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翻遍三國曆史,細數各路“君主”,就不難發現皆有所不足——劉備仁聖有餘而王氣不足,公孫瓚對外足夠王道對內卻不仁,孫權當得“守成之犬”然而僅限守成,曹操內聖外王卻私德不足,其餘諸位更不用說,不論私德王道皆不足細說。看到此處,再思三國以後五胡亂華,難免令人心中嘁嘁,為何不出一明君聖主,早日結束這亂世以保存漢家元氣?抱著此等心態,遍翻三國史料,發現符合標準的人選只有孫策。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孫策劇照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生於東漢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一生功績僅用一句話便可概括——拾父之遺願,開江東霸業,定天下三分之基礎。說起來,孫吳政權的開朝之祖當為孫策,孫堅死得太過突然,還未留下什麼基業,孫策以弱冠之年投靠袁術,借兵平定江東。大家都知道,從0到1最為不易,比從1到100更難,然而孫策一生卻完成了孫吳政權從0到70的功績,其能力可想而知。不過若是僅僅有此功績,孫策亦無法獲得“若非早亡可為天下共主”的評價。在子淵看來,孫策還擁有五方面的優勢。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漢高祖劉邦劇照

首先,在元朝之前,擁有良好的出身和離奇的出生方式,幾乎就成功了一半。凡是成就霸業者,至少佔其一,比如漢高祖劉邦,乃是“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這些傳奇身世的出現,乃是帝國開創者力圖為新生政權找到合法性,其中上天和神靈最為權威,因此就會往這個方向攀附。當時許多諸侯的出生都很平淡,也沒有什麼離奇之處,然而孫策就不一樣了。“吳夫人夢懷日月而生孫策、孫權”,因此孫策擁有成為天下共主的第一個條件——離奇的出生方式。至於其出生,孫家為吳郡富春的有名望族,十八路諸侯伐董卓時便有其父,孫策出身亦為當時一流。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三國時期戰爭場景繪畫

​第二,建立新政權的天下共主幾乎都有赫赫戰功。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都是通過親身征戰或派兵攻伐的方式獲得江山。相比而言,孫策的戰績可與後來的太宗李世民媲美。孫堅暴斃後,十七歲的孫策領兵逐鹿天下,鮮有敗績,出道開始先破祖郎,後擊潰嚴白虎,投袁術,生得祖郎又奪廬江、渡江東,滅劉繇據揚州,伐袁術立江東,北攻陳登、西討黃祖,一生二十六年中有大半歲月都在戰爭中度過,無愧“小霸王”之稱。孫策若不早夭,按照其攻伐速度,荊揚二州必入其手,那麼吞併天下必然可期。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孫權及張昭劇照

第三,孫策知人善用、求才若渴。三國時期名士如雲、名將如雨,蜀漢和曹魏政權囊括了天下良臣名將近八成,剩餘兩成才在江東。細數孫權時期的孫吳名將,唯有程普、黃蓋和太史慈可為上將,名士僅有周瑜、魯肅和二張可為一流。一方面,孫權能守孫吳基業數十年實屬不易,但更令人嘆息的是,這些名士猛將中有大半都是孫策當年招募發掘的。孫策受父遺蔭,得到黃蓋和程普兩位猛將,年輕時遇周瑜結為兄弟,後拜張紘如魚得水,伐劉繇三降太史慈。此中波瀾反映出他的求才若渴、知人善用,在任用人才方面,孫策不弱於曹劉,當得上“開國之君”的標準。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隆中對策劇照

第四,孫策胸懷大志,內有乾坤。縱觀歷史,雄主必胸懷壯志,同時有著明確的創業藍圖。三顧茅廬與隆中對的故事,世人皆知,然而客觀地說,劉備固然胸懷天下、知人善任,禮賢下士且仁愛蒼生,奈何自身能力不足,只知道要創業卻不知如何創業,全憑他人指點,最終抱憾崩逝白帝城。反觀孫策,同樣也有類似的“隆中對策”。昔有揚州名士張紘,因喪母居江州,孫策得知幾次拜會,與其訴說心中之志:“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于丹楊,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讎雪恥,為朝廷外藩。君以為何如?”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袁術劇照

不難發現,孫策的境界比劉備高了無數個檔次。他有明確的目標和較為可行的實現途徑,而且目標還不像劉備那麼“遠大”,他的規劃是找袁術借兵,再招募收集其父孫堅舊部,佔據江東後,為父親報仇,謀求成為朝廷藩王。張紘聽完,則指正孫策規劃中的問題,明確告訴他一旦佔據荊揚二州,就可以準備逐鹿天下。時年十七歲的孫策在張紘的幫助下,點燃了逐鹿天下的野心,此時曹劉尚未成事,二袁共佔半數天下。在孫策去世之前,他已攻佔揚州,若不早亡,攻伐荊州時則無人可攔,與張紘之對已成一半,天下可謂唾手可得。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揚州刺史劉繇劇照

第五,孫策仁愛敦厚、胸懷寬廣。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大敗劉繇,劉繇逃到丹徒積蓄勢力,孫策入曲阿。由於此時孫策名聲不顯,百姓聽說孫郎兵到皆是膽戰心驚,官長們丟棄城池,“竄伏草莽之中”。後世看到這段記載,會認為這是故意誇張,其實不然,古代屠城之事屢見不鮮,縱兵搶劫更是比比皆是,有道是“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三國時期各路諸侯為了競爭,都是不遺餘力地搜刮財物以充軍費,手下兵丁冒著生命危險打仗,也就是奔著開城後能夠搶奪財物去的。唯有孫策不然,此舉足夠稱為仁愛。此後,孫策又貼出告示,明確表態——劉繇、笮融的鄉人和部下來投的,一概不問過去,願意從軍的可以從軍,並免除全家賦稅徭役;如不願從軍,絕不勉強。對於仇敵舊部,此舉彰顯胸懷寬廣。仁慈愛民與胸懷寬廣,乃是帝王皆有之品質。

三國時誰有資格成天下共主?不是曹劉亦非孫權,而是英年早逝的他

▲吳主孫權及蜀主劉備劇照

說至此處,便不難發現,孫策最擁有成為天下共主的潛力,有劉備之仁而自身能力傑出,有曹操之雄心而品德端正,有孫權守成之能而善於開拓,有呂布之勇武而胸懷韜略,有袁紹家世淵源而謙遜識人,此等天下一等一之人,奈何最終早亡。掩卷合書,只能長嘆一聲,莫非真是天妒?

參考資料:

《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江表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