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敦煌半字譜(慢曲子伊州)

所以吉備真備茅塞頓開,突然發現瞭解救祖國的好東西,我乾脆別用漢字表音了,還不如直接就搞個偏旁,櫻花也別寫成“散(sa)久(ku)良(ra)”了,直接寫成“サ(sa)ク(ku)ラ(la)”,多好,就這樣,日本最早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體系就這麼出來了。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敦煌半字譜(慢曲子伊州)

所以吉備真備茅塞頓開,突然發現瞭解救祖國的好東西,我乾脆別用漢字表音了,還不如直接就搞個偏旁,櫻花也別寫成“散(sa)久(ku)良(ra)”了,直接寫成“サ(sa)ク(ku)ラ(la)”,多好,就這樣,日本最早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體系就這麼出來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偏旁部首組成的片假名(比如第一行是 a i u e o,第二行是 ka ki ku ke ko)南方同學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讀一下這些漢字。

可是不管怎麼說這東西實在是不怎麼美觀,單純做個表音符號還好,要是用到日常寫作實在是又長又沒深度,所以片假名一直也不是正規的書寫體系。

沒過了多久,隨著像鑑真這種怎麼渡海都會跑偏的偉大僧人的不懈努力,中日的佛教交流也越來越深入了,一個叫做“空海”的僧人給日本帶來一個更厲害的武器——平假名。我們都知道高級的僧人的話一定是要通曉梵語的,空海的梵語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所以按照日本的說法,空海在梵語的書寫體系中得到靈感,結合了唐中後期十分流行的草書,一個非常流暢美觀的東西就出現了。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敦煌半字譜(慢曲子伊州)

所以吉備真備茅塞頓開,突然發現瞭解救祖國的好東西,我乾脆別用漢字表音了,還不如直接就搞個偏旁,櫻花也別寫成“散(sa)久(ku)良(ra)”了,直接寫成“サ(sa)ク(ku)ラ(la)”,多好,就這樣,日本最早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體系就這麼出來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偏旁部首組成的片假名(比如第一行是 a i u e o,第二行是 ka ki ku ke ko)南方同學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讀一下這些漢字。

可是不管怎麼說這東西實在是不怎麼美觀,單純做個表音符號還好,要是用到日常寫作實在是又長又沒深度,所以片假名一直也不是正規的書寫體系。

沒過了多久,隨著像鑑真這種怎麼渡海都會跑偏的偉大僧人的不懈努力,中日的佛教交流也越來越深入了,一個叫做“空海”的僧人給日本帶來一個更厲害的武器——平假名。我們都知道高級的僧人的話一定是要通曉梵語的,空海的梵語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所以按照日本的說法,空海在梵語的書寫體系中得到靈感,結合了唐中後期十分流行的草書,一個非常流暢美觀的東西就出現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藏語書法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敦煌半字譜(慢曲子伊州)

所以吉備真備茅塞頓開,突然發現瞭解救祖國的好東西,我乾脆別用漢字表音了,還不如直接就搞個偏旁,櫻花也別寫成“散(sa)久(ku)良(ra)”了,直接寫成“サ(sa)ク(ku)ラ(la)”,多好,就這樣,日本最早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體系就這麼出來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偏旁部首組成的片假名(比如第一行是 a i u e o,第二行是 ka ki ku ke ko)南方同學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讀一下這些漢字。

可是不管怎麼說這東西實在是不怎麼美觀,單純做個表音符號還好,要是用到日常寫作實在是又長又沒深度,所以片假名一直也不是正規的書寫體系。

沒過了多久,隨著像鑑真這種怎麼渡海都會跑偏的偉大僧人的不懈努力,中日的佛教交流也越來越深入了,一個叫做“空海”的僧人給日本帶來一個更厲害的武器——平假名。我們都知道高級的僧人的話一定是要通曉梵語的,空海的梵語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所以按照日本的說法,空海在梵語的書寫體系中得到靈感,結合了唐中後期十分流行的草書,一個非常流暢美觀的東西就出現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藏語書法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以草書作基礎以梵語作靈感的平假名

所以從這之後日本就算有了一套非常合理的拼音書寫體系了,雖然上層的人還是愛寫漢語表現自己很有文化,但是女性和受過教育的平民就可以歡脫的用平假名來書寫日語了。

  • 但是畢竟日本引入了很多隻有漢語才有的詞彙,尤其是日本的很多文化已經很難脫離漢字成分了,所以光用假名來寫(就比如韓國棄用漢字改用拼音“諺文”)實在是日本沒法做到的,在日本上層眼裡也是一種很沒文化的行為,但是光用漢字畢竟是個完全不是一個體系的語言,總用漢語來寫文書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日本還是逐漸出現了一套漢字夾雜假名的寫法,但是因為漢字的簡潔性,大部分的日本詞彙也都有自己的漢字。

拿英語舉例子就比如car這個詞,我們硬是給寫成“車”,那也不是不可以,或者drive這個詞,我們硬寫成“開ve”也不是不可以。也就是說我開車就可以寫成“I 開ve a 車”,讀音還是I drive a car。

  • 所以就是這樣,日本的每個漢字基本都有“音読み,也叫作“音讀”,也就是漢語發音。還有訓読み,也叫“訓讀”,也就是日語發音這兩個模式。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敦煌半字譜(慢曲子伊州)

所以吉備真備茅塞頓開,突然發現瞭解救祖國的好東西,我乾脆別用漢字表音了,還不如直接就搞個偏旁,櫻花也別寫成“散(sa)久(ku)良(ra)”了,直接寫成“サ(sa)ク(ku)ラ(la)”,多好,就這樣,日本最早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體系就這麼出來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偏旁部首組成的片假名(比如第一行是 a i u e o,第二行是 ka ki ku ke ko)南方同學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讀一下這些漢字。

