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舊物:千萬別小瞧這些井蓋兒(終篇)

日本 東京 昭和天皇 抗日戰爭 北緯43度 2017-06-10

通過前三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些井蓋,我們不妨對它們的身世以及歸屬做一個整理——

長春舊物:千萬別小瞧這些井蓋兒(終篇)

形制上,這些擁有日本背景的井蓋,和同時期日本本土的井蓋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日本大正十年(也就是公元1921年)日本的《大東京市民常識》中,就專門列出了一部分,來介紹各種功能井蓋的劃分。長春不少那個時期的井蓋,和這張圖中的形制基本大同小異。

長春舊物:千萬別小瞧這些井蓋兒(終篇)

日本大正十年的《大東京市民常識》,註釋大多數都是漢字,相信大多數國人都能看懂個大概意思。點擊可看大圖

長春舊物:千萬別小瞧這些井蓋兒(終篇)

日本昭和八年(1933年)的下水井蓋設計標準圖,基本沿用了昭和四年(1929年)的設計標準圖,中間的圖案為東京市下水改良事務所徽記。長春偽滿時期許多井蓋的形制與其很類似。

===============================================================

再暗的黑夜也會迎來盡頭。

9·18事變之後,東北豐饒的資源落入敵手。在9·18事變爆發6年之後,日本的經濟綜合指數幾乎翻了一番。

然而貪心不足。1937年,日軍制造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日本的經濟綜合指數在1938年達到頂點後,開始逐步衰退。

1941年,形勢窘迫的日本沒有牢記“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名言,又對美帝開了刀。

這次他們面對的,是一個造航母如下餃子的對手,以及他們的二三十艘大型航母、一百來艘護航航母。

廣島原子彈剛剛炸響,蘇聯人隨後對日宣戰,日本人最後的僥倖心理也在鋼鐵洪流面前土崩瓦解。

偽滿洲國煙消雲散之後,實際上一直為日本人所控制的長春,終於又回到了中國人手中。而長春的那些老井蓋兒,猶如城市傷疤一樣,忠實地記錄下了這個民族最衰弱的時候所留下的傷痕。

============================================================

此後,伴隨著長春城建史揭開新的一頁,長春的井蓋史也步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到2010年:長春市內已經有井蓋16萬~17萬件,歸屬市政管理的有8萬多件(包括圓形井蓋5萬多件,方形井蓋3萬多件),其他8萬多件井具分屬網通、聯通、有線、郵電、公交集團等17家產權單位。

隨著井蓋越來越多,種類越來越複雜,一些質量不過關、標識不規範的井蓋,給城市帶來的隱患也越來越大。

2010年10月,《長春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出臺,對於井具的細節進行了要求:“井具設施應當符合城市道路技術規範,檢查井、閥門井等井具的箱蓋和內壁應當標有表明其使用性質的明顯標識和產權人名稱。

彷彿是要印證這些規定的重要性一般,2010年10月31日,也就是《長春市市政設施管理條例》正式實施的前一天,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一輛翻斗車軋飛了一個井蓋,一輛出租車被砸到,的哥受了輕傷。而這個惹禍的井蓋,上面只標註了“上水”兩個字,究竟歸誰管?長春市政、水務集團、一汽動能都沒認領。最後,倆司機一直在事發地守了幾夜,隨著多部門的先後介入,事情最終得到解決。

長春舊物:千萬別小瞧這些井蓋兒(終篇)

上圖為新文化報關於此事的相關報道

現在長春的道路、管線施工規模浩大,井蓋也在逐步更新。近年來新出現的一些井蓋,不僅“歸屬權”標註得越來越完備,外形也越來越美觀。例如以下這種——

長春舊物:千萬別小瞧這些井蓋兒(終篇)


井蓋的歸屬(市政公用)、井蓋的功用(汙水井)都在井蓋上有了清晰的標註,此外作為裝飾,井蓋上面還繪製了長春的地標蘇軍烈士紀念塔,很有地方特色。這樣的井蓋,如今在長春越來越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