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

每到九月底,一道重大又隱祕的人生選擇題都會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讀研或者工作,我該選擇哪個?

除去保研和計劃出國的同學,讀研的前提只能是考研。研究生考試預報名在即,很多人還在糾結,到底是進入高考狀態奮戰幾個月拼一把心儀的院校呢,還是爭取在秋招的時候就拿到滿意的工作 offer。

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到底為什麼要考研?考試沒那麼可怕,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倒是沒那麼簡單。

越來越火的考研

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名熱度曾在 2007 年和 2015 年前後所有下降,但最近幾年,考研又開始變得越來越火。

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突破 200 萬,比上一年增長 24 萬。2018 年報名人數猛增 37 萬,達到 238 萬人,增長率為近年最高。

通過整理各省考試院的公告信息,可以發現部分省份在 2018 年的報名人數增幅可以用飆升來形容——四川省的增幅為 45.9%,比上一年多出 37000 餘人報考。此外,雲南、廣西、廣東等省份的增幅接近三成。

"

每到九月底,一道重大又隱祕的人生選擇題都會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讀研或者工作,我該選擇哪個?

除去保研和計劃出國的同學,讀研的前提只能是考研。研究生考試預報名在即,很多人還在糾結,到底是進入高考狀態奮戰幾個月拼一把心儀的院校呢,還是爭取在秋招的時候就拿到滿意的工作 offer。

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到底為什麼要考研?考試沒那麼可怕,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倒是沒那麼簡單。

越來越火的考研

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名熱度曾在 2007 年和 2015 年前後所有下降,但最近幾年,考研又開始變得越來越火。

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突破 200 萬,比上一年增長 24 萬。2018 年報名人數猛增 37 萬,達到 238 萬人,增長率為近年最高。

通過整理各省考試院的公告信息,可以發現部分省份在 2018 年的報名人數增幅可以用飆升來形容——四川省的增幅為 45.9%,比上一年多出 37000 餘人報考。此外,雲南、廣西、廣東等省份的增幅接近三成。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若僅從報考人數來看,山東依然以 21.4 萬人位居前列,擔得上“考研大省”的稱號。其次分別是河南和江蘇,報考人數也在 18 萬上下。

三地均屬高考競爭難度較高的省份,不少高考失利的學生寄希望於用考研來改變本科院校的身份劣勢。

越來越多的考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儘管全國研究生的統考錄取人數已從九十年代的幾萬變為今天的五六十萬,但多是因為此前的普通一二本院校增設了碩士點,在廣大考生夢寐以求的 985/211 院校,錄取人數擴充的並不明顯。

這導致考研這條原本比“高考簡單許多”的名牌大學直通之路,變得愈加狹窄。

讀研還是為了工作

為什麼要考研呢?很多人直言是為了更理想的工作。

2016 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曾對全國 49 所院校的 7000 餘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研究生認為“找到更滿意的工作”是他們讀研的首要目的,學碩與專碩的選擇結果基本一致。

"

每到九月底,一道重大又隱祕的人生選擇題都會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讀研或者工作,我該選擇哪個?

除去保研和計劃出國的同學,讀研的前提只能是考研。研究生考試預報名在即,很多人還在糾結,到底是進入高考狀態奮戰幾個月拼一把心儀的院校呢,還是爭取在秋招的時候就拿到滿意的工作 offer。

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到底為什麼要考研?考試沒那麼可怕,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倒是沒那麼簡單。

越來越火的考研

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名熱度曾在 2007 年和 2015 年前後所有下降,但最近幾年,考研又開始變得越來越火。

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突破 200 萬,比上一年增長 24 萬。2018 年報名人數猛增 37 萬,達到 238 萬人,增長率為近年最高。

通過整理各省考試院的公告信息,可以發現部分省份在 2018 年的報名人數增幅可以用飆升來形容——四川省的增幅為 45.9%,比上一年多出 37000 餘人報考。此外,雲南、廣西、廣東等省份的增幅接近三成。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若僅從報考人數來看,山東依然以 21.4 萬人位居前列,擔得上“考研大省”的稱號。其次分別是河南和江蘇,報考人數也在 18 萬上下。

