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說的兩個美國人,一個是美國海軍佩裡准將,他帶領的軍艦在1853年闖入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史稱“佩裡叩關”或“黑船事件”,從而引發了日本的開國,導致了日本近代“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評價,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為《明治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近代立憲主義的道路;而另外一個美國人,就是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他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擔任美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期間主持制定了另外一部憲法,就是1947年頒佈的《日本國憲法》,亦稱為《和平憲法》。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說的兩個美國人,一個是美國海軍佩裡准將,他帶領的軍艦在1853年闖入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史稱“佩裡叩關”或“黑船事件”,從而引發了日本的開國,導致了日本近代“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評價,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為《明治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近代立憲主義的道路;而另外一個美國人,就是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他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擔任美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期間主持制定了另外一部憲法,就是1947年頒佈的《日本國憲法》,亦稱為《和平憲法》。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黑船事件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說的兩個美國人,一個是美國海軍佩裡准將,他帶領的軍艦在1853年闖入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史稱“佩裡叩關”或“黑船事件”,從而引發了日本的開國,導致了日本近代“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評價,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為《明治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近代立憲主義的道路;而另外一個美國人,就是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他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擔任美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期間主持制定了另外一部憲法,就是1947年頒佈的《日本國憲法》,亦稱為《和平憲法》。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黑船事件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佩裡將軍

先說第一部憲法。

明治政府成立後不久,1871年12月,以右大臣巖倉俱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使節團出使西方15國,明治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隨行。岩倉使節團出訪之前,他們確定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和西方國家簽訂平等條約。

為什麼日本如此迫切追求與西方平等?迫切要和西方重新簽訂條約?是因為在幕府時期,日本和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那個時候,西方把日本列為“半開化國家”,加上日本缺乏國際法知識,所以,這些條約大多是不平等條約,比如承認西方國家的治外法權。明治維新之前,天皇就提出“破約攘夷”口號。所謂“破約”,就是要重新修改當年德川慕府和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皇當年表達了強烈的“破約”願望。所以明治精英們把同西方簽訂平等條約,看成是洗刷歷史屈辱,以求日本民族自強的第一件大事。

岩倉使節團訪問的第一站是美國,美國總統格蘭特告訴他們,條約的平不平等只是表面現象,只有日本成為和西方一樣的文明國家,實行一樣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西方才可能將日本真正視為平等國家。岩倉使節團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馬上調整了出訪使命,改為認真學習西方文明制度。所以使節團開始重點考察發達國家的政治體制,包括憲法、議會等等。並且明確,由伊藤博文負責,著手製定日本憲法。

岩倉使節團返回日本以後,1882年,肩負制定憲法重任的伊藤博文再次遠赴歐洲,系統考察德國憲法制度。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

這部於1889年頒佈的憲法,是日本基於現代立憲主義制定的首部憲法。隨著幕府倒臺,日本經歷了1867年的“大政奉還”,1868年的“五條誓文”,1869年的“版籍奉還”,1871年的“廢藩置縣”,大名成為華族,武士成為士族,整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需要一部國家大法來作為治國綱領。

第一部日本憲法主要參考了普魯士的文本。

為什麼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這裡有幾個根本的原因。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說的兩個美國人,一個是美國海軍佩裡准將,他帶領的軍艦在1853年闖入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史稱“佩裡叩關”或“黑船事件”,從而引發了日本的開國,導致了日本近代“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評價,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為《明治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近代立憲主義的道路;而另外一個美國人,就是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他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擔任美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期間主持制定了另外一部憲法,就是1947年頒佈的《日本國憲法》,亦稱為《和平憲法》。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黑船事件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佩裡將軍

先說第一部憲法。

明治政府成立後不久,1871年12月,以右大臣巖倉俱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使節團出使西方15國,明治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隨行。岩倉使節團出訪之前,他們確定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和西方國家簽訂平等條約。

為什麼日本如此迫切追求與西方平等?迫切要和西方重新簽訂條約?是因為在幕府時期,日本和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那個時候,西方把日本列為“半開化國家”,加上日本缺乏國際法知識,所以,這些條約大多是不平等條約,比如承認西方國家的治外法權。明治維新之前,天皇就提出“破約攘夷”口號。所謂“破約”,就是要重新修改當年德川慕府和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皇當年表達了強烈的“破約”願望。所以明治精英們把同西方簽訂平等條約,看成是洗刷歷史屈辱,以求日本民族自強的第一件大事。

