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第二,這些案件大多數是呂壹的刻意誣陷,涉案大臣的罪由也都是子虛烏有,並沒有真憑實據。如左將軍朱據被誣告貪贓,最後事實證明朱據是清白的,貪腐的事情與他無關。而有的案件則是呂壹公報私仇,如建安太守鄭胄,由於處罰了呂壹門下的賓客,受到呂壹的忌恨而遭受惡意打擊報復,最終被免官。

孫權在這些重臣的處置上顯得十分輕率,對呂壹舉報揭發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落實,而是直接將呂壹的說辭當成罪證草草定案。由於缺乏實質性證據,涉案的大臣沒有受到刑事處罰,但卻被孫權藉此剝奪了權力。顧雍的丞相職權被他人代管,“使他官監其所司”,而且和朱據等人“皆見禁止”,失去了出入宮廷覲見孫權的權利,事實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這種不上不下的處置讓涉案的重臣們憂心不已,顧雍“夙夜兢兢,寢食不寧”,陸遜、潘濬等人則“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以至於後來平反時仍然惴惴不安,唯恐身遭不測。

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 有不自安之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第二,這些案件大多數是呂壹的刻意誣陷,涉案大臣的罪由也都是子虛烏有,並沒有真憑實據。如左將軍朱據被誣告貪贓,最後事實證明朱據是清白的,貪腐的事情與他無關。而有的案件則是呂壹公報私仇,如建安太守鄭胄,由於處罰了呂壹門下的賓客,受到呂壹的忌恨而遭受惡意打擊報復,最終被免官。

孫權在這些重臣的處置上顯得十分輕率,對呂壹舉報揭發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落實,而是直接將呂壹的說辭當成罪證草草定案。由於缺乏實質性證據,涉案的大臣沒有受到刑事處罰,但卻被孫權藉此剝奪了權力。顧雍的丞相職權被他人代管,“使他官監其所司”,而且和朱據等人“皆見禁止”,失去了出入宮廷覲見孫權的權利,事實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這種不上不下的處置讓涉案的重臣們憂心不已,顧雍“夙夜兢兢,寢食不寧”,陸遜、潘濬等人則“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以至於後來平反時仍然惴惴不安,唯恐身遭不測。

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 有不自安之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不難看出,孫權支持呂壹迫害朝臣,槍口指向十分明確,就是勢力龐大的士族集團,目的也顯而易見,就是要通過打擊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削弱士族集團在政權內部的力量佔比,從而強化皇權的穩固性,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三、士族勢力的抗爭

同樣是出於打擊士族的目的,相比十餘年前暨豔案時相對溫和圓滑的手腕,此次孫權的手段也變得陰狠毒辣,從光明正大的陽謀博弈轉為赤裸裸地陰謀迫害,因而激起了士族勢力的極大憤慨,他們也進行了激烈抗爭。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第二,這些案件大多數是呂壹的刻意誣陷,涉案大臣的罪由也都是子虛烏有,並沒有真憑實據。如左將軍朱據被誣告貪贓,最後事實證明朱據是清白的,貪腐的事情與他無關。而有的案件則是呂壹公報私仇,如建安太守鄭胄,由於處罰了呂壹門下的賓客,受到呂壹的忌恨而遭受惡意打擊報復,最終被免官。

孫權在這些重臣的處置上顯得十分輕率,對呂壹舉報揭發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落實,而是直接將呂壹的說辭當成罪證草草定案。由於缺乏實質性證據,涉案的大臣沒有受到刑事處罰,但卻被孫權藉此剝奪了權力。顧雍的丞相職權被他人代管,“使他官監其所司”,而且和朱據等人“皆見禁止”,失去了出入宮廷覲見孫權的權利,事實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這種不上不下的處置讓涉案的重臣們憂心不已,顧雍“夙夜兢兢,寢食不寧”,陸遜、潘濬等人則“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以至於後來平反時仍然惴惴不安,唯恐身遭不測。

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 有不自安之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不難看出,孫權支持呂壹迫害朝臣,槍口指向十分明確,就是勢力龐大的士族集團,目的也顯而易見,就是要通過打擊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削弱士族集團在政權內部的力量佔比,從而強化皇權的穩固性,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三、士族勢力的抗爭