三地均屬高考競爭難度較高的省份,不少高考失利的學生寄希望於用考研來改變本科院校的身份劣勢。

越來越多的考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儘管全國研究生的統考錄取人數已從九十年代的幾萬變為今天的五六十萬,但多是因為此前的普通一二本院校增設了碩士點,在廣大考生夢寐以求的 985/211 院校,錄取人數擴充的並不明顯。

這導致考研這條原本比“高考簡單許多”的名牌大學直通之路,變得愈加狹窄。

讀研還是為了工作

為什麼要考研呢?很多人直言是為了更理想的工作。

2016 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曾對全國 49 所院校的 7000 餘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研究生認為“找到更滿意的工作”是他們讀研的首要目的,學碩與專碩的選擇結果基本一致。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由於該問卷可多選,因此也有半數的受訪者將“對所學專業感興趣”視為讀研目的之一。畢竟,如果連一點興趣都沒有,再學下去根本就是苦海無涯。恨不得早點脫身的人就算要考研,也多會選擇跨專業。

考研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延緩找工作的時間,在象牙塔多待幾年。因為“暫時不想工作所以讀研”的選項中,學碩的比例甚至高於專碩。

由此可見,更多人選擇讀研,並非真的出於學術興趣,而是與“工作”二字緊密掛鉤,不管是為了更好的面對還是為了逃避。

當然,工作也只是一個表面說法,它的背後代表了畢業生對高收入的渴望。

一項基於全國高校畢業生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來自弱勢階層的本科生更傾向付出加倍努力去追求研究生學歷,藉此來換取更體面的薪資。而高收入家庭的本科生屬於優勢階層,追求更高學歷的動力和必要性反倒沒有那麼高。

"

每到九月底,一道重大又隱祕的人生選擇題都會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讀研或者工作,我該選擇哪個?

除去保研和計劃出國的同學,讀研的前提只能是考研。研究生考試預報名在即,很多人還在糾結,到底是進入高考狀態奮戰幾個月拼一把心儀的院校呢,還是爭取在秋招的時候就拿到滿意的工作 offer。

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到底為什麼要考研?考試沒那麼可怕,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倒是沒那麼簡單。

越來越火的考研

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名熱度曾在 2007 年和 2015 年前後所有下降,但最近幾年,考研又開始變得越來越火。

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突破 200 萬,比上一年增長 24 萬。2018 年報名人數猛增 37 萬,達到 238 萬人,增長率為近年最高。

通過整理各省考試院的公告信息,可以發現部分省份在 2018 年的報名人數增幅可以用飆升來形容——四川省的增幅為 45.9%,比上一年多出 37000 餘人報考。此外,雲南、廣西、廣東等省份的增幅接近三成。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若僅從報考人數來看,山東依然以 21.4 萬人位居前列,擔得上“考研大省”的稱號。其次分別是河南和江蘇,報考人數也在 18 萬上下。

三地均屬高考競爭難度較高的省份,不少高考失利的學生寄希望於用考研來改變本科院校的身份劣勢。

越來越多的考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儘管全國研究生的統考錄取人數已從九十年代的幾萬變為今天的五六十萬,但多是因為此前的普通一二本院校增設了碩士點,在廣大考生夢寐以求的 985/211 院校,錄取人數擴充的並不明顯。

這導致考研這條原本比“高考簡單許多”的名牌大學直通之路,變得愈加狹窄。

讀研還是為了工作

為什麼要考研呢?很多人直言是為了更理想的工作。

2016 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曾對全國 49 所院校的 7000 餘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研究生認為“找到更滿意的工作”是他們讀研的首要目的,學碩與專碩的選擇結果基本一致。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由於該問卷可多選,因此也有半數的受訪者將“對所學專業感興趣”視為讀研目的之一。畢竟,如果連一點興趣都沒有,再學下去根本就是苦海無涯。恨不得早點脫身的人就算要考研,也多會選擇跨專業。

考研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延緩找工作的時間,在象牙塔多待幾年。因為“暫時不想工作所以讀研”的選項中,學碩的比例甚至高於專碩。