岩倉使節團訪問的第一站是美國,美國總統格蘭特告訴他們,條約的平不平等只是表面現象,只有日本成為和西方一樣的文明國家,實行一樣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西方才可能將日本真正視為平等國家。岩倉使節團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馬上調整了出訪使命,改為認真學習西方文明制度。所以使節團開始重點考察發達國家的政治體制,包括憲法、議會等等。並且明確,由伊藤博文負責,著手製定日本憲法。

岩倉使節團返回日本以後,1882年,肩負制定憲法重任的伊藤博文再次遠赴歐洲,系統考察德國憲法制度。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

這部於1889年頒佈的憲法,是日本基於現代立憲主義制定的首部憲法。隨著幕府倒臺,日本經歷了1867年的“大政奉還”,1868年的“五條誓文”,1869年的“版籍奉還”,1871年的“廢藩置縣”,大名成為華族,武士成為士族,整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需要一部國家大法來作為治國綱領。

第一部日本憲法主要參考了普魯士的文本。

為什麼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這裡有幾個根本的原因。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岩倉使節團

首先,在岩倉使節團出訪歐洲15國時,他們對當時的德國印象最好。其次,他們認為:日本的國情和普魯士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諸侯組成的國家,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之前,有兩百多個小邦國,而日本有270個藩邦。俾斯麥在會見岩倉使節團時,特別告訴他們,要打破各個諸侯的各自為政,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國家主義。這種觀點,對剛剛建立明治政府的成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明治憲法》的核心,是確立了天皇在日本政治權力中的核心地位,有極強的帝國特色。按照秦暉教授的觀點,這是從“周制”走向“秦制”。秦老師所說的“周制”,是指的諸侯分封制;而“秦制”則是大一統的極權專制。1875年,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在大阪舉行了立憲會議,會議決定設立貴族組成的元老院,由元老院提供提案,授予天皇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比羅馬元老院授予尼祿、凱撒和奧古斯都的權力還要絕對。正是普魯士憲法中的強烈國家主義傾向,給日本未來的發展留下了潛在的專制政治病毒。

這種通過國家極權和軍事擴張的思想,在日本本來就有吉田松陰的思想傳統。吉田松陰是“倒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的“一君萬民”的思想,有強烈的“皇國史觀”,這種史觀神化日本天皇,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帝國憲法的主持制定者伊藤博文,本人就是吉田松陰的嫡傳弟子,所以在這部憲法中秉承了鬆陰的思想。

再加上北一輝和大川周明在日本所宣傳的軍國主義思想,鼓動日本通過軍事實力對外擴張,使日本逐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特別是在1941年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以珍珠港事件為標誌,日本就變成了非常瘋狂的軍國主義國家。這種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和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戰爭災難。直到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長崎和廣島投了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才中斷了這個進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東京大審判中,所有的法官在確定戰爭罪犯時,都有一個感覺,就是日本不像德國,有一個明顯的納粹政黨,通過這個政黨,可以理清其相互隸屬關係,認定各自在戰爭中的責任。甚至找不到像戈林、戈培爾這些可以承擔戰爭罪責的明顯人物。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認為他在效忠天皇,在履行自己的責任。

再說第二部憲法。

1945年日本戰敗,是日本現代化民主轉型的重要轉折點。

遠在美國對日本宣戰之時,杜魯門總統就有必勝之決心,而且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改造日本問題。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就是希望逼迫日本投降,不要在日本本土發生戰爭,給日本改造留下空間。

這種改造,從國體上講,就是天皇制度;從軍事上講,就是取締日本的軍事力量。

美軍在佔領期間使用的《日本指南》就明確指出:“《明治憲法》是以普魯士專制政治為父本,英國議會政治為母本,由摩薩和長州的助產士接生的雌雄同體的生物”。說明美國人非常清晰的看到了日本政治的癥結所在。麥克阿瑟將軍在組織起草新憲法時,指導思想極其明確,就是要以體現英美保守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來取代日本的帝國制度。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說的兩個美國人,一個是美國海軍佩裡准將,他帶領的軍艦在1853年闖入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史稱“佩裡叩關”或“黑船事件”,從而引發了日本的開國,導致了日本近代“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評價,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為《明治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近代立憲主義的道路;而另外一個美國人,就是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他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擔任美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期間主持制定了另外一部憲法,就是1947年頒佈的《日本國憲法》,亦稱為《和平憲法》。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黑船事件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佩裡將軍

先說第一部憲法。

明治政府成立後不久,1871年12月,以右大臣巖倉俱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使節團出使西方15國,明治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隨行。岩倉使節團出訪之前,他們確定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和西方國家簽訂平等條約。

