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
"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1

任何領域真正的高手,在他的領域和相關領域都有海量的知識儲備。

只有有了這樣的儲備才可能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遊刃有餘,才可能在實踐中產生真正的創新。

許多不願意下苦功夫的人總是用愛因斯坦那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來為自己做擋箭牌,豈不知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和高等數學,而他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認為在研究中要重視直覺和靈感的作用而已。


同樣的牛頓還說過“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強調繼承與借鑑的價值。

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沒有寬厚知識積累的想象力只不過是胡思亂想而已。

中科院數學所的老先生們說,每個月收到來自於“民科”聲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都用麻袋裝,但他們基本上是不看的:

因為僅僅憑一些初中高中學到的基礎數學知識就認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類似於說“騎著自行車上了月球”一樣。

微信裡大家也經常看到“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沒有高質量大數量的輸入,會有高質量的輸出?

2

在任何一個領域內,要想做到真正的卓越,海量的知識儲備都是它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是想多了!

"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1

任何領域真正的高手,在他的領域和相關領域都有海量的知識儲備。

只有有了這樣的儲備才可能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遊刃有餘,才可能在實踐中產生真正的創新。

許多不願意下苦功夫的人總是用愛因斯坦那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來為自己做擋箭牌,豈不知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和高等數學,而他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認為在研究中要重視直覺和靈感的作用而已。


同樣的牛頓還說過“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強調繼承與借鑑的價值。

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沒有寬厚知識積累的想象力只不過是胡思亂想而已。

中科院數學所的老先生們說,每個月收到來自於“民科”聲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都用麻袋裝,但他們基本上是不看的:

因為僅僅憑一些初中高中學到的基礎數學知識就認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類似於說“騎著自行車上了月球”一樣。

微信裡大家也經常看到“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沒有高質量大數量的輸入,會有高質量的輸出?

2

在任何一個領域內,要想做到真正的卓越,海量的知識儲備都是它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是想多了!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京東噹噹淘寶有售,您讀了嗎?

但並不是說有了海量的知識儲備就一定是專家,這裡面還涉及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還涉及到思維方式的訓練等內容。

但海量的知識是成就專家的一個核心基礎。

沒有一個專家不具備他們領域的海量知識,但光有海量知識卻不一定能成為專家。

那如何能積累一個領域內海量的知識呢?

曾經有人跟我講,他見到真正專家時就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因為:

  • 我知道的他都知道,而且比我理解的深刻很多;遇到問題時他的知識可以信手拈來,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在他那裡就不是問題。
  • 我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大部分事、人、觀點他彷彿都瞭解;這個領域的許多專家都是他的朋友,哪些著名的案例他還能告訴你背後的蹊蹺和問題等等。
  • 相關領域的事情他也知道很多,而且認知的深度很深!


讓人感覺真正專家的知識像星辰大海,無邊無際。

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普通人是否也能夠有這麼多的知識呢?

3

普通人如何擁有你領域內星辰大海般的知識呢?

前提:要有一個細分的領域。如果你說你想成為管理學的專家,這個題目就太大了,因為管理學覆蓋的面太廣了。你需要去細分,如果沒有領域,面對浩瀚的知識大海,你會被淹死。

在有了領域後,要積累形成大海般的知識,需要以下的步驟:

1、搞定核心基礎知識

首先要搞定這個領域最基本的概念、這個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經典的模型理論案例等等。

在實踐中我們見到,許多人工作時間也不短,項目也做了不少,但仍然成不了真正專家的原因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就錯了,那後面再怎麼努力都白扯。

怎麼算真正搞清楚了,簡單的測量方式是你能夠做到既知道它是什麼又知道他不是什麼,既知道適合什麼狀況又知道它不適合什麼狀況。

譬如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知道什麼是知識管理不算掌握,還要知道什麼不是知識管理;知道什麼樣的企業需要知道管理不算,也要知道什麼樣的企業知識管理一定做不成。你可以將5W1H都加一個NO去分析一下。

