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在2個月內,0成本獲得40000新用戶的?

最近一個叫“私域流量”的詞在網上非常火,不管是朋友圈還是隻要能和互聯網沾上邊的會議,經常出現這個詞,而且勢頭並不弱於早期增長黑客的概念。

另外朋友圈也開始出現各種關於私域流量廣告,其標題諸如《XXX,教你如何從0開始搭建私域流量》,但是你看到海報上嘉賓的名字,幾乎完全沒有聽說過。

當這些人開始鼓吹“私域流量”概念,滿嘴的各種互聯網名詞和理論,難免會讓人有些質疑。我總感覺這“私域流量”火的莫名其妙。

然後我又在網上搜了搜,到底什麼是私域流量,其中一個普遍的解釋就是:

私域流量,就是你可以自由反覆利用,無需付費,又能隨時觸達,被沉澱在公眾號,微信群,個人微信號,頭條號,短視頻等自媒體渠道的用戶。相對淘寶,京東,百度這些公域流量平臺,它屬於商家“私有資產”。

私域的定義是,品牌或個人自主擁有的、可以自由控制、免費的、多次利用的流量。通常的呈現形式是個人微信號、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

解釋了半天,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你的微信號,你可以在微信朋友圈反覆用來宣傳。

看到這個解釋我立馬想到這不就是朋友圈的微商嗎?整天發著廣告,給你安利各種東西,這個不是很正常大家都知道的東西嗎?

在我看來,其實私域這個概念應該很早就出現了。

16年,我大三的時候,類似私域流量的玩法我已經嘗試過,之前從來沒有在網上分享過,也沒有用文字來總結,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兩個我在大學期間做過的小案例。

01 我是如何在2個月內,0成本獲得40000新用戶的?

大三的時候,當時有個想法,針對高校裡學生有閒置的數碼產品、自行車、吉他、書本等閒置需求的痛點。

(尤其在開學季和畢業季,學生有太多閒置或者求二手的需求)。

所以當時就打算做一個基於線上的高校閒置交易的項目。

最開始是我一個人,新建一個工作號,簡單的取了一個項目名字,然後就是在微信上給同學發佈閒置信息。

為什麼選擇微信,而不是微信公眾號、甚至貼吧、QQ群呢?

當時我覺得微信公眾號和微信朋友圈相比,公眾號的打開率、轉化率都太低了,效果不理想。

至於為什麼不選QQ群(因為有的學校裡面,可能學生用QQ的比微信還要多),但是我覺得微信更適合傳播和推廣,而且適合裂變

另外在高校裡面,幾乎大部分學生都在刷微信、朋友圈,如果我們把閒置信息在自己的微信號發佈出去,可能在其他人無意刷朋友圈的時候,他發現有這個東西,會主動成為你的用戶。

好,有了目標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拉新了,如何讓更多的人瞭解你的產品,並且願意去使用。

《精益創業》中提到一個新產品面世,必須要經過,兩個假設:

「價值假設」「增長假設」

二者的分水嶺是「是否做出了用戶想要的最小可行性產品」(簡稱 MVP),做出了,你才能做增長;做不出,就繼續驗證。

那這個結合我當時做的項目,我的目標人群是誰?(用戶是誰)

我的目標人群是大學生,而且是有閒置交易需求的大學生。(細分人群)

有了需求之後,那關鍵的是我能給他們提供什麼,憑什麼別人會用你這個項目(市場供給)。

首先,學生有很多閒置物品,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是把閒置放在一邊或者扔掉,缺少一個更便捷的平臺去幫他們解決。

學生主動去貼吧發?你要相信大部分學生都是很懶的,自己去貼吧發個閒置,寫文字、拍照片,而且發了還不一定有人看,看了還不一定賣的出去。(人力成本高、成本收益小)

而我通過微信,你只需要給我提供照片,剩下的文字、商品描述都我來給你搞定,關鍵的我免費給你發佈,而且能很快的給你轉讓出去,這就是我的優勢。(供給方)

先有用戶需求,才有市場供給,連接關係把需求和供給有效聯結起來,這是商業的「基本邏輯」。

有了這個基本邏輯,就可以著手「核心問題」了,先獲取用戶,有了用戶就意味著有了流量,後續做增長、轉化、盈利,各種工作才能正常開展。

好,接下來就開始介紹我當時在冷啟動的時候,如何「獲取用戶」。

首先,所有這一切交易都是免費的,我免費幫學生髮布信息(免費真是個好東西)。

用戶只需要提供他的物品照片、他的個人二維碼、轉讓價格,後續的一切,包括商品文案描述都是我來給他搞定。

但是,免費也是有條件的,前提是我幫你發佈閒置信息,你也要幫我發佈內容。

首先我們準備一段文案+圖片海報,文案內容大概是“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XXX”,然後附上我們自己做的圖,圖上帶有我們的微信二維碼。

