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1-

我的同行小何,曾經認為自己是公司最重要的人。

說起來小何年齡並不小,從業時間比我還多一年。

在踏入職場的第三年,他遇到了人生中第一個職業危機。

小何這人比較頭鐵,第一家公司,就是一家創業公司。

當時身邊的同學都勸,名牌大學畢業的他,別去創業公司:

又苦又累還沒什麼名聲,以後想跳槽都沒個拿出來吹牛的底氣。

但是他毅然決然地接受了這家公司的offer,原因是:

這家公司,在他入職的時候,只有他一個技術人員。

用他的話說:

“我享受這種別人都仰仗我、依賴我、沒我不行的感覺。”

加入公司的第一年到第二年,一切都很順利。

雖然比較辛苦,經常加班,頭髮也掉了不少,但他享受那種被需要的感覺。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到了第二年年末的時候,行業裡釋放了一大批年底跳槽的程序員。

人力資源市場一下子變得充盈,小何所在的公司也進行了新一輪的人員擴張。

招進來三個新員工。

都是工作經驗兩年左右的,一個負責前端開發,一個負責APP移動端的開發。

另一個前端後端都會,暫時沒有給他分配既定的角色,入職之後就讓他跟著小何先做著,當個小助理。

沒想到,就是這個“前端後端都會”、但暫時還不配湧有姓名的新員工,輕而易舉,在三個月內,就把小何“代替”了。

助理掌握最新的框架和技術,小何聽都沒聽過;

助理能用更簡潔的方式實現一個功能,小何看了一臉懵;

助理可以採用新思路給軟件底層架構提出整改建議,小何根本聽不懂。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這個新員工助理的到來,360度全方位無死角地從技術方面花樣吊打小何,而且人家根本就沒有惡意——

小何問他:你怎麼知道這麼多啊?

對方回答:這也是我剛剛從網上學的……

除了技術上的挫敗感、無能感和落後感,小何還感受到了,自從技術部門招聘新同事之後,老闆對自己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老闆找他談話:

“小何啊,公司準備新組建一個產品培訓團隊,你來公司時間最長,也最瞭解情況,你來做培訓主管吧,給你加薪!以後呢,你就多從管理層面來考慮事情,技術方面的工作,就交給你現在那個助理好了。

小何明白了:這是在變相趕人。

他老闆肯定知道小何是那種喜歡做技術的類型,讓他去做什麼培訓,哪怕加薪他也不願做。

小何很平靜的辭職了。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但是,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訓,不再故步自封,也沒有怨天尤人。

一切結果,都是由多個過程和原因組成的,小何把最大的原因歸結為自己:

1、抱著自己名牌大學的老本吃了兩年,把老本吃光了還渾然不覺;

2、每天只顧著眼前的工作,卻沒有多餘的心力去觀察行業的發展;

3、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其實,自己的能力還遠沒到“非我不可”的地步。

反省了以上三點,他離職後,給自己安排了三個月的【提升期】。

果斷買了幾個課程,惡補最新行業知識,提升自身技能短板。

不學不知道,原來自己在兩年內,已經落後太多了。

並且多年來,一直保持著這個終身學習的習慣,直到現在。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2-

這個過程,其實在現代職場中,非常常見:

一個在創業初期加入公司團隊的員工,前兩年可能還被看重;

但如果他不學習不提升,最多到第三年的時候,就會被那些掌握了時下最新技術的新人所替代。

以前的公司留著他,可能養老的意義大過實用的意義。

況且,並不是所有公司的老闆都像這個公司的老闆那樣大方,君不見,有多少公司實行什麼“XX淘汰制”,光明正大將這個三年的老員工out了!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

日本的某大型軟件公司,工作了接近十年的技術型職員,在社交網站上發帖抱怨:

說自己任勞任怨為公司幹了十年,結果,因為考核成績差,被趕到了一個叫做【總務】的部門,分管最瑣碎的閒雜事情,薪水也縮水到原來的三分之一。

有意思的是,有網友往前翻了他十年前的po文,看到他剛入職那會兒,還發了一條狀態嘲笑另一個老同事:

“今天是上班第二週,聽說部門裡的一名前輩因為能力太差,被清掃出技術團隊,去做了總務哈哈哈哈哈,看來總務科是個無能之人聚集的地方啊~”

額,十年後,他走了當時那個前輩的老路……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3-

所以啊,低頭走路,也要抬頭看天。

當你為自己所擁有的那個一技之長,而自矜自傲的時候——

別忘了,別人曾經也是靠著所謂“別人不會,就我會”的技能,在職場中獲得一席之地的啊。

怎麼就想不到,職場也好技術也好,總會向前發展,也會有新技能出現呢?

社會分工在很長一個階段,一定是朝細化更細化的方向發展的。

隨著團隊的擴大,各種角色一定會越來越多。

那種“一招鮮吃遍天”的工種可能會越來越稀少,因為老闆們,總會被利益驅動,分攤風險:

要麼細化一個工作,要麼乾脆發明機器來代替一個工作。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所謂的【一招鮮】,隨著時間的發展,它的利用價值會逐漸進入衰落期,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都要正視和適應這種節奏,正因為如此,各行各業都在持續發展呀!

與之相對的,所有人都會為團隊帶來或多或少的價值,這也是,我們不能隨意輕視任何一個工作的原因。

-4-

結語

我常常會思考一個問題:

在一個團隊(公司)裡,最重要的人是什麼樣的呢?

是技術最好的那個嗎?

是最會“來事兒”的那個嗎?

是人脈最廣的那個嗎?

是的,他們都很重要,但是他們的【重要性】會隨著階段的改變而改變。

最重要的人,其實,是在【當下】這個時間段中,能為團隊帶來更多利益的人。

而如何帶來更多的利益,在每個時間段,方法是不同的。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比如一個互聯公司在創業初期,能帶來最多利益的肯定是產品的最終呈現。

那這個時候,開發技術人員自然是最重要的。

產品開發好了,接下來要推廣。

這個時候,推廣和商務人員就要發揮能量,他們是最重要的。

後來,產品進入穩定發展,這個時候,維護、客服、地域拓展又成了重點。

這個時候,以前不起眼的支撐部門,開始體現出了重要性。

所以,在一個團隊中,最重要的人,往往是“動態”的。

想要在現代職場上獲得成功,首先要確立一個認知,就是:

團隊,是協作的產物。既不能輕視自己的分量,也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畢竟,現代職場上,所謂的“不可替代”,真的很難做到。

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什麼呢?

自身能力的持續提升,取捨得當的決斷力,終身學習的決心,以及讓自己和他人都舒適交往的情商。

這些,才是現代職場人得以屹立的“最佳武器”呀。

不學習、不提升的職場人,距離“被離職”,可能只有兩年

-en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