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漢末至三國,諸侯之間的爭霸刺激了對武器的市場需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軍隊築土山並修建木質樓櫓,居高臨下朝敵對的曹軍陣營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處於劣勢的曹軍連在營中走路都得舉著盾牌。“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後漢書》)。曹操聚謀士討論對策,劉曄獻計以拋石機應對。於是曹操命工匠連夜製造“發石車”數百架,隱蔽在營中各處並瞄準袁紹軍的樓櫓。次日,袁軍登樓射箭時,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密集石彈將袁軍所有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線”。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顫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以其發石聲烈震,呼之為霹靂”(《資治通鑑音注》)。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漢末至三國,諸侯之間的爭霸刺激了對武器的市場需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軍隊築土山並修建木質樓櫓,居高臨下朝敵對的曹軍陣營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處於劣勢的曹軍連在營中走路都得舉著盾牌。“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後漢書》)。曹操聚謀士討論對策,劉曄獻計以拋石機應對。於是曹操命工匠連夜製造“發石車”數百架,隱蔽在營中各處並瞄準袁紹軍的樓櫓。次日,袁軍登樓射箭時,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密集石彈將袁軍所有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線”。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顫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以其發石聲烈震,呼之為霹靂”(《資治通鑑音注》)。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奉曹操之孫曹睿之命統軍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在襄平之戰中,司馬懿命魏軍“發石、連弩射城中”、“矢石雨下,晝夜攻之”,猛轟襄平城,最終迫使叛臣公孫淵開城投降,從而一舉平定了遼東地區。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率軍圍攻據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叛將諸葛誕(諸葛亮族弟),諸葛誕軍大造攻具突圍,魏軍“臨高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矢石雨下,死傷蔽地,血流盈塹”(《資治通鑑》)。諸葛誕軍大創而無力突圍,引發內訌,人心渙散。魏軍趁勢攻城,擊殺諸葛誕,攻下了壽春城。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漢末至三國,諸侯之間的爭霸刺激了對武器的市場需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軍隊築土山並修建木質樓櫓,居高臨下朝敵對的曹軍陣營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處於劣勢的曹軍連在營中走路都得舉著盾牌。“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後漢書》)。曹操聚謀士討論對策,劉曄獻計以拋石機應對。於是曹操命工匠連夜製造“發石車”數百架,隱蔽在營中各處並瞄準袁紹軍的樓櫓。次日,袁軍登樓射箭時,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密集石彈將袁軍所有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線”。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顫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以其發石聲烈震,呼之為霹靂”(《資治通鑑音注》)。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奉曹操之孫曹睿之命統軍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在襄平之戰中,司馬懿命魏軍“發石、連弩射城中”、“矢石雨下,晝夜攻之”,猛轟襄平城,最終迫使叛臣公孫淵開城投降,從而一舉平定了遼東地區。