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儒家 國學 回家 三字經 九親文化 2017-04-05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儒家文明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之正宗,是因為她從學統、政統、道統各個角度解決了中華泱泱帝國的政治、生活、信仰的需求。各個時期的精英們都從先人的治國治家方略中吸取養分。中國民族中的國家是一個整體,這在其他非東方文明中並不多見。無家便無國,無國便無家,每個中國人從來不曾懷疑,一切皆以為理所當然,是什麼原因什麼時候讓我們的文化DNA中形成了這種集體無意識成分,我們不得而知。從炎帝、黃帝以來,我們的祖先們堅定地捍衛我們血統的正統性。我們非常驕傲地去傳承這種正宗性,《三字經》中對本民族的歷史觀可證明此點,《二十四史》更是詳實地記錄各個時期文明的進化。

儒家文明之所以成為中華文明之正宗,是因為她從學統、政統、道統各個角度解決了中華泱泱帝國的政治、生活、信仰的需求。各個時期的精英們都從先人的治國治家方略中吸取養分。中國民族中的國家是一個整體,這在其他非東方文明中並不多見。無家便無國,無國便無家,每個中國人從來不曾懷疑,一切皆以為理所當然,是什麼原因什麼時候讓我們的文化DNA中形成了這種集體無意識成分,我們不得而知。從炎帝、黃帝以來,我們的祖先們堅定地捍衛我們血統的正統性。我們非常驕傲地去傳承這種正宗性,《三字經》中對本民族的歷史觀可證明此點,《二十四史》更是詳實地記錄各個時期文明的進化。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儒學之道)

對祖先強烈的認同感是本民族驕傲的源泉,其他古文明為何不能像中華文明一樣留存下來,可能很難說的清楚,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個特例,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每每為之感到是上蒼的憐愛。中華文明不是沒有滅頂之災,是什麼力量使之可以在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唯一得以保存和傳承,我認為除外力之外,一定是文明自有的承受力、包容力和生命力的原因。我們仔細研究或許可知一二。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核心力量,這個結論可能不一定被學者認可,五四運動以後,很多學者甚至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衰弱的原因,這是一種歷史的短視。秦帝國在以法治國的方針失敗後,選擇了儒家為主,法家輔之的治國思想,而儒家文化在漢代被確定為文化傳承正統之後,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儒家文化作為一種以人為本的文化,講求秩序、自律、愛人,這反映的正是人性中最光明積極的一面。儒家的中庸思想提倡兼容幷包、和而不同,正是人類要實現和平共榮,共同生活於同一地球的根本保證。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儒家文化)

而儒家“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千百年來得到廣泛的認可,對於封建專制皇權而言,自古以來對百姓社稷的重視自不必贅言,即使在當代的民主社會,雖然沒有了君主,但國家政權的執行機構和執行者們同樣秉承的是“服務於民”的指導思想,因此,從某種意義而言,中國人在兩千年前就選擇了“平等”的思想,選擇了自由的觀念,也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努力著。以人才選拔為例,兩漢的比較察舉制強調民間輿論的導向,反映出對民意和民聲的重視。隋唐之後的科舉制,更是為寒門子第廣開進身之路,可以通過科舉走向仕途,稱得上是在政治上對平等思想的進一步實踐。除了人才選拔之外,在政統上,以儒家文化為指導思想,中國古代建立了一系列完備的中央集權國家,這些國家的中央政權組織結構無不反映出權利制衡的思想,無論是三公制度、還是三省六部制度,都在權力平衡與相互制約的原則之下發展形成。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儒學思想——禮儀之邦)