可是不管怎麼說這東西實在是不怎麼美觀,單純做個表音符號還好,要是用到日常寫作實在是又長又沒深度,所以片假名一直也不是正規的書寫體系。

沒過了多久,隨著像鑑真這種怎麼渡海都會跑偏的偉大僧人的不懈努力,中日的佛教交流也越來越深入了,一個叫做“空海”的僧人給日本帶來一個更厲害的武器——平假名。我們都知道高級的僧人的話一定是要通曉梵語的,空海的梵語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所以按照日本的說法,空海在梵語的書寫體系中得到靈感,結合了唐中後期十分流行的草書,一個非常流暢美觀的東西就出現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藏語書法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以草書作基礎以梵語作靈感的平假名

所以從這之後日本就算有了一套非常合理的拼音書寫體系了,雖然上層的人還是愛寫漢語表現自己很有文化,但是女性和受過教育的平民就可以歡脫的用平假名來書寫日語了。

  • 但是畢竟日本引入了很多隻有漢語才有的詞彙,尤其是日本的很多文化已經很難脫離漢字成分了,所以光用假名來寫(就比如韓國棄用漢字改用拼音“諺文”)實在是日本沒法做到的,在日本上層眼裡也是一種很沒文化的行為,但是光用漢字畢竟是個完全不是一個體系的語言,總用漢語來寫文書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日本還是逐漸出現了一套漢字夾雜假名的寫法,但是因為漢字的簡潔性,大部分的日本詞彙也都有自己的漢字。

拿英語舉例子就比如car這個詞,我們硬是給寫成“車”,那也不是不可以,或者drive這個詞,我們硬寫成“開ve”也不是不可以。也就是說我開車就可以寫成“I 開ve a 車”,讀音還是I drive a car。

  • 所以就是這樣,日本的每個漢字基本都有“音読み,也叫作“音讀”,也就是漢語發音。還有訓読み,也叫“訓讀”,也就是日語發音這兩個模式。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獨特的唐詩寫法(旁邊有假名注音),在漢字和假名中折衷了一下,基本的漢字全部保留,但是用假名把必要的句子成分寫出來,語法也按照日語進行一定調整(比如“萬里悲秋常客作、百年多病獨臺登”),而比如“百年”這種漢語詞彙就使用古漢語發音的“音讀”採用“ひゃくねん(hyaku nen)”的讀法,而“獨”就採用了日語讀法“訓讀”的“ひとり(hitori)”,也就是一個人的意思,而動詞一般全部都是日語本來的讀音,比如“作”(なり)、“登”(のぼる)。這種寫法在明治維新之後成為了日語書寫的主流,平假名和漢字交替書寫,用片假名來表示大量音譯的外來語就成了日語的常態了。

二戰之後,日本又取消了大量不必要的漢字,比如這裡、那裡從“此処、其処”寫成了假名的“ここ、そこ”,表示結果的“成る”也寫成了“なる”,表示同時發生、原因的“乍ら”也寫成了“ながら”。

那麼從這之後就是我們常見的日語了,我們開始日語的學習,相信前面說了這麼多我就不需要多說怎麼背假名了,我覺得通過上面的漢字聯想加上平時背單詞時候的查閱,不論誰都能夠在一週之內較熟練的掌握平假名。

  • 我們可以看出來日語雖然擁有和我們不一樣的源頭,卻有大量和我們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於我們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優勢,首先就可以從我們最熟悉的漢字出發,來進行日語的剖析,但是切忌先入為主的用漢語的思維,而是像前面所說的一樣,用一種“受漢語影響的截然不同的語言”的角度來思考日語,才不至於陷入泥潭。

首先對我們最有利的就是前面說的漢語音的“音讀”詞彙,日語的音讀一般都是成型的“二字詞彙”,日語中最主要的音讀主要是兩種——“吳音”、“漢音”。

  • 但是可不要認為吳音就是我們吳語的“吳音”,吳音可以說這是現在最早傳入日本的一種讀音了(除了很少出現的“古音”),這種讀音的來源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一般認為是從朝鮮半島進入日本的二次加工的漢語,“吳音”的說法是源於當時一群學習“漢音”的遣唐使對日本這種最早的漢字讀法的蔑稱。
  • 吳音帶有很強的中古漢語的特性,本來就是一個單元輔音的日語為了學習吳音搞出了一套叫做“拗音”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看見假名錶後面的“きゃ、きゅ、きょ”等等。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敦煌半字譜(慢曲子伊州)

所以吉備真備茅塞頓開,突然發現瞭解救祖國的好東西,我乾脆別用漢字表音了,還不如直接就搞個偏旁,櫻花也別寫成“散(sa)久(ku)良(ra)”了,直接寫成“サ(sa)ク(ku)ラ(la)”,多好,就這樣,日本最早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體系就這麼出來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偏旁部首組成的片假名(比如第一行是 a i u e o,第二行是 ka ki ku ke ko)南方同學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讀一下這些漢字。

可是不管怎麼說這東西實在是不怎麼美觀,單純做個表音符號還好,要是用到日常寫作實在是又長又沒深度,所以片假名一直也不是正規的書寫體系。

沒過了多久,隨著像鑑真這種怎麼渡海都會跑偏的偉大僧人的不懈努力,中日的佛教交流也越來越深入了,一個叫做“空海”的僧人給日本帶來一個更厲害的武器——平假名。我們都知道高級的僧人的話一定是要通曉梵語的,空海的梵語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所以按照日本的說法,空海在梵語的書寫體系中得到靈感,結合了唐中後期十分流行的草書,一個非常流暢美觀的東西就出現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藏語書法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以草書作基礎以梵語作靈感的平假名

