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

2012年,美國共和黨籍聯邦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麥克.羅傑斯(Mike Rogers)曾提交了一份報告,初步調查了中國科技企業,尤其是中興和華為對美國構成的威脅。報告雖然沒有提供任何具體的證據,但它表明了許多人的想法——"中國是西方政府的威脅,中國政府正利用在國際上取得成功的公司來擴大其情報界的視野。"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2016年11月,共和黨人唐納德·特朗普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在競選總統時多次強調:"過去幾屆政府的錯誤貿易政策是美國傳統制造業向國外轉移、製造業投資下降、實際就業減少、美國貿易赤字急劇擴大而經濟增長低迷的重要原因。"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的確,製造業轉移的走向與國家前途和命運息息相關,而推動製造業大遷移的重要動力,無疑是由於創新所產生的因素。

縱觀歷史,普遍認為全球範圍內共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製造業遷移:

第一次在20世紀初:美國湧現出了大量的偉大發明和企業,英國不得不將部分"過剩產能"向美國轉移;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第二次在20世紀50年代:二戰結束後,出於冷戰思維,美國執行了全球"產業復興計劃及佈局",於是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德國、日本這些具備技術基礎的國家轉移;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第三次在20世紀60至70年代: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臺灣的精密代工業與韓國的全產業鏈集中歸攏,在這次轉移中脫穎而出;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第四次在20世紀80年代年代初,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於是,30多年來中國逐漸成為第三次世界產業轉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而中國真正算全方面承接了"全球製造業轉移"這件事,應該是在21世紀初。那時,中國有了個新稱呼——"世界工廠"。

從1979年的改革開放,到2020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從百廢待興,到大國崛起。這站在"世界之巔"的過程,是一路的"如履薄冰"!前進的道路從來不會是一條直線,馬克思從哲學的角度闡述了"發展是螺旋式上升"這一偉大理論,而我們的發展,除了要面對自身的"螺旋"外,還有外部環境的不斷制約和打壓。當我們的國家只能靠人力、土地、能源、低成本交易這些發達國家所看中的"砝碼",去換取我們所需要的先進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源時,韜光養晦就是為整個民族將來的偉大復興做的最正確的選擇。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當年,賈躍亭不顧一切的執著於打造自身企業的"生態鏈",可那瞬間垮塌的結果,最終還是讓他不得不敗走美國。企業失敗了還可以選擇破產清算,國家要是"失敗了",只會有不堪設想的結果。當我們可以自豪的向全世界展示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時,那每一個環節的背後,無疑都透露著領導人的偉大智慧。畢竟"一不小心"的代價,不止是幾代人的辛苦拼搏都會付諸東流,最重要的是這十幾億人又可以"敗走"哪裡!

2000年左右,依託全產業鏈模式的"紅利"開始爆發。上游湧現了廣為人知的BAT(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而與硬件製造相關的華為、中興、聯想、小米、富士康、海爾等廠商和品牌也逐漸成熟。中國製造,終成規模。在2013年9月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中,英國人給它起了個新的稱呼"紅色供應鏈"。錘子科技的羅永浩曾經在微博上寫到:"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企業家,十年之內,會把你知道的那些洋破爛全都乾死幹殘。"無論他今後怎樣,這一聲底氣十足的"吶喊",不可不謂"大快人心"。遙想當年,這個國家是連"一根火柴、一顆螺絲釘"都造不出來,在國民累死累活還逮眼巴巴看著國外資本輕輕鬆鬆就拿走60%"利潤"的時候,在付出能源、汙染等不可挽回的成本還要高價從國外買來淘汰技術和產品的時候,除了忍辱負重,沒有別的選擇。現在,雖然我們還差很多,但當"忍氣吞聲"不再是唯一選擇的時候,"叫板"就不再只是豪言壯語。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 居世界第四;2010年為19.8%,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工業大國;2015年已高達26.7%,比排名第二的美國高出9個百分點。

從1850年到1920年,美國人用了70年的時間站在了全球製造業的頂端。而我們的改革開放,才剛剛邁入第40個年頭。當我們在"偉大壯舉"上又邁出堅實一步時,也不能不意識到下一個"產業遷移"即將來臨。現今,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智能製造會越來越廣的普及和深入到每個產業環節。我們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只有佔有"技術紅利",才是未來發展的源源動力。

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催生了"平臺模式",平臺內信息傳播的速度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有效促進了經濟效率的提升。近幾年,互聯網的這個模式逐漸擴展到了各行各業。對於製造業而言,這個模式就是"工業互聯網平臺"。

人工智能+製造的未來實現,重要基礎就是這個平臺。由這個平臺為產業提供通用的算力(工業雲計算和邊緣計算)、算據(工業大數據)和算法(工業人工智能)能力,從而推動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根據調研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數據顯示,這三部分代表的全球工業互聯網平臺市場規模佔整體"人工智能+製造"的比例,將從2016年的24%增長為2025年的36%,達到2.6千億美元。

如今,主要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均把智能製造作為新一輪發展的主攻方向,德國提出工業4.0、美國發展工業互聯網、法國實施未來工業計劃等,一些跨國企業也紛紛加大智能化改造、先進機器人研發的投入力度,傳統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製造為核心的智能製造轉變。據麥肯錫諮詢公司預測,到2025年,發達經濟體中15%-25%的企業製造將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傳統制造業的轉型迫在眉睫,而這更是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經之路。

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了《中國製造2025》,並設定"三步走"的製造強國戰略目標: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2049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為了實現"中國2025",我國將加快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製造業全產業鏈的競爭能力。目前,各界已經達成共識,以各類新興產業為主體、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驅動的先進製造業,將是未來我國實體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主要動力。

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要依託"大數據"的支撐,"大數據"要靠通訊技術(5G)的保障。而這兩項技術的關聯,又都離不開對"硬件"的鋼需。而"硬件"的核心,就是——半導體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1947年12月23日,37歲的美國物理學家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 和他的合作者在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向人們展示了第一個半導體電子增幅器(即最初的晶體管)。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晶體管的發明成為人類微電子革命的先聲,為早期通訊技術(無線電、電話)的變革吹響了號角。半導體,顧名思義,是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以前,主要是在收音機、電視機上等應用(晶體管)。後來,隨著大規模集成電路的不斷髮展,所有電子產品的核心單元基本就都離不開它,例如CPU、GPU、RAM等。

美國人除了發明了它,也一直牢牢把控著"食物鏈"的頂端。從這個材料(技術)誕生之初,就始終稱霸著全球市場。

1956年,美國人威廉.肖克利因發明鍺晶體管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項被譽為"上帝禮物"的發明,讓全世界的電子工業界都為之震動。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同樣是在那一年,我國結合當時世界科技發展的趨勢,制定了為期十二年的《1956-1967科技發展遠景規劃》,把計算機、無線電、半導體和自動化作為國家緊急發展的四個領域,周總理正式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還是在那一年,在"中國半導體奠基人"謝希德和北京大學黃昆教授等共同的籌措下,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半導體專業培訓班,為之後相關人才的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人工智能AI和5G發展之路,看中國的崛起——「上」

半導體,這個將引發全人類爭搶的"小玩意",其故事算正式拉開了帷幕。

【上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