譬如關於“企業知識管理”這個基本概念:

  • 你要知道是什麼(what)也要知道不是什麼,這樣就不會將知識管理等同於人力資源、培訓管理、質量管理、檔案管理等方式;許多做了很多年知識管理的人其實也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 要知道為什麼(why),也要知道不為什麼。比如你要知道為什麼要做知識管理,就是它的必要性問題,但同時你也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去做,而很多人掉進坑裡其實就因為覺得知識管理好就要在他們公司推,最後死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你還要知道什麼時間(when)做知識管理最合適,什麼時間不合適。還要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去做知識管理,什麼樣的人去負責這個事情就是個災難等等。


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算對一個概念有所理解。而不是說你在百度百科裡面看了一下介紹,就認為自己掌握了!

"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1

任何領域真正的高手,在他的領域和相關領域都有海量的知識儲備。

只有有了這樣的儲備才可能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遊刃有餘,才可能在實踐中產生真正的創新。

許多不願意下苦功夫的人總是用愛因斯坦那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來為自己做擋箭牌,豈不知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和高等數學,而他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認為在研究中要重視直覺和靈感的作用而已。


同樣的牛頓還說過“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強調繼承與借鑑的價值。

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沒有寬厚知識積累的想象力只不過是胡思亂想而已。

中科院數學所的老先生們說,每個月收到來自於“民科”聲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都用麻袋裝,但他們基本上是不看的:

因為僅僅憑一些初中高中學到的基礎數學知識就認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類似於說“騎著自行車上了月球”一樣。

微信裡大家也經常看到“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沒有高質量大數量的輸入,會有高質量的輸出?

2

在任何一個領域內,要想做到真正的卓越,海量的知識儲備都是它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是想多了!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京東噹噹淘寶有售,您讀了嗎?

但並不是說有了海量的知識儲備就一定是專家,這裡面還涉及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還涉及到思維方式的訓練等內容。

但海量的知識是成就專家的一個核心基礎。

沒有一個專家不具備他們領域的海量知識,但光有海量知識卻不一定能成為專家。

那如何能積累一個領域內海量的知識呢?

曾經有人跟我講,他見到真正專家時就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因為:

  • 我知道的他都知道,而且比我理解的深刻很多;遇到問題時他的知識可以信手拈來,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在他那裡就不是問題。
  • 我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大部分事、人、觀點他彷彿都瞭解;這個領域的許多專家都是他的朋友,哪些著名的案例他還能告訴你背後的蹊蹺和問題等等。
  • 相關領域的事情他也知道很多,而且認知的深度很深!


讓人感覺真正專家的知識像星辰大海,無邊無際。

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普通人是否也能夠有這麼多的知識呢?

3

普通人如何擁有你領域內星辰大海般的知識呢?

前提:要有一個細分的領域。如果你說你想成為管理學的專家,這個題目就太大了,因為管理學覆蓋的面太廣了。你需要去細分,如果沒有領域,面對浩瀚的知識大海,你會被淹死。

在有了領域後,要積累形成大海般的知識,需要以下的步驟:

1、搞定核心基礎知識

首先要搞定這個領域最基本的概念、這個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經典的模型理論案例等等。

在實踐中我們見到,許多人工作時間也不短,項目也做了不少,但仍然成不了真正專家的原因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就錯了,那後面再怎麼努力都白扯。

怎麼算真正搞清楚了,簡單的測量方式是你能夠做到既知道它是什麼又知道他不是什麼,既知道適合什麼狀況又知道它不適合什麼狀況。

譬如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知道什麼是知識管理不算掌握,還要知道什麼不是知識管理;知道什麼樣的企業需要知道管理不算,也要知道什麼樣的企業知識管理一定做不成。你可以將5W1H都加一個NO去分析一下。

譬如關於“企業知識管理”這個基本概念:

  • 你要知道是什麼(what)也要知道不是什麼,這樣就不會將知識管理等同於人力資源、培訓管理、質量管理、檔案管理等方式;許多做了很多年知識管理的人其實也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 要知道為什麼(why),也要知道不為什麼。比如你要知道為什麼要做知識管理,就是它的必要性問題,但同時你也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去做,而很多人掉進坑裡其實就因為覺得知識管理好就要在他們公司推,最後死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你還要知道什麼時間(when)做知識管理最合適,什麼時間不合適。還要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去做知識管理,什麼樣的人去負責這個事情就是個災難等等。


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算對一個概念有所理解。而不是說你在百度百科裡面看了一下介紹,就認為自己掌握了!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當然這個基礎知識想搞清楚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結合上不斷的實踐,你的認識才能夠真正深入進而掌握。

2、解決複雜困難的問題並深刻反思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起碼需要兩次以上的循環。

讀了看了思考了,還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中去驗證和評估,需要通過幹活去內化,完成項目和任務後你的認識會再深入一層。

紙上讀來終覺淺,但當你沒有實踐的時候容易認為自己讀了就懂了,但這個遠遠不夠。

從理論到你的大腦,經過實踐加上反思,再提煉成理論放到你的腦袋裡,你對事物的認知會越來越深刻,數量會越來越多。

關聯閱讀:知識在你的大腦中如何建立關聯?看懂了卻記不住背後的原因原來是這個

3、持之以恆與遍歷

沒有一個領域3個月就可以掌握,真正形成對一個領域的直覺和洞察一定依賴於數年的持之以恆。

當你覺得學的足夠多,實踐也足夠多的時候,你可以去遍歷一下你的領域,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

對於一部分內容你可能看一眼就知道他要說什麼,哪些觀點是有價值的哪些在胡說八道,這個時候你具備了較高的水平的判斷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發現有的內容是你原來沒有考慮到的、或者忽略掉或者理解不夠深的,這些事你需要下功夫再去研究的。

"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1

任何領域真正的高手,在他的領域和相關領域都有海量的知識儲備。

只有有了這樣的儲備才可能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遊刃有餘,才可能在實踐中產生真正的創新。

許多不願意下苦功夫的人總是用愛因斯坦那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來為自己做擋箭牌,豈不知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和高等數學,而他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認為在研究中要重視直覺和靈感的作用而已。


同樣的牛頓還說過“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強調繼承與借鑑的價值。

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沒有寬厚知識積累的想象力只不過是胡思亂想而已。

中科院數學所的老先生們說,每個月收到來自於“民科”聲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都用麻袋裝,但他們基本上是不看的:

因為僅僅憑一些初中高中學到的基礎數學知識就認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類似於說“騎著自行車上了月球”一樣。

微信裡大家也經常看到“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沒有高質量大數量的輸入,會有高質量的輸出?

2

在任何一個領域內,要想做到真正的卓越,海量的知識儲備都是它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是想多了!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京東噹噹淘寶有售,您讀了嗎?

但並不是說有了海量的知識儲備就一定是專家,這裡面還涉及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還涉及到思維方式的訓練等內容。

但海量的知識是成就專家的一個核心基礎。

沒有一個專家不具備他們領域的海量知識,但光有海量知識卻不一定能成為專家。

那如何能積累一個領域內海量的知識呢?

曾經有人跟我講,他見到真正專家時就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因為:

  • 我知道的他都知道,而且比我理解的深刻很多;遇到問題時他的知識可以信手拈來,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在他那裡就不是問題。
  • 我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大部分事、人、觀點他彷彿都瞭解;這個領域的許多專家都是他的朋友,哪些著名的案例他還能告訴你背後的蹊蹺和問題等等。
  • 相關領域的事情他也知道很多,而且認知的深度很深!


讓人感覺真正專家的知識像星辰大海,無邊無際。

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普通人是否也能夠有這麼多的知識呢?

3

普通人如何擁有你領域內星辰大海般的知識呢?