為什麼日本如此迫切追求與西方平等?迫切要和西方重新簽訂條約?是因為在幕府時期,日本和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那個時候,西方把日本列為“半開化國家”,加上日本缺乏國際法知識,所以,這些條約大多是不平等條約,比如承認西方國家的治外法權。明治維新之前,天皇就提出“破約攘夷”口號。所謂“破約”,就是要重新修改當年德川慕府和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皇當年表達了強烈的“破約”願望。所以明治精英們把同西方簽訂平等條約,看成是洗刷歷史屈辱,以求日本民族自強的第一件大事。

岩倉使節團訪問的第一站是美國,美國總統格蘭特告訴他們,條約的平不平等只是表面現象,只有日本成為和西方一樣的文明國家,實行一樣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西方才可能將日本真正視為平等國家。岩倉使節團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馬上調整了出訪使命,改為認真學習西方文明制度。所以使節團開始重點考察發達國家的政治體制,包括憲法、議會等等。並且明確,由伊藤博文負責,著手製定日本憲法。

岩倉使節團返回日本以後,1882年,肩負制定憲法重任的伊藤博文再次遠赴歐洲,系統考察德國憲法制度。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

這部於1889年頒佈的憲法,是日本基於現代立憲主義制定的首部憲法。隨著幕府倒臺,日本經歷了1867年的“大政奉還”,1868年的“五條誓文”,1869年的“版籍奉還”,1871年的“廢藩置縣”,大名成為華族,武士成為士族,整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需要一部國家大法來作為治國綱領。

第一部日本憲法主要參考了普魯士的文本。

為什麼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這裡有幾個根本的原因。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岩倉使節團

首先,在岩倉使節團出訪歐洲15國時,他們對當時的德國印象最好。其次,他們認為:日本的國情和普魯士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諸侯組成的國家,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之前,有兩百多個小邦國,而日本有270個藩邦。俾斯麥在會見岩倉使節團時,特別告訴他們,要打破各個諸侯的各自為政,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國家主義。這種觀點,對剛剛建立明治政府的成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明治憲法》的核心,是確立了天皇在日本政治權力中的核心地位,有極強的帝國特色。按照秦暉教授的觀點,這是從“周制”走向“秦制”。秦老師所說的“周制”,是指的諸侯分封制;而“秦制”則是大一統的極權專制。1875年,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在大阪舉行了立憲會議,會議決定設立貴族組成的元老院,由元老院提供提案,授予天皇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比羅馬元老院授予尼祿、凱撒和奧古斯都的權力還要絕對。正是普魯士憲法中的強烈國家主義傾向,給日本未來的發展留下了潛在的專制政治病毒。

這種通過國家極權和軍事擴張的思想,在日本本來就有吉田松陰的思想傳統。吉田松陰是“倒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的“一君萬民”的思想,有強烈的“皇國史觀”,這種史觀神化日本天皇,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帝國憲法的主持制定者伊藤博文,本人就是吉田松陰的嫡傳弟子,所以在這部憲法中秉承了鬆陰的思想。

再加上北一輝和大川周明在日本所宣傳的軍國主義思想,鼓動日本通過軍事實力對外擴張,使日本逐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特別是在1941年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以珍珠港事件為標誌,日本就變成了非常瘋狂的軍國主義國家。這種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和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戰爭災難。直到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長崎和廣島投了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才中斷了這個進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東京大審判中,所有的法官在確定戰爭罪犯時,都有一個感覺,就是日本不像德國,有一個明顯的納粹政黨,通過這個政黨,可以理清其相互隸屬關係,認定各自在戰爭中的責任。甚至找不到像戈林、戈培爾這些可以承擔戰爭罪責的明顯人物。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認為他在效忠天皇,在履行自己的責任。

再說第二部憲法。

1945年日本戰敗,是日本現代化民主轉型的重要轉折點。

遠在美國對日本宣戰之時,杜魯門總統就有必勝之決心,而且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改造日本問題。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就是希望逼迫日本投降,不要在日本本土發生戰爭,給日本改造留下空間。

這種改造,從國體上講,就是天皇制度;從軍事上講,就是取締日本的軍事力量。

美軍在佔領期間使用的《日本指南》就明確指出:“《明治憲法》是以普魯士專制政治為父本,英國議會政治為母本,由摩薩和長州的助產士接生的雌雄同體的生物”。說明美國人非常清晰的看到了日本政治的癥結所在。麥克阿瑟將軍在組織起草新憲法時,指導思想極其明確,就是要以體現英美保守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來取代日本的帝國制度。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麥克阿瑟將軍與日本裕仁天皇