所以從這之後日本就算有了一套非常合理的拼音書寫體系了,雖然上層的人還是愛寫漢語表現自己很有文化,但是女性和受過教育的平民就可以歡脫的用平假名來書寫日語了。

  • 但是畢竟日本引入了很多隻有漢語才有的詞彙,尤其是日本的很多文化已經很難脫離漢字成分了,所以光用假名來寫(就比如韓國棄用漢字改用拼音“諺文”)實在是日本沒法做到的,在日本上層眼裡也是一種很沒文化的行為,但是光用漢字畢竟是個完全不是一個體系的語言,總用漢語來寫文書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日本還是逐漸出現了一套漢字夾雜假名的寫法,但是因為漢字的簡潔性,大部分的日本詞彙也都有自己的漢字。

拿英語舉例子就比如car這個詞,我們硬是給寫成“車”,那也不是不可以,或者drive這個詞,我們硬寫成“開ve”也不是不可以。也就是說我開車就可以寫成“I 開ve a 車”,讀音還是I drive a car。

  • 所以就是這樣,日本的每個漢字基本都有“音読み,也叫作“音讀”,也就是漢語發音。還有訓読み,也叫“訓讀”,也就是日語發音這兩個模式。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獨特的唐詩寫法(旁邊有假名注音),在漢字和假名中折衷了一下,基本的漢字全部保留,但是用假名把必要的句子成分寫出來,語法也按照日語進行一定調整(比如“萬里悲秋常客作、百年多病獨臺登”),而比如“百年”這種漢語詞彙就使用古漢語發音的“音讀”採用“ひゃくねん(hyaku nen)”的讀法,而“獨”就採用了日語讀法“訓讀”的“ひとり(hitori)”,也就是一個人的意思,而動詞一般全部都是日語本來的讀音,比如“作”(なり)、“登”(のぼる)。這種寫法在明治維新之後成為了日語書寫的主流,平假名和漢字交替書寫,用片假名來表示大量音譯的外來語就成了日語的常態了。

二戰之後,日本又取消了大量不必要的漢字,比如這裡、那裡從“此処、其処”寫成了假名的“ここ、そこ”,表示結果的“成る”也寫成了“なる”,表示同時發生、原因的“乍ら”也寫成了“ながら”。

那麼從這之後就是我們常見的日語了,我們開始日語的學習,相信前面說了這麼多我就不需要多說怎麼背假名了,我覺得通過上面的漢字聯想加上平時背單詞時候的查閱,不論誰都能夠在一週之內較熟練的掌握平假名。

  • 我們可以看出來日語雖然擁有和我們不一樣的源頭,卻有大量和我們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於我們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優勢,首先就可以從我們最熟悉的漢字出發,來進行日語的剖析,但是切忌先入為主的用漢語的思維,而是像前面所說的一樣,用一種“受漢語影響的截然不同的語言”的角度來思考日語,才不至於陷入泥潭。

首先對我們最有利的就是前面說的漢語音的“音讀”詞彙,日語的音讀一般都是成型的“二字詞彙”,日語中最主要的音讀主要是兩種——“吳音”、“漢音”。

  • 但是可不要認為吳音就是我們吳語的“吳音”,吳音可以說這是現在最早傳入日本的一種讀音了(除了很少出現的“古音”),這種讀音的來源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一般認為是從朝鮮半島進入日本的二次加工的漢語,“吳音”的說法是源於當時一群學習“漢音”的遣唐使對日本這種最早的漢字讀法的蔑稱。
  • 吳音帶有很強的中古漢語的特性,本來就是一個單元輔音的日語為了學習吳音搞出了一套叫做“拗音”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看見假名錶後面的“きゃ、きゅ、きょ”等等。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拗音

我們舉幾個例子,京、明、行、清、兵的吳音是,“きょうkyou,みょうmyou,ぎょうgyou,しょうshou,ひょうhyou(byou)”,好了一個規律出現了,我們發現吳音中,我們現代漢語的後鼻音(ang、eng、ing、ong)一般都是拗音加上一個長音,我們在背單詞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單詞都是這樣。

在繼續介紹“吳音”之前,我們再來說一下“入聲”,那個時代的漢語有一個現在北方官話已經退化的發音——入聲,入聲的特性是用一個清輔音(p、t、k)作為單詞的結尾。

舉個栗子,比如 1在廣東話讀成yat,8普遍讀成bat,10在南方方言普遍讀成sip。再比如“學”在很多南方方言普遍讀成“hok”或“hak”,“客”普遍讀成“kak”,這種發音是很寶貴的一種中古漢語殘留,再比如這個蘇軾的《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miot]。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pëk]。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süët]。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griët]。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püat]。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miët]。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püat]。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ngüat]。

我們會發現在中古漢語發音裡最後的發音基本都是入聲成分,也能很好的表現這個豪放派的詞,但是日本人學這個可就麻煩了,畢竟日本人現在也沒法發出來單獨的輔音(可以上網搜日本人說英語),所以日本就搞出了個神奇的方式。

1 いちichi 8 はちhachi 學 がくgaku 客 きゃくkyaku 日 にちnichi 物もつmotsu 易 えきeki

我們發現日語在模仿入聲的時候,都會把k變成ku或者ki,把t變成chi或者tsu,所以一般要是入聲組成詞的時候,都會出現“一緒いっしょissyo”(一起)“學校がっこうgakko”(學校)這樣的“促音詞”來表示入聲。

而在古漢語中,我們現在官話輔音r的音,往往都是輔音n的,日語也很好的保留了這個特點(南方方言也是)

比如 二 ni,人 nin,如 nyo,若nyaku(全部是吳音)

