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前,漁夫對他說了什麼?做人需不需要“自命清高”?

文|林屋公子

屈原投江前,漁夫對他說了什麼?做人需不需要“自命清高”?

《屈原和漁父》,現代,範曾,紙本設色,縱 96 釐米,橫 68 釐米。

屈原在陵陽的時候,還是“哀州土之平樂兮,悲江介之遺風”(《九章·哀郢》);而到了漵浦,就完全是“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九章·涉江》)了。之後,屈原在江南又生活了若干年。他大概還對頃襄王重新起用自己抱有一絲希望!畢竟懷王囚死於秦這件事,對於秦楚關係造成非常惡劣影響。但讓屈原沒想到的是在楚頃襄王六年(公元前293),秦昭襄王要求與楚決戰,而頃襄王立即向秦求和,並於第二年娶秦昭襄王女兒為王后,秦楚重新成為聯姻盟國。

大概就是這件事,讓屈原對家國徹底絕望。他披頭散髮,吟著楚歌,漫無目的地走到了湘江畔。這時候,屈原遇見了一個漁父。

漁父居然是認識他的。見到這位曾經位高權重的王孫,如今卻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好奇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會到這裡來?”屈原長嘆一聲:“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啊!”漁父又說:“聖人對待事物不會死板,而能與時俱進;大家都骯髒,您為什麼不揚起濁泥;大家都醉了,您為什麼不大口喝酒。為什麼要自命清高,以至於落得現在的下場呢!”

屈原苦笑一聲:“我聽說啊,洗過頭一定要彈帽子,洗過澡一定要抖衣服。怎麼能讓清白的身體接觸世俗的汙染?我寧願跳進江裡葬身魚腹,也不願意讓我的純潔蒙上塵埃!”漁父微微一笑:“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於是不再與屈原答話,泛舟而去。這段史料戲劇性很強,不太像是屈原之作,很可能源於漢初流行的一種短劇,被太史公作為史料編入《屈原賈生列傳》中。但即使是戲劇文學,也把屈原刻畫得入木三分。

“漁父”是作為與屈原對比衝突的角色出現的,他崇尚的是道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他最後唱的這首《孺子歌》,在《孟子》裡也有記載,孔子曾以此教導學生,他也提倡“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說明儒家也是“用舍行藏”的。然而這都不是屈原認同的,雖然他也想過“從彭咸之所居”,成為一名不問政事的巫師;但終究無法與俗世同流合汙,無法再去面對腐敗糜爛的朝堂,唯願以死來明志。

屈原與漁父分別後,恍恍惚惚向前獨行。的確,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值得留戀的了,自己的歸宿應該是筆下的鬼神世界啊!不知不覺,走到了湘江的支流汨羅江。在這裡,屈原寫下了絕筆詩《懷沙》,之後抱著石頭投江而死。一個背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一個逗號終於畫成了句號。

至於屈原之死,到底是哪年呢?與其生年一樣是謎,前人的觀點同樣有十餘種之多,跨度從楚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一直到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我們認為,首先應該排除楚懷王年間,因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得明明白白,屈原是被楚頃襄王放逐後才自殺的。另外,既然屈原是從陵陽貶去漵浦後才自殺的,那期間應該經歷了讓他絕望的事。本文認為,這件事大概就是秦楚再次聯姻,即楚頃襄王七年(前29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