8月30號,麥帥抵達日本,當時的日本首相東久邇宮作禮節性拜訪,麥克阿瑟將軍說:日本當局若能表現出一些進步跡象,就會大大提高其在美國的聲望,比如修改憲法。

9月3號,即日本在密蘇里號航空母艦上籤訂投降書的第二天,日本外相重光葵拜訪佔領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麥帥就暗示他:如果日本政府配合逮捕戰犯和修改憲法,則日本有可能保存天皇體制;

10月8號,盟軍最高統帥部正式通知日本著手修改憲法,但是與日本方面形成極大分歧,遭到的消極抵制。天皇表示:要修改一部由他的祖父傳給下來的神聖文件時,他絕對不會成為同謀。

日本方面成立了兩個憲法修改委員會,一個由廷臣組成,以近衛公爵為首;一個由內閣大臣和學者組成,由憲法專家松本牽頭。但是,這兩個委員會拿出的憲法修改草案,都沒有顯示出誠意,遠遠不符合美國方面的要求。他們只是在原來的《日本帝國憲法》基礎上,做些文字的修改,比如把“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改成“天皇是至高無上而不可侵犯的”。

美國佔領軍司令部對此深表失望。1946年2月3號,麥帥指示惠特尼將軍,由佔領軍民政局拿出一個修改憲法的樣本,要日本人按照這個樣本來起草憲法。

麥克阿瑟將軍在給憲法起草小組的信件中,明確提出制憲三項原則:

第一,天皇處於國家元首地位,世襲,但天皇僅僅為國家的象徵存在,天皇的職務和權能基於憲法行使;第二,廢止作為國家主權的戰爭權力,不批准成立日本陸海空軍,日本軍隊不授予交戰權;第三,日本封建制度將終結,貴族的權利除天皇外,以現存一代為限,華族不再享有國民之外的政治權力,預算模式仿照英國。

惠特尼將軍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他的得力助手查爾斯上校,於是美國人在九天時間內,根據麥帥的指示精神,起草了一部新的憲法。在第一生命大廈第六層的舞廳,臨時改造成為憲法修改辦公室,戲稱為“牛欄”,24位滿懷理想的年輕官員在此日以繼夜的工作,其中最年輕的女性才22歲。他們將麥帥的三條簡短指令轉化為一部實實在在的憲法文本。2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將這個文本,交給了對此一無所知的日本方面。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說的兩個美國人,一個是美國海軍佩裡准將,他帶領的軍艦在1853年闖入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史稱“佩裡叩關”或“黑船事件”,從而引發了日本的開國,導致了日本近代“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評價,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為《明治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近代立憲主義的道路;而另外一個美國人,就是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他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擔任美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期間主持制定了另外一部憲法,就是1947年頒佈的《日本國憲法》,亦稱為《和平憲法》。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黑船事件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佩裡將軍

先說第一部憲法。

明治政府成立後不久,1871年12月,以右大臣巖倉俱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使節團出使西方15國,明治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隨行。岩倉使節團出訪之前,他們確定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和西方國家簽訂平等條約。

為什麼日本如此迫切追求與西方平等?迫切要和西方重新簽訂條約?是因為在幕府時期,日本和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那個時候,西方把日本列為“半開化國家”,加上日本缺乏國際法知識,所以,這些條約大多是不平等條約,比如承認西方國家的治外法權。明治維新之前,天皇就提出“破約攘夷”口號。所謂“破約”,就是要重新修改當年德川慕府和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皇當年表達了強烈的“破約”願望。所以明治精英們把同西方簽訂平等條約,看成是洗刷歷史屈辱,以求日本民族自強的第一件大事。

岩倉使節團訪問的第一站是美國,美國總統格蘭特告訴他們,條約的平不平等只是表面現象,只有日本成為和西方一樣的文明國家,實行一樣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西方才可能將日本真正視為平等國家。岩倉使節團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馬上調整了出訪使命,改為認真學習西方文明制度。所以使節團開始重點考察發達國家的政治體制,包括憲法、議會等等。並且明確,由伊藤博文負責,著手製定日本憲法。

岩倉使節團返回日本以後,1882年,肩負制定憲法重任的伊藤博文再次遠赴歐洲,系統考察德國憲法制度。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

