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作者:羅超,陶程亦有貢獻

----------------------------------

12月10日,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AI初創企業曠視科技正在與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潛在投資者談融資事宜。該知情人士稱,曠視科技旗下AI平臺Face++也在與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者商談融資。

阿里巴巴和曠視科技對此消息都表示不予置評。

這已經不是阿里系第一次投資曠視科技了,去年11月,曠視科技獲得了4.6億美元的D輪融資,投資方中就包括了阿里巴巴的關聯公司螞蟻金服。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除了曠視科技,阿里正在對AI賽道的優秀賽手展開全方位的“買買買”,與此同時進行AI戰略佈局,構築阿里AI帝國。儘管阿里不強調AI技術、不是最先戰略卡位AI的巨頭,但現在看來,阿里已經成為中國與百度相當的一支AI力量,在世界範圍內同樣處於領先地位。

馬雲成AI超級買手

對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阿里正在變得越來越大方,甚至可以說,對AI賽道的投資已經成為阿里巴巴與新零售投資並行的軌道,此前坊間就有傳言,馬雲欲買下半個AI賽道的玩家。

一方面,“CV四小龍”已投其三。

在2018年的AI創投領域,以單筆融資額來看,具有廣泛應用場景和較強商業化能力的計算機視覺(CV)佔據絕對優勢,這一領域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就形成了以商湯、曠視、依圖、雲從“CV四小龍”主導的格局。

阿里投資了其中三家,除了曠視科技,還投資了商湯和依圖。在今年4月份,商湯科技完成了6億美元的C輪融資,領投方正是阿里;2016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的雲鋒基金完成了對依圖科技的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的領投;2017年5月,雲鋒基金再次跟投依圖科技的C輪融資。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另一方面,AI芯片領域,阿里頻繁出手。

今年阿里宣佈將自主研發Ali-NPU一時間轟動業界,在此前阿里就已投資了AI芯片領域的核心玩家,2016年,阿里和騰訊一起領投美國AI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2017年阿里更是密集出手,當年11月,阿里領投了人工智能公司Kneron(耐能)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10月,螞蟻金服和三星領投了深鑑科技4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深鑑科技芯片聚焦在安防行業;8月,阿里參投寒武紀的1億美元A輪融資,這使得寒武紀成為全球AI芯片領域第一個獨角獸創業公司,寒武紀是AI芯片明星公司,華為麒麟970 AI芯片有它的貢獻。

阿里巴巴最轟動業界的AI芯片動作則是今年4月收購唯一擁有自主嵌入CPU IP Core的國產芯片公司中天微,當時正值中興被制裁期間,中國科技產業有“芯片焦慮症”,阿里巴巴大手筆收購中天微後,成立AI芯片自研團隊,此舉助長了自主研發芯片的潮流,包括百度在內的多家公司加入自主研發芯片的行列。

阿里成為投資“極客”

過去幾年阿里和騰訊都在“買買買”,但不難發現兩者“購物邏輯”的不同和轉變。

就騰訊而言,其最多投資聚焦在文娛賽道上,比如今年就同時投資了兩大遊戲直播公司虎牙和鬥魚;在嗶哩嗶哩上市前就已投資,今年10月再次增持3.176億美元的股票;今年4月又追加快手4億美元投資;今年3月領銜投資“拼多多版頭條”趣頭條2億美元,這些投資都與騰訊大內容或新文創戰略息息相關。

就阿里而言,其投資方向可分為三個階段:

1、無線階段:在2014年IPO前,其投資邏輯是買下半個移動互聯網,構建自己的互聯網王國,重要的投資有微博,阿里還收購了優酷土豆、高德地圖、UC、蝦米、天天動聽、友盟、豌豆莢等一眾明星移動互聯網公司,這完善了它的互聯網版圖,實現了移動化轉型,這一階段騰訊在“甩包袱”,以將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的形式,與搜狗、58、京東等戰略結盟。

2、上街階段:在IPO後,阿里巴巴的投資偏好開始轉到線下,特別是在馬雲提出新零售前後,阿里更是大手筆“上街”購物,這個階段投資/收購了蘇寧、海爾日日順、銀泰、三江購物、華聯超市、大潤發、居然之家、餓了麼、哈羅單車——這一階段騰訊的投資也在實體化,甚至跟阿里出現了爭搶,最著名的就是滴滴和美團,直接“叛變”加入騰訊系。