好了這時再來介紹一下漢音,漢音是後來的遣隋使遣唐使帶回來的日本化的“標準長安音”,當然了就像前面說的,當時的長安音和客家話的相似程度都要大於現在的普通話(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感覺日語很多單詞發音類似南方方言),而漢音和吳音不同,我們可以發現拗音明顯減少以及發音會更貼近漢語特點。

就比如

花 吳音 げge 漢音 ぐゎgua(現已變成ka)

氣 (気)吳音けke 漢音 きki

圖(図)吳音ずzu 漢音とto

下 吳音 げge 漢音 かka

客 吳音きゃくkyaku 漢音 かくkaku

金 吳音 こんkon 漢音 きんkin

而上面說的吳音的拗音在漢音中也減少,還是那四個字的例子

吳音 京きょうkyou、明みょうmyou、行ぎょうgyou、清しょうshou、兵ひょうbyou

漢音 京けいkei、明めいmei、行こうkou、清せいsei、兵へいbei

有沒有發現簡單多了,漢音一般表示後鼻音的時候,一般就是單純的一個音節然後拉長音。

當然了,吳音和漢音還是有很多差別(比如清濁),但是較大的規律一般都是這些,吳音由於最早多用在誦經中,所以在日語的宗教用語、地名中一般比較常見,而其他時候用的漢音較多,尤其是這些高傲的留學生回國後大量排斥吳音,所以往往比較“正規”的詞彙都是漢音發音,當然了這個還要在之後的學習中區分,這裡只是提供一個方向。

  • 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於後鼻音,在音讀中,前鼻音(an,en,un,in)一般都是使用撥音“んn”,這個和我們的發音模式是一樣的,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也發現了,普通話中的j,在日語音讀中一般都是k、g,普通話中的x,日語中一般都是g(南方方言一般都是h),普通話中的w,日語中一般都是m(吳音),b(漢音),(比如萬まんman ばんban物 もつmotu ぶつbutu)。

當然了日語的音讀還有唐宋音、現代音,這裡限於篇幅就不多說了,說完音讀這種模仿漢語發音的日語重要組成部分之後,我們就來看看比較麻煩的訓讀也就是日語固有詞吧。

日語的訓讀一般都是出現在核心詞彙中,也就是什麼風雨雷電、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等,這裡就不多說了,往往都是一個漢字進行訓讀,大多都是兩個假名組成的單詞,當然了這裡面也有不少“複合詞匯”,就比如“雷”かみなりkaminari,其實就是神kami+形nari,“神形”也就是崇尚萬物有靈的日本人眼中的雷,再比如“湖”みずうみmizuumi,其實就是水mizu+海umi,這樣的還有很多就不多舉例了。其實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單詞其實也是複合組成的,就比如刀かたなkatana,其實就是“片kata+刃na(ha的古語),一片的刃也就是刀,再比如鋼はがねhagane,其實就是“刃ha+金kane”,做刀的金屬,自然就是鋼。這裡說這個意思就是其實日語中有很多這樣的“隱藏”的複合詞匯,在我們背單詞的時候好好琢磨一下,沒準就有可喜的發現。

再說一下的就是動詞了,日語的動詞除了3類動詞那種音讀詞加上個する(做也就是do)這種玩意之外,其他的都是訓讀的固有詞,我們這裡著重說下變化模式最多的1類動詞。

1類動詞簡直是很多學日語學生的噩夢,因為黏著語的特性導致變形極多,其實我們發現1類動詞仔細想一下並沒有那麼複雜,首先是日語動詞結尾全都是u段的,而且結尾無非就是く、う、つ、る、む、ぶ、ぬ(ぬ這個還出現的極少,基本上就死ぬ,常用的貌似我還沒見過別的)這麼幾個結尾,我們其實在裡面還是可以找到規律,く結尾的動詞往往都有一種朝向性,就比如“行く、向く、咲く、抜く、解く”,む結尾的往往有沉浸性動作的,比如“読む、沈む、病む”等等,つ、ぶ相對都較少,而う、る結尾比較多這裡就不總結了。

  • 當然了其實很多動詞都是有自己的複合性的,就比如洗う あらう(洗) 改める あらためる(改變、更換) 表す あらわす(表達、表現) 現す——あらわす(出現)這些詞都有一個詞根あら、這個詞在日語中是新的意思,我們發現這些單詞雖然寫成不同的漢字,但是本質意思都脫離不了“新”這個核心,再比如偏る かたよる(偏向)傾く かたむく(傾倒),詞根無非就是“方かた(一邊)+寄る(靠近)或向く(朝向)”,向一邊靠近就是偏,向一邊朝向也就是傾倒,這樣的詞彙在日語動詞裡也很多,再比如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蘇る よみがえる(復活、復甦),其實這個詞是“黃泉 よみ”+“返る かえる”組成的,也就是從黃泉歸來,就是復活。

說了這麼多就是讓大家能保持一個在日語單詞中找規律的心態,不要被訓讀單詞的漢字“外衣”迷惑,而是能挖掘到這些單詞的真正組成,才能更好地進步。

至於語法的問題,這裡也就簡單提一下,除了主幹部分的“主賓謂”結構,在日語中還要分清動詞性質的“用言”和名詞性質的“體言”的差別,同時我們發現日語雖然語法極其複雜,但是卻總是脫離不了は、が、に、で、と這幾個助詞的關係,往往在基礎的時候找清楚這幾個助詞的特性,就比如は往往有賦予一個東西“格”或者下定義的感覺,有一種“硬點”的意味,而が往往有表述某性質的特性,に往往後面是外部的原因或者轉折,で往往有自身內部的原因或者解釋,と往往有單純的對於某物來說的意味,如果能找到這些助詞的共性,就可以很快的發現相關的很多語法的共性。