我當時是這樣設想的:假設每個學生平均有100個微信好友,他發佈朋友圈,其實就向他的100個朋友發出邀請,而假設平均的轉化率為3%的話,K =100*3%=3

K因子(K-factor):用來衡量推薦的效果,即一個發起推薦的用戶可以帶來多少新用戶。

K 因子= (每個用戶向他的朋友們發出的邀請的數量) * (接收到邀請的人轉化為新用戶的轉化率)。

這個結果不算特別理想,但還算是不錯的效果——當K>1時,用戶群就會像滾雪球一樣增大。如果K<1的話,那麼用戶群到某個規模時就會停止通過自傳播增長。

所以只要他幫我轉發朋友圈,至少他一個人就可以帶來3個好友,假設一天我們發佈20條閒置信息。

新用戶 20X3=60

也就是說平均一天,不做其他任何推廣,光靠學生幫忙轉發朋友圈,一天至少給我們帶來60個新增用戶。

一個月:20X3X30=1800

那麼一個月僅靠「互推」的方式,至少能獲取到1800個用戶,而事實上我們當時獲取的用戶是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的。

還有,發閒置朋友圈也有要求,不能頻繁的發信息,不然和垃圾號沒有區別。

而且發佈的時間也有講究,中午12點、晚上6點、晚上10點左右,這些點是學生刷朋友圈最活躍的時間,可以多發一兩條,其他的時候避免發佈太多信息。

我們當時也統計過,一天發佈25多條信息,當天交易成功的就有20條,成交率在80%左右,比閒魚、貼吧要高的多的多。

(雖然我覺得閒魚是目前最大的閒置交易平臺,但是我覺得在高校這塊,閒魚還有很大的空間去做好)

所以當時我們僅僅花了2個月,在沒有付出任何成本的情況下,就已經有大概4000個用戶了。

任何一款產品,口碑很重要。

如果你很快幫別人的閒置信息轉讓出去,對方會很願意幫你推薦,靠口碑傳播也可以給你帶來一波用戶。

網易雲音樂CEO朱一聞此前在媒體採訪中透露的數據,網易雲音樂95%的新增用戶來自於自然增長(即不花錢買流量帶來的,依靠口口相傳而來的)。

口碑的力量,可見強大。

而通過口碑會給你帶來一大批死忠粉。

這其實就是AARRR模型提到第五個環節,推薦(Refer病毒式營銷): 想法設法讓別人去幫你推薦。

而且一旦有學生會成員成為你的用戶,由於他們長期活躍在學生組織,人脈廣,如果他們主動幫你發佈,他們帶來的效果是非常可觀的。

厲害的運營,懂得用別人的資源,撬自己的資源,用別人的人脈,去幫你做拉新、推廣,這才是最牛逼的。

所以當時我在想既然這個模式可以在自己的學校裡得以發展,那能不能擴大到其他高校呢?

所以當時找了幾個好朋友,一起做這個事情。

那去哪找這些用戶呢?(渠道 - 下游)這個很關鍵。

當時我們就從各個高校的QQ群、新生群入手。

先通過QQ群,然後通過微信,由於我們閒置交易全部都是免費的,所以和學生好好溝通,是很容易取得他們信任。(和用戶溝通也是有很大的技巧,這裡就不在贅述)

當時我們加入了全國幾十個高校群,都是同時進行的,哪個高校最開始獲得的種子用戶多,就重點去推那個學校,把一個學校運營到有1000-2000個用戶,就可以去推下一個學校。

所以當時還要針對不同的學校製作不同的二維碼,另外文案也需要不斷的調整。

用戶朋友圈的圖片、文字直觀的傳遞你這個項目信息,如何get普通用戶的點,如何讓陌生用戶關注到,文案和圖片至關重要。

另外文案效果,海報圖片其實也可以靠賽馬尋找最優方案,設計幾個版本風格。

找幾個學校測試下,看文案效果是否理想,不理想立馬修改文案調整優化,增強文案的轉化率,其實就是提高活動的轉化率

上面說的這麼多,都是僅僅靠我們在幫學生髮布閒置信息的同時,學生主動幫忙轉發朋友圈這一個點自然帶來的用戶,那其中還可以做很多活動運營。

各種考研資料、四六級資料、公務員資料…….等等學生資源,圍繞學生面臨的這些痛點,靠免費分享學習資源,就可以做很多拉新活動。

關鍵你提供的資源要足夠的有用,如果網上隨便都能找到,那這個對學生的吸引價值不大。(當然如何獲取優質的學習資源也是有方法的,但不是文章重點)