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率軍圍攻據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叛將諸葛誕(諸葛亮族弟),諸葛誕軍大造攻具突圍,魏軍“臨高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矢石雨下,死傷蔽地,血流盈塹”(《資治通鑑》)。諸葛誕軍大創而無力突圍,引發內訌,人心渙散。魏軍趁勢攻城,擊殺諸葛誕,攻下了壽春城。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西晉代魏而立後又滅孫吳,結束漢末三國分裂的局面,但僅數十年便又陷入動亂。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滅南陳結束南北朝的300年間,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但戰亂頻繁客觀上促進了軍事領域的發展。

這期間,拋石機作為一種強力遠程武器越加得到重視。如《宋書》、《陳書》、《梁書》、《周書》、《北史》、《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大量拋石機作戰的案例。如東晉名將陶侃於廣州平叛時使用了“發石車”。347年時,後趙軍隊攻打前涼枹罕(今臨夏)使用了“雹車”,應是取石下如冰雹之意。466年,劉宋豫州刺史殷敬珉據壽陽叛亂,宋明帝遣軍平叛,壽陽叛軍以“碻車”、“擊之以石”,摧毀了平叛軍載土填壕的“蝦蟆車”。573年,陳朝軍隊北伐攻打歷陽,以“拍車”打碎了歷陽守軍的城樓。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漢末至三國,諸侯之間的爭霸刺激了對武器的市場需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軍隊築土山並修建木質樓櫓,居高臨下朝敵對的曹軍陣營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處於劣勢的曹軍連在營中走路都得舉著盾牌。“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後漢書》)。曹操聚謀士討論對策,劉曄獻計以拋石機應對。於是曹操命工匠連夜製造“發石車”數百架,隱蔽在營中各處並瞄準袁紹軍的樓櫓。次日,袁軍登樓射箭時,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密集石彈將袁軍所有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線”。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顫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以其發石聲烈震,呼之為霹靂”(《資治通鑑音注》)。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奉曹操之孫曹睿之命統軍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在襄平之戰中,司馬懿命魏軍“發石、連弩射城中”、“矢石雨下,晝夜攻之”,猛轟襄平城,最終迫使叛臣公孫淵開城投降,從而一舉平定了遼東地區。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率軍圍攻據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叛將諸葛誕(諸葛亮族弟),諸葛誕軍大造攻具突圍,魏軍“臨高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矢石雨下,死傷蔽地,血流盈塹”(《資治通鑑》)。諸葛誕軍大創而無力突圍,引發內訌,人心渙散。魏軍趁勢攻城,擊殺諸葛誕,攻下了壽春城。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西晉代魏而立後又滅孫吳,結束漢末三國分裂的局面,但僅數十年便又陷入動亂。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滅南陳結束南北朝的300年間,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但戰亂頻繁客觀上促進了軍事領域的發展。

這期間,拋石機作為一種強力遠程武器越加得到重視。如《宋書》、《陳書》、《梁書》、《周書》、《北史》、《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大量拋石機作戰的案例。如東晉名將陶侃於廣州平叛時使用了“發石車”。347年時,後趙軍隊攻打前涼枹罕(今臨夏)使用了“雹車”,應是取石下如冰雹之意。466年,劉宋豫州刺史殷敬珉據壽陽叛亂,宋明帝遣軍平叛,壽陽叛軍以“碻車”、“擊之以石”,摧毀了平叛軍載土填壕的“蝦蟆車”。573年,陳朝軍隊北伐攻打歷陽,以“拍車”打碎了歷陽守軍的城樓。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除了史籍記載外,還有兩則比較特殊的史料:公元421年,北涼王沮渠蒙遜請印度僧人曇無讖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翻譯佛經。