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們說到了黃巾之亂,在短短十個月左右就被平定了。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會覺得這是曹操和劉備等人的功勞。因為在演義的第一回就說到了“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劉關張帶著一群鄉勇,所到之處,無不是殺得黃巾軍丟盔棄甲,黃巾軍各路渠帥,什麼鄧茂、程遠志皆不是關張一合之敵,大敗張寶張樑張角,還射傷張寶,曹操也是一出場便不由分說先大敗一場黃巾軍。

但是歷史其實不然,黃巾之亂時,曹操只是一個臨時設立的騎都尉,沒什麼實權,而劉備則更加不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對劉備在黃巾之亂時只有一句話的描述:“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靜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其屬很有可能就是關張二人加上幾十個鄉勇,對黃巾之亂能起得了什麼作用?

閒話三國第二篇--東漢最後的名將


而真正平定了黃巾的人,則是皇甫嵩此人。東漢末年,民不聊生,而朝廷人才更是稀少,僅有的三位有將帥之才的人分別是皇甫嵩、朱儁、盧植。其他二人先不說,單說皇甫嵩此人,皇甫嵩,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東漢末期名將,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

由此可見,此人乃是將門之後,雁門太守、度遼將軍,從官職就可以看出,都是戍守邊疆的職位,而皇甫嵩此人也是如此,在舉孝廉後,曾經受到過當朝太尉陳蕃和大將軍竇武徵召,但是被他拒絕了,若是當時他入朝為官,在太尉和大將軍的關照及其家族背景之下,上位是必然的,但是這不是他所想的,他的理想正和他父親和叔叔一樣,為大漢戍守北疆。後來被漢靈帝派去做了北地太守,便欣然前往。

閒話三國第二篇--東漢最後的名將


爆發黃巾之亂後,皇甫嵩被委以重任,與盧植、朱儁一起發兵共討黃巾。而我們的大魏祖武皇帝曹操,正是在此人帳下聽命的。在朱儁與敵軍首戰失敗後,皇甫嵩只能退守長社,此時城中兵少,賊眾我寡,軍心不穩,皇甫嵩便安慰部下: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

意思是,用兵貴在出奇而不在兵之眾寡,現在敵軍依草結營,容易因風起火。若是我軍乘黑放火,敵軍必亂,我出兵合圍,則田單使用火牛計攻燕而獲勝的功勞就可以實現。當天晚上果然大風,果然如其所料,黃巾軍烏合之眾,缺乏戰鬥經驗,火一起便大亂,皇甫嵩與朱儁乘亂攻之,大破黃巾,斬首數萬,皇甫嵩因功被封都鄉侯。

在東漢鄉侯已經是很高規格的爵位了,諸葛亮也就是武鄉侯而已。後來又在廣宗陣斬張樑,當時張角已經病死,皇甫嵩將張角“剖棺戳屍,傳首京師”。又被封為冀州牧,槐裡侯(縣侯)。平定黃巾主力之後,皇甫嵩奏請免除冀州一年田租,用來贍養饑民,靈帝聽從了他的建議。史載百姓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閒話三國第二篇--東漢最後的名將


而此時,皇甫嵩名動天下,一個叫閻忠的人對皇甫嵩說:”天下動盪,將軍春天發兵冬末就平亂,可謂摧枯拉朽,用兵如神,就算是商湯和周武王也沒有您的功勞高啊,但是卻侍奉庸主,自身難安啊!“閻忠又用韓信被劉邦殺死來試圖說服他,但是皇甫嵩卻說“:非常之謀,不於有常的形勢下施行,創立大功,不是平庸的人所能做到的。黃巾之眾也不能和項羽、秦軍相提並論,雖然我現在遭受讒言多,但是還不至於遭受流放,還有好的名聲,就算死了也會名聲不朽,你的言論我不敢聽從。“可見此人之忠。

閒話三國第二篇--東漢最後的名將


而皇甫嵩的第二大功績則是平定西涼。平定黃巾之後,西涼邊章、韓遂等人作亂,朝廷召皇甫嵩回鎮長安,但皇甫嵩遭中常侍趙忠陷害,被剝奪了左車騎將軍印綬。中平五年,涼州賊王國包圍陳倉,再任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抵禦。皇甫嵩幾仗下來,打得王國大敗,斬首萬餘人。王國逃走而死。而在此戰中由於之前董卓向皇甫嵩獻計未被採納,暗暗記恨皇甫嵩,而且事後也證明了董卓之計並不可行。董卓羞憤難當。

就是如此一個威震天下的名將,在演義中卻被一筆帶過,毫無光彩,至今也無幾人知道皇甫嵩之名,泯然湮滅在歷史長河中,不禁令人扼腕。

若覺此文甚佳,煩請移步文首,見“關注”二字,即以鼠標急擊之,必破矣!以便日後與君青梅煮酒共論三國之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