所以,當時圍繞這些需求,我們也做了很多活動,都很成功,用於添加用戶過多,我們被微信限制了很多次。

那在短短的2個月時間,和幾個朋友,靠這個閒置交易項目,在省內、省外一共拓展了25所高校。

每所學校平均都有2000人左右,在沒有花任何成本就獲取了40000多用戶,這其實都是私域流量的玩法。

我一直認為,不是所有的活動都是可以複製的,但是運營中的玩法是可以複製的。

找到一個切入點,讓活動得以啟動,啟動之後,通過賽馬,監測結果,最後從結果中找出最高效的方案,批量複製到其他項目中,這才算是一個優秀的運營的活動,也是運營人能力的體現。

02 我是如何在公眾號只有190個粉絲,一天新增16000粉絲

第二個項目也是我大三經歷過的,當時是5月份去阿里春招面試,面的是菜鳥BU,後來掛了就打算建個公眾號寫寫自己的面經記錄下(相信很多學弟學妹,求職的時候都有這個經歷啊)。

寫完了當時也沒有多少人看,所以就想能不能策劃一個活動,給自己公眾號增加點粉絲,做點好玩的。(還是好奇心驅使,好奇心真的太強大了)

那做什麼活動呢,還是根據自己平時觀察,大學生經常需要做PPT,我自己也很有感觸:

學生會競選要做PPT、平時上課老師要讓你做PPT、畢業答辯也需要PPT,但是大部分學生都很懶,自己網上找也要花很長時間,而且找到的質量還特別差。

另外如果有一個很不錯的PPT模板,在這個班級裡展示出來,相信一定會被同學還有老師誇讚。

所以當時的想法就是給大家送學習資源——ppt模板。

有了目標之後,那就可以開始準備活動文章了,那首先寫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影響一篇公眾號文章閱讀人數的因素有哪些?

文章總閱讀量=已關注用戶閱讀量 + 未關注用戶閱讀量;

已關注用戶文章閱讀量=已有粉絲數 × 文章打開率

未關注用戶文章閱讀量=覆蓋朋友圈用戶總量 x 朋友圈文章打開率;

(未關注用戶主要考慮朋友圈,其他小流量渠道可以忽略不計)

覆蓋朋友圈用戶總量=文章總分享量 x 用戶朋友圈平均好友量;

綜上:

文章總閱讀量=粉絲總量 x 文章打開率 + 文章總分享量 x 用戶朋友圈平均好友量 x 朋友圈文章打開率。

雖然這個公式不是最精確的,但是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一篇爆款文章總閱讀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了公式之後,然後我們不斷優化公式裡的參數,最終提升文章的閱讀量。

那這個公式還能拆的更細嗎?

就以公式中的文章打開率,又可以拆分:

文章打開率=標題 + 配圖 + 文案 + 發送時間

那標題又可以進行拆分,標題很重要,那怎麼提高標題的轉化率呢?

假如我們標題是《福利|PPT模板免費贈送》,這種太普通效果不是很理想

把標題改了,加上數字打開率會更高。

《200套PPT模板免費送! 》

還可以優化嗎?當然可以。

《大學收集的所有PPT精品模板都給你!別再問我要模板了!》》

加了關鍵詞:收集、所有,也加了情緒:別再問我

(當然你還可以選一個更好的標題)

所以影響標題又可以拆分成:

標題 = 數字 + 關鍵字 + 情緒 +痛點(場景)

那接下來就需要準備模板了,把這些PPT都按用途、場景整理出來,PPT模板不用多,200套就足夠了。

(市面上太多送PPT模板的,各種標題黨,5個G、10個G模板大放送,我真的很好奇,這麼大的資源包,要下多久,估計人家一看這麼大,下都不願意下)

看了上述這麼多步驟,可以發佈文章了嗎?

當然可以。

但是我告訴你,如果你以為準備這麼多步驟,拆分這麼多公式,覺得自己的文案寫的很牛逼,超過市面上所有同類文章,認為活動發佈出去肯定能刷屏,閱讀破10w+。

那我告訴你,這個活動99.9%會失敗。

因為你想想,上面影響文章打開率是在你的公眾號有一定粉絲基礎執行的,可你公眾號粉絲只有幾十個,你想要文章閱讀量10萬+,幾乎不可能。

你能想到的提升文案轉化率、標題打開率,其他人照樣可以做到,而且人家有專業的團隊寫的比你好多了。

那我們繼續回到上面這個公式:

文章總閱讀量=粉絲總量 x 文章打開率 + 文章總分享量 x 用戶朋友圈平均好友量 x 朋友圈文章打開率。

既然你的粉絲基數很小,甚至忽略不計,那靠什麼獲得用戶增長,關鍵在哪裡?