3、極客階段:在新零售落地的同時,伴隨著阿里巴巴NASA計劃啟動、達摩院成立等一系列從商業公司到科技公司轉型的舉措,阿里巴巴的投資偏好變得“極客”起來,成為AI市場,特別是在AI芯片和機器視覺市場,更是成為頭號超級買手。

投資上的極客風,與阿里巴巴對AI的日益重視有關。

阿里的AI頂層設計

跟做無線互聯網和新零售一樣,阿里一邊買買買,一邊親自動手,甚至可以認為,阿里巴巴買買買的目的,最終就是為了自己消化。

阿里巴巴投資的目的不是等著被投資公司上市再拿到財務回報,這一點讓阿里投資被詬病:投資的公司上市的不多,反觀騰訊,卻在不斷收穫上市公司,2018年更是迎來“豐收年”。

如果是投資,阿里就通過合作協議(如微博),或者生態協作的方式,讓被投資公司與自己的業務協同,這難免會對被投資公司提出種種要求,部分被投資公司無法接受其中一些“強勢”要求,轉而反水,如美團。

如果是收購,阿里則會直接將其跟業務進行深度整合,比如上市前買買買的項目,大都被併入阿里文娛;再比如新零售買買買的業務,則在天貓新零售事業群下協同作戰;就技術領域的投資而言,阿里雲會負責對其進行消化。

今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前首席技術官、現在阿里雲總裁張劍鋒在雲棲大會上宣佈成立一家獨立運營的芯片公司“平頭哥半導體”,正是收購而來的中天微和阿里達摩院自研芯片整合成的一家公司。這進一步表明阿里巴巴在芯片領域強化佈局,其對自主研發芯片的思路是:先讓阿里雲服務器用上自己的芯片,最後在開放給行業做普惠。

不只是芯片,阿里巴巴在AI技術上的思路同樣是自己用好了再給行業。

阿里的AI基礎技術先是圍繞自身業務,包括但不限於天貓、淘寶、螞蟻金服、口碑、文娛、釘釘、天貓精靈落地應用,今年雙11,阿里巴巴四處強調AI技術的落地。阿里巴巴AI實驗室是阿里AI基礎技術產品化的載體之一,其最著名的產品就是天貓精靈,目前是中國智能音箱NO1,最近一次架構調整被調整為直接向阿里巴巴CEO張勇直接彙報,重量級得到提升。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AI技術的開放則是由阿里雲負責,後者擁有大量的企業客戶和產業場景,落地AI得天獨厚。

在IDC今年7月發佈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半年度跟蹤報告》顯示,阿里雲佔據了中國雲計算laaS市場47.6%的份額。阿里雲連續多個季度增速都保持在100%以上,三季度降低到90%,依然高速增長,阿里雲已經成為跟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並列的雲計算“3A”巨頭。

阿里雲現在有三駕馬車:雲計算、AI和物聯網,通過發佈各種ET大腦,推動AI在城市、醫療、健康、零售、航空、製造等行業的落地,IoT與AI則是天生一對,可以協同。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公佈全員公開信,宣佈阿里進行最新一次的組織架構調整,其中以AI戰略的調整最為顯眼,這其中包括了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能、成立新零售技術部,以及陳麗娟帶領的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進入集團創新業務事業群,直接向張勇彙報,可以看到,智能技術對於阿里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不論是投資、自研和開放,阿里的AI技術佈局都可以回到當初的NASA計劃,整個邏輯是阿里正在從商業公司向智能技術驅動的商業公司轉型。

從造手榴彈到造導彈

阿里巴巴給外界感覺到對技術變得十分重視,要從2017年說起,當時在面向阿里內部科學家和工程師的阿里技術大會上,時任阿里集團CTO的張建鋒(行癲)表示:“我們也是一家技術驅動的公司,並且實現了技術與商業的完美結合。”在這個大會上,阿里公佈內部代號為“NASA”的計劃,這是阿里“新技術戰略”的落地計劃,它將“面向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新技術是馬雲在2016年雲棲大會上提出的“五新”的一個新,對於NASA計劃馬雲有形象的解釋:

“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阿里巴巴必須思考建立導彈的機制,成立新技術研發體系,聚焦核心領域的研究。這些研究的目標是為了解決10年、20年後的困難。”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從手榴彈到導彈模式,是阿里巴巴技術思維的轉變。

阿里巴巴在2017年前,都是業務牽著技術的鼻子走,雙11這樣的極限業務場景不斷倒逼技術進步,反過來誕生了阿里雲等技術向的新業務,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個階段阿里的技術思維是手榴彈模式:一邊是小打小鬧,一邊是人有我有,是戰術需要,而不是戰略需要。

