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掌舵高盛高華進入報會程序:外資實控券商將再下一城'

"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記者丨李維 北京報道

編輯丨巫燕玲

高盛高華證券已於8月19日提交了《證券公司增加註冊資本且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審批》材料,而該材料已被證監會接受。

繼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後,第五家外資控股券商即將花落高盛高華證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證監會網站獲悉,高盛高華證券已於8月19日提交了《證券公司增加註冊資本且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審批》材料,而該材料已被證監會接受。

控制權謀變

"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記者丨李維 北京報道

編輯丨巫燕玲

高盛高華證券已於8月19日提交了《證券公司增加註冊資本且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審批》材料,而該材料已被證監會接受。

繼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後,第五家外資控股券商即將花落高盛高華證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證監會網站獲悉,高盛高華證券已於8月19日提交了《證券公司增加註冊資本且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審批》材料,而該材料已被證監會接受。

控制權謀變

高盛掌舵高盛高華進入報會程序:外資實控券商將再下一城

高盛高華證券也對此公開確認,高盛方面已提交申請,擬對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1%。

這意味著高盛高華有望成為瑞銀、摩根大通、野村、摩根華鑫之後的第四家外資控股券商。

公開資料顯示,高盛高華目前為北京高華證券控股的合資投行子公司,其中高華證券持股比例達67%,而高盛亞洲持有33%,這意味著此次股權調整的涉及股權比例將達到18%。

記者從接近證券業協會人士獲得的一份內部排名顯示,高盛高華2019年上半年投行業務淨收入為5417萬元 ,排在111家券商中的73位,雖然名次不高,但仍然較排名82名的瑞銀證券、排名94位的摩根士丹利華鑫等合資券商收入更高。

上述內部通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高盛高華總資產為17.24億元,淨資產14.92億元,營業收入3.22億元,淨利潤未0.31億元,為合資券商中為數不多上半年淨利潤為正的公司。

據其去年的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高盛高華員工共有103名,按此估算高盛高華上半年人均利潤為31.93萬元。

從高盛高華提交的材料名稱來看,高盛方面還有可能進一步為高盛高華追加資本金。

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高盛高華控制權易主後,高盛有可能進一步追求除投行業務以外的更多業務。

“追加資本金,不排除高盛會謀求為高盛高華進一步拓寬其他業務。”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

全資預期之阻

"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記者丨李維 北京報道

編輯丨巫燕玲

高盛高華證券已於8月19日提交了《證券公司增加註冊資本且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審批》材料,而該材料已被證監會接受。

繼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後,第五家外資控股券商即將花落高盛高華證券。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證監會網站獲悉,高盛高華證券已於8月19日提交了《證券公司增加註冊資本且股權結構發生重大調整審批》材料,而該材料已被證監會接受。

控制權謀變

高盛掌舵高盛高華進入報會程序:外資實控券商將再下一城

高盛高華證券也對此公開確認,高盛方面已提交申請,擬對高盛高華的持股比例提升至51%。

這意味著高盛高華有望成為瑞銀、摩根大通、野村、摩根華鑫之後的第四家外資控股券商。

公開資料顯示,高盛高華目前為北京高華證券控股的合資投行子公司,其中高華證券持股比例達67%,而高盛亞洲持有33%,這意味著此次股權調整的涉及股權比例將達到18%。

記者從接近證券業協會人士獲得的一份內部排名顯示,高盛高華2019年上半年投行業務淨收入為5417萬元 ,排在111家券商中的73位,雖然名次不高,但仍然較排名82名的瑞銀證券、排名94位的摩根士丹利華鑫等合資券商收入更高。

上述內部通報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高盛高華總資產為17.24億元,淨資產14.92億元,營業收入3.22億元,淨利潤未0.31億元,為合資券商中為數不多上半年淨利潤為正的公司。

據其去年的財報顯示,截至去年底高盛高華員工共有103名,按此估算高盛高華上半年人均利潤為31.93萬元。

從高盛高華提交的材料名稱來看,高盛方面還有可能進一步為高盛高華追加資本金。

分析人士認為不排除高盛高華控制權易主後,高盛有可能進一步追求除投行業務以外的更多業務。

“追加資本金,不排除高盛會謀求為高盛高華進一步拓寬其他業務。”北京一家中型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

全資預期之阻

高盛掌舵高盛高華進入報會程序:外資實控券商將再下一城

值得一提的是,外資在摩根華鑫、高盛高華等合資券商實現51%比例的控股後,未來是否在條件允許的2020年後追求全資控股,也被市場所關注。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當下合資券商在控股比全開放的未來,轉為全外資所面臨的阻力可能更大,其最關鍵的問題在於同業競爭。

“幾家早年的合資券商,和華鑫證券類似都是以保薦承銷子公司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當年開放得更多的還是投行業務。”一位接近監管層的投行人士稱,“問題在於母子公司需要做同業競爭隔離,這些公司如果被外方全資控股,這意味著過去中方母公司的保薦承銷業務將會‘斷臂’。”

這一現象的確存在,除摩根士丹利華鑫外,中德證券、東方花旗、高盛高華、瑞信方正也均為其控股券商的保薦承銷子公司。

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這些作為投行子公司的合資券商有的業務也比較強,母公司不一定願意放手,所以中外股東之間的博弈也會更激烈。”

當然還有一種路徑可以化解這種干戈。那就是目前仍然控股合資券商的內資券商,可通過另起爐灶來規避這一趨勢,例如方正證券將民族證券整合成為其新的投行子公司後,其捨棄“瑞信方正”的代價不僅大幅下降,還幫助其解決了同業競爭問題。

“不排除失去這些合資券商控股權的母券商,下一步有可能會大力自建投行團隊,但這個過程中又會滋生新的同業競爭問題。”上述投行人士坦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