就在公式後面:文章總分享量 x 用戶朋友圈平均好友量 ,我們粉絲少,只能提高文章的總分享量,轉發數。

提升轉發數的關鍵是什麼?

渠道、渠道、渠道,渠道為王,渠道高於一切。

市面有太多太多教你怎麼寫好一篇文章,提升文章的轉化率文章、課程,但是幾乎沒有教你如何建立渠道,告訴你渠道該怎麼玩。

你看到的永遠都是表面,而這個幾乎大家都看的到,真正的運營活動背後,到底做了哪些底層工作、邏輯思考,他們往往不會告訴你。

(網易跟貼早期是怎麼運營,雲音樂評論早期是怎麼運營的,他們早期做了哪些工作,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

聰明的人文章看到這裡,應該可以猜到我當時是怎麼做的。

我就利用我手上的資源,在各個學校閒置微信號轉發文章的鏈接,就可以了。

所以當時很簡單,就在中午12點的時候,在微信朋友圈發佈文章的鏈接,結果不到半小時,閱讀量就破1萬,我就知道這個活動肯定爆了。

因為幾乎全中國的學生大部分有做PPT的需求,而且微信作為一個熟人社交關係生態鏈,天然地具有很強的信任屬性。

因此,基於微信朋友圈有很強的裂變效果,能帶來用戶爆發式的增長。

你想想大家微信好友裡面,雖然不在同一個地方,但是你轉發了文章以後,你在外省的同學或者其他學校的高中同學看到了,他也會轉發活動。

那通過熟人社交關係生態鏈,帶來的滾雪球的數據增長是很龐大的。

如果你單純的只是想吸引用戶關注,能做到這樣的運營活動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已經超過市面上80%的人。

但是如果你是一家公司,想要獲得用戶數據,便於後續的運營,那就需要做好數據監測

因為雖然有很多人轉發你的活動,但是你不知道,關注的人裡面,有多少人,他來自哪個學校,他們的用戶畫像是怎麼樣的。

你不知道哪個渠道好,怎麼開展後續的活動呢?

現在的互聯網公司,也都會做數據埋點,那你如果沒有提供埋點的條件,也不代表你監測不到這個渠道。

你就把這個PPT模版,準備50個、100 個網盤文件,全部改標題:《大學收藏所有PPT模板》,並以大學名為關鍵字,在公眾號裡配好。

然後,要求用戶關注後,回覆自己學校的名字,自動回覆模版下載地址。同時根據網盤文件的下載記錄,你就可以監測到數據。

(上面提到的我第一個項目,當時做了很多學習資源的活動,我們都事先準備幾十個不同學校的學習資源,就是為了監測數據效果)

我在2016年5月31日在自己公眾號策劃的活動,截止6月5日,新關注用戶19147人

我是如何在2個月內,0成本獲得40000新用戶的?

而且活動已經刷屏了,那關鍵的還在於留存,整個活動取消關注3000多人,淨增用戶近16000人,整體留存達到80%

我是如何在2個月內,0成本獲得40000新用戶的?

如果我當時一天新增16000用戶,第二天粉絲全部取關了,那你這個活動就白做了。

所以後面我就在公眾號開始輸出文章,主要是針對大學生群體內容,這些粉絲到今天也一直關注我,也很感謝你們。

所以你做整個活動之前,一定要想好留存,別人為什麼還願意留下來,這些都要在你前期做活動前要思考清楚,整條鏈路要有一個清晰的目標。

好了,以上就是我16年在大三期間增長的兩個小案例,其實都是私域流量的玩法。

雖然沒有特別牛逼的地方,厲害的人大有人在。

但是也是我個人經歷,之前一直沒有以文字的形式總結出來,今天就分享給大家,也算是對自己過去的一個回顧。

私域流量為什麼會這麼火,其實主要還是中國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一個獲取流量成本很高的時期,流量貴、獲客難已經成為了普遍的共識,那麼如何高效而低成本地獲取流量都是非常重要。

互聯網的本質是每個個體都是互聯的信息節點。

無社交不傳播,所有的傳播都應該是一顆種子,最終都要落在社交媒體這篇肥沃的土壤裡,然後生根發芽。

微信、微博也好、短視頻也罷,合理利用好流量確實是另一個廣闊天地,但也沒有必要過於追捧。

「宇宙萬物,道法自然,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本站根據CC0協議授權轉發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運營的小事]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