曇無讖所譯數部佛經中之《佛所行贊》品第二十八(章)描敘佛祖如來涅槃後,印度八王爭奪佛舍利,拘屍那迦城守衛的力士使用了“弓弩扌勉(繁體字,通‘挽’)石車”以對抗攻城的七王軍隊。當時曇無讖譯經是由其口傳而由中國僧人慧嵩筆受(指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譯成漢語。而《佛所行贊》的異譯本《佛本行經》和敦煌、高昌出土關於八王分舍利故事的壁畫均沒有提及“扌勉(繁體字)石車”,因此可知慧嵩筆譯《佛所行贊》時實際參考了當時中國的戰爭常態。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漢末至三國,諸侯之間的爭霸刺激了對武器的市場需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軍隊築土山並修建木質樓櫓,居高臨下朝敵對的曹軍陣營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處於劣勢的曹軍連在營中走路都得舉著盾牌。“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後漢書》)。曹操聚謀士討論對策,劉曄獻計以拋石機應對。於是曹操命工匠連夜製造“發石車”數百架,隱蔽在營中各處並瞄準袁紹軍的樓櫓。次日,袁軍登樓射箭時,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密集石彈將袁軍所有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線”。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顫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以其發石聲烈震,呼之為霹靂”(《資治通鑑音注》)。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奉曹操之孫曹睿之命統軍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在襄平之戰中,司馬懿命魏軍“發石、連弩射城中”、“矢石雨下,晝夜攻之”,猛轟襄平城,最終迫使叛臣公孫淵開城投降,從而一舉平定了遼東地區。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率軍圍攻據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叛將諸葛誕(諸葛亮族弟),諸葛誕軍大造攻具突圍,魏軍“臨高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矢石雨下,死傷蔽地,血流盈塹”(《資治通鑑》)。諸葛誕軍大創而無力突圍,引發內訌,人心渙散。魏軍趁勢攻城,擊殺諸葛誕,攻下了壽春城。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西晉代魏而立後又滅孫吳,結束漢末三國分裂的局面,但僅數十年便又陷入動亂。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滅南陳結束南北朝的300年間,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但戰亂頻繁客觀上促進了軍事領域的發展。

這期間,拋石機作為一種強力遠程武器越加得到重視。如《宋書》、《陳書》、《梁書》、《周書》、《北史》、《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大量拋石機作戰的案例。如東晉名將陶侃於廣州平叛時使用了“發石車”。347年時,後趙軍隊攻打前涼枹罕(今臨夏)使用了“雹車”,應是取石下如冰雹之意。466年,劉宋豫州刺史殷敬珉據壽陽叛亂,宋明帝遣軍平叛,壽陽叛軍以“碻車”、“擊之以石”,摧毀了平叛軍載土填壕的“蝦蟆車”。573年,陳朝軍隊北伐攻打歷陽,以“拍車”打碎了歷陽守軍的城樓。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除了史籍記載外,還有兩則比較特殊的史料:公元421年,北涼王沮渠蒙遜請印度僧人曇無讖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翻譯佛經。曇無讖所譯數部佛經中之《佛所行贊》品第二十八(章)描敘佛祖如來涅槃後,印度八王爭奪佛舍利,拘屍那迦城守衛的力士使用了“弓弩扌勉(繁體字,通‘挽’)石車”以對抗攻城的七王軍隊。當時曇無讖譯經是由其口傳而由中國僧人慧嵩筆受(指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譯成漢語。而《佛所行贊》的異譯本《佛本行經》和敦煌、高昌出土關於八王分舍利故事的壁畫均沒有提及“扌勉(繁體字)石車”,因此可知慧嵩筆譯《佛所行贊》時實際參考了當時中國的戰爭常態。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另一則是一件敦煌古殘卷。清末1899年初夏,敦煌鳴沙山千佛洞第288號石窟發現總數達兩萬多卷九百多年前的藏書和絹畫。絕大多數是寫本,一小部分是木刻本,均以長卷的形式收藏,年代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世紀初,被稱為敦煌石室藏書。不久,這批珍貴文獻被英國人斯坦因(M.A.Stein)劫走九千餘卷,法國人伯希和(P.Pilliot)劫走五千餘卷,至今流散歐洲。