大家能看到這裡已經不容易了,最後就再說一下怎麼在生活中學習日語吧,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聽歌,不得不說這個真的是重中之重,其實尤其對於很多從一開始不是多瞭解日本的人(比如我),就直接聽了很多我們翻唱的日本歌曲的原曲,對照著歌詞聽著歌,不久就很容易跟唱出來,歌記住了,那些單詞以及漢字的讀法就記住了(雖然有個後遺症是調型不準,但是日語的音調沒有漢語那麼複雜和重要了。)這裡也就順便說一嘴吧,比如日本有個國寶級歌星叫——中島みゆき(中島美雪),你聽完她的歌會發現基本上所有都是被我們翻唱的膾炙人口的歌曲,還有就是比如李克勤的紅日、月半小夜曲也全部都是翻唱(それが大事、ハーフムーンセレナーデ),再比如劉若英這個翻唱專業戶(幾乎都是翻唱),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等,周華健的花心等,任賢齊的什麼天涯、傷心太平洋啦,張學友的一路上有你等,鄧麗君一大半的歌曲,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等一系列的數都數不過來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翻唱的日本歌曲,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熟悉的旋律來增加對日文的親切感(當然了這也只算是個人愛好,不喜歡也可以去找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

忘了說下,可以聽下郭敬明打死都不承認是改編翻唱的“時間煮雨”的原曲——かざぐるま。

前面預告過的這次的討論會將在本週5也就是4月15日晚8點舉辦,主要的內容就是“日本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如何入門日語,日語到底怎麼學”。

學習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群的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套日語學習教程,送給每一位想學習日語的,或是轉行,或是大學生,還有工作中想提升自己能力的小夥伴~關注小編頭條號,私信【學習】即可免費領取資料,還有直播課程哦,希望能夠幫助到想學習日語的你!


"

“徐福東渡”的故事流傳的很遠,這個傳說導致很多人認為日本人其實是我們中國人的一批“流浪戶”,日語也是和我們漢語關係很近的一種語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我在一個回答裡專門說過日本人的起源問題(文尾附有鏈接),日本的原住民曾經是這個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批人類——矮黑人,日語發音極其簡單,幾乎所有的詞彙都是由一個元音和一個輔音組成的音節拼出來的,就比如大家最常聽說的ありがとう(a ri ga to)、おはよう(o ha yo)、よろしく(yo ro shi ku)、さようなら(sa yo na ra),也就是說日語的發音系統和我們完全不同,也要簡單得多。而後來一批從中國東北到朝鮮半島一帶的住民遷移到日本(當然這批人和我們關係也不大),這批人的語言也很大的影響了日語,在現代語言學上,日語同源自西伯利亞、大興安嶺一帶的“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語法非常類似(維吾爾語、蒙古語、滿語都是這個語系),這種語言的特點是“主賓謂”,也就是這是一種動詞放在最後的“我飯吃”的語法結構,而且這種語言是一種“黏著語”,也就是說決定句子的狀態和時間的往往是句尾的動詞上“黏著”一個玩意。也就是說從某種程度來講就是這樣的兩撥人形成了日本人的血統和語言(文尾有關於日本人來源的回答鏈接)

我們知道中國強大起來之後,就特別的愛收小弟(羈縻制度),可是日本這個民族實在是太落後了,日本一直是個當小弟都不夠格的國家,都到了東漢三國,中國才注意到這個小島國。

所以日本也像其他很多落後的民族一樣,什麼東西都是口耳相傳,完全沒有文字(蒙古到了成吉思汗的時候才有了回鶻文的拼音文字),其實從全世界來看,有文字的民族都是天之驕子啊,尤其是使用表意文字而不是拼音文字就更是幾乎沒有了。

  • 所以日本人就很悲催,如果他們生活在西亞歐洲,或許就能也搞一套拉丁字母拼寫語言了,可是很不巧它旁邊有文字的只有中國,也就是說在大和政權逐步形成的古墳時代,也就是大約我們三國到隋的時代,只會烏拉烏拉卻沒有文字的日本人受到朝鮮半島的漢化渡來人(不一定是漢人)影響,逐漸使用了漢字記載文書,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說最早時的漢字也好還是佛教也好都不是從中國直接傳過去的。所以其實這個是很悲涼的,對於古墳時代的所謂貴族(其實就是部落大酋長)們,除了少數的“渡來人”(百濟新羅人)可以看得懂漢字,其他人看文書就像是外語,實際上也就是外語,這就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辦法。

日本逐漸隨著姿勢水平的增加開始有了國家的特性,開始在島內擴張,但是話說回來日本還是很難脫離這種部落大酋長的管理模式,最後外戚蘇我馬子一頓專權,推古天皇(女)就讓皇族聖德太子攝政,這貨為了制約這種豪族,扶持了一個沒什麼勢力的小野妹子當“遣隋使”希望能學習到中國的制度,這時候才開始真正的漢化,貴族也逐漸開始學習漢語漢字,上層社會開始有了文化,但是實際上,這個時代,漢字和漢語對於整個日本人來說,仍然是一個外語,除了遣隋使和受過教育的貴族,大部分人沒人看得懂這東西。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聖德太子(聖德是仿漢制弄的“諡號”,本名叫umado)和小野妹子(男)

但是太子死了之後蘇我這個豪族一直執政,日本漢化道路一直也不平坦,隨著“蘇我入鹿”這個人被他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邊緣貴族“中臣鐮足”搞死了之後,中臣鐮足扶持有著超兄貴名字的“中大兄皇子”成為“天智天皇”之後,日本才開始真正的徹底漢化——大化改新。

