一個旅遊“打卡點”之一,藉助著石塘旅遊業興起的東風,外來遊客在石塘旅遊之後,都把鬆門的水產批發市場作為行程的最後一站,買上一些新鮮的海鮮,滿載而歸,為旅途增添更多樂趣。

探索創新,發展還得向前看

新市場從2014年開業至今,也有4年時間了。在這些年的發展中,尤其是互聯網縱橫的時代,市場傳統的經營模式正在經受考驗。如何創新發展模式,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立足於新時代潮流中,是市場當下需要面對的問題。

2017年12月28日,溫嶺市市場集團正式成立。這也意味著,市場要在大體制下規範運行,實行精細化管理,走品牌化經營之路,在創新突破上下功夫,拓展市場功能,提升市場業態,加快市場轉型,積極構建現代化交易市場體系。

“市場內人員比較複雜,交易有時也有些混亂。”江淑說,今後在市場運行過程中,將對市場進行進一步規範,強化管理。

除此之外,以批發市場為源頭,打造“溫嶺品牌”,希望能將溫嶺的水產品知名度打響到全國各地。“希望大家都能有這樣的念頭,在溫嶺買到的水產品,就是品質保障。”對於今後的發展,江淑很有信心。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電商產業也是水產批發市場正在拓展的新方向。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市場重整資源,全面規劃整體發展方向,與不少新業態如阿里巴巴產業帶、小漁村、盒馬鮮生等接軌洽談,希望尋求新的突破。

“我們還探索過手機支付,希望打造無現金市場。”江淑說。不過,這一計劃目前正被擱置著。因為漁民的手要接觸海鮮,經常是溼的,頻繁接觸手機並不方便,而且還容易損壞手機。但是,這並沒有讓市場進一步的探索與革新止步,“我們需要不斷嘗試與創新,尋找新的發展路子。”江淑說。

此外,溫嶺—景寧山海協作項目順利落成。“景寧有山,溫嶺有海。”江淑說,通過協作項目,把景寧的特產運到溫嶺,把溫嶺的水產品運到景寧,通過兩地對接,探索合作模式,助推市場向新的方向拓展,提升市場的競爭力。

來自:溫嶺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