2017年NASA計劃後,阿里巴巴思路轉變,開始由技術推動業務走,或者說技術與場景雙輪驅動,技術成為阿里的戰略資源。阿里巴巴有了讓人眼花繚亂的技術佈局:達摩院,旨在吸引高端技術人才,佈局包括但不限於AI、芯片、IoT、OS、生物識別的領先技術,當時馬雲宣佈在三年內,要在技術研發上投入超過1000億,初期招攬100名頂級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羅漢堂,吸納全球科學家做基礎科學研究;之江實驗室,阿里與浙大等聯合共建的基礎科學實驗室;2017年到2018年對芯片公司和機器視覺公司的密集投資,也是阿里巴巴NASA計劃的一部分。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這意味著阿里不再只是做立竿見影的技術佈局,也面向未來進行投資,會投資很多短時間不會生效甚至處於技術曲線早期進而可能會胎死腹中的技術。

阿里之所以要投資AI領域的明星創業公司,部分邏輯就是在前沿技術的探索,而且大有投資整個賽道進而不錯過任何優秀選手的思維,這一點也可以從阿里的投資邏輯中看出,阿里巴巴投資總監謝鷹曾表示:

“阿里投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於阿里實體業務的強耦合型投資,通過收購和投資增強集團業務,而另一類是探路型投資,當下業務關係並不強,但我們認為會對行業未來產生影響的也會投。”

當然,大都有業務結合,比如曠視科技的機器視覺技術,就已經應用於螞蟻金服的刷臉支付等功能上。

阿里巴巴在技術上的一個優勢是有大量的豐富的場景,包括阿里自有業務(包括電商、物流、金融、文娛和雲計算幾大板塊)、阿里投資生態和阿里雲產業生態。

就AI而言,前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很早就曾指出,阿里要做產業AI,“AI不應該僅是實驗室裡和PPT裡面的概念,而是應該聚焦於產業AI。”具體來說阿里通過不同的ET大腦,將AI落地到行業,阿里雖然不強調產業互聯網戰略,卻一直在做產業互聯網。

阿里巴巴技術風格的轉變,是張勇掌舵阿里巴巴的一大功勞,馬雲在準備退休的內部信中提到,張勇一大成就是讓阿里巴巴從商業公司升級為智能技術驅動的商業公司。在阿里巴巴內部張勇被認為是在高速路上換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機換成了波音747”。現在看來,張勇實現了對阿里巴巴技術引擎的更換。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BAT都有了導彈部隊

不只是阿里,BAT都在各自的擅長賽道進行前沿技術佈局。

今年9月,在“WAIC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阿里、騰訊和百度分別展示了大規模視覺計算平臺“天擎系統”、AI醫學產品騰訊覓影和自動駕駛技術。

在AI領域,百度是最早佈局的互聯網巨頭,提出“AI First”口號比Google的“All in AI”更早。2013年百度就創立了深度學習實驗室,2017年百度宣佈全面轉型AI,強調自己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是AI公司,陸奇到了百度搞了業界AI盛會AI開發者大會,大有做成“南有阿里雲棲,北有百度AI大會”的野心,2018年陸奇去職,李彥宏親自站臺AI開發者大會。

百度不只是通過百度大腦將底層AI技術開放出來,還推出了中國唯一自主知識產權的深度學習開源框架PaddlePaddle。就行業而言,百度重點放在了DuerOS和Apollo兩大開放平臺上,分別瞄準物聯網和智能汽車。當然百度自有業務如金融、搜索、信息流、廣告,也都要將AI“武裝到牙齒”的勢頭。

跟阿里不同,百度的AI發展思路是先研發技術,再給技術找場景。在今年7月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向外界展示自己不缺場景,從平臺、技術、硬件再到產品上的AI落地。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騰訊先是低調探索,最初給人感覺有些淺嘗輒止,2016年,騰訊低調成立了AI lab,專注於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和應用探索。騰訊後來又投資了一系列的機器人公司,比如4000萬美元投資明星機器人公司“優必選”;微信等事業群都有各自的AI團隊,將AI用到產品中。

現在騰訊正奮起直追,在9月30日進行的組織架構調整中,騰訊整合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明確要強化對AI等前沿技術的投資,特別是在產業互聯網的全新戰略下,ABC(AI、大數據和雲計算)三大技術正在成為騰訊的戰略重點,就AI而言,騰訊要讓AI In All。

