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南合流村北被選定為中都縣治,說明當時這裡已築有城池並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據推測,這座城池可能也起源於從榆次故城逃離的漢人在南合流冷姑崖一帶所建的塢壁。從幷州二萬戶民眾隨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部分漢人逃離榆次城來到南合流村北聚居,到中都縣治由平遙境內遷至南合流歷時140餘年。由於這裡與榆次故城等胡人佔領區有瀟河阻隔(瀟河當時並非季節性河流),四周丘陵環繞、地勢險要便於軍事防禦,瀟河又為這裡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人口的聚集效應使這裡的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直至北魏統一北方後成為中都縣的縣治。北齊文宣帝(529-559)時,南合流中都城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摧毀,中都縣治隨即又遷回榆次故城內。中都縣治置於南合流附近長達近百年,但史書對南合流中都城的記載僅寥寥數語,瀟河的洪流又使這座城池的遺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已無法考證它的更多信息。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南合流村北被選定為中都縣治,說明當時這裡已築有城池並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據推測,這座城池可能也起源於從榆次故城逃離的漢人在南合流冷姑崖一帶所建的塢壁。從幷州二萬戶民眾隨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部分漢人逃離榆次城來到南合流村北聚居,到中都縣治由平遙境內遷至南合流歷時140餘年。由於這裡與榆次故城等胡人佔領區有瀟河阻隔(瀟河當時並非季節性河流),四周丘陵環繞、地勢險要便於軍事防禦,瀟河又為這裡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人口的聚集效應使這裡的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直至北魏統一北方後成為中都縣的縣治。北齊文宣帝(529-559)時,南合流中都城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摧毀,中都縣治隨即又遷回榆次故城內。中都縣治置於南合流附近長達近百年,但史書對南合流中都城的記載僅寥寥數語,瀟河的洪流又使這座城池的遺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已無法考證它的更多信息。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南合流村北被選定為中都縣治,說明當時這裡已築有城池並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據推測,這座城池可能也起源於從榆次故城逃離的漢人在南合流冷姑崖一帶所建的塢壁。從幷州二萬戶民眾隨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部分漢人逃離榆次城來到南合流村北聚居,到中都縣治由平遙境內遷至南合流歷時140餘年。由於這裡與榆次故城等胡人佔領區有瀟河阻隔(瀟河當時並非季節性河流),四周丘陵環繞、地勢險要便於軍事防禦,瀟河又為這裡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人口的聚集效應使這裡的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直至北魏統一北方後成為中都縣的縣治。北齊文宣帝(529-559)時,南合流中都城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摧毀,中都縣治隨即又遷回榆次故城內。中都縣治置於南合流附近長達近百年,但史書對南合流中都城的記載僅寥寥數語,瀟河的洪流又使這座城池的遺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已無法考證它的更多信息。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南合流村北被選定為中都縣治,說明當時這裡已築有城池並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據推測,這座城池可能也起源於從榆次故城逃離的漢人在南合流冷姑崖一帶所建的塢壁。從幷州二萬戶民眾隨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部分漢人逃離榆次城來到南合流村北聚居,到中都縣治由平遙境內遷至南合流歷時140餘年。由於這裡與榆次故城等胡人佔領區有瀟河阻隔(瀟河當時並非季節性河流),四周丘陵環繞、地勢險要便於軍事防禦,瀟河又為這裡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人口的聚集效應使這裡的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直至北魏統一北方後成為中都縣的縣治。北齊文宣帝(529-559)時,南合流中都城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摧毀,中都縣治隨即又遷回榆次故城內。中都縣治置於南合流附近長達近百年,但史書對南合流中都城的記載僅寥寥數語,瀟河的洪流又使這座城池的遺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已無法考證它的更多信息。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僅供參考 不喜勿噴

