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大家好,不捨國學欄目又跟大家見面啦。

提起魏晉,想必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衣袂飄飄,任誕狂放的形象。其實,這只是魏晉人的表面。真實的魏晉人是什麼樣的?本期如斯精舍帶小夥伴們瞭解一下魏晉人的真實生活。

魏晉人有哪些流行穿法?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魏晉男子的服飾沿襲秦代,又有所發展。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魏晉人有時也穿褲褶,它是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上襦下褲,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當時南朝女子一般上身著衫、襖、襦,下身著裙,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寬大,裙為多褶襇裙,裙長曳地,下襬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到了北朝時期,女子流行穿裲襠,並常與褲合穿,整個形制與男子一致。此時的女服還有如下穿法:對衿,衿的下角相互交叉,呈小型燕尾狀。此時女子的服飾已開始趨向華麗、瀟灑、飄逸之風尚,再加上披帛的使用和高髻髮式,使著裝者顯得端莊華貴。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魏晉人的穿衣風尚跟一種毒藥有關?


衣著是生活的一部分,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酒之關係》裡提到,魏晉人的穿著跟當時的貴族流行吃五石散的風尚有密切關係。

五石散是一種毒藥,由名士何晏開頭吃的。配方大約是五樣藥:石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夾以其他的藥材。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其功效類似於一些毒品,能使人在短期內,精神處在亢奮迷狂的狀態。副作用極強,如果不配合適當的方法進行“散發”,人就會毒發身亡。因此,五石散是一種貴族藥品,普通人是吃不起的。

怎麼“散發”呢?吃了五石散不能馬上休息,要走路,稱為“行散”。六朝人的詩“至城東行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走路之後,全身發燒,發燒之後身體又會變冷。普通人發冷應該多穿衣服,吃熱的東西。但五石散剛好相反,需要少穿衣,吃冷食,洗冷水澡,喝熱酒。

因為服藥之後身體發燒,所以魏晉人不能穿緊身的衣服,為了防止敏感的皮膚被衣服擦傷,非穿寬大的衣服不可。

穿鞋也不方便,所以不穿鞋襪而穿屐。名人們率先穿衣寬大,普通人效仿起來,在別人看來他們衣著飄逸,其實內心未必如旁人想象。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古代素來講究禮法,父母的喪期,要悲痛,要少吃飯,不能飲酒。到了晉代,演變成“居喪無禮”,吃了藥,為了生命安全考慮,還是要吃肉,不光吃,還要吃很多。名士們在親人喪期喝酒吃肉,老百姓跟著效仿,“居喪無禮”是這樣來的。

除此之外,五石散也對人的精神造成一定的影響。吃了五石散之後,由於身體不適,容易暴躁易怒,有的人還會發狂。

比如有人被蒼蠅騷擾,他一氣之下,拔劍追趕。所以有人認為晉朝人脾氣很壞,高傲,暴烈,有個性。

這種苦,竟然也有人羨慕,東晉以後,有人效仿,在路邊睡倒,假裝在路上“散發”裝闊氣,讓路人以為他也是有錢吃五石散的。

一直到隋唐,還有人吃五石散,由巢元芳的《諸病源後論》可見。後來就漸漸沒有人吃了。

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


很多人提起魏晉,總會想到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大約來源於三件事,除了“吃藥”之外,還有“清談”和“飲酒”。

“清談”主要是指名士之間,聚集在一起,不談國事、俗事專談老莊、周易,以駁倒他人為能事。方式或兩人對答,或者一人對多人,或者自己對一群人獨抒己見,類似於現在的演講。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率先吃五石散的何晏就很擅長清談,喜好老莊、易經,認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為本”,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成為一時風氣,往往廢寢忘食,甚至可以把人累病談死。錢穆評價,“當時名士清談,特如鬥智。”

除了何晏、夏侯玄、王弼之外,竹林七賢也引領當時的社會風氣。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七賢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嵇康喜好喝酒、吃藥,而阮籍只喝酒。年輕時,嵇、阮二人脾氣都很大。著名的“白眼、青眼”典故就出自阮籍。傳說有人拜訪他,如果言行令他不喜,阮籍便會眼珠上挑,露出白眼給客人,白眼大約是全然看不見眼珠的,可能需要練習很久。

阮籍到了晚年修身養性,做到不評判人物是非的地步,令人驚訝。嵇康則全然不變,最後命喪司馬氏之手。魯迅戲稱,吃藥的人,可以成仙,傲視俗人,喝酒的人不會成仙,敷衍了事。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劉勰《文心雕龍》中評價阮籍和嵇康的文章,“嵇康師心以遣論,阮籍使氣以賦詩。”兩人詩文的風格,“師心,使氣”,也影響了晉初的文風。嵇康又略勝阮籍一籌,比如這首著名的《贈秀才從軍》。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俯仰自得,遊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詩歌中壯麗生動的情致,如日月之行空,江河之奔流,氣勢與想象噴薄而出。

木心認為,嵇康的詩歌,可以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陽剛的詩歌,是內在的、天生的。李白、陸游、蘇軾、辛棄疾的豪放,是月亮的豪放,外露的架子。嵇康原想“以生殉道”,奈何上天造化弄人。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表達了“非湯武而薄周孔”的意思,而遭受司馬懿記恨。司馬氏的皇位來的不正當,擔心手下的人心浮動,藉口不忠殺了嵇康。歷來政治家或用忠義仁孝的藉口來殺人,其實只是為其政治目的服務。

晉代以來的很多賢者,表面上反對禮教,內心卻不當真反對,甚至於是尊崇的。為了避免真正的道義遭到濫用曲解,只好故作違背禮教的“悖逆”。

七賢中,劉伶也很狷狂。他喜好老莊之學,在生活上不拘禮法,以飲酒為常,甚至達到了“病酒”的境地。劉伶所作的《酒德頌》,自稱“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表面上他自甘酒鬼,實際上是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精神的表達。

劉伶也服藥,一次在家中“散發”,脫掉衣服,赤身裸體呆在屋中。有人看到後譏笑他,劉伶說:“我把天地當房子,把房屋當褲子,諸位為什麼跑到我褲子裡來?”劉伶以天為蓋,地為廬的曠達,帶有典型的魏晉氏灑脫。


魏晉風潮到底有多野?

魏晉的這股雄健之氣,到東晉便漸漸散盡了。陶淵明時代,朝代更迭更加頻繁,士人們早已見怪不怪,加之佛教的引入,這時的文章變得更加平和。

陶潛被譽為田園詩人,卻也沒能完全擺脫政治的影響,他的《述酒》就是例子。所謂完全擺脫政治的田園詩人,大約是沒有的。即使是有,在歷史上也不會留下姓名。

歷史跟所有事情一樣,有高峰和低谷,不同的時期,各有不同的社會風氣,後世所謂的浪漫慕古,大多建立在模仿言行,承襲部分思想上,脫離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不可能做到等同先賢。當然也並非所有古人的言行思想,都適合當下。後人在繼承古人優秀傳統之上,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和需要有所創新較為可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