這部於1889年頒佈的憲法,是日本基於現代立憲主義制定的首部憲法。隨著幕府倒臺,日本經歷了1867年的“大政奉還”,1868年的“五條誓文”,1869年的“版籍奉還”,1871年的“廢藩置縣”,大名成為華族,武士成為士族,整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需要一部國家大法來作為治國綱領。

第一部日本憲法主要參考了普魯士的文本。

為什麼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這裡有幾個根本的原因。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岩倉使節團

首先,在岩倉使節團出訪歐洲15國時,他們對當時的德國印象最好。其次,他們認為:日本的國情和普魯士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諸侯組成的國家,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之前,有兩百多個小邦國,而日本有270個藩邦。俾斯麥在會見岩倉使節團時,特別告訴他們,要打破各個諸侯的各自為政,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國家主義。這種觀點,對剛剛建立明治政府的成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明治憲法》的核心,是確立了天皇在日本政治權力中的核心地位,有極強的帝國特色。按照秦暉教授的觀點,這是從“周制”走向“秦制”。秦老師所說的“周制”,是指的諸侯分封制;而“秦制”則是大一統的極權專制。1875年,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在大阪舉行了立憲會議,會議決定設立貴族組成的元老院,由元老院提供提案,授予天皇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比羅馬元老院授予尼祿、凱撒和奧古斯都的權力還要絕對。正是普魯士憲法中的強烈國家主義傾向,給日本未來的發展留下了潛在的專制政治病毒。

這種通過國家極權和軍事擴張的思想,在日本本來就有吉田松陰的思想傳統。吉田松陰是“倒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的“一君萬民”的思想,有強烈的“皇國史觀”,這種史觀神化日本天皇,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帝國憲法的主持制定者伊藤博文,本人就是吉田松陰的嫡傳弟子,所以在這部憲法中秉承了鬆陰的思想。

再加上北一輝和大川周明在日本所宣傳的軍國主義思想,鼓動日本通過軍事實力對外擴張,使日本逐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特別是在1941年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以珍珠港事件為標誌,日本就變成了非常瘋狂的軍國主義國家。這種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和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戰爭災難。直到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長崎和廣島投了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才中斷了這個進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東京大審判中,所有的法官在確定戰爭罪犯時,都有一個感覺,就是日本不像德國,有一個明顯的納粹政黨,通過這個政黨,可以理清其相互隸屬關係,認定各自在戰爭中的責任。甚至找不到像戈林、戈培爾這些可以承擔戰爭罪責的明顯人物。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認為他在效忠天皇,在履行自己的責任。

再說第二部憲法。

1945年日本戰敗,是日本現代化民主轉型的重要轉折點。

遠在美國對日本宣戰之時,杜魯門總統就有必勝之決心,而且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改造日本問題。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就是希望逼迫日本投降,不要在日本本土發生戰爭,給日本改造留下空間。

這種改造,從國體上講,就是天皇制度;從軍事上講,就是取締日本的軍事力量。

美軍在佔領期間使用的《日本指南》就明確指出:“《明治憲法》是以普魯士專制政治為父本,英國議會政治為母本,由摩薩和長州的助產士接生的雌雄同體的生物”。說明美國人非常清晰的看到了日本政治的癥結所在。麥克阿瑟將軍在組織起草新憲法時,指導思想極其明確,就是要以體現英美保守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來取代日本的帝國制度。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麥克阿瑟將軍與日本裕仁天皇

8月30號,麥帥抵達日本,當時的日本首相東久邇宮作禮節性拜訪,麥克阿瑟將軍說:日本當局若能表現出一些進步跡象,就會大大提高其在美國的聲望,比如修改憲法。

9月3號,即日本在密蘇里號航空母艦上籤訂投降書的第二天,日本外相重光葵拜訪佔領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麥帥就暗示他:如果日本政府配合逮捕戰犯和修改憲法,則日本有可能保存天皇體制;

10月8號,盟軍最高統帥部正式通知日本著手修改憲法,但是與日本方面形成極大分歧,遭到的消極抵制。天皇表示:要修改一部由他的祖父傳給下來的神聖文件時,他絕對不會成為同謀。

日本方面成立了兩個憲法修改委員會,一個由廷臣組成,以近衛公爵為首;一個由內閣大臣和學者組成,由憲法專家松本牽頭。但是,這兩個委員會拿出的憲法修改草案,都沒有顯示出誠意,遠遠不符合美國方面的要求。他們只是在原來的《日本帝國憲法》基礎上,做些文字的修改,比如把“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改成“天皇是至高無上而不可侵犯的”。

