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

文/吳幼雄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馳名於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瀕臨晉江,為蕃舶寄碇之處。古代泉州別稱泉南,故現今不少人,甚至歷史研究者,把“泉南”誤作“泉州之城南”。為此,有必要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還要兼談泉南別稱的由來。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馳名於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瀕臨晉江,為蕃舶寄碇之處。古代泉州別稱泉南,故現今不少人,甚至歷史研究者,把“泉南”誤作“泉州之城南”。為此,有必要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還要兼談泉南別稱的由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一)

泉州別稱泉南始於何時?泉州為何別稱泉南?下面按年代順序,舉例考釋之。

(1)明朝。明代泉州有陳懋仁著《泉南雜誌》一書,記載泉州的歷史和物產。此書的泉南為泉州之別稱。

(2)元朝。《南安縣誌》有元朝人呂大奎傳,稱他為“泉南名賢,紫陽高第”。此處的泉南為地名。元人著作《癸辛雜識續集》卷下雲:“泉南有巨賈南蕃回回佛蓮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發海舶八十艘。”這裡的泉南也是泉州的別稱。

(3)宋朝。鹹淳間(公元1265-1274年),《徐擇齋文集·序》雲:“往歲莆有後村劉公,福有竹溪林公,泉南有擇齋徐公、陽巖洪公,皆吾閩文章宗匠。”(《莆陽文輯》卷三)可見宋末已有泉南別稱。

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僧人守淨鐫刻石佛於安平岱峰山,並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於摩崖之上(《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至今猶存。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泉州知州事王十朋有《州治即事》詩云:

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

鷹爪冬猶綠,闍提夜更香。

佛桑朝暮異,荔子歲年長。

唯有鬆並竹,青青似故鄉。

這裡王十朋明指泉南為古州的別稱。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馳名於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瀕臨晉江,為蕃舶寄碇之處。古代泉州別稱泉南,故現今不少人,甚至歷史研究者,把“泉南”誤作“泉州之城南”。為此,有必要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還要兼談泉南別稱的由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一)

泉州別稱泉南始於何時?泉州為何別稱泉南?下面按年代順序,舉例考釋之。

(1)明朝。明代泉州有陳懋仁著《泉南雜誌》一書,記載泉州的歷史和物產。此書的泉南為泉州之別稱。

(2)元朝。《南安縣誌》有元朝人呂大奎傳,稱他為“泉南名賢,紫陽高第”。此處的泉南為地名。元人著作《癸辛雜識續集》卷下雲:“泉南有巨賈南蕃回回佛蓮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發海舶八十艘。”這裡的泉南也是泉州的別稱。

(3)宋朝。鹹淳間(公元1265-1274年),《徐擇齋文集·序》雲:“往歲莆有後村劉公,福有竹溪林公,泉南有擇齋徐公、陽巖洪公,皆吾閩文章宗匠。”(《莆陽文輯》卷三)可見宋末已有泉南別稱。

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僧人守淨鐫刻石佛於安平岱峰山,並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於摩崖之上(《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至今猶存。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泉州知州事王十朋有《州治即事》詩云:

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

鷹爪冬猶綠,闍提夜更香。

佛桑朝暮異,荔子歲年長。

唯有鬆並竹,青青似故鄉。

這裡王十朋明指泉南為古州的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東峰,有一段海外交通祈風摩崖石刻:“靖康改元初冬,提舉常平等事林遹述中,循按泉南。”靖康改元在宋欽宗元年(公元1126年10月),則知刻石在北宋末。又據《鐵圍山叢談》卷二雲:“大觀(公元1107-1110年)、政和(公元1111-1117年)之間,天下大治,四夷響風,廣州、泉南請建蕃學。”這裡的泉南與南方大港廣州並列為州名。

泉州人謝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曾作《泉南歌》,詩句有:“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又宋至和中(公元1054-1056年),泉州僧人洞元著《泉南錄》一書,記錄泉州的風土、民情和物產,該書在明代被廣泛引用。則知北宋前期泉州就有泉南別稱了。

(4)五代。《泉州府志》卷四十記載,北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留從效病卒,李煜以“洪進為清源軍節度泉南等州觀察使”。以後,陳洪進又派人間道向宋太祖“奉表自稱清源軍節度副使權知泉南等州軍府事”。這些史實在《八閩通志》和《五代史記注》中均有記載。可見,泉南別稱五代時有之。