同樣是出於打擊士族的目的,相比十餘年前暨豔案時相對溫和圓滑的手腕,此次孫權的手段也變得陰狠毒辣,從光明正大的陽謀博弈轉為赤裸裸地陰謀迫害,因而激起了士族勢力的極大憤慨,他們也進行了激烈抗爭。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首先,面對孫權的咄咄逼人,士族勢力表現出空前的團結,他們抱團取暖、互為聲援,擰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化解孫權的攻勢,藉以保障自身的安全。鄭胄受誣時,潘濬、陳表上疏替他說情,顧雍、陸遜、潘濬等人遭難時,步騭站出來為他們開脫,稱“此三臣者,思慮不到則已,豈敢專擅威福欺負所天乎?”像這樣的疏言,僅步騭一人就上奏了數十次,為士族集團免受更為嚴厲的打擊發揮了重要作用。

騭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書數十上。權雖不能悉納,然時採其言,多蒙濟賴。——《三國志·吳書·步騭傳》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第二,這些案件大多數是呂壹的刻意誣陷,涉案大臣的罪由也都是子虛烏有,並沒有真憑實據。如左將軍朱據被誣告貪贓,最後事實證明朱據是清白的,貪腐的事情與他無關。而有的案件則是呂壹公報私仇,如建安太守鄭胄,由於處罰了呂壹門下的賓客,受到呂壹的忌恨而遭受惡意打擊報復,最終被免官。

孫權在這些重臣的處置上顯得十分輕率,對呂壹舉報揭發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落實,而是直接將呂壹的說辭當成罪證草草定案。由於缺乏實質性證據,涉案的大臣沒有受到刑事處罰,但卻被孫權藉此剝奪了權力。顧雍的丞相職權被他人代管,“使他官監其所司”,而且和朱據等人“皆見禁止”,失去了出入宮廷覲見孫權的權利,事實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這種不上不下的處置讓涉案的重臣們憂心不已,顧雍“夙夜兢兢,寢食不寧”,陸遜、潘濬等人則“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以至於後來平反時仍然惴惴不安,唯恐身遭不測。

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 有不自安之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不難看出,孫權支持呂壹迫害朝臣,槍口指向十分明確,就是勢力龐大的士族集團,目的也顯而易見,就是要通過打擊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削弱士族集團在政權內部的力量佔比,從而強化皇權的穩固性,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三、士族勢力的抗爭

同樣是出於打擊士族的目的,相比十餘年前暨豔案時相對溫和圓滑的手腕,此次孫權的手段也變得陰狠毒辣,從光明正大的陽謀博弈轉為赤裸裸地陰謀迫害,因而激起了士族勢力的極大憤慨,他們也進行了激烈抗爭。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首先,面對孫權的咄咄逼人,士族勢力表現出空前的團結,他們抱團取暖、互為聲援,擰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化解孫權的攻勢,藉以保障自身的安全。鄭胄受誣時,潘濬、陳表上疏替他說情,顧雍、陸遜、潘濬等人遭難時,步騭站出來為他們開脫,稱“此三臣者,思慮不到則已,豈敢專擅威福欺負所天乎?”像這樣的疏言,僅步騭一人就上奏了數十次,為士族集團免受更為嚴厲的打擊發揮了重要作用。

騭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書數十上。權雖不能悉納,然時採其言,多蒙濟賴。——《三國志·吳書·步騭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其次,對呂壹等人的卑劣手段,士族集團企圖還以極端手段,不惜以死相拼。受到嚴重迫害的太常潘濬計劃刺殺呂壹剪除禍患,然後自己願以命相抵。這種極端的方式震懾了呂壹等校事的囂張氣焰,也讓孫權確切感受到了士族集團憤懣之心。

濬乃大請百僚,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壹密聞知,稱疾不行。——《三國志·吳書·潘濬傳》

再次,利用一切機會揭發呂壹等人的惡劣行徑,共同向孫權施加壓力。潘濬每次進見孫權,“無不陳壹之奸險”,步騭則上疏孫權,激烈斥責呂壹等校事“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第二,這些案件大多數是呂壹的刻意誣陷,涉案大臣的罪由也都是子虛烏有,並沒有真憑實據。如左將軍朱據被誣告貪贓,最後事實證明朱據是清白的,貪腐的事情與他無關。而有的案件則是呂壹公報私仇,如建安太守鄭胄,由於處罰了呂壹門下的賓客,受到呂壹的忌恨而遭受惡意打擊報復,最終被免官。