未經許可 不得轉載

提及榆次古城,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隋代的現榆次老城。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榆次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可能還曾出現過夏朝武觀城、春秋榆州國都城、塗水城、漢故城、北魏中都城。史籍對這些古城幾無記載或一筆帶過,生澀難懂的古文言又使不同歷史時期的後人對相關描述給出了不同的解讀,甚至據此進行了推測和杜撰。模糊不清的表述、眾說紛紜的假說,讓榆次的這些古城變得神祕莫測。榆次非帝王將相之都,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尤為渺小,因此史籍中有關“榆次”屈指可數的記載更顯珍貴。儘管流傳於世的有關榆次古城的各種解讀或假說大多已無從考證,但正是這些或許永遠無法得出真相,卻又引人入勝的謎團,給平淡無奇的彈丸之地—榆次,平添了幾分精彩。

本文視頻鏈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公元前514年,西周諸侯國—晉國的祁氏被滅,卿大夫魏獻子將原屬祁氏封邑的榆次、太谷一帶設為塗水縣,並封智徐吾為“塗水大夫”。公元前475年,智徐吾之孫智伯開始執政,直到公元前453年被斬殺於鑿臺,智伯管轄榆次22年。期間,為表示對祖先智徐吾的崇拜和紀念,智伯憑藉其在晉國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在祖先智徐吾受封之地塗水縣鑿臺裡(郭村)以北重新選址修築了規模更大、更宏偉的塗水縣城,把鑿臺裡以南、陳侃一帶武觀城舊址上的原塗水舊縣城遷至新城。“塗水新縣城”成為後世所稱 “漢故城”的前身。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從東漢末年起,曠日持久的對匈戰爭、黃巾之亂和三國紛爭導致榆次人口大量流失,榆次城內極度空虛。西晉 “八王之亂”又為“五胡亂華”創造了機會,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胡人起兵侵擾中原,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強弱不等的政權。“五胡亂華”期間,榆次先後被五胡創立的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政權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4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劉淵(今忻州人)在左國城(今離石)自稱漢王,建立漢國,成為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個政權。305年,西晉幷州刺史司馬騰出兵討伐劉淵失敗。306年,司馬騰改任東燕王,劉琨出任幷州刺史。幷州各縣發生饑荒,二萬戶民眾隨原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河北一帶),為了生存大多加入了共同對付胡人的“乞活軍”。榆次漢民人口外遷後,胡人隨即湧入,胡漢人口比例發生逆轉,榆次城被胡人佔據。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08年,劉淵正式稱帝,遷都平陽(今臨汾),改國號為“趙”,史稱“後漢”、“漢趙”、“前趙”。310年,劉淵的四子劉聰稱帝,攻破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此時的中原士族大多南下江南,唯有幷州刺史劉琨繼續留在中原與匈奴漢國政權對壘。312年,劉聰派兒子劉粲、族弟劉曜進攻軍事重鎮晉陽,劉琨派張喬拒敵,在榆次陳侃一帶的武觀城激戰中張喬戰死,劉曜奪取了晉陽。羯族將領石勒(今榆社人)被任命為幷州刺史,北方的西晉勢力基本上被劉聰的漢趙肅清。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16年劉聰攻佔長安,西晉朝廷被迫南遷,定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劉聰雖然滅了西晉王朝,佔領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但漢趙政權實際所能控制的地方有限,中原地區的羯族石勒、鮮卑拓跋等仍各據一方。318年,石勒建立趙國,史稱後趙。329年,後趙滅了漢趙。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五胡統治北方期間,胡人肆意屠殺漢人。由漢族流民組成的“乞活軍”逐漸壯大,他們共同反抗胡人的鬥爭從未熄滅。後趙統治集團中的重要將領冉閔(漢族、河南安陽人)原本是乞活部眾冉良之子,在乞活軍的支持下,冉閔乘政局混亂消滅了後趙,於350年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這也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唯一的漢人政權。冉閔建國之後頒佈“殺胡令”討伐胡人,在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組織漢人對胡人大反擊,僅山西中南部和河北常山以南被殺的胡人就多達六十萬,而羯族基本滅絕。冉魏在中原打出了漢人的血性,保住了漢族人的血脈。三年短暫的輝煌之後,352年冉閔被前燕政權的慕容俊殺害於遼寧朝陽縣遏陘山。