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說了兩千年的“慎獨”到底是什麼意思?

儒家 大學 中庸 國學 老苗縱橫談 老苗縱橫談 2017-10-13

文/乾知大始,簡書作者

從《大學》、《中庸》明確提出“慎獨”的思想,這一概念一直貫穿著整個儒學,乃至於晚明最後一位理學大師劉宗周將“慎獨”提到本體論的高度,說:“獨之外別無本體,慎獨之外別無功夫”

程明道雲:“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慎獨。”王陽明也說:“事變亦只在人情裡,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謹獨即是慎獨。王陽明又說:“獨知無有不良。”可見獨知即是良知。

看起來“慎獨”二字已將儒學一語道盡——“獨”即是本體,“慎獨”即是功夫。那麼“慎獨”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慎”字好理解,就是“謹慎”的慎,關鍵在“獨”字。

儒學說了兩千年的“慎獨”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先來看看“慎獨”最主要的原典出處。一是《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鄭玄注曰“慎其閒居之所為”,閒居即獨處。朱熹注曰:“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微細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朱子“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的說法顯然更為精當,不過既然說“幽暗之中”、“跡雖未形”,則似乎仍是偏重“閒居”即獨處之時。

一是《大學》“誠意”一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掩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肝肺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朱熹對《大學》中“慎獨”的理解與《中庸》基本相同。

鄭玄和朱熹的理解似乎都沒什麼問題,但如果“慎獨”僅僅是告訴我們如何在獨處時做道德修養的功夫,如何解釋明道將“慎獨”與“天德”並提以及劉宗周將“獨”稱之為本體呢?

實際上先秦典籍在《四書》之外還有對“慎獨”的哲學闡釋,那就是出土的帛書和竹簡《五行篇》。文中兩處對“慎獨”或“獨”作出定義:

“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

至內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

“舍五”有說指“仁義禮智聖”這“五行”,也有說指五官(即對外物的感知),與“舍體”相呼應。無論指五行還是五官,“慎獨”都是“慎其心”的意思,因為心即是“至內者”。

然而“心”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心之本體,一層是發為意念和思慮的心。如果用陽明心學的術語,前者為“心”,後者為“意”。鄭玄與朱子顯然是指後者,而我以為《五行篇》所指是前者,具有更強的哲學意味。

如果“心”有兩層含義,那麼“慎獨”或“慎其心”同樣有兩層含義,按照《大學》的術語,即一個是“正心”,一個是“誠意”。我們再回顧一下前面《中庸》和《大學》的引文,會發現實際上《中庸》裡面的“慎獨”講的是“正心”(心即道,時時戒慎恐懼則心未離本體,未離本體故心正,心正故未嘗須臾離道),而《大學》裡面的“慎獨”講的是“誠意”(而且也確實是用它來解釋何謂“誠意”)。

因此鄭玄和朱熹對“慎獨”的理解僅契合《大學》而不契合《中庸》。《中庸》在首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後即提出“慎獨”,乃是從本體上說功夫,即本體即功夫,所謂“先天之學”也。《大學》先有“正心”,以“誠意”作為“正心”的功夫,而“慎獨”則是從“閒居”之時、“人所不知己所獨知”之時來說明何謂“誠意”,以功夫複本體,所謂“後天之學”也。《五行篇》既以“獨”為“心”、為“至內者”、為“舍五”“舍體”,可見這個“獨”也是從本體上說(即劉宗周所謂“獨體”) ,“慎獨”即是本體功夫、先天之學。

為何“心”即是“獨”,而“意”不得為真正的“獨”呢?(儘管我們的意念都是朱子所謂“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者)。“心”之本體原是混沌、原是虛寂、原是廓然大公、原是與物同體,不與萬物作對,故只能“獨知”,此之謂“心之自知”。相反,“意”或“念”雖亦是“獨知”,然而我們的意念總是繫著事物(彷彿我們獨自在與某人某物或某件事對話一樣,就像有時候我們會在夢中與人對話,又或者有時候兩個念頭會互相“爭吵”),因此“意”或“念”雖是“獨知”但我們卻希望它“被人知”,所以我們的念頭總是發而為行為,用語言或行動去與天地萬物交流(包括完成一項設計、與他人爭吵、與某男某女墮入愛河,諸如此類)。因此這個“意”或“獨知”不是一個靠得住的東西,必須“誠意”或“慎獨”才能為善去惡,才能合於道。

相反,當陽明說“獨知無有不良”時,“獨知”即是“良知”,即是本體。“慎獨”即是說良知應該時時自知,此“自知”即是功夫、即是本體,即是“道不可須臾離”。良知不分有事無事,故獨知不分閒居與否。

陽明高弟龍溪有一段文字論“獨知”相當精闢:“夫獨知者,非念動而後知也,乃是先天靈竅,不因念有,不隨念遷,不與萬物作對。譬之清淨本地,不待灑掃而自然無塵者也。慎之雲者,非是強制之謂也,只是兢業保護此靈竅,還他本來清淨而已。”

“非念動而後知”即非“意”,“只是兢業保護此靈竅”即非“誠意”。“獨”即是本體、本來清靜,“慎獨”即是獨體之自知,或良知之自知,如是如是。

——————

“慎獨”通俗解釋:全體放下,就是“獨”,就是“心之本體”,就是“道”。所謂“慎獨”只是要我們去守護這種“全體放下”的狀態,讓它不要被我們的閒思雜慮、各種慾望所動搖。然而所謂“全體放下”並不是真的要去放下什麼,而是“放無可放”。知道“放無可放”即是“全體放下”。當下就是放下,良知就是獨知。

作者簡介:乾知大始,簡書作者,陽明心學信徒。

儒學說了兩千年的“慎獨”到底是什麼意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