孫權在這些重臣的處置上顯得十分輕率,對呂壹舉報揭發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落實,而是直接將呂壹的說辭當成罪證草草定案。由於缺乏實質性證據,涉案的大臣沒有受到刑事處罰,但卻被孫權藉此剝奪了權力。顧雍的丞相職權被他人代管,“使他官監其所司”,而且和朱據等人“皆見禁止”,失去了出入宮廷覲見孫權的權利,事實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這種不上不下的處置讓涉案的重臣們憂心不已,顧雍“夙夜兢兢,寢食不寧”,陸遜、潘濬等人則“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以至於後來平反時仍然惴惴不安,唯恐身遭不測。

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 有不自安之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不難看出,孫權支持呂壹迫害朝臣,槍口指向十分明確,就是勢力龐大的士族集團,目的也顯而易見,就是要通過打擊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削弱士族集團在政權內部的力量佔比,從而強化皇權的穩固性,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三、士族勢力的抗爭

同樣是出於打擊士族的目的,相比十餘年前暨豔案時相對溫和圓滑的手腕,此次孫權的手段也變得陰狠毒辣,從光明正大的陽謀博弈轉為赤裸裸地陰謀迫害,因而激起了士族勢力的極大憤慨,他們也進行了激烈抗爭。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首先,面對孫權的咄咄逼人,士族勢力表現出空前的團結,他們抱團取暖、互為聲援,擰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化解孫權的攻勢,藉以保障自身的安全。鄭胄受誣時,潘濬、陳表上疏替他說情,顧雍、陸遜、潘濬等人遭難時,步騭站出來為他們開脫,稱“此三臣者,思慮不到則已,豈敢專擅威福欺負所天乎?”像這樣的疏言,僅步騭一人就上奏了數十次,為士族集團免受更為嚴厲的打擊發揮了重要作用。

騭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書數十上。權雖不能悉納,然時採其言,多蒙濟賴。——《三國志·吳書·步騭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其次,對呂壹等人的卑劣手段,士族集團企圖還以極端手段,不惜以死相拼。受到嚴重迫害的太常潘濬計劃刺殺呂壹剪除禍患,然後自己願以命相抵。這種極端的方式震懾了呂壹等校事的囂張氣焰,也讓孫權確切感受到了士族集團憤懣之心。

濬乃大請百僚,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壹密聞知,稱疾不行。——《三國志·吳書·潘濬傳》

再次,利用一切機會揭發呂壹等人的惡劣行徑,共同向孫權施加壓力。潘濬每次進見孫權,“無不陳壹之奸險”,步騭則上疏孫權,激烈斥責呂壹等校事“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四、孫權在博弈中再次慘敗

不僅士族勢力群起與孫權相抗爭,孫吳宗室內部對孫權的手段也存在反對的聲音,太子孫登就是其一。孫登為人謙和,陳壽評價他“有茂德之美”,南宋葉適認為他“德兼於能”,比曹丕曹植要強得多。而且孫登與顧雍、陸遜等人關係緊密,顧雍人品學識深受孫登敬重,其孫顧譚是孫登的侍讀,陸遜則在孫登鎮守武昌時期的得力助手。因此,孫登對孫權利用呂壹迫害顧、陸等大臣的做法持反對態度,數次向孫權進諫,都被孫權拒絕。但是,孫登的反對暴露出了孫權的不得人心,也讓孫權感到了事態的嚴重程度。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第二,這些案件大多數是呂壹的刻意誣陷,涉案大臣的罪由也都是子虛烏有,並沒有真憑實據。如左將軍朱據被誣告貪贓,最後事實證明朱據是清白的,貪腐的事情與他無關。而有的案件則是呂壹公報私仇,如建安太守鄭胄,由於處罰了呂壹門下的賓客,受到呂壹的忌恨而遭受惡意打擊報復,最終被免官。

孫權在這些重臣的處置上顯得十分輕率,對呂壹舉報揭發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落實,而是直接將呂壹的說辭當成罪證草草定案。由於缺乏實質性證據,涉案的大臣沒有受到刑事處罰,但卻被孫權藉此剝奪了權力。顧雍的丞相職權被他人代管,“使他官監其所司”,而且和朱據等人“皆見禁止”,失去了出入宮廷覲見孫權的權利,事實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這種不上不下的處置讓涉案的重臣們憂心不已,顧雍“夙夜兢兢,寢食不寧”,陸遜、潘濬等人則“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以至於後來平反時仍然惴惴不安,唯恐身遭不測。