常有朋友以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衰落為由質疑儒家文明的歷史價值,在我看來這其實只是一個認識問題,從歷代政權的興衰週期來看,這個興衰週期大約在三百年左右,當自身的生命週期碰到世界文化興衰週期的時候,這百年必然要面對劇烈的陣痛,但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回顧中華漢文化與異族文化碰撞及融合的歷史,在南北朝、唐代、元代、清代等歷史時期,漢文化以其強大生命力和開放性吸取異族文化的大量養分,擴展進化成為更具包容力的文化形式。此外,中國文化吸納印度的佛教文化之後也變得更加強大,同樣地,現代中華文化在吸納世界先進文化之後同樣也會更強大,這是一個鳳凰涅槃的過程,過程是痛苦的,但我相信在未來幾十年裡,中華文化一定會展現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歷久彌新的儒家價值核心和嶄新的面貌。

我始終認為,我們國家的文化發展必須要解決“體”和“用”的關係,古人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是不對的,現代中國的“體”,一定不是古老中國的體,而是涅槃後的“體”,以此來解決現代中國的“用”,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要足夠自信,足夠堅持。

儒家文化之所以成為中華文化的正宗,這與中國人的“家族”觀念緊密相關。遠古的城鎮首先是作為宗族的祭祀中心發展起來的,中華民族對姓氏和血緣的重視世所罕見,可以說,對家族、祖先的深刻依賴和崇拜貫穿於中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今天的中國家族文化受到城市化和全球一體化的嚴重衝擊,但從中秋、春節時十億人次中國人候鳥式的遷移流動方式中,不難明白一個道理,家,依然是中華民族DNA中最核心的基因。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回家)

“回家”是所有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孝道”的本質就是中國人的宗教,在其他民族中“家”和“孝道”的概念與中國文化大不相同,其他民族的人們或難理解“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酸,也難理解伯俞泣杖這樣的故事。但這兩者應該就是現代中國的“體”中的最基本元素。在中國的家文化中,孝和悌展現了一幅秩序井然的家庭結構圖,而當把這個畫面擴大到宗族以外的地區、甚至國家的層面時,家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種原則也可以推而廣之。中國文化最講究人與人的關係,因而兄友弟恭的“親如兄弟”的模式以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的問題解決模式就發展成了圈子文化。中國人抱持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實用主義信念,同時也對家族、熟人圈子更為信任,這是中國人與人相處的方式。

中國文化中“國”的概念也是擴大後的“家”,儒家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每個人從自己的修煉做起,然後齊家,繼而再治國,體現出“求諸已”的君子修為和個人、家、國之間相互影響的系統觀點。儒家文化的“克已復禮”、“仁、義、禮、智、信”則提出了君子的修身法則。不難看出,在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上,戰爭和對抗從來只會讓世界形勢更加惡化,要解決彼此族群之內或族群之間的問題,“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無疑是一個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這句話甚至被鐫刻在聯合國總部大廈裡。

當我們思考今天、明天的問題時,往往會恐慌而無所適從。在過去十年裡,我埋首於世界史和中國歷史,並深入瞭解各國的哲學和宗教,越來越理解一切問題的根源還是來自人類心靈“慾望”的取捨。2009年我開始在我開辦的大學(重慶信息學院)中推廣儒家教育,2015年我組織成立了中華家文化研究會,開辦了北京九親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家文化的研究和服務推廣工作。做這些事情,對我而言主要是興趣使然——若能為國家和民族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並順便滿足我作為一個“文人”的“家國”情懷,此樂何極!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團圓思念的象徵——孔明燈)

家文化是一個如此龐大的課題,經過研究團隊的討論商議,我們選擇從中華姓氏入手開展家文化的研究、傳播工作。選擇姓氏作為開端,理由很簡單: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每個姓氏都標示著我們的血源,是我們所來之處,也是我們和後世子孫賴以維繫親密、血緣關係的根本,代表著我們家庭的榮耀和傳統。