由此可見,更多人選擇讀研,並非真的出於學術興趣,而是與“工作”二字緊密掛鉤,不管是為了更好的面對還是為了逃避。

當然,工作也只是一個表面說法,它的背後代表了畢業生對高收入的渴望。

一項基於全國高校畢業生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來自弱勢階層的本科生更傾向付出加倍努力去追求研究生學歷,藉此來換取更體面的薪資。而高收入家庭的本科生屬於優勢階層,追求更高學歷的動力和必要性反倒沒有那麼高。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階層固化趨勢下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的數據也直接指明瞭學歷對經濟地位的影響。研究指出,在 2002-2014 屆的畢業生樣本中,高收入區間碩士學歷者佔比最多,明顯高於本科和專科學歷者,本科學歷工資收入與專科學歷工資收入差距較小。

如此看來,對期盼高薪的大學生來說,讀研似乎是一件必要的事。

你的本科同學,可能成了你的領導

考研成功,這當然值得慶賀。但就業單位的歧視,從大學生踏入校園的第一天就開始了。

現實社會裡充滿了學歷歧視。學歷一般的,可能連簡歷關都過不了,簡歷直接被當成廢紙刷掉。即便沒日沒夜的辛苦複習,終於考上了 985 的研究生,等待在未來的,還有“第一學歷歧視”。

第一學歷歧視,指用人單位會首先對應聘者的本科院校層次提出限制性要求,本科同碩士學歷一樣,都需要來自 985/211 院校。

這是一種無理的規定,但已經流傳甚廣——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者曾統計了 113 家國營企業的招聘規定,發現 75.22% 的企業存在第一學歷歧視現象。這意味著來自普通院校尤其是“考研基地”的學生,需要在應聘過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此外,工作經驗帶來的薪酬差異也值得重視。

"

每到九月底,一道重大又隱祕的人生選擇題都會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讀研或者工作,我該選擇哪個?

除去保研和計劃出國的同學,讀研的前提只能是考研。研究生考試預報名在即,很多人還在糾結,到底是進入高考狀態奮戰幾個月拼一把心儀的院校呢,還是爭取在秋招的時候就拿到滿意的工作 offer。

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到底為什麼要考研?考試沒那麼可怕,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倒是沒那麼簡單。

越來越火的考研

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名熱度曾在 2007 年和 2015 年前後所有下降,但最近幾年,考研又開始變得越來越火。

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突破 200 萬,比上一年增長 24 萬。2018 年報名人數猛增 37 萬,達到 238 萬人,增長率為近年最高。

通過整理各省考試院的公告信息,可以發現部分省份在 2018 年的報名人數增幅可以用飆升來形容——四川省的增幅為 45.9%,比上一年多出 37000 餘人報考。此外,雲南、廣西、廣東等省份的增幅接近三成。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若僅從報考人數來看,山東依然以 21.4 萬人位居前列,擔得上“考研大省”的稱號。其次分別是河南和江蘇,報考人數也在 18 萬上下。

三地均屬高考競爭難度較高的省份,不少高考失利的學生寄希望於用考研來改變本科院校的身份劣勢。

越來越多的考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儘管全國研究生的統考錄取人數已從九十年代的幾萬變為今天的五六十萬,但多是因為此前的普通一二本院校增設了碩士點,在廣大考生夢寐以求的 985/211 院校,錄取人數擴充的並不明顯。

這導致考研這條原本比“高考簡單許多”的名牌大學直通之路,變得愈加狹窄。

讀研還是為了工作

為什麼要考研呢?很多人直言是為了更理想的工作。

2016 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曾對全國 49 所院校的 7000 餘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研究生認為“找到更滿意的工作”是他們讀研的首要目的,學碩與專碩的選擇結果基本一致。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由於該問卷可多選,因此也有半數的受訪者將“對所學專業感興趣”視為讀研目的之一。畢竟,如果連一點興趣都沒有,再學下去根本就是苦海無涯。恨不得早點脫身的人就算要考研,也多會選擇跨專業。

考研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延緩找工作的時間,在象牙塔多待幾年。因為“暫時不想工作所以讀研”的選項中,學碩的比例甚至高於專碩。