美國佔領軍司令部對此深表失望。1946年2月3號,麥帥指示惠特尼將軍,由佔領軍民政局拿出一個修改憲法的樣本,要日本人按照這個樣本來起草憲法。

麥克阿瑟將軍在給憲法起草小組的信件中,明確提出制憲三項原則:

第一,天皇處於國家元首地位,世襲,但天皇僅僅為國家的象徵存在,天皇的職務和權能基於憲法行使;第二,廢止作為國家主權的戰爭權力,不批准成立日本陸海空軍,日本軍隊不授予交戰權;第三,日本封建制度將終結,貴族的權利除天皇外,以現存一代為限,華族不再享有國民之外的政治權力,預算模式仿照英國。

惠特尼將軍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他的得力助手查爾斯上校,於是美國人在九天時間內,根據麥帥的指示精神,起草了一部新的憲法。在第一生命大廈第六層的舞廳,臨時改造成為憲法修改辦公室,戲稱為“牛欄”,24位滿懷理想的年輕官員在此日以繼夜的工作,其中最年輕的女性才22歲。他們將麥帥的三條簡短指令轉化為一部實實在在的憲法文本。2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將這個文本,交給了對此一無所知的日本方面。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日本天皇裕仁簽署新憲法

和第一步日本憲法相比,這部《和平憲法》體現了三大核心觀念:尊重人權,主權在民,放棄戰爭。憲法共11章103條。其中重要章節是:天皇,放棄戰爭,國民權力和義務,國會。

為了這部憲法的順利通過,麥克阿瑟將軍和天皇之間,進行了反覆的磋商。1946年元旦,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在這個宣言中,天皇表示:

“維繫朕與國民之紐帶,為相互信賴與仲愛,非以野史神話為憑,亦非植根於天皇即神及日本民族優於異族而命定統治世界之虛偽觀念”。

這種表示具有極為深刻的含義,它預示從此,天照大神的後裔終於走下神壇,成為一個普通的人。因此,這個宣言也稱為《非神宣言》。

最後公佈的《和平憲法》,就是美國人起草的版本。新的《和平憲法》,充分體現了美國式民主政治理念。有人評論,這是對美國獨立宣言、葛底斯堡演說、美國憲法以及戰時兩大宣言—《大西洋憲章》與《德黑蘭宣言》的迴應與共鳴。

有人說,日本的現代化轉型沒有受到基督教文明的影響,這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看法。美國人給日本帶來的第二部憲法,其實是給日本人帶來了已經凝聚了基督教文明的現代政治理念,是一個從法老秩序轉向神明秩序的過渡,是把英美保守主義和英美的基督教文明,通過憲法這種模式強制被日本接受,使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文明國家。

"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2017年12月2日,就士遊大講堂與鳳凰網爭鳴頻道聯合主辦“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邀請學者馬勇、陳浩武、榮劍、孫建軍等,分別從不同視角,就明治維新及其對日本、對中國、對東亞乃至對世界的影響展開研討,以今天的語境,再次回到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反思中日兩國近代以來的轉型之路。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說的兩個美國人,一個是美國海軍佩裡准將,他帶領的軍艦在1853年闖入江戶灣(今天的東京灣),史稱“佩裡叩關”或“黑船事件”,從而引發了日本的開國,導致了日本近代“倒幕運動”和“明治維新”等一系列政治事件。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評價,明治維新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制定了《大日本帝國憲法》,也稱為《明治憲法》,使日本走上了近代立憲主義的道路;而另外一個美國人,就是美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他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擔任美國佔領軍最高司令官,期間主持制定了另外一部憲法,就是1947年頒佈的《日本國憲法》,亦稱為《和平憲法》。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黑船事件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佩裡將軍

先說第一部憲法。

明治政府成立後不久,1871年12月,以右大臣巖倉俱視為特命全權大使的使節團出使西方15國,明治重臣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隨行。岩倉使節團出訪之前,他們確定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和西方國家簽訂平等條約。

為什麼日本如此迫切追求與西方平等?迫切要和西方重新簽訂條約?是因為在幕府時期,日本和西方國家簽訂了一系列條約。那個時候,西方把日本列為“半開化國家”,加上日本缺乏國際法知識,所以,這些條約大多是不平等條約,比如承認西方國家的治外法權。明治維新之前,天皇就提出“破約攘夷”口號。所謂“破約”,就是要重新修改當年德川慕府和英國、美國、法國等國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皇當年表達了強烈的“破約”願望。所以明治精英們把同西方簽訂平等條約,看成是洗刷歷史屈辱,以求日本民族自強的第一件大事。