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 有不自安之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不難看出,孫權支持呂壹迫害朝臣,槍口指向十分明確,就是勢力龐大的士族集團,目的也顯而易見,就是要通過打擊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削弱士族集團在政權內部的力量佔比,從而強化皇權的穩固性,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三、士族勢力的抗爭

同樣是出於打擊士族的目的,相比十餘年前暨豔案時相對溫和圓滑的手腕,此次孫權的手段也變得陰狠毒辣,從光明正大的陽謀博弈轉為赤裸裸地陰謀迫害,因而激起了士族勢力的極大憤慨,他們也進行了激烈抗爭。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首先,面對孫權的咄咄逼人,士族勢力表現出空前的團結,他們抱團取暖、互為聲援,擰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化解孫權的攻勢,藉以保障自身的安全。鄭胄受誣時,潘濬、陳表上疏替他說情,顧雍、陸遜、潘濬等人遭難時,步騭站出來為他們開脫,稱“此三臣者,思慮不到則已,豈敢專擅威福欺負所天乎?”像這樣的疏言,僅步騭一人就上奏了數十次,為士族集團免受更為嚴厲的打擊發揮了重要作用。

騭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書數十上。權雖不能悉納,然時採其言,多蒙濟賴。——《三國志·吳書·步騭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其次,對呂壹等人的卑劣手段,士族集團企圖還以極端手段,不惜以死相拼。受到嚴重迫害的太常潘濬計劃刺殺呂壹剪除禍患,然後自己願以命相抵。這種極端的方式震懾了呂壹等校事的囂張氣焰,也讓孫權確切感受到了士族集團憤懣之心。

濬乃大請百僚,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壹密聞知,稱疾不行。——《三國志·吳書·潘濬傳》

再次,利用一切機會揭發呂壹等人的惡劣行徑,共同向孫權施加壓力。潘濬每次進見孫權,“無不陳壹之奸險”,步騭則上疏孫權,激烈斥責呂壹等校事“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四、孫權在博弈中再次慘敗

不僅士族勢力群起與孫權相抗爭,孫吳宗室內部對孫權的手段也存在反對的聲音,太子孫登就是其一。孫登為人謙和,陳壽評價他“有茂德之美”,南宋葉適認為他“德兼於能”,比曹丕曹植要強得多。而且孫登與顧雍、陸遜等人關係緊密,顧雍人品學識深受孫登敬重,其孫顧譚是孫登的侍讀,陸遜則在孫登鎮守武昌時期的得力助手。因此,孫登對孫權利用呂壹迫害顧、陸等大臣的做法持反對態度,數次向孫權進諫,都被孫權拒絕。但是,孫登的反對暴露出了孫權的不得人心,也讓孫權感到了事態的嚴重程度。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士族集團和宗室內部的一致反對,使孫權揹負著巨大的壓力,也讓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為了緩和與士族集團之間的矛盾,修補其統治的基礎,孫權像當初犧牲暨豔一樣,再次選擇拋棄了呂壹。由於呂壹平日樹敵太多,行徑過於卑汙,在討論處死他的方式上,很多人主張將其處以火燒車裂的極刑以解心中憤恨,但是孫權暗示重臣闞澤出面圓場,以“盛明之世,不宜復有此刑”為藉口,最終將呂壹斬首了事。孫權對呂壹這枚棄子的最後袒護,充分顯示出他在對士族集團的妥協上並不是心甘情願的。除了拋出呂壹當替罪羊,為了安撫士族勢力,孫權還不得不放低姿態,“引咎責躬”,向受到迫害的諸位大臣低頭認錯,“使中書郎袁禮告謝諸大將”,雙方的矛盾得到暫時的緩和。

"

自從孫策草創江東以後,東吳政權和士族勢力之間的博弈就沒停止過。孫權從孫策手中接過權力棒,將對士族的政策由鎮壓改為合作,繼而在合作中又刻意進行打壓。公元224年,孫權利用選曹尚書暨豔進行吏治改革,企圖削弱士族勢力在孫吳政權中的分量,結果遭到強烈的反撲,孫權不得不犧牲暨豔來向士族勢力妥協。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孫權捲土重來,和士族勢力展開了新一輪的博弈。這次,他的目的更加露骨、手段更加凌厲、失敗也更加慘重。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一、呂壹和校事制度