以我自己為例,“徐”姓是黃帝第三代孫,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始姓為“贏”,之後次子若木建立了徐國,徐國在公元前512年被吳國所滅,為了紀念祖先,後人多以國為姓。先祖徐氏團江公於明朝中葉從湖北麻城遷移開縣,歷經十多代,一家人繁衍到八萬人之多。從我自己家族的演變歷史,我瞭解到與我有著血緣關係的很多先人,他們在自己的時代裡披荊斬棘,或成就功業,或矢志不渝,這些歷史提醒著我“從何而來”,我的根在哪裡。而人類的終極追求之一不就是要了解自己“從哪裡來”和“到哪裡去”嗎?我成立九親公司並從事家文化的研究和服務推廣,也源自於我本人對自己“來自何方?去向何處?”的一份思索,童蒙經典《三字經》中講“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九親”一名即來自於此,旨在弘揚我們文化中“慎終追遠”和“繼往開來”的價值觀。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九親文化專注家文化)

要了解中華文化,首先要了解姓氏文明。在中國古代並非人人都有姓,古代平民也多數沒有姓。在籌備本套叢書的這段日子裡,我有機會與四十多位歷史學學者和專業人士一起編寫《中華家文化系列-話說X氏》,目的就在於想打開一扇窗,讓更多的人對祖先和本民族文化有更多的瞭解。當下,互聯網和自由經濟衝擊著所有人的靈魂,大多數中國人都在為金錢而奮鬥,但幾乎所有的人都在這風雲激盪的時代感到迷茫,這就需要我們停留下匆忙的腳步,去反思我們的行為和選擇,去思考我們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去看看我們的祖先,去“回家”。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回家)

我們太需要回家了,回到我們的心靈家園!一百多年來,我們漂泊、彷徨、失去自我,是時候回到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了。有朋友曾擔憂,在現代社會重新強調姓氏溯源、弘揚儒家精神會不會有翻故紙堆之嫌?對於這樣的憂慮,我覺得可以理解,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不斷受到衝擊,精神的迴歸似乎成為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我以為不然。首先,中國人時刻沒有忘記民族的復興,近代史上的挫敗一度令我們產生懷疑,但實踐和時間都證明了問題並非出在傳統儒家精神之上,應該為儒家思想正名。其次,由於歷史原因,我國一度完全摒棄甚至打擊傳統文化價值觀,事實證明,這種打擊使得中華民族很多傳統美德喪失,和諧、信任的人際關係受到破壞,因此政府和廣大公民都在呼籲傳統文化、傳統精神的迴歸。第三,中國人民幾千年來以傳統儒家精神作為安身立命之根本,儒家的價值觀作為中國人人格的核心已經深植入民族的性格和身份感之中,不可分割。有冥想修習習慣的人都知道,靜心的根本就是回到自己的呼吸上來,同樣的,解決我們自身發展問題、精神困擾問題、信仰缺乏問題的根本就是回到我們民族精神的本源上來,順應而非抑制我們的核心。因此,在我看來,在這樣的時代,這樣的背景下,大力張揚中華家文化,正當時候,意義非凡。

家,不僅是棲身之所,更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永恆的心靈港灣。以姓氏為核心標誌的家文化,當在中華大地上乃至世界各地華人圈裡,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修復、張揚,也必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尤其在修復十幾億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信用體系,重構和諧社會等各個方面起到或許是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我們的追求和為之所做的努力,也將變得有意義。如此,幸甚!

(文章節選自徐九慶博士《回家》)


回家——徐九慶博士談儒學文化

徐九慶,字玉晨,重慶開縣人

香港德澳集團總裁

民革中央企業家聯合會理事、重慶市政協委員

中華家文化研究會理事長、重慶市軒轅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

重慶信息技術職業學院院長、北京九親文化股份公司董事長

曾求學於清華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雙博士學位,28歲擔任大學校長,是國內最年輕的大學校長;對中華傳統文化有獨到的見解,創辦有《新書院》雜誌,著有《中國教育怎麼了》、《母親回憶錄》、編寫《孔子與當代社會》系列叢書、《中華家文化系列叢書》等。

更多宗親資訊,敬請關注九親文化公眾號:jiuqinwenhua

家譜及書籍諮詢請添加微信:jiuqinwenhuakf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