由此可見,更多人選擇讀研,並非真的出於學術興趣,而是與“工作”二字緊密掛鉤,不管是為了更好的面對還是為了逃避。

當然,工作也只是一個表面說法,它的背後代表了畢業生對高收入的渴望。

一項基於全國高校畢業生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來自弱勢階層的本科生更傾向付出加倍努力去追求研究生學歷,藉此來換取更體面的薪資。而高收入家庭的本科生屬於優勢階層,追求更高學歷的動力和必要性反倒沒有那麼高。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階層固化趨勢下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的數據也直接指明瞭學歷對經濟地位的影響。研究指出,在 2002-2014 屆的畢業生樣本中,高收入區間碩士學歷者佔比最多,明顯高於本科和專科學歷者,本科學歷工資收入與專科學歷工資收入差距較小。

如此看來,對期盼高薪的大學生來說,讀研似乎是一件必要的事。

你的本科同學,可能成了你的領導

考研成功,這當然值得慶賀。但就業單位的歧視,從大學生踏入校園的第一天就開始了。

現實社會裡充滿了學歷歧視。學歷一般的,可能連簡歷關都過不了,簡歷直接被當成廢紙刷掉。即便沒日沒夜的辛苦複習,終於考上了 985 的研究生,等待在未來的,還有“第一學歷歧視”。

第一學歷歧視,指用人單位會首先對應聘者的本科院校層次提出限制性要求,本科同碩士學歷一樣,都需要來自 985/211 院校。

這是一種無理的規定,但已經流傳甚廣——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者曾統計了 113 家國營企業的招聘規定,發現 75.22% 的企業存在第一學歷歧視現象。這意味著來自普通院校尤其是“考研基地”的學生,需要在應聘過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此外,工作經驗帶來的薪酬差異也值得重視。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兩三年苦讀,為導師做牛做馬的研究生畢業後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這沒什麼問題。不過,人們在比較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他曾經的本科同學,已經是工作了三年的社會人了。

碩士畢業後的起薪並不一定比直接工作三年後的收入高。麥可思發佈的《2018 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數據顯示,畢業後直接工作三年的平均薪資,與畢業後先升學再工作的人起薪基本一致,甚至略高於後者。

如果從就業市場來看,不同工作經驗的平均月薪差異也很大。在前程無憂今年 6 月發佈的10 萬份有效招聘中,不管你是什麼學歷,有三年工作經驗的平均月薪遠高於應屆生。

"

每到九月底,一道重大又隱祕的人生選擇題都會擺在當代大學生面前:讀研或者工作,我該選擇哪個?

除去保研和計劃出國的同學,讀研的前提只能是考研。研究生考試預報名在即,很多人還在糾結,到底是進入高考狀態奮戰幾個月拼一把心儀的院校呢,還是爭取在秋招的時候就拿到滿意的工作 offer。

此外,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到底為什麼要考研?考試沒那麼可怕,不過要回答這個問題倒是沒那麼簡單。

越來越火的考研

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報名熱度曾在 2007 年和 2015 年前後所有下降,但最近幾年,考研又開始變得越來越火。

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突破 200 萬,比上一年增長 24 萬。2018 年報名人數猛增 37 萬,達到 238 萬人,增長率為近年最高。

通過整理各省考試院的公告信息,可以發現部分省份在 2018 年的報名人數增幅可以用飆升來形容——四川省的增幅為 45.9%,比上一年多出 37000 餘人報考。此外,雲南、廣西、廣東等省份的增幅接近三成。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若僅從報考人數來看,山東依然以 21.4 萬人位居前列,擔得上“考研大省”的稱號。其次分別是河南和江蘇,報考人數也在 18 萬上下。

三地均屬高考競爭難度較高的省份,不少高考失利的學生寄希望於用考研來改變本科院校的身份劣勢。

越來越多的考生意味著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儘管全國研究生的統考錄取人數已從九十年代的幾萬變為今天的五六十萬,但多是因為此前的普通一二本院校增設了碩士點,在廣大考生夢寐以求的 985/211 院校,錄取人數擴充的並不明顯。