其中一件由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編號為Pelli01:.2667的敦煌古殘卷,即著名的《甲種敦煌算書》,經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正忠先生考證(一部失落的北朝算書寫本——《甲種敦煌算書》研究),約成書於南北朝北周割據政權統治敦煌時期(557年—581年)。書中涉及南北朝時期經濟、軍事、建築、織造,及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歷史題材,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原件僅存61行另10字,包括一道殘題在內,共13題,軍事題材佔約62%。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漢末至三國,諸侯之間的爭霸刺激了對武器的市場需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軍隊築土山並修建木質樓櫓,居高臨下朝敵對的曹軍陣營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處於劣勢的曹軍連在營中走路都得舉著盾牌。“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後漢書》)。曹操聚謀士討論對策,劉曄獻計以拋石機應對。於是曹操命工匠連夜製造“發石車”數百架,隱蔽在營中各處並瞄準袁紹軍的樓櫓。次日,袁軍登樓射箭時,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密集石彈將袁軍所有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線”。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顫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以其發石聲烈震,呼之為霹靂”(《資治通鑑音注》)。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奉曹操之孫曹睿之命統軍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在襄平之戰中,司馬懿命魏軍“發石、連弩射城中”、“矢石雨下,晝夜攻之”,猛轟襄平城,最終迫使叛臣公孫淵開城投降,從而一舉平定了遼東地區。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率軍圍攻據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叛將諸葛誕(諸葛亮族弟),諸葛誕軍大造攻具突圍,魏軍“臨高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矢石雨下,死傷蔽地,血流盈塹”(《資治通鑑》)。諸葛誕軍大創而無力突圍,引發內訌,人心渙散。魏軍趁勢攻城,擊殺諸葛誕,攻下了壽春城。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西晉代魏而立後又滅孫吳,結束漢末三國分裂的局面,但僅數十年便又陷入動亂。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滅南陳結束南北朝的300年間,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但戰亂頻繁客觀上促進了軍事領域的發展。

這期間,拋石機作為一種強力遠程武器越加得到重視。如《宋書》、《陳書》、《梁書》、《周書》、《北史》、《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大量拋石機作戰的案例。如東晉名將陶侃於廣州平叛時使用了“發石車”。347年時,後趙軍隊攻打前涼枹罕(今臨夏)使用了“雹車”,應是取石下如冰雹之意。466年,劉宋豫州刺史殷敬珉據壽陽叛亂,宋明帝遣軍平叛,壽陽叛軍以“碻車”、“擊之以石”,摧毀了平叛軍載土填壕的“蝦蟆車”。573年,陳朝軍隊北伐攻打歷陽,以“拍車”打碎了歷陽守軍的城樓。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除了史籍記載外,還有兩則比較特殊的史料:公元421年,北涼王沮渠蒙遜請印度僧人曇無讖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翻譯佛經。曇無讖所譯數部佛經中之《佛所行贊》品第二十八(章)描敘佛祖如來涅槃後,印度八王爭奪佛舍利,拘屍那迦城守衛的力士使用了“弓弩扌勉(繁體字,通‘挽’)石車”以對抗攻城的七王軍隊。當時曇無讖譯經是由其口傳而由中國僧人慧嵩筆受(指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譯成漢語。而《佛所行贊》的異譯本《佛本行經》和敦煌、高昌出土關於八王分舍利故事的壁畫均沒有提及“扌勉(繁體字)石車”,因此可知慧嵩筆譯《佛所行贊》時實際參考了當時中國的戰爭常態。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另一則是一件敦煌古殘卷。清末1899年初夏,敦煌鳴沙山千佛洞第288號石窟發現總數達兩萬多卷九百多年前的藏書和絹畫。絕大多數是寫本,一小部分是木刻本,均以長卷的形式收藏,年代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世紀初,被稱為敦煌石室藏書。