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襄陽記》、《蜀記》和《晉書》等記載,諸葛亮統率北進的兵士為十萬,加上留守成都和鎮守邊郡的4萬人,總兵力當在14萬左右,這是蜀漢兵力最盛之時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兵力情況

劉備討黃巾

正文:

民國時期,陶元珍在《三國食貨志》中曾稱“若在三國初期,群雄之兵當不可以數計”,這個“不可以數計”並非指多得數不過來,而是說太繁雜,難以準確計算。

的確,關於三國時期的兵力狀況,史籍上沒有系統而詳實的記載,僅有與之相關的零星記錄和簡單描述。

但是,根據這些記錄,佐之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魏蜀吳三國的兵力狀況我們也可以窺知一二。

在《三國食貨志》中,陶元珍就總結三國兵力狀況曰:

“魏之將土,極盛時當不下六七十萬人;蜀之將士,極盛時當不下十數萬人;吳之將士,極盛時當不下三十萬人”。

一、曹魏兵力

曹魏的軍隊,始建於曹燥。早在董卓進軍洛陽時,曹操就“散家財,合義兵”,組織私人部曲參加討董卓的戰爭,如《三國志》載:“世語曰,陳留孝廉衛茲以家財資太祖,使起兵,眾有五千人。”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兵力情況

十八路諸侯

總體來看,曹魏立國中原,地廣人多,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強。曹魏的軍隊有陸軍、水軍兩個軍種,其中以陸軍為主,水軍為輔,陸軍中又分騎兵和步兵。

其中數量最多的為步兵,戰鬥力最強的則為騎兵。曹操在赤壁之戰時,號稱80萬,顯系誇大之辭,但據當時的吳軍統帥周瑜的判斷,水陸步騎亦有20餘萬之眾,連同中原地區各地鎮守部隊,總兵力當在30萬人左右。

此後,在長期的戰爭中,兵力時有消長。《六歷代軍制》談到曹魏的全國兵力說,常保持在30萬人左右,最多時近50萬人。

實際上曹魏兵力的極盛時期應該不止50萬人。《晉書·文帝紀》載諸葛誕作亂時,司馬昭所上表有云:“今諸軍可五十萬,以眾擊寡,蔑不克矣。”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兵力情況

三國演義(劇照)

此表所計五十萬只是淮南與中央軍的數目,還不包括鄧艾在隴西雍涼之軍、朝廷嫡系禁軍以及全國各地防守之軍。

因此相加就不止六、七十萬了。正如陶先生在《三國食貨志》中又案曰:合此外將士計之,當不下六七十萬人。

二、蜀漢兵力

蜀漢兵力總數,相對來複雜一點,目前有以下材料可供分析。

1. 《資治通鑑》卷78《魏紀》元帝景元三年:司馬昭說“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不下四萬,餘眾不過五萬。”

2. 《三國志》卷3《蜀書·後主傳》注引王隱《蜀記》:蜀亡時,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3. 《三國志》卷35《蜀書·諸葛亮傳》注引《亮集·正議》:“制四方,定海內,況以數十萬之眾,據正道而臨有罪”

4. 前傳注引張儼《默記·述佐篇》:“昔樂毅以弱燕之眾,兼從五國之兵,長驅強齊,下七十餘城。今蜀漢之卒,不少燕軍。”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兵力情況

三國演義(劇照)

262年,司馬昭欲伐蜀,遭到多數朝巨反對,為說服群僚,故意縮小敵方力量,說:“蜀戰士九萬”顯然不足為憑。

按蜀國疆域,當東漢之益州及涼州之武都郡。《後漢書》卷23《郡國五》載永和五年益州及武都郡戶口可知,東漢永和五年時,益州及武都郡有戶154萬多,口732萬多。

人口變化,若無嚴重天災人禍,按正常發展總是呈上升趨勢的,所以,按《後漢書·郡國五》所載推算蜀國實際人口,只能多於永和五年的150多萬戶,700多萬口,而不會少於這個數字。

蜀漢的軍隊,有陸軍、水軍兩個兵種,以陸軍為主,水軍次之。陸軍之中,又包括步兵、騎兵、弩兵和車兵。

蜀國的步、騎,遠不能與曹魏相比,水軍又趕不上孫吳的水師,為了揚長避短,蜀漢組建了一支以雲、貴、川的少數民族為主的萬人左右的弩兵,成為蜀軍的精銳,戰鬥力極強。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兵力情況

三國演義(劇照)

劉備起兵時,僅有少量步騎兵,佔領徐州時得陶謙兵18萬,其後屢戰屢敗,所剩無幾。赤壁戰前,得到劉表一部軍隊,兵力有所增長。

赤壁之戰後,收荊州降卒約數萬及廬江雷緒之數萬口,這時已有眾20餘萬,佔益州後,吞併了劉璋的軍隊,加上馬超等歸附的部隊,兵力大大增強。

夷陵之戰失敗後,蜀漢的兵力驟減,經諸葛亮努力經營,至建興五年(227年)兵力才又增加。他上表劉禪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說明兵力已經充足。

據《襄陽記》、《蜀記》和《晉書》等記載,諸葛亮統率北進的兵士為十萬,加上留守成都和鎮守邊郡的4萬人,總兵力當在14萬左右,這是蜀漢兵力最盛之時。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兵力情況

黃巾軍

因北伐連年用兵,兵力損耗嚴重,而補充又十分困難,“調發諸郡,多不相救”,被滅時,總兵力為十萬餘人。正如《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帶甲將士十萬二千。”

三、孫吳兵力

孫吳的軍隊,由水、陸軍組成。陸軍又有步兵和騎兵兩個兵種。由於孫吳地處東南沿海,北控長江中下游,轄區內又河湖縱橫,所以水軍是孫吳的主要軍種。

孫策渡江南進時,兵力僅千人,佔領會稽後,得劉繇部曲3萬餘人。赤壁之戰時,已擁兵10餘萬,僅參加作戰的精兵即達3萬。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兵力情況

東吳

以後破關羽得荊州軍及於禁等步騎5萬餘,破劉備得降卒數萬餘人。孫權稱帝后,連年進攻“山嶽”,以武力壓服山區少數民族當兵,兵力迅速增長。

陶元珍先生在《三國吳兵考》中提到:“東吳先後所得異族兵,不下十六萬人。”253年,諸葛恪攻魏,“大發州郡二十萬眾”,為東吳兵力盛極之時。

陶先生認為,“合留守者計之,東吳之眾,當不下三十萬矣。”到孫皓降晉時,孫吳還有“兵二十三萬,舟船五千餘艘”。

參考文獻:

《三國志.魏書》

《三國志.蜀書》

《三國志.吳書》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華陽國志》

《後漢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