前提:要有一個細分的領域。如果你說你想成為管理學的專家,這個題目就太大了,因為管理學覆蓋的面太廣了。你需要去細分,如果沒有領域,面對浩瀚的知識大海,你會被淹死。

在有了領域後,要積累形成大海般的知識,需要以下的步驟:

1、搞定核心基礎知識

首先要搞定這個領域最基本的概念、這個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經典的模型理論案例等等。

在實踐中我們見到,許多人工作時間也不短,項目也做了不少,但仍然成不了真正專家的原因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就錯了,那後面再怎麼努力都白扯。

怎麼算真正搞清楚了,簡單的測量方式是你能夠做到既知道它是什麼又知道他不是什麼,既知道適合什麼狀況又知道它不適合什麼狀況。

譬如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知道什麼是知識管理不算掌握,還要知道什麼不是知識管理;知道什麼樣的企業需要知道管理不算,也要知道什麼樣的企業知識管理一定做不成。你可以將5W1H都加一個NO去分析一下。

譬如關於“企業知識管理”這個基本概念:

  • 你要知道是什麼(what)也要知道不是什麼,這樣就不會將知識管理等同於人力資源、培訓管理、質量管理、檔案管理等方式;許多做了很多年知識管理的人其實也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 要知道為什麼(why),也要知道不為什麼。比如你要知道為什麼要做知識管理,就是它的必要性問題,但同時你也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去做,而很多人掉進坑裡其實就因為覺得知識管理好就要在他們公司推,最後死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你還要知道什麼時間(when)做知識管理最合適,什麼時間不合適。還要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去做知識管理,什麼樣的人去負責這個事情就是個災難等等。


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算對一個概念有所理解。而不是說你在百度百科裡面看了一下介紹,就認為自己掌握了!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當然這個基礎知識想搞清楚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結合上不斷的實踐,你的認識才能夠真正深入進而掌握。

2、解決複雜困難的問題並深刻反思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起碼需要兩次以上的循環。

讀了看了思考了,還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中去驗證和評估,需要通過幹活去內化,完成項目和任務後你的認識會再深入一層。

紙上讀來終覺淺,但當你沒有實踐的時候容易認為自己讀了就懂了,但這個遠遠不夠。

從理論到你的大腦,經過實踐加上反思,再提煉成理論放到你的腦袋裡,你對事物的認知會越來越深刻,數量會越來越多。

關聯閱讀:知識在你的大腦中如何建立關聯?看懂了卻記不住背後的原因原來是這個

3、持之以恆與遍歷

沒有一個領域3個月就可以掌握,真正形成對一個領域的直覺和洞察一定依賴於數年的持之以恆。

當你覺得學的足夠多,實踐也足夠多的時候,你可以去遍歷一下你的領域,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

對於一部分內容你可能看一眼就知道他要說什麼,哪些觀點是有價值的哪些在胡說八道,這個時候你具備了較高的水平的判斷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發現有的內容是你原來沒有考慮到的、或者忽略掉或者理解不夠深的,這些事你需要下功夫再去研究的。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具體可以包括:

  1. 快速看你這個領域出版過的大部分書籍,書是最便宜的投資。你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書越來越少。
  2. 將這個領域內的前100頁的論文都掃描一遍可以是CNKI上的,也可以是google或者百度學術上的。
  3. 百度上的前100頁內容,你會知道你這個領域的新聞、動態、產品和服務、牛人、機構等等。
  4. 跟蹤這個領域,每天關注這個領域的動態,包括新聞、會議、活動、論文等等,堅持3年以上。


當你要去做遍歷的時候,會發現工作量很大。

譬如去看知識管理前100頁的論文,是不是也應該包括知識庫前100頁呢,是不是也要包括知識社區呢,這樣子僅僅這個就詞會衍生出很大的閱讀量來。進一步說,還可以包括國外的,分區域亞洲、歐洲、美國等狀況。