岩倉使節團訪問的第一站是美國,美國總統格蘭特告訴他們,條約的平不平等只是表面現象,只有日本成為和西方一樣的文明國家,實行一樣的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西方才可能將日本真正視為平等國家。岩倉使節團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馬上調整了出訪使命,改為認真學習西方文明制度。所以使節團開始重點考察發達國家的政治體制,包括憲法、議會等等。並且明確,由伊藤博文負責,著手製定日本憲法。

岩倉使節團返回日本以後,1882年,肩負制定憲法重任的伊藤博文再次遠赴歐洲,系統考察德國憲法制度。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

這部於1889年頒佈的憲法,是日本基於現代立憲主義制定的首部憲法。隨著幕府倒臺,日本經歷了1867年的“大政奉還”,1868年的“五條誓文”,1869年的“版籍奉還”,1871年的“廢藩置縣”,大名成為華族,武士成為士族,整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迫切需要一部國家大法來作為治國綱領。

第一部日本憲法主要參考了普魯士的文本。

為什麼在當時的明治精英眼中,德意志模式特別引起他們重視?這裡有幾個根本的原因。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岩倉使節團

首先,在岩倉使節團出訪歐洲15國時,他們對當時的德國印象最好。其次,他們認為:日本的國情和普魯士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由大大小小的諸侯組成的國家,普魯士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統一之前,有兩百多個小邦國,而日本有270個藩邦。俾斯麥在會見岩倉使節團時,特別告訴他們,要打破各個諸侯的各自為政,必須要有強有力的國家主義。這種觀點,對剛剛建立明治政府的成員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明治憲法》的核心,是確立了天皇在日本政治權力中的核心地位,有極強的帝國特色。按照秦暉教授的觀點,這是從“周制”走向“秦制”。秦老師所說的“周制”,是指的諸侯分封制;而“秦制”則是大一統的極權專制。1875年,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在大阪舉行了立憲會議,會議決定設立貴族組成的元老院,由元老院提供提案,授予天皇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比羅馬元老院授予尼祿、凱撒和奧古斯都的權力還要絕對。正是普魯士憲法中的強烈國家主義傾向,給日本未來的發展留下了潛在的專制政治病毒。

這種通過國家極權和軍事擴張的思想,在日本本來就有吉田松陰的思想傳統。吉田松陰是“倒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他提出的“一君萬民”的思想,有強烈的“皇國史觀”,這種史觀神化日本天皇,神化大和民族。日本帝國憲法的主持制定者伊藤博文,本人就是吉田松陰的嫡傳弟子,所以在這部憲法中秉承了鬆陰的思想。

再加上北一輝和大川周明在日本所宣傳的軍國主義思想,鼓動日本通過軍事實力對外擴張,使日本逐步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特別是在1941年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以珍珠港事件為標誌,日本就變成了非常瘋狂的軍國主義國家。這種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和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戰爭災難。直到1945年,美國向日本的長崎和廣島投了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才中斷了這個進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東京大審判中,所有的法官在確定戰爭罪犯時,都有一個感覺,就是日本不像德國,有一個明顯的納粹政黨,通過這個政黨,可以理清其相互隸屬關係,認定各自在戰爭中的責任。甚至找不到像戈林、戈培爾這些可以承擔戰爭罪責的明顯人物。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認為他在效忠天皇,在履行自己的責任。

再說第二部憲法。

1945年日本戰敗,是日本現代化民主轉型的重要轉折點。

遠在美國對日本宣戰之時,杜魯門總統就有必勝之決心,而且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改造日本問題。美國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就是希望逼迫日本投降,不要在日本本土發生戰爭,給日本改造留下空間。

這種改造,從國體上講,就是天皇制度;從軍事上講,就是取締日本的軍事力量。

美軍在佔領期間使用的《日本指南》就明確指出:“《明治憲法》是以普魯士專制政治為父本,英國議會政治為母本,由摩薩和長州的助產士接生的雌雄同體的生物”。說明美國人非常清晰的看到了日本政治的癥結所在。麥克阿瑟將軍在組織起草新憲法時,指導思想極其明確,就是要以體現英美保守主義的自由民主制度,來取代日本的帝國制度。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麥克阿瑟將軍與日本裕仁天皇

