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交所在上週末首次披露了曠視IPO的資料信息。有內部知情人士稱,曠視此次融資規模在5-10億美金之間。如果曠視成功上市,則將成為全球AI第一股。

成立於2011年的曠視與商湯、依圖、雲從科技並稱為人工智能視覺四大獨角獸,目前曠視的雲端人臉識別身份驗證解決方案已經是國內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人臉識別產品。

根據披露的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最近三年的營收在快速的上升,2016、2017、2018連續三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780萬元、3.13億元、14.27億元。今年上半年已經創收9.49億元,複合增長率超過了300%,但與此同時,虧損的增速幾乎是營收增速的兩倍。今年上半年,總計虧損達52億元。

曠視對此的解釋是公允價值變動和持續的研發投資。如果不論前者金融因素構成的虧損的話,研發投入市曠視虧損的主要原因嗎?

曠視的員工構成體系中60%以上是研發人員,最近三年研發投入的佔營收比重達到了三分之一左右。在同類型的傳統公司中,曠視研發投入絕對領先。在產品的層面,Face++的識別率已經達到97.27%,已經擊敗了多個國際巨頭,目前小米、OPPO、阿里巴巴等手機廠商都是曠視的客戶。截止2019年上半年,Face ID解決方案客戶已經超過1100多家。

隨著客戶規模的不斷擴大,曠視的研發邊際成本開始減小,產品毛利逐年上升,2016-2018年,曠視科技毛利率分別為31%、52.1%、65.2%,這一數據目前還在增長中。

但曠視在啃下這一座座大山後發現自己的應用場景並不太多,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的三類解決方案並沒有像理論設想中一樣有廣闊的市場應運,目前主力的Face ID 解決方案雖然每天有百萬次的請求量,但在現有條件下規模天花板很低。曠視沒有大規模盈利的可能性。

這是所有人工智能企業面臨的通病,雖然概念很熱,但具體到應運層面時缺發現很困難,因為現在所有人工智能的創新都是愛算法層面的優化創新,如果底層的芯片沒有重大的進步和創新的化,最多隻是優化。

以Face ID 為例,從2D轉向3D識別,不僅僅是軟件層面的進步,硬件層面也會有所不同。這樣的產品適應場景到精耕細作的環節時,客戶接受度也很難提高。當一個商業項目在風口上時,所有人都會採用新模式或者新方法,但如果不適應市場或者無法賺錢時,大家都會退下來。刷臉支付的概念已經在幾年前就已經誕生了。但並沒有大規模推廣開來,這表明多個外部環境指標並不支持刷臉支付的應運場景。

人工智能將會坐多年的冷板凳將是必然,它不會像消費互聯網場景一樣快速的得到用戶層面的認可。只有產品高度成熟才會有大量的應運場景衍生出來。曠視目前急於上市,除了提高市場品牌知名度外,對投資人的滿足也是另外一方面,曠視多上市前的五輪融資合計金額達70億。不管是財務投資也好,還是戰略投資,一級資本大概率是會退出的。

沒有選擇當下最熱的科創板,而是赴港上市,是因為外部的資本市場要比國內市場更認可曠視這樣的模式,風險資本也能獲得更好的收益。但曠視這次上市之後市場到底會有如何反應還很難說。在這些獨角獸概念普及的這幾年中,華為、海康威視等傳統企業都已經開始向這個方向延展,相比於後者,前者的優勢無外乎是軟技術層面的儲備,真正革命化的硬件層面並不具備。這個風險是所有人工智能獨角獸都面臨的競爭壓力。

特別聲明: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繫DoNews專欄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