但如果你真的追求星辰大海,那這些都跑不掉,都需要你去一塊一塊的啃下來。而哪些真正的專家們,都是這麼做的。

4

看完上面的步驟,大部分人都嚇跑了,少部分人會去嘗試。

在每個步驟上,都需要正確的方法,如果方法錯了,再努力也沒用。

"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文/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1

任何領域真正的高手,在他的領域和相關領域都有海量的知識儲備。

只有有了這樣的儲備才可能遇到問題和困難時遊刃有餘,才可能在實踐中產生真正的創新。

許多不願意下苦功夫的人總是用愛因斯坦那句“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來為自己做擋箭牌,豈不知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哲學問題和高等數學,而他說這句話的本意其實是認為在研究中要重視直覺和靈感的作用而已。


同樣的牛頓還說過“如果說我看的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強調繼承與借鑑的價值。

楊絳先生也說過“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沒有寬厚知識積累的想象力只不過是胡思亂想而已。

中科院數學所的老先生們說,每個月收到來自於“民科”聲稱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都用麻袋裝,但他們基本上是不看的:

因為僅僅憑一些初中高中學到的基礎數學知識就認為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類似於說“騎著自行車上了月球”一樣。

微信裡大家也經常看到“如果不讀書,行萬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獨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讀過上百本經典”,大致都是這個意思:

沒有高質量大數量的輸入,會有高質量的輸出?

2

在任何一個領域內,要想做到真正的卓越,海量的知識儲備都是它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就認為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一定是想多了!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京東噹噹淘寶有售,您讀了嗎?

但並不是說有了海量的知識儲備就一定是專家,這裡面還涉及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還涉及到思維方式的訓練等內容。

但海量的知識是成就專家的一個核心基礎。

沒有一個專家不具備他們領域的海量知識,但光有海量知識卻不一定能成為專家。

那如何能積累一個領域內海量的知識呢?

曾經有人跟我講,他見到真正專家時就感覺到了自己的渺小,因為:

  • 我知道的他都知道,而且比我理解的深刻很多;遇到問題時他的知識可以信手拈來,看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在他那裡就不是問題。
  • 我不知道的他也知道,這個領域的大部分事、人、觀點他彷彿都瞭解;這個領域的許多專家都是他的朋友,哪些著名的案例他還能告訴你背後的蹊蹺和問題等等。
  • 相關領域的事情他也知道很多,而且認知的深度很深!


讓人感覺真正專家的知識像星辰大海,無邊無際。

這些知識是怎麼來的呢,普通人是否也能夠有這麼多的知識呢?

3

普通人如何擁有你領域內星辰大海般的知識呢?

前提:要有一個細分的領域。如果你說你想成為管理學的專家,這個題目就太大了,因為管理學覆蓋的面太廣了。你需要去細分,如果沒有領域,面對浩瀚的知識大海,你會被淹死。

在有了領域後,要積累形成大海般的知識,需要以下的步驟:

1、搞定核心基礎知識

首先要搞定這個領域最基本的概念、這個領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經典的模型理論案例等等。

在實踐中我們見到,許多人工作時間也不短,項目也做了不少,但仍然成不了真正專家的原因是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就錯了,那後面再怎麼努力都白扯。

怎麼算真正搞清楚了,簡單的測量方式是你能夠做到既知道它是什麼又知道他不是什麼,既知道適合什麼狀況又知道它不適合什麼狀況。

譬如知識管理這個領域,知道什麼是知識管理不算掌握,還要知道什麼不是知識管理;知道什麼樣的企業需要知道管理不算,也要知道什麼樣的企業知識管理一定做不成。你可以將5W1H都加一個NO去分析一下。

譬如關於“企業知識管理”這個基本概念:

  • 你要知道是什麼(what)也要知道不是什麼,這樣就不會將知識管理等同於人力資源、培訓管理、質量管理、檔案管理等方式;許多做了很多年知識管理的人其實也沒搞清楚這個問題。
  • 要知道為什麼(why),也要知道不為什麼。比如你要知道為什麼要做知識管理,就是它的必要性問題,但同時你也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最好不要去做,而很多人掉進坑裡其實就因為覺得知識管理好就要在他們公司推,最後死了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你還要知道什麼時間(when)做知識管理最合適,什麼時間不合適。還要知道什麼樣的人適合去做知識管理,什麼樣的人去負責這個事情就是個災難等等。


只有真正掌握了這些,才算對一個概念有所理解。而不是說你在百度百科裡面看了一下介紹,就認為自己掌握了!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當然這個基礎知識想搞清楚不是一次性的,可能需要幾年時間,結合上不斷的實踐,你的認識才能夠真正深入進而掌握。

2、解決複雜困難的問題並深刻反思

任何知識的掌握都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起碼需要兩次以上的循環。

讀了看了思考了,還需要在具體的問題中去驗證和評估,需要通過幹活去內化,完成項目和任務後你的認識會再深入一層。

紙上讀來終覺淺,但當你沒有實踐的時候容易認為自己讀了就懂了,但這個遠遠不夠。

從理論到你的大腦,經過實踐加上反思,再提煉成理論放到你的腦袋裡,你對事物的認知會越來越深刻,數量會越來越多。

關聯閱讀:知識在你的大腦中如何建立關聯?看懂了卻記不住背後的原因原來是這個

3、持之以恆與遍歷

沒有一個領域3個月就可以掌握,真正形成對一個領域的直覺和洞察一定依賴於數年的持之以恆。

當你覺得學的足夠多,實踐也足夠多的時候,你可以去遍歷一下你的領域,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

對於一部分內容你可能看一眼就知道他要說什麼,哪些觀點是有價值的哪些在胡說八道,這個時候你具備了較高的水平的判斷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發現有的內容是你原來沒有考慮到的、或者忽略掉或者理解不夠深的,這些事你需要下功夫再去研究的。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具體可以包括:

  1. 快速看你這個領域出版過的大部分書籍,書是最便宜的投資。你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書越來越少。
  2. 將這個領域內的前100頁的論文都掃描一遍可以是CNKI上的,也可以是google或者百度學術上的。
  3. 百度上的前100頁內容,你會知道你這個領域的新聞、動態、產品和服務、牛人、機構等等。
  4. 跟蹤這個領域,每天關注這個領域的動態,包括新聞、會議、活動、論文等等,堅持3年以上。


當你要去做遍歷的時候,會發現工作量很大。

譬如去看知識管理前100頁的論文,是不是也應該包括知識庫前100頁呢,是不是也要包括知識社區呢,這樣子僅僅這個就詞會衍生出很大的閱讀量來。進一步說,還可以包括國外的,分區域亞洲、歐洲、美國等狀況。

但如果你真的追求星辰大海,那這些都跑不掉,都需要你去一塊一塊的啃下來。而哪些真正的專家們,都是這麼做的。

4

看完上面的步驟,大部分人都嚇跑了,少部分人會去嘗試。

在每個步驟上,都需要正確的方法,如果方法錯了,再努力也沒用。

如何在一個領域內積累海量知識?


譬如許多人因為沒有明確的方向所以無法聚焦,學再多領域也都是入門水平。因為沒有掌握一個領域的基礎概念和核心體系,盲目追求快,到最後才發現欠缺太多,像沒有打好地基的大廈,一定無法建成真正的高樓大廈。

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高手的指點:在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能告訴你方向,在你出現錯誤時能及時糾偏,在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能讓你知道只不過是剛剛起步。

當你在一個領域積累的越多,你閱讀的速度會越快,獲取知識的效率會越高,幹活的時候會更加得心應手。


某一天你突然發現,這個領域實在沒有新的玩意了,遇到的新問題沒有可以借鑑的方法了,你就自己去做去總結,然後這就成為你們領域的創新,而你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跑者!

(本文內容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該書已經上市,京東、噹噹和淘寶都有銷售)

(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KMCenter主任、《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