8月30號,麥帥抵達日本,當時的日本首相東久邇宮作禮節性拜訪,麥克阿瑟將軍說:日本當局若能表現出一些進步跡象,就會大大提高其在美國的聲望,比如修改憲法。

9月3號,即日本在密蘇里號航空母艦上籤訂投降書的第二天,日本外相重光葵拜訪佔領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將軍,麥帥就暗示他:如果日本政府配合逮捕戰犯和修改憲法,則日本有可能保存天皇體制;

10月8號,盟軍最高統帥部正式通知日本著手修改憲法,但是與日本方面形成極大分歧,遭到的消極抵制。天皇表示:要修改一部由他的祖父傳給下來的神聖文件時,他絕對不會成為同謀。

日本方面成立了兩個憲法修改委員會,一個由廷臣組成,以近衛公爵為首;一個由內閣大臣和學者組成,由憲法專家松本牽頭。但是,這兩個委員會拿出的憲法修改草案,都沒有顯示出誠意,遠遠不符合美國方面的要求。他們只是在原來的《日本帝國憲法》基礎上,做些文字的修改,比如把“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改成“天皇是至高無上而不可侵犯的”。

美國佔領軍司令部對此深表失望。1946年2月3號,麥帥指示惠特尼將軍,由佔領軍民政局拿出一個修改憲法的樣本,要日本人按照這個樣本來起草憲法。

麥克阿瑟將軍在給憲法起草小組的信件中,明確提出制憲三項原則:

第一,天皇處於國家元首地位,世襲,但天皇僅僅為國家的象徵存在,天皇的職務和權能基於憲法行使;第二,廢止作為國家主權的戰爭權力,不批准成立日本陸海空軍,日本軍隊不授予交戰權;第三,日本封建制度將終結,貴族的權利除天皇外,以現存一代為限,華族不再享有國民之外的政治權力,預算模式仿照英國。

惠特尼將軍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他的得力助手查爾斯上校,於是美國人在九天時間內,根據麥帥的指示精神,起草了一部新的憲法。在第一生命大廈第六層的舞廳,臨時改造成為憲法修改辦公室,戲稱為“牛欄”,24位滿懷理想的年輕官員在此日以繼夜的工作,其中最年輕的女性才22歲。他們將麥帥的三條簡短指令轉化為一部實實在在的憲法文本。2月11日,麥克阿瑟將軍將這個文本,交給了對此一無所知的日本方面。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日本天皇裕仁簽署新憲法

和第一步日本憲法相比,這部《和平憲法》體現了三大核心觀念:尊重人權,主權在民,放棄戰爭。憲法共11章103條。其中重要章節是:天皇,放棄戰爭,國民權力和義務,國會。

為了這部憲法的順利通過,麥克阿瑟將軍和天皇之間,進行了反覆的磋商。1946年元旦,天皇發表《人間宣言》,在這個宣言中,天皇表示:

“維繫朕與國民之紐帶,為相互信賴與仲愛,非以野史神話為憑,亦非植根於天皇即神及日本民族優於異族而命定統治世界之虛偽觀念”。

這種表示具有極為深刻的含義,它預示從此,天照大神的後裔終於走下神壇,成為一個普通的人。因此,這個宣言也稱為《非神宣言》。

最後公佈的《和平憲法》,就是美國人起草的版本。新的《和平憲法》,充分體現了美國式民主政治理念。有人評論,這是對美國獨立宣言、葛底斯堡演說、美國憲法以及戰時兩大宣言—《大西洋憲章》與《德黑蘭宣言》的迴應與共鳴。

有人說,日本的現代化轉型沒有受到基督教文明的影響,這是一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看法。美國人給日本帶來的第二部憲法,其實是給日本人帶來了已經凝聚了基督教文明的現代政治理念,是一個從法老秩序轉向神明秩序的過渡,是把英美保守主義和英美的基督教文明,通過憲法這種模式強制被日本接受,使日本成為一個真正的現代文明國家。

兩個美國人與日本的兩部憲法——日本明治維新150週年研討會(2)

兩個美國人,給日本帶來了兩部憲法;

第一個美國人帶來的第一部憲法,將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帶到了世界文明社會體系,把日本國民從小共同體中解放出來,實現了日本的第一次騰飛;

但是,出現在世界文明體系的日本,走向了軍國主義。因為日本的國民雖然從小共同體中解放,從藩主和大名底下解放,卻投入到一個大共同體的奴役之中,成為天皇和國家的工具。

第二個美國人帶來的第二部憲法,為日本帶來了體現英美保守主義的基督教文明,帶來了普世價值,帶來了和平。這使日本實現了第二次騰飛,真正進入世界文明體系。因為這部憲法把日本人民從大共同體中再一次解放出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和尊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