騰訊很重視人才,在關於什麼是AI的要素的問題中,只有馬化騰的答案提到了人才和場景。騰訊AI實驗室的負責人從百度挖來,不過百度這樣的頂尖人才不少,即便在吳恩達出走後。騰訊還挖來了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科學家劉威和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賈佳亞。阿里則挖來了微軟亞洲研究院華先勝、亞馬遜最高級別華人科學家任小楓,以及李名楊、王剛和聶再清等大牛。

人才佈局是BAT建設“導彈部隊” 的關鍵舉措,就像當初的導彈元勳一樣,今天的頂尖AI人才也在被巨頭爭奪,AI頂尖人才就是“旗幟”,他們不只是有價值等身的技術實力,也與很強的頭羊效應,一個人加入一家公司往往可以帶來一群頂尖的人才。

BAT對基礎技術的前瞻佈局,用技術推動業務而不是讓業務倒逼技術的思路,價值巨大。

這一點,華為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華為做通信設備出身,其業務橫跨通信設備、消費電子、軟件解決方案、雲計算等領域,與一般的中國科技公司不同,華為一直很重視對基礎科研的投入。2016年,歐盟委員會發布的“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華為排名第8,位居中國企業之首,當時已高出BAT等互聯網巨頭一截。長期來看,這種基礎研究大投入讓華為受益匪淺,比如華為手機,憑藉著自主研發的處理器、AI操作系統等壁壘性底層技術,穩居國產手機銷量第一,華為甚至發佈了全球首款AI芯片且成功應用到旗艦手機。華為在通信市場的巨大成果,核心原因正是持續的技術投入。

現在BAT在技術投入上正在“華為”化,其中百度認知最早,AI技術領先;阿里場景豐富,AI商業化很成功;騰訊厚積薄發,志在必得,正迎頭直追。

正如我此前所言,中國科技巨頭對基礎和前沿技術的投入,有望讓中國本土企業的底層創新能力將越來越強,他們的積極投入會形成大量的技術成果,更重要的是會形成“頭羊效應”,帶動更多中國企業加大對底層技術的投入,與政府、高校通過建立實驗室這樣的方式,來營造企業投資基礎科研的氛圍。底層技術投入一定會體現在上層應用創新上,那些曾經與中國企業有關的“不創新”詞彙如:微創新、Copy 2 China乃至山寨,正在或者即將成為歷史,中國誕生世界級創新公司也將只是時間問題。

科技巨頭的軍備競賽

如果放到更大的視角來看,在基礎和前沿技術投入上,硅谷巨頭則已走出很遠,它們的觸角不只是在信息科技領域,甚至已經在生物科技、太空科技、新材料、超級高鐵等前沿技術上進行佈局。在不遠的將來,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中國科技巨頭或許也會在其中一些領域進行佈局。

各大科技巨頭都在“造導彈”,開展軍備競賽。

蘇聯和美國展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軍備競賽,其邏輯是:

“如果敵人有了能夠克敵制勝的武器,那麼我必須有,這樣才不會被敵人消滅。如果敵人沒有克敵制勝的武器,那麼我也要有,這樣我可以毫無顧忌的消滅敵人。”

在20世紀50年代,那個“克敵制勝的武器”,就是核武器,美國和蘇聯都希望取得全球霸權,雙方進行核競賽,各自儲備了可以毀滅地球數次的核彈頭。今天“克敵制勝的武器”變成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前沿技術,冷戰雙方變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科技巨頭,軍備競賽的內容則是前沿技術研發應用,特別是AI技術的應用。

超級AI買家阿里巴巴

我們不能否認這樣做的價值,就像核武器的國防戰略價值一樣,前沿技術則是科技公司的國防,回望那些倒下抑或衰落的巨頭,不論是諾基亞還是摩托羅拉還是雅虎,都能夠發現一個共同原因:新的技術浪潮來了,他們沒有跟上節奏。每一波新技術浪潮,都會重新洗牌,能夠一直坐莊的玩家不多,如果有,就一定是對新技術進行戰略重視,而且有很強的技術應用能力的玩家。換句話說,會造導彈並不夠,科技巨頭還要能用好導彈的場地和能力。

正如我在阿里巴巴推出NASA計劃後所言:

任何一家科技巨頭都有技術焦慮症,阿里巴巴不是第一家加入到“技術軍備大賽”的玩家,也不是最後一家。我認為,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時代,科技行業或將迎來技術軍備大賽。與核武競賽不同的是,技術軍備大賽不會給世界留下隱患,因為互聯網技術只會讓世界更加美好。

所以,我們希望看到科技巨頭的軍備競賽,更加激烈一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