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鑫證券“轉身”第四家外資控股券商,合資券商有什麼“甜頭”?


8月1日晚間,華鑫股份發佈公告,全資子公司華鑫證券2%的股權作價37620萬元協議轉讓給摩根士丹利。若本次轉讓方案獲得監管部門批准,將意味著摩根士丹利將以51%的股權比例獲得華鑫證券實際控制權。這也是國內第四起外資控股券商案例。

8月1日晚間,華鑫股份發佈公告,全資子公司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其所持控股子公司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股權。掛牌期滿後,摩根士丹利作為唯一意向受讓方,採用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上述股權,受讓價為人民幣37,620萬元。

若本次轉讓獲得相關監管部門批准,摩根士丹利將以51%的持股獲得華鑫證券的實際控制權,同時也將是國內第四起外資控股券商案例。此前,已有瑞銀集團、摩根大通和野村證券通過股權轉讓、核准新設及單方面增資多種途徑獲得合資證券控股權。

國際投行獲得合資證券控股權,與中國放寬金融行業對外開放力度有關。2018年4月28日,證監會公佈了《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外資持股比例最高可達51%,同時宣佈“即日起,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可根據該辦法和服務指南的要求,向證監會提交變更公司實際控制人或者設立合資證券公司的申請材料”。

受中國放寬金融對外政策的影響,外資尤其是國際投行紛紛表現對中國市場的濃厚興趣。據新華網報道,在《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新政策出臺8天內,就有瑞銀證券、野村證券和摩根大通相繼向中國證監會提交控股合資券商的申請。

//

國際投行的合資券商之路

//

作為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中國市場巨大的發展潛力,一直吸引著國際投行的目光。早在1995年,中國建設銀行便與摩根士丹利聯手,試水成立了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此後,又有瑞銀集團、瑞士信貸銀行、高盛集團、花旗銀行等國際知名投行加入合資券商行列。

從發展情況來看,自中金公司設立後直至2002年,國內合資券商均處於緩慢發展時期。2002,隨著《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政策的出臺,合資券商出現了快速發展。

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中,證監會明確了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的設立條件和程序,要求外資參股證券公司境內股東至少有一名內資證券公司,且其持股比列不低於三分之一,境外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三分之一;業務範圍允許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經營股票債券承銷業務、外資股經紀業務及債券經紀和自營業務。

受此消息刺激,高盛集團、瑞銀證券等國際投行紛紛加緊佈局。長江巴黎百富勤、海際大和、高盛高華和瑞銀證券相繼成立。

2008年1月,證監會發布第52號令《關於修改《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的決定》,進一步將經營範圍放寬至允許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經營股票債券保健業務,刺激新一波合資券商設立潮。此時設立的合資券商,主要有瑞信方正、中德證券、華英證券、摩根士丹利華鑫、第一創業摩根大通和東方花旗。

為促進合資券商的發展,2012年證監會再出政策,放寬外資股東持股比例上限。據2012年10月頒佈的證監會第81號令《關於修改《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的決定》,境外股東的持股比例上限為49%,境內股東中的內資證券公司持股比例下限為49%。

不過,2013年以後,由於發展出現困難,合資券商也一度出現退出潮。包括財富里昂證券、海際大和證券、華英證券和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相繼推出,其中財富里昂證券被華信證券收購,海際大和證券成為上海證券全資子公司,華英證券被國聯證券納入囊中,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則悉數轉入第一創業證券名下。

截至2018年3月10日,據中國基金報報道,合資券商數量已達13家之多,另有18家排隊等待審批。

//

為何青睞中國市場?

//

為何國際投行紛紛佈局中國,加入合資券商行列?

對此,瑞銀集團亞太區執委會委員、瑞銀證券總經理錢于軍曾公開表示,“我們不是狼,我們是羊。我們不會來衝擊國內市場,我們會帶來很多好的東西,希望能促進國內市場的發展。”

錢于軍的表態,暗含國際投行對中國市場的看好。2018年11月,瑞銀集團通過增持,將持股比例上升至51%,經核准成為瑞銀證券的實際控制人。瑞銀集團也因此成為在控股合資券商上首個“吃螃蟹”人。

事實上,看好中國市場,且嚐到“甜頭”的國際投行,不僅瑞銀集團一家。

以瑞士信貸為例。早在2005年6月21日,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便聯合中國工商銀行,成立了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工銀瑞信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逾1.3萬億,淨收益也突破110億元大關。

工銀瑞信基金官網信息顯示,公司目前已為逾2200萬境內外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提供涵蓋公募與特定客戶資產、上市與跨境業務的財富管理服務。截至2018年12月31日,工銀瑞信旗下管理逾120只基金和多個年金、專戶組合、資產管理規模逾1.3萬億,其中養老金管理規模居行業領先。

巨大的資產規模和較好的管理水平,為工銀瑞信帶來了逾百億的收入。東方財富網Choice數據顯示,2018年度工銀瑞信基金以110.20億元的淨收益,據行業第四位。單個基金產品來看,以工銀瑞信貨幣基金為例,該基金2018年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資產管理規模為2610.22億元,其中存款960億元,債券交易1192億元,資產支持21.83億元,買入返售金融資產413.5億元;報告期內實際產生收入126.6億元,管理人報酬9.24億元。

由此不難發現,中國市場強勁的潛力為其帶來了較好的收益。公開信息顯示,瑞士信貸在工銀瑞信基金的比例為20%,這意味著僅靠股東分紅,2018年其獲得的收益將逾20億元。若持股比例擴大,收益將更高。

另一個較為明顯的例子是中金公司。年報數據顯示,在其2018年度185.4億元的營收中,投資收益貢獻48.71億元,利息收入為45.87億元,投行收入為32.73億元,經紀收入為33.24億元。

對此,中金公司在港股信息披露中表示,取得較好收入主要源於多個領域的領先優勢,包括A股完成9單IPO主承銷,金額361,93百萬元;A股再融資項目7單,主承銷金額251,26百萬元等。截至2018年末,其資產管理規模為人民幣6620億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