孫權首次和士族勢力較量,啟用的馬前卒是暨豔,在吏治改革的幌子下進行的。而這一次他採用的是名為“校事制度”的特務手段,依然躲在幕後操控刀柄,在前臺充當利刃的是個叫呂壹的人。和暨豔“性狷狹,好為清議”的剛正人品不同,呂壹“性苛慘,用法深刻”, 說白了就是一個陰狠歹毒的的奸佞之徒。這樣一個品行不端的人卻被孫權倚為心腹,授予中書典校郞的要職。

中書典校郞一般被稱為校事,也被稱為典校、校曹,這一官職最初由曹操發明,《三國志·魏書·高柔傳》記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曹操設立校事的目的是為了廣設耳目,擴大情報渠道,加強對各級官吏和將領的控制,藉以穩固自己的統治。校事直接聽命於曹操以及繼任者曹丕,有著極大的權柄,“上察宮廟、下攝百司”,王公貴戚和各級官吏將佐的言行舉止無不在其監察刺舉的範圍之內,因此檢事們倚仗權力擅作威福,“隨意任情,唯心所適”,以致於“法造於筆端,獄成於門下”,百官群臣無不對其忌憚三分。

撫軍都尉,秩比兩千石,本校事官。始,太祖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洪、達多所陷入,故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畏曹公,但畏盧洪;盧洪尚可,趙達殺我。”——《太平御覽·職官部·都尉》引《魏略》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校事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為最高統治者集權和專制服務的特務制度,清朝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一書中指出:“魏吳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廠衛”,將校事列為和明朝東廠、錦衣衛一樣令人生厭的特務組織。但校事制度給統治者集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因此崇尚曹操法治之術的孫權全盤吸收了這一制度,繼而加以發揮,成為他制馭臣下、清除異己的一大利器。以呂壹為代表的校事直接聽命於孫權,對士族出身的官員進行瘋狂地迫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二、呂壹對士族官員的迫害

呂壹當了校事後,藉助孫權的威勢,利用職務便利,不僅監察百官吏民,更是大肆製造冤案,誣告陷害朝中重臣。史載“壹等因此漸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排陷無辜。”受到呂壹迫害的不僅有建安太守鄭胄、江夏太守刁嘉等州郡大吏,更有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驃騎將軍步騭、左將軍朱據等頂級重臣。從這些呂壹製造出的案件可以看出兩個鮮明特徵:

第一,被誣告的大臣多是士族勢力,尤其以江東士族為主。顧雍、陸遜、朱據都是“吳郡四姓”的領軍人物,潘濬、步騭也都出身世家大族,不僅在士族集團中有著廣泛的號召力和影響力,而且身居高位,長期執掌孫吳政權的行政和軍事大權,對皇權構成嚴重威脅。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第二,這些案件大多數是呂壹的刻意誣陷,涉案大臣的罪由也都是子虛烏有,並沒有真憑實據。如左將軍朱據被誣告貪贓,最後事實證明朱據是清白的,貪腐的事情與他無關。而有的案件則是呂壹公報私仇,如建安太守鄭胄,由於處罰了呂壹門下的賓客,受到呂壹的忌恨而遭受惡意打擊報復,最終被免官。

孫權在這些重臣的處置上顯得十分輕率,對呂壹舉報揭發的問題沒有深入調查落實,而是直接將呂壹的說辭當成罪證草草定案。由於缺乏實質性證據,涉案的大臣沒有受到刑事處罰,但卻被孫權藉此剝奪了權力。顧雍的丞相職權被他人代管,“使他官監其所司”,而且和朱據等人“皆見禁止”,失去了出入宮廷覲見孫權的權利,事實上處於被軟禁的狀態。這種不上不下的處置讓涉案的重臣們憂心不已,顧雍“夙夜兢兢,寢食不寧”,陸遜、潘濬等人則“同心憂之,言至流涕”,以至於後來平反時仍然惴惴不安,唯恐身遭不測。

伯言、承明見禮,泣涕懇惻,辭旨辛苦,至乃懷執危怖, 有不自安之心。——《三國志·吳書·吳主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不難看出,孫權支持呂壹迫害朝臣,槍口指向十分明確,就是勢力龐大的士族集團,目的也顯而易見,就是要通過打擊士族集團的首腦人物,削弱士族集團在政權內部的力量佔比,從而強化皇權的穩固性,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三、士族勢力的抗爭

