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藝節丨白劇《數西調》:少數民族戲曲的現代性探索

十二藝節丨白劇《數西調》:少數民族戲曲的現代性探索

白劇《數西調》是一部集歷史傳統與當代審美、民族文化與白劇藝術為一體的新編戲,品相、格調與情懷都較高,不僅有力地弘揚了白劇傳統的表演程式和聲腔藝術,而且較好地彰顯了少數民族戲曲的現代性探索。

從文本上看,《數西調》講述了一個類似《趙氏孤兒》的故事,同時融入了清末民初雲南當地的商幫文化,人性之美是該劇最動情也最吸引觀眾的精神內核。不過,一劇之本的決定性意義固然重要,但作為綜合藝術的戲劇樣式,其藝術特徵的展現卻不能只停留在文本本身。特別是有著自己民族特色和藝術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它在劇種聲腔、藝術表演、人才培養和民族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意義不容小覷。

十二藝節丨白劇《數西調》:少數民族戲曲的現代性探索

白劇是一種少數民族戲曲藝術,以嗩吶和三絃為主要樂器,吹吹腔和白族曲藝“大本曲”是其音樂基礎。它融合了漢族戲曲元素,但主要表現了白族人民深層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趣。具體到《數西調》中,我們看到該劇很好地利用了白劇與民間說唱藝術之間的關係,貫穿始終的三絃說唱,張揚了民族戲劇必然要追求民族之美的藝術特徵。唱詞形式基本上用白族詩歌常用的“三七一五”式山花體,以漢語演唱為主,偶有白語音韻,古樸而動聽。“月亮渾渾星宿齊/彈起三絃我唱數西/唱一個曠世恩仇母子命/蒼洱留傳奇”,類似《格薩爾》《瑪納斯》這樣的說唱藝術,以一種悠遠的方式訴說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淵源。

十二藝節丨白劇《數西調》:少數民族戲曲的現代性探索

音樂方面,白劇音樂“三腔九板十八調”的巧妙應用和伴奏曲譜的飽滿立體,牽扯了觀眾的耳朵,更鏈接了觀眾的心靈。三絃旋律托起多種白劇唱腔曲調,節奏鮮明,風格古樸,同時結合吹吹腔曲牌,並融入了白族民歌和民間曲藝,充分體現了白族的審美觀。作為舞臺藝術的主要載體,該劇演員的藝術表現力突出。就劇種特色來說,白劇早期屬於“三小戲”,即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行當設置來表現家長裡短與日常瑣事。後來,白劇大戲也有不錯的成績,此次《數西調》便是一出大戲,這對演員是一種考驗。楊益琨老師的表演與演唱,折服了觀眾的視聽感受。她的嗓音甜美而醇厚,融技於情、以藝託情的表演質樸中立定了人物的身份感、角色感和性格特徵。

十二藝節丨白劇《數西調》:少數民族戲曲的現代性探索

作為“天下第一團”,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肩負著傳承和弘揚白族藝術特別是白劇藝術艱鉅而光榮的使命。所以,在藝術品質上的不斷拔高,也是白劇人彰顯民族情懷、提升地區與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數西調》不僅接續了《紅色三絃》《蒼山紅梅》《望夫雲》《蒼山會盟》《蝶泉兒女》《白潔夫人》《阿蓋公主》《將軍淚》《情暖蒼山》《白月亮? 白姐姐》《白潔聖妃》《洱海花》《榆城聖母》等優秀藝術劇目保持和發揚的優良傳統,而且融入了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探索創新的藝術表達,使得全劇不僅具有較高的人文情懷和藝術品質,藝術的格調也非同一般。這種格調既基於一度創作上故事結構、人設和人物關係的設定與呈現,也通過洗練的二度表達進行了符合現代觀眾審美的藝術創造。比如白族服飾、建築、家居環境和生活空間的藝術呈現,舞臺美術、燈光、道具以景寫情、以光託情的現代舞臺語彙的應用與表達,都很好地實現了藝術創作的新理念與新精神。

該劇的藝術呈現是老練的、獨到的,有大視野和大情懷。導演的調度既工整又充滿著濃郁的現代意識,所以舞臺的節奏和佈局都擁有了因著故事本身的獨特而彰顯出來的簡潔、完整與和諧,戲劇舞臺上的一棵菜精神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表達,這不是一般的應景劇目所能夠做到的。

十二藝節丨白劇《數西調》:少數民族戲曲的現代性探索

作者:景俊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編輯:邵嶺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