不久,這批珍貴文獻被英國人斯坦因(M.A.Stein)劫走九千餘卷,法國人伯希和(P.Pilliot)劫走五千餘卷,至今流散歐洲。其中一件由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編號為Pelli01:.2667的敦煌古殘卷,即著名的《甲種敦煌算書》,經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正忠先生考證(一部失落的北朝算書寫本——《甲種敦煌算書》研究),約成書於南北朝北周割據政權統治敦煌時期(557年—581年)。書中涉及南北朝時期經濟、軍事、建築、織造,及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歷史題材,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原件僅存61行另10字,包括一道殘題在內,共13題,軍事題材佔約62%。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其中的第九題便涉及到了牽引式槓桿拋石機,即題中的“石車”:“今有城,週迴十八里,四面有門,門有二樓,有四角,角有一大樓,一十五小樓。二步置一弩,卅(30)步置一方樑,六十步置一石車(即拋石機),五步置一鉤。大樓上著卅人,一小樓著廿(20)人,弩著三人,一方樑著八人,石車置廿人,一鉤二人,又欲一步著戰士一人,問凡用兵幾何?”答:“曰:一十二大樓用人四百八十六個,小樓口口二百。二百七十張弩用人八百一十,一百卅五個方樑用人一千八十,九十個石車用人一千八百,一千八十枚鉤用人二千一百六十人,五千四百步用人五千四百”(原文有缺,郭正忠先生在其《〈甲種敦煌算書〉的考校與釋補》一文中進行了補校)。這道題假設了一個周長18裡的城池,一里是300步,其中60步設置一架拋石機進行防禦,全城共需90架,每架需20名砲手,合共1800人。這個人數在全城總12930人的防禦兵力當中佔據了約14%,可見拋石機在當城防體系中的重要性。


"

雖然拋石機發明於戰國時期,但真正得到推廣是在兩漢時期,更具體一些可能是在兩漢之交的王莽之亂對漢代軍事技術產生了促進作用。因為目前的史籍記載基本始於東漢初。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時(公元28年-75年),名儒賈逵獻其所注《春秋左氏解詁》,書中註釋《左傳》“旝動而鼓”一句時說,“旝為發石,一曰飛石”;而在此後不久成書的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也提到,“旝,建大木,置石其上,發以機,以磓敵也”。這兩個記載雖不能說明春秋時期已經發明拋石機,但可見在東漢初,拋石機應用已相當廣泛。三國學者張晏註解《漢書·甘延壽傳》時引用了《范蠡兵法》“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三國之前,《范蠡兵法》已流傳於世。范蠡是戰國時期越國名臣,通常認為《范蠡兵法》是漢時之人託其名所作。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記載提供了漢朝時拋石機的性能數據,即可以將約2.7公斤的石制彈丸,拋出約280米遠。這個彈重與射程說明當時使用的拋石機形制不小。因為在唐宋時期,大致相同性能的拋石機至少需要數十名拽砲手來提供動力。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漢末至三國,諸侯之間的爭霸刺激了對武器的市場需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中,袁紹的軍隊築土山並修建木質樓櫓,居高臨下朝敵對的曹軍陣營放箭。因對手佔據地利,處於劣勢的曹軍連在營中走路都得舉著盾牌。“紹為高櫓,起土山,射營中,營中皆蒙楯而行”(《後漢書》)。曹操聚謀士討論對策,劉曄獻計以拋石機應對。於是曹操命工匠連夜製造“發石車”數百架,隱蔽在營中各處並瞄準袁紹軍的樓櫓。次日,袁軍登樓射箭時,曹軍砲兵在敵方箭矢射程外猛烈發射,密集石彈將袁軍所有木樓砸毀,一舉打破了袁軍的“火力封鎖線”。因曹軍拋石機命中目標後會迸發出巨大的聲響,故而心驚膽顫的袁軍敬畏地稱其為“霹靂車”,“發石車擊紹樓,皆破,紹眾號曰霹靂車”(《三國志》)、“以其發石聲烈震,呼之為霹靂”(《資治通鑑音注》)。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魏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奉曹操之孫曹睿之命統軍征討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在襄平之戰中,司馬懿命魏軍“發石、連弩射城中”、“矢石雨下,晝夜攻之”,猛轟襄平城,最終迫使叛臣公孫淵開城投降,從而一舉平定了遼東地區。魏甘露二年(257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率軍圍攻據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叛將諸葛誕(諸葛亮族弟),諸葛誕軍大造攻具突圍,魏軍“臨高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矢石雨下,死傷蔽地,血流盈塹”(《資治通鑑》)。諸葛誕軍大創而無力突圍,引發內訌,人心渙散。魏軍趁勢攻城,擊殺諸葛誕,攻下了壽春城。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西晉代魏而立後又滅孫吳,結束漢末三國分裂的局面,但僅數十年便又陷入動亂。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滅南陳結束南北朝的300年間,朝代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但戰亂頻繁客觀上促進了軍事領域的發展。

