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列強之中,為何沙俄的嗜土性最強烈?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安全感

從19世紀下半葉,世界主要強國逐步從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然而西方列強之間在對外殖民擴張的行為上,卻存在巨大的差異。以英國為代表的列強繼續表現出一種自由貿易的低成本殖民傾向,另外一些列強則展現出極強的嗜土性特質。沙俄是最具嗜土性特徵的國家,並深深的影響到了整個歐亞大陸近代的歷史進程。那麼沙俄經歷了彼得大帝改革,在學習西歐強國的道路上走了那麼久,為何會在帝國主義時代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呢?

近代列強之中,為何沙俄的嗜土性最強烈?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安全感

資本主義轉型不徹底,農耕封建殘餘勢力影響巨大

資本主義是通過自由貿易獲得利益的社會運行模式,其主要特徵是以最低的成本保證原材料和市場的自由互通,因此通過和當地統治者交涉,打開一個個曾經封閉的區域市場,是獲取利益最大化的方式。直接統治當地,會帶來巨大的統治成本,因此英國殖民者在沒有其他強有力競爭對手的情況下,儘可能不直接直接殖民當地。

近代列強之中,為何沙俄的嗜土性最強烈?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安全感

農耕封建主的財富則不同,封建領主們主要依託土地和人口生存。當時普魯士的封建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的容克亦在德國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俄國和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均為自上而下的改革,因而不可避免的在政治和經濟上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傳統勢力,沙俄的農奴制和日本的藩主制度依舊完好存在。正因如此,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三個國家均表現出強烈的對外擴張傾向。

激烈的生存環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東亞地區的中華文明,長期佇立在世界強國序列。漢朝時與安息、貴霜、羅馬形成絲綢之路上的四帝國體系,唐朝時又同阿拉伯帝國並立歐亞大陸之上維護絲綢之路。中華朝貢體系的長期存在在確保中國優越感的同時,增加了邊緣島國日本的不安全感。至於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島國,英國在三十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後,先後通過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確保了歐洲的均勢。長期以主權國家平等作為原則的均勢秩序,從心理上確保了中西歐國家的安全感。

近代列強之中,為何沙俄的嗜土性最強烈?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安全感

歐洲的兩次均勢秩序,均以德意志地區的分裂為代價,並隨著普魯士統一德國而瓦解。然而德國雖地處中歐四戰之地,但在歐洲之內更多感受到的是法國復仇的威脅,其爭奪殖民地的需求,並不是危機感所致。然而地處內亞和東歐平原的俄國則完全不同,沒有天險防守的俄國人在中世紀長期同草原民族廝殺,一個強勢冷酷的皇權中樞是俄國得以生存下去的保障,這和中西歐逐漸形成的均勢秩序截然不同,俄國的政治生態天然尋求擴張以獲得某種安全感。至於位居東亞朝貢體系邊緣的日本,四面是海、物資匱乏、火山地震頻發。日本雖然在“蒙元入侵”和“刀伊入寇”兩次面臨外敵,但大多有驚無險。然而日本內部長期處於分裂割據局面,相互間廝殺不斷,生存環境惡劣,更談不上什麼安全感。

近代列強之中,為何沙俄的嗜土性最強烈?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安全感

彌賽亞救世情節賦予的使命感

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敗亡於奧斯曼之手後,帝國末代皇帝的一位侄女逃到了俄羅斯,與莫斯科大公結婚了。莫斯科大公因此自稱為“凱撒”。為表示自身皇位的正統性,從莫斯科大公國發展起來的俄羅斯開始自稱第三羅馬,寓意自己是古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之後的第三個正統羅馬。同時由於羅馬帝國皇帝在後期兼統領任基督教事務,因此沙皇將俄羅斯人作為彌賽亞救世民族看待,因此賦予自身的對外擴張以救世濟人的使命感。

近代列強之中,為何沙俄的嗜土性最強烈?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安全感

與俄國類似的還有德國,19世紀下半葉的德意志最終被北方強邦普魯士統一。然而作為條頓騎士團的征服地,普魯士不可避免的擁有濃郁的十字軍情節,只不過在16世紀前期的宗教改革中已經該宗路德教並宣佈了條頓騎士團的世俗化,因此相較於俄國來說,普魯士的彌賽亞情節要弱的多。

地理因素決定沙俄成為嗜土性表現最為突出的列強

近代沙俄、德國和日本都有很濃郁的封建殘留,其中德國和俄國還具備彌賽亞情節,日本和俄國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這些都促使三個國家,尤其是俄國強烈的嗜土性。然而不同於德國在歐洲四面強國包圍的格局和日本四面環海的特徵,近代沙俄的周圍除了東邊的日本和西邊的德國,以及無處不在的英國之外,皆為弱國。這促使俄國的領土擴張極其順利和迅速,並且早在帝國主義階段之前就已經展開了攫取土地的步伐。

近代列強之中,為何沙俄的嗜土性最強烈?對土地的貪婪和不安全感

位於亞歐大陸腹地廣袤平原和草原的沙俄,從彼得大帝時起就不斷的向外擴張,最終形成了一個佔據大陸內部大片領土的陸權霸主,對20世紀的世界格局形成巨大的影響。然而永無止境的嗜土性傾向,同樣導致俄國四面樹敵,遏制住了自身進一步的發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