這導致考研這條原本比“高考簡單許多”的名牌大學直通之路,變得愈加狹窄。

讀研還是為了工作

為什麼要考研呢?很多人直言是為了更理想的工作。

2016 年,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曾對全國 49 所院校的 7000 餘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的研究生認為“找到更滿意的工作”是他們讀研的首要目的,學碩與專碩的選擇結果基本一致。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由於該問卷可多選,因此也有半數的受訪者將“對所學專業感興趣”視為讀研目的之一。畢竟,如果連一點興趣都沒有,再學下去根本就是苦海無涯。恨不得早點脫身的人就算要考研,也多會選擇跨專業。

考研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延緩找工作的時間,在象牙塔多待幾年。因為“暫時不想工作所以讀研”的選項中,學碩的比例甚至高於專碩。

由此可見,更多人選擇讀研,並非真的出於學術興趣,而是與“工作”二字緊密掛鉤,不管是為了更好的面對還是為了逃避。

當然,工作也只是一個表面說法,它的背後代表了畢業生對高收入的渴望。

一項基於全國高校畢業生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來自弱勢階層的本科生更傾向付出加倍努力去追求研究生學歷,藉此來換取更體面的薪資。而高收入家庭的本科生屬於優勢階層,追求更高學歷的動力和必要性反倒沒有那麼高。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階層固化趨勢下農村籍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的數據也直接指明瞭學歷對經濟地位的影響。研究指出,在 2002-2014 屆的畢業生樣本中,高收入區間碩士學歷者佔比最多,明顯高於本科和專科學歷者,本科學歷工資收入與專科學歷工資收入差距較小。

如此看來,對期盼高薪的大學生來說,讀研似乎是一件必要的事。

你的本科同學,可能成了你的領導

考研成功,這當然值得慶賀。但就業單位的歧視,從大學生踏入校園的第一天就開始了。

現實社會裡充滿了學歷歧視。學歷一般的,可能連簡歷關都過不了,簡歷直接被當成廢紙刷掉。即便沒日沒夜的辛苦複習,終於考上了 985 的研究生,等待在未來的,還有“第一學歷歧視”。

第一學歷歧視,指用人單位會首先對應聘者的本科院校層次提出限制性要求,本科同碩士學歷一樣,都需要來自 985/211 院校。

這是一種無理的規定,但已經流傳甚廣——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者曾統計了 113 家國營企業的招聘規定,發現 75.22% 的企業存在第一學歷歧視現象。這意味著來自普通院校尤其是“考研基地”的學生,需要在應聘過程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此外,工作經驗帶來的薪酬差異也值得重視。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兩三年苦讀,為導師做牛做馬的研究生畢業後比本科生更容易找到高薪工作,這沒什麼問題。不過,人們在比較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研究生畢業的時候,他曾經的本科同學,已經是工作了三年的社會人了。

碩士畢業後的起薪並不一定比直接工作三年後的收入高。麥可思發佈的《2018 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數據顯示,畢業後直接工作三年的平均薪資,與畢業後先升學再工作的人起薪基本一致,甚至略高於後者。

如果從就業市場來看,不同工作經驗的平均月薪差異也很大。在前程無憂今年 6 月發佈的10 萬份有效招聘中,不管你是什麼學歷,有三年工作經驗的平均月薪遠高於應屆生。

讀完研,你的工資可能還沒本科同學高

而工作經驗超過了三年,再跳個槽,很容易獲得不錯的薪資漲幅。如果不跳槽,在一些流動性很強的公司,能幹三年的都是老員工,可能還是個小領導。“辛苦讀研卻成本科同學下屬”的情節出現也不意外。

決定薪資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專業。金融和計算機不論起薪還是平均工資,都常年排在前列,而中文系則可能會讓人越讀越窮。

每年浩浩蕩蕩的 CPA 考試大軍中並不都是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的人,甚至不少理工專業的學生都會來考,為的也是一個改變未來職業方向的機會。

回到最早的那個問題,“你到底為什麼要考研”,為了高薪,可以多想想;為了學術理想,請加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