  • 說句題外話,蘇我豪族雖然滅掉了,這個中臣鐮足就是後來被賜“藤原”的家族的始祖,藤原家族的攝關政治可要比蘇我厲害多了。

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狂派遣隋使遣唐使,漢字才算在上層社會普及開來,並且日本人引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比如官位制度,玄學,佛學裡的詞彙日本原來都沒有,日語開始變得不純,加入了大量的漢字詞彙,就像現在有些人動不動就蹦出幾個英文詞一樣。不久之後的奈良時代,漢語(注意就是漢語)寫成的“古事記”也出現了,但是民間的話還是不認得這東西,只是上層人的內部消遣而已。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第一部史書《古事記》,估計你肯定能看懂,因為就是漢語寫的,但是也有些“日本特色”,一些日本特有詞會用漢字音譯,一些地方也把我們“主謂賓”的依法換成了日語的“主賓謂”。

直到奈良時代後期,一部叫做《萬葉集》的詩集出現了,這東西里面有好多都是一個叫做額田王的女性皇室成員寫的,可是人家女性也不看中國那些東西,寫出來的可是“和歌”,壓根就沒法拿漢語去寫,所以日本人神奇的找出幾百個漢字,直接當做拼音來用,日本人把這種詭異的書寫模式稱為“假名”,這也就是著名的“萬葉假名”。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萬葉集,懂日語的同學可以看下第一句那個“雨布流、雪布流”其實就是“雨ふる(下雨)、雪ふる(下雪)。”

比如日語的櫻花是“sakura”,萬葉集就寫成“散久良”,比如山是“yama”,日本人就寫成“也末”。你說這“散久良”和sakura哪裡像了,其實唐代的中古漢語發音還真差不多是這個,再加上日本人天生自帶舌頭硬直技能,所以就變成這樣了。

(漢語的演變非常的大,原始的漢語其實和原始的藏語差別不大,是一種被稱為“原始漢藏語”的語言,我們的“官話”是直到明代才逐漸形成的,唐代的長安話和現在有相當大的區別。)

所以隨著漢化的封建制度不斷產生,日本民眾也不能像原始人那樣活著了,全民掃盲變得十分必要了,但是學漢字不太可能,不可能讓全民都學一外語吧。寫萬葉假名?一個漢字的東西你寫三個漢字不累麼,所以傳奇性的片假名就產生了。

  • 片假名在日本的說法是遣唐使吉備真備發明的,這貨和李白的那個好基友阿倍仲麻呂算是同期留學生,他非常熟悉西方的那一套音樂體系,而當時唐朝最流行的樂譜就是“燕樂半字譜”,顧名思義這是一種利用漢字偏旁做一定音調標記的,我們來看一下。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敦煌半字譜(慢曲子伊州)

所以吉備真備茅塞頓開,突然發現瞭解救祖國的好東西,我乾脆別用漢字表音了,還不如直接就搞個偏旁,櫻花也別寫成“散(sa)久(ku)良(ra)”了,直接寫成“サ(sa)ク(ku)ラ(la)”,多好,就這樣,日本最早的一套屬於自己的拼音文字體系就這麼出來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偏旁部首組成的片假名(比如第一行是 a i u e o,第二行是 ka ki ku ke ko)南方同學可以用自己的方言讀一下這些漢字。

可是不管怎麼說這東西實在是不怎麼美觀,單純做個表音符號還好,要是用到日常寫作實在是又長又沒深度,所以片假名一直也不是正規的書寫體系。

沒過了多久,隨著像鑑真這種怎麼渡海都會跑偏的偉大僧人的不懈努力,中日的佛教交流也越來越深入了,一個叫做“空海”的僧人給日本帶來一個更厲害的武器——平假名。我們都知道高級的僧人的話一定是要通曉梵語的,空海的梵語水平也是非常的高,所以按照日本的說法,空海在梵語的書寫體系中得到靈感,結合了唐中後期十分流行的草書,一個非常流暢美觀的東西就出現了。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藏語書法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以草書作基礎以梵語作靈感的平假名

所以從這之後日本就算有了一套非常合理的拼音書寫體系了,雖然上層的人還是愛寫漢語表現自己很有文化,但是女性和受過教育的平民就可以歡脫的用平假名來書寫日語了。

  • 但是畢竟日本引入了很多隻有漢語才有的詞彙,尤其是日本的很多文化已經很難脫離漢字成分了,所以光用假名來寫(就比如韓國棄用漢字改用拼音“諺文”)實在是日本沒法做到的,在日本上層眼裡也是一種很沒文化的行為,但是光用漢字畢竟是個完全不是一個體系的語言,總用漢語來寫文書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日本還是逐漸出現了一套漢字夾雜假名的寫法,但是因為漢字的簡潔性,大部分的日本詞彙也都有自己的漢字。

拿英語舉例子就比如car這個詞,我們硬是給寫成“車”,那也不是不可以,或者drive這個詞,我們硬寫成“開ve”也不是不可以。也就是說我開車就可以寫成“I 開ve a 車”,讀音還是I drive a car。

  • 所以就是這樣,日本的每個漢字基本都有“音読み,也叫作“音讀”,也就是漢語發音。還有訓読み,也叫“訓讀”,也就是日語發音這兩個模式。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日本獨特的唐詩寫法(旁邊有假名注音),在漢字和假名中折衷了一下,基本的漢字全部保留,但是用假名把必要的句子成分寫出來,語法也按照日語進行一定調整(比如“萬里悲秋常客作、百年多病獨臺登”),而比如“百年”這種漢語詞彙就使用古漢語發音的“音讀”採用“ひゃくねん(hyaku nen)”的讀法,而“獨”就採用了日語讀法“訓讀”的“ひとり(hitori)”,也就是一個人的意思,而動詞一般全部都是日語本來的讀音,比如“作”(なり)、“登”(のぼる)。這種寫法在明治維新之後成為了日語書寫的主流,平假名和漢字交替書寫,用片假名來表示大量音譯的外來語就成了日語的常態了。