同樣是出於打擊士族的目的,相比十餘年前暨豔案時相對溫和圓滑的手腕,此次孫權的手段也變得陰狠毒辣,從光明正大的陽謀博弈轉為赤裸裸地陰謀迫害,因而激起了士族勢力的極大憤慨,他們也進行了激烈抗爭。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首先,面對孫權的咄咄逼人,士族勢力表現出空前的團結,他們抱團取暖、互為聲援,擰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來化解孫權的攻勢,藉以保障自身的安全。鄭胄受誣時,潘濬、陳表上疏替他說情,顧雍、陸遜、潘濬等人遭難時,步騭站出來為他們開脫,稱“此三臣者,思慮不到則已,豈敢專擅威福欺負所天乎?”像這樣的疏言,僅步騭一人就上奏了數十次,為士族集團免受更為嚴厲的打擊發揮了重要作用。

騭前後薦達屈滯,救解患難,書數十上。權雖不能悉納,然時採其言,多蒙濟賴。——《三國志·吳書·步騭傳》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其次,對呂壹等人的卑劣手段,士族集團企圖還以極端手段,不惜以死相拼。受到嚴重迫害的太常潘濬計劃刺殺呂壹剪除禍患,然後自己願以命相抵。這種極端的方式震懾了呂壹等校事的囂張氣焰,也讓孫權確切感受到了士族集團憤懣之心。

濬乃大請百僚,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壹密聞知,稱疾不行。——《三國志·吳書·潘濬傳》

再次,利用一切機會揭發呂壹等人的惡劣行徑,共同向孫權施加壓力。潘濬每次進見孫權,“無不陳壹之奸險”,步騭則上疏孫權,激烈斥責呂壹等校事“擿抉細微,吹毛求瑕,重案深誣,輒欲陷人以成威福”。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四、孫權在博弈中再次慘敗

不僅士族勢力群起與孫權相抗爭,孫吳宗室內部對孫權的手段也存在反對的聲音,太子孫登就是其一。孫登為人謙和,陳壽評價他“有茂德之美”,南宋葉適認為他“德兼於能”,比曹丕曹植要強得多。而且孫登與顧雍、陸遜等人關係緊密,顧雍人品學識深受孫登敬重,其孫顧譚是孫登的侍讀,陸遜則在孫登鎮守武昌時期的得力助手。因此,孫登對孫權利用呂壹迫害顧、陸等大臣的做法持反對態度,數次向孫權進諫,都被孫權拒絕。但是,孫登的反對暴露出了孫權的不得人心,也讓孫權感到了事態的嚴重程度。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士族集團和宗室內部的一致反對,使孫權揹負著巨大的壓力,也讓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為了緩和與士族集團之間的矛盾,修補其統治的基礎,孫權像當初犧牲暨豔一樣,再次選擇拋棄了呂壹。由於呂壹平日樹敵太多,行徑過於卑汙,在討論處死他的方式上,很多人主張將其處以火燒車裂的極刑以解心中憤恨,但是孫權暗示重臣闞澤出面圓場,以“盛明之世,不宜復有此刑”為藉口,最終將呂壹斬首了事。孫權對呂壹這枚棄子的最後袒護,充分顯示出他在對士族集團的妥協上並不是心甘情願的。除了拋出呂壹當替罪羊,為了安撫士族勢力,孫權還不得不放低姿態,“引咎責躬”,向受到迫害的諸位大臣低頭認錯,“使中書郎袁禮告謝諸大將”,雙方的矛盾得到暫時的緩和。

三國“呂壹案”:皇室與士族集團的權力博弈,埋下東吳滅亡伏筆

呂壹案是孫權在暨豔案後,第二次向士族集團發起的大規模鬥爭。儘管在士族集團的激烈抗爭和宗室內部的反對下,孫權再次遭遇失敗,不得不以妥協的方式向士族集團低頭,但雙方的裂痕卻由此進一步擴大,鬥爭也日趨白熱化,最終在孫權晚年的“二宮構爭”案中爆發了決戰。孫權堅定不移地為集權而打擊士族勢力,最終自毀長城,動搖了自己的統治根基,孫吳政權也因此一步步滑向了滅亡的深淵。《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說:“其後葉陵遲,遂至覆國,未必不由此也”,可謂一語中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太平御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