據明萬曆《榆次縣誌》記載,冉閔被殺後遷葬於北田鎮張胡村,但已無法考證。冉閔是個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是漢人的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種族屠殺的劊子手。雖然冉閔率領的乞活軍沒把胡人徹底趕出中原,但是冉閔領導的抗胡鬥爭,讓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收斂了肆無忌憚的搶掠行徑,開始與漢人尋求合作,為後續的民族融合創造了條件。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據說,冉閔組織胡漢攻防戰期間,曾把幷州官署所在地遷至臺壁,即今莊子鄉張坪村(也有記載稱臺壁是今黎城縣臺北村)。後來,冉閔所建的臺壁廢棄,人們稱之為“廢臺”。臺壁其實就是五胡縱橫中原時,地方豪強和流民首領在地勢險要、便於防守的丘陵山區修建的塢堡壁壘。面對強大的胡族武力,無力南遷的漢族民眾及流民,紛紛遠離城邑、委身塢壁以求自保。那時中國北方大量由城牆圍築的塢壁,成為漢族民眾聚族而居、抗擊外族擄掠的據點,塢堡壁壘幾乎取代了原來的鄉里村落。榆次城東丘陵地帶至今仍有高壁、小壁、楊壁、峪壁等以“壁”為名的村落,有的仍有城堡遺存。這些村落可能也曾是十六國北朝時,榆次漢人棲身的塢壁所在地。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後趙政權的幷州刺史張平,曾先後向前燕、前秦和東晉稱臣。張平領導的幷州塢壁多達三百餘座,冉閔時所建的臺壁也曾被張平統領過。據傳,莊子鄉張坪村的村名就是由“張平”演變而來。358年,張平的幷州壁壘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前燕。370年,前秦率軍討伐前燕,一舉攻佔榆次。此後,西燕和後燕也先後佔據榆次。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386年,拓跋鮮卑建立北魏政權,結束遊牧生活入主中原。396年,北魏四十萬大軍沿西山進軍晉陽城,後燕幾乎全軍覆滅,榆次被北魏統治。398年,北魏攻下整個幷州。兩年後將都城遷到平城(今大同市)。428年,北魏佔領山西全境歸。439年,北魏統一了中國北方。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初入中原時,北魏拓跋鮮卑統治者實施胡漢分治,成功緩解了鮮卑與漢族的矛盾。漢人陸續遷回胡人佔領區從事農耕,胡人則放牧並與漢人和睦共處。幷州原先星羅棋佈的塢壁有所減少,但仍擁有較強勢力。位於榆次西長凝、閻家坪之間,被稱為“寨上”的長凝寨,三面環溝、地勢險要,殘存有寨門、寨牆、窯洞、暗道等設施,疑是北魏將軍李長寧所居的“長寧壁”被後人改造後的遺蹟。據說,長凝村名也由此得來。北田鎮福堂村原名“區(巨)堂壁”,北魏名人傅區(巨)堂曾在此居住。現被村民稱為“寨圪塔”的一座土山,曾是四面環溝的山寨,現殘留有寨牆等遺蹟,傳說由東陽常家所建,是否源自北魏塢壁也未可知。北魏拓跋氏為了鞏固統治,極力籠絡地方塢壁,但在採取均田制等手段削弱地方塢壁後,塢壁逐漸衰落。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兩晉期間頻繁的戰爭對北方城市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於是,北魏王朝對政區進行了區域性的大調整。當時的幷州設5郡26縣,現平遙境內為中都、平陶、京陵三縣格局,以中都縣的經濟基礎最強,始建於北魏的雙林寺原名即為中都寺。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因平陶縣之“陶”與拓跋燾之“燾”諧音,為避皇帝的名諱改名“平遙縣”。改名後的平遙縣,從今文水縣平陶村故縣址遷至京陵縣城的地盤,京陵縣被廢。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因榆次縣城空虛,縣級建置廢除,榆次被併入晉陽。同年,中都縣治遷址廢榆次縣(榆次廢棄故城)東,位於今南合流村北、瀟河南岸的冷姑崖附近。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南合流村北被選定為中都縣治,說明當時這裡已築有城池並具有一定的人口規模。據推測,這座城池可能也起源於從榆次故城逃離的漢人在南合流冷姑崖一帶所建的塢壁。從幷州二萬戶民眾隨幷州刺史司馬騰流亡冀州,部分漢人逃離榆次城來到南合流村北聚居,到中都縣治由平遙境內遷至南合流歷時140餘年。由於這裡與榆次故城等胡人佔領區有瀟河阻隔(瀟河當時並非季節性河流),四周丘陵環繞、地勢險要便於軍事防禦,瀟河又為這裡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人口的聚集效應使這裡的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直至北魏統一北方後成為中都縣的縣治。北齊文宣帝(529-559)時,南合流中都城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摧毀,中都縣治隨即又遷回榆次故城內。中都縣治置於南合流附近長達近百年,但史書對南合流中都城的記載僅寥寥數語,瀟河的洪流又使這座城池的遺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已無法考證它的更多信息。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失落的榆次古城4——中都城

更多榆次古縣城、街區、村落歷史,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關注本公眾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