二戰之後,日本又取消了大量不必要的漢字,比如這裡、那裡從“此処、其処”寫成了假名的“ここ、そこ”,表示結果的“成る”也寫成了“なる”,表示同時發生、原因的“乍ら”也寫成了“ながら”。

那麼從這之後就是我們常見的日語了,我們開始日語的學習,相信前面說了這麼多我就不需要多說怎麼背假名了,我覺得通過上面的漢字聯想加上平時背單詞時候的查閱,不論誰都能夠在一週之內較熟練的掌握平假名。

  • 我們可以看出來日語雖然擁有和我們不一樣的源頭,卻有大量和我們千絲萬縷的關係,對於我們來說是個不可多得的優勢,首先就可以從我們最熟悉的漢字出發,來進行日語的剖析,但是切忌先入為主的用漢語的思維,而是像前面所說的一樣,用一種“受漢語影響的截然不同的語言”的角度來思考日語,才不至於陷入泥潭。

首先對我們最有利的就是前面說的漢語音的“音讀”詞彙,日語的音讀一般都是成型的“二字詞彙”,日語中最主要的音讀主要是兩種——“吳音”、“漢音”。

  • 但是可不要認為吳音就是我們吳語的“吳音”,吳音可以說這是現在最早傳入日本的一種讀音了(除了很少出現的“古音”),這種讀音的來源雖然沒有定論,但是一般認為是從朝鮮半島進入日本的二次加工的漢語,“吳音”的說法是源於當時一群學習“漢音”的遣唐使對日本這種最早的漢字讀法的蔑稱。
  • 吳音帶有很強的中古漢語的特性,本來就是一個單元輔音的日語為了學習吳音搞出了一套叫做“拗音”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看見假名錶後面的“きゃ、きゅ、きょ”等等。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圖 拗音

我們舉幾個例子,京、明、行、清、兵的吳音是,“きょうkyou,みょうmyou,ぎょうgyou,しょうshou,ひょうhyou(byou)”,好了一個規律出現了,我們發現吳音中,我們現代漢語的後鼻音(ang、eng、ing、ong)一般都是拗音加上一個長音,我們在背單詞的時候會發現很多單詞都是這樣。

在繼續介紹“吳音”之前,我們再來說一下“入聲”,那個時代的漢語有一個現在北方官話已經退化的發音——入聲,入聲的特性是用一個清輔音(p、t、k)作為單詞的結尾。

舉個栗子,比如 1在廣東話讀成yat,8普遍讀成bat,10在南方方言普遍讀成sip。再比如“學”在很多南方方言普遍讀成“hok”或“hak”,“客”普遍讀成“kak”,這種發音是很寶貴的一種中古漢語殘留,再比如這個蘇軾的《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miot]。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pëk]。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süët]。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griët]。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püat]。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miët]。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püat]。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ngüat]。

我們會發現在中古漢語發音裡最後的發音基本都是入聲成分,也能很好的表現這個豪放派的詞,但是日本人學這個可就麻煩了,畢竟日本人現在也沒法發出來單獨的輔音(可以上網搜日本人說英語),所以日本就搞出了個神奇的方式。

1 いちichi 8 はちhachi 學 がくgaku 客 きゃくkyaku 日 にちnichi 物もつmotsu 易 えきeki

我們發現日語在模仿入聲的時候,都會把k變成ku或者ki,把t變成chi或者tsu,所以一般要是入聲組成詞的時候,都會出現“一緒いっしょissyo”(一起)“學校がっこうgakko”(學校)這樣的“促音詞”來表示入聲。

而在古漢語中,我們現在官話輔音r的音,往往都是輔音n的,日語也很好的保留了這個特點(南方方言也是)

比如 二 ni,人 nin,如 nyo,若nyaku(全部是吳音)

好了這時再來介紹一下漢音,漢音是後來的遣隋使遣唐使帶回來的日本化的“標準長安音”,當然了就像前面說的,當時的長安音和客家話的相似程度都要大於現在的普通話(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感覺日語很多單詞發音類似南方方言),而漢音和吳音不同,我們可以發現拗音明顯減少以及發音會更貼近漢語特點。

就比如

花 吳音 げge 漢音 ぐゎgua(現已變成ka)

氣 (気)吳音けke 漢音 きki

圖(図)吳音ずzu 漢音とto

下 吳音 げge 漢音 かka

客 吳音きゃくkyaku 漢音 かくkaku

金 吳音 こんkon 漢音 きんkin

而上面說的吳音的拗音在漢音中也減少,還是那四個字的例子

吳音 京きょうkyou、明みょうmyou、行ぎょうgyou、清しょうshou、兵ひょうbyou

漢音 京けいkei、明めいmei、行こうkou、清せいsei、兵へいbei

有沒有發現簡單多了,漢音一般表示後鼻音的時候,一般就是單純的一個音節然後拉長音。

當然了,吳音和漢音還是有很多差別(比如清濁),但是較大的規律一般都是這些,吳音由於最早多用在誦經中,所以在日語的宗教用語、地名中一般比較常見,而其他時候用的漢音較多,尤其是這些高傲的留學生回國後大量排斥吳音,所以往往比較“正規”的詞彙都是漢音發音,當然了這個還要在之後的學習中區分,這裡只是提供一個方向。

  • 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於後鼻音,在音讀中,前鼻音(an,en,un,in)一般都是使用撥音“んn”,這個和我們的發音模式是一樣的,通過上面的例子我們也發現了,普通話中的j,在日語音讀中一般都是k、g,普通話中的x,日語中一般都是g(南方方言一般都是h),普通話中的w,日語中一般都是m(吳音),b(漢音),(比如萬まんman ばんban物 もつmotu ぶつbutu)。

