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能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人工智能的內涵與外延

李德毅

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走過六十年,如今奔跑在天梯上,而深處卻是更多基礎和階梯的支撐,比如光網寬帶、移動寬帶、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及大數據等等。事實上,如果聯網通信、數據量爆發及計算能力的極大提升,人工智能技術也許還處於實驗室之中。

科學技術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拓展史,就是人類勞動工具的發展史。人類走過了農耕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已經進入到用“智能”作為當今社會時代印記的新階段——智能社會,已經進入到在動力工具基礎上發展智力工具的新階段。

如果說,在農耕社會和工業社會,人類的生產工具主要是基於物質和能量的動力工具,得到了極大地發展;而今天勞動工具轉向了基於數據、信息、知識、價值和智能的智力工具,當人口紅利、勞動力紅利不那麼靈了,智能的紅利也就來了。

那麼,人工智能的內涵和外延是什麼呢?我認為,人工智能的內涵包括腦認知基礎、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這四個方面。

所謂的腦認知基礎,也就是闡明認知活動的腦機制,即人腦使用各層次構件,包括分子、細胞、神經迴路、腦組織區實現記憶、計算、交互等認知活動,以及如何模擬這些認知活動。它包括認知心理學、神經生物學、不確定性認知、人工神經網絡、統計學習、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內容。

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則是指研究腦的視知覺、以及如何利用機器完成圖形和圖像的信息處理和識別任務,如物體識別、生物識別、情境識別等。在物體的幾何識別、特徵識別、語義識別中,在人的簽名識別、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行為識別、情感識別中,目前都已經取得巨大成功。

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則研究自然語言的語境、語用、語義和語構;大型詞庫、語料和文本的智能檢索,語音和文字的計算機輸入方法,詞法、句法、語義和篇章的分析,機器文本和語音的生成、合成和識別,各種語言之間的機器翻譯和同傳等。

知識工程,則研究如何用機器代替人,實現知識的表示、獲取、推理、決策,包括機器定理證明、專家系統、機器博弈、數據挖掘和知識發現、不確定性推理、領域知識庫;還有數字圖書館、維基百科、知識圖譜等大型知識工程。

而人工智能的外延,則是機器人與智能系統——智能科學的應用技術 。這包括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各類機器人以及智能交通、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等。

總之,當前機器人和智能系統的普遍應用,正在大大的推進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國防和人民生活的迅猛發展。(本報記者彭科峰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