這期間,拋石機作為一種強力遠程武器越加得到重視。如《宋書》、《陳書》、《梁書》、《周書》、《北史》、《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大量拋石機作戰的案例。如東晉名將陶侃於廣州平叛時使用了“發石車”。347年時,後趙軍隊攻打前涼枹罕(今臨夏)使用了“雹車”,應是取石下如冰雹之意。466年,劉宋豫州刺史殷敬珉據壽陽叛亂,宋明帝遣軍平叛,壽陽叛軍以“碻車”、“擊之以石”,摧毀了平叛軍載土填壕的“蝦蟆車”。573年,陳朝軍隊北伐攻打歷陽,以“拍車”打碎了歷陽守軍的城樓。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除了史籍記載外,還有兩則比較特殊的史料:公元421年,北涼王沮渠蒙遜請印度僧人曇無讖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翻譯佛經。曇無讖所譯數部佛經中之《佛所行贊》品第二十八(章)描敘佛祖如來涅槃後,印度八王爭奪佛舍利,拘屍那迦城守衛的力士使用了“弓弩扌勉(繁體字,通‘挽’)石車”以對抗攻城的七王軍隊。當時曇無讖譯經是由其口傳而由中國僧人慧嵩筆受(指用筆記述別人口授的話)譯成漢語。而《佛所行贊》的異譯本《佛本行經》和敦煌、高昌出土關於八王分舍利故事的壁畫均沒有提及“扌勉(繁體字)石車”,因此可知慧嵩筆譯《佛所行贊》時實際參考了當時中國的戰爭常態。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另一則是一件敦煌古殘卷。清末1899年初夏,敦煌鳴沙山千佛洞第288號石窟發現總數達兩萬多卷九百多年前的藏書和絹畫。絕大多數是寫本,一小部分是木刻本,均以長卷的形式收藏,年代從公元四世紀末到十世紀初,被稱為敦煌石室藏書。不久,這批珍貴文獻被英國人斯坦因(M.A.Stein)劫走九千餘卷,法國人伯希和(P.Pilliot)劫走五千餘卷,至今流散歐洲。其中一件由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收藏,編號為Pelli01:.2667的敦煌古殘卷,即著名的《甲種敦煌算書》,經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正忠先生考證(一部失落的北朝算書寫本——《甲種敦煌算書》研究),約成書於南北朝北周割據政權統治敦煌時期(557年—581年)。書中涉及南北朝時期經濟、軍事、建築、織造,及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歷史題材,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原件僅存61行另10字,包括一道殘題在內,共13題,軍事題材佔約62%。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其中的第九題便涉及到了牽引式槓桿拋石機,即題中的“石車”:“今有城,週迴十八里,四面有門,門有二樓,有四角,角有一大樓,一十五小樓。二步置一弩,卅(30)步置一方樑,六十步置一石車(即拋石機),五步置一鉤。大樓上著卅人,一小樓著廿(20)人,弩著三人,一方樑著八人,石車置廿人,一鉤二人,又欲一步著戰士一人,問凡用兵幾何?”答:“曰:一十二大樓用人四百八十六個,小樓口口二百。二百七十張弩用人八百一十,一百卅五個方樑用人一千八十,九十個石車用人一千八百,一千八十枚鉤用人二千一百六十人,五千四百步用人五千四百”(原文有缺,郭正忠先生在其《〈甲種敦煌算書〉的考校與釋補》一文中進行了補校)。這道題假設了一個周長18裡的城池,一里是300步,其中60步設置一架拋石機進行防禦,全城共需90架,每架需20名砲手,合共1800人。這個人數在全城總12930人的防禦兵力當中佔據了約14%,可見拋石機在當城防體系中的重要性。


你信嗎?三國時代大顯神威的拋石機竟被寫入敦煌經卷


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北周權臣楊堅篡位稱帝,改國號為隋。589年滅南陳,統一全國。但楊堅的繼任者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使隋兩代而亡,隴西李氏代隋而立,建立唐朝。楊廣三徵高句麗是導致其亡國的主因,可以說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隋軍東征使用的拋石機還被高句麗繳獲後送給日本當作禮物。隋末大業十三年(617年),李密攻打洛陽,命護軍將軍田茂廣造“雲旝三百具,以機發石”,作為攻城器械,號稱“將軍礮”。唐武德二年(619年),竇建德攻打宇文化及,“縱撞車拋石,機巧絕妙,四面攻城,陷之”(《舊唐書》)。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佈。主編原廓,作者鄭禮添。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