當然了日語的音讀還有唐宋音、現代音,這裡限於篇幅就不多說了,說完音讀這種模仿漢語發音的日語重要組成部分之後,我們就來看看比較麻煩的訓讀也就是日語固有詞吧。

日語的訓讀一般都是出現在核心詞彙中,也就是什麼風雨雷電、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等,這裡就不多說了,往往都是一個漢字進行訓讀,大多都是兩個假名組成的單詞,當然了這裡面也有不少“複合詞匯”,就比如“雷”かみなりkaminari,其實就是神kami+形nari,“神形”也就是崇尚萬物有靈的日本人眼中的雷,再比如“湖”みずうみmizuumi,其實就是水mizu+海umi,這樣的還有很多就不多舉例了。其實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單詞其實也是複合組成的,就比如刀かたなkatana,其實就是“片kata+刃na(ha的古語),一片的刃也就是刀,再比如鋼はがねhagane,其實就是“刃ha+金kane”,做刀的金屬,自然就是鋼。這裡說這個意思就是其實日語中有很多這樣的“隱藏”的複合詞匯,在我們背單詞的時候好好琢磨一下,沒準就有可喜的發現。

再說一下的就是動詞了,日語的動詞除了3類動詞那種音讀詞加上個する(做也就是do)這種玩意之外,其他的都是訓讀的固有詞,我們這裡著重說下變化模式最多的1類動詞。

1類動詞簡直是很多學日語學生的噩夢,因為黏著語的特性導致變形極多,其實我們發現1類動詞仔細想一下並沒有那麼複雜,首先是日語動詞結尾全都是u段的,而且結尾無非就是く、う、つ、る、む、ぶ、ぬ(ぬ這個還出現的極少,基本上就死ぬ,常用的貌似我還沒見過別的)這麼幾個結尾,我們其實在裡面還是可以找到規律,く結尾的動詞往往都有一種朝向性,就比如“行く、向く、咲く、抜く、解く”,む結尾的往往有沉浸性動作的,比如“読む、沈む、病む”等等,つ、ぶ相對都較少,而う、る結尾比較多這裡就不總結了。

  • 當然了其實很多動詞都是有自己的複合性的,就比如洗う あらう(洗) 改める あらためる(改變、更換) 表す あらわす(表達、表現) 現す——あらわす(出現)這些詞都有一個詞根あら、這個詞在日語中是新的意思,我們發現這些單詞雖然寫成不同的漢字,但是本質意思都脫離不了“新”這個核心,再比如偏る かたよる(偏向)傾く かたむく(傾倒),詞根無非就是“方かた(一邊)+寄る(靠近)或向く(朝向)”,向一邊靠近就是偏,向一邊朝向也就是傾倒,這樣的詞彙在日語動詞裡也很多,再比如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蘇る よみがえる(復活、復甦),其實這個詞是“黃泉 よみ”+“返る かえる”組成的,也就是從黃泉歸來,就是復活。

說了這麼多就是讓大家能保持一個在日語單詞中找規律的心態,不要被訓讀單詞的漢字“外衣”迷惑,而是能挖掘到這些單詞的真正組成,才能更好地進步。

至於語法的問題,這裡也就簡單提一下,除了主幹部分的“主賓謂”結構,在日語中還要分清動詞性質的“用言”和名詞性質的“體言”的差別,同時我們發現日語雖然語法極其複雜,但是卻總是脫離不了は、が、に、で、と這幾個助詞的關係,往往在基礎的時候找清楚這幾個助詞的特性,就比如は往往有賦予一個東西“格”或者下定義的感覺,有一種“硬點”的意味,而が往往有表述某性質的特性,に往往後面是外部的原因或者轉折,で往往有自身內部的原因或者解釋,と往往有單純的對於某物來說的意味,如果能找到這些助詞的共性,就可以很快的發現相關的很多語法的共性。

大家能看到這裡已經不容易了,最後就再說一下怎麼在生活中學習日語吧,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聽歌,不得不說這個真的是重中之重,其實尤其對於很多從一開始不是多瞭解日本的人(比如我),就直接聽了很多我們翻唱的日本歌曲的原曲,對照著歌詞聽著歌,不久就很容易跟唱出來,歌記住了,那些單詞以及漢字的讀法就記住了(雖然有個後遺症是調型不準,但是日語的音調沒有漢語那麼複雜和重要了。)這裡也就順便說一嘴吧,比如日本有個國寶級歌星叫——中島みゆき(中島美雪),你聽完她的歌會發現基本上所有都是被我們翻唱的膾炙人口的歌曲,還有就是比如李克勤的紅日、月半小夜曲也全部都是翻唱(それが大事、ハーフムーンセレナーデ),再比如劉若英這個翻唱專業戶(幾乎都是翻唱),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等,周華健的花心等,任賢齊的什麼天涯、傷心太平洋啦,張學友的一路上有你等,鄧麗君一大半的歌曲,莫文蔚的盛夏的果實等一系列的數都數不過來的歌曲,基本上都是翻唱的日本歌曲,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熟悉的旋律來增加對日文的親切感(當然了這也只算是個人愛好,不喜歡也可以去找尋自己比較感興趣的。)

忘了說下,可以聽下郭敬明打死都不承認是改編翻唱的“時間煮雨”的原曲——かざぐるま。

前面預告過的這次的討論會將在本週5也就是4月15日晚8點舉辦,主要的內容就是“日本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如何入門日語,日語到底怎麼學”。

學習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一群的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套日語學習教程,送給每一位想學習日語的,或是轉行,或是大學生,還有工作中想提升自己能力的小夥伴~關注小編頭條號,私信【學習】即可免費領取資料,還有直播課程哦,希望能夠幫助到想學習日語的你!


日本人和日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