(5)唐朝。泉南別稱始於何時?泉州為何以泉南為別稱呢?這兩個問題就要在唐朝尋覓了。唐代福建的社會經濟有了發展,州、縣不斷增設和變化,泉南別稱亦是在此時出現。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有一勝蹟,稱無等巖。據《南安縣誌》卷二記載,唐時無等禪師“曾題刻“泉南佛國’於巖額,後磨滅。”

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貶謫隱居泉州西門外九日山的唐朝宰相日南(越南中部)人姜公輔作《寄泉南席使君詩》,以贈泉州刺史席相(《閩中金石志》卷一)。則知泉南別稱於唐代中期有之。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兩州間“蠻獠嘯亂”,唐朝政府派統領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率軍入閩鎮壓,次緩安(今漳浦縣、雲霄縣)。時中州人丁儒隨軍南下,輔佐陳政治軍。後丁儒告老,作《歸閒二十韻》,追述他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喬遷綏安的情況,詩的前四句雲:

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

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

好鳥鳴簷竹,林藜愛幕臣。

士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

丁儒《歸閒二十韻》見諸《古今圖書集成》卷一一零六,他在詩裡稱陳氏父子平定“嘯亂”後,泉南久無兵事,他告老後落戶在泉南。由此,則知泉南地域方位名稱唐初有之,唐初的綏安亦屬泉南。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馳名於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瀕臨晉江,為蕃舶寄碇之處。古代泉州別稱泉南,故現今不少人,甚至歷史研究者,把“泉南”誤作“泉州之城南”。為此,有必要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還要兼談泉南別稱的由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一)

泉州別稱泉南始於何時?泉州為何別稱泉南?下面按年代順序,舉例考釋之。

(1)明朝。明代泉州有陳懋仁著《泉南雜誌》一書,記載泉州的歷史和物產。此書的泉南為泉州之別稱。

(2)元朝。《南安縣誌》有元朝人呂大奎傳,稱他為“泉南名賢,紫陽高第”。此處的泉南為地名。元人著作《癸辛雜識續集》卷下雲:“泉南有巨賈南蕃回回佛蓮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發海舶八十艘。”這裡的泉南也是泉州的別稱。

(3)宋朝。鹹淳間(公元1265-1274年),《徐擇齋文集·序》雲:“往歲莆有後村劉公,福有竹溪林公,泉南有擇齋徐公、陽巖洪公,皆吾閩文章宗匠。”(《莆陽文輯》卷三)可見宋末已有泉南別稱。

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僧人守淨鐫刻石佛於安平岱峰山,並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於摩崖之上(《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至今猶存。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泉州知州事王十朋有《州治即事》詩云:

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

鷹爪冬猶綠,闍提夜更香。

佛桑朝暮異,荔子歲年長。

唯有鬆並竹,青青似故鄉。

這裡王十朋明指泉南為古州的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東峰,有一段海外交通祈風摩崖石刻:“靖康改元初冬,提舉常平等事林遹述中,循按泉南。”靖康改元在宋欽宗元年(公元1126年10月),則知刻石在北宋末。又據《鐵圍山叢談》卷二雲:“大觀(公元1107-1110年)、政和(公元1111-1117年)之間,天下大治,四夷響風,廣州、泉南請建蕃學。”這裡的泉南與南方大港廣州並列為州名。

泉州人謝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曾作《泉南歌》,詩句有:“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又宋至和中(公元1054-1056年),泉州僧人洞元著《泉南錄》一書,記錄泉州的風土、民情和物產,該書在明代被廣泛引用。則知北宋前期泉州就有泉南別稱了。

(4)五代。《泉州府志》卷四十記載,北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留從效病卒,李煜以“洪進為清源軍節度泉南等州觀察使”。以後,陳洪進又派人間道向宋太祖“奉表自稱清源軍節度副使權知泉南等州軍府事”。這些史實在《八閩通志》和《五代史記注》中均有記載。可見,泉南別稱五代時有之。

(5)唐朝。泉南別稱始於何時?泉州為何以泉南為別稱呢?這兩個問題就要在唐朝尋覓了。唐代福建的社會經濟有了發展,州、縣不斷增設和變化,泉南別稱亦是在此時出現。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有一勝蹟,稱無等巖。據《南安縣誌》卷二記載,唐時無等禪師“曾題刻“泉南佛國’於巖額,後磨滅。”

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貶謫隱居泉州西門外九日山的唐朝宰相日南(越南中部)人姜公輔作《寄泉南席使君詩》,以贈泉州刺史席相(《閩中金石志》卷一)。則知泉南別稱於唐代中期有之。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兩州間“蠻獠嘯亂”,唐朝政府派統領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率軍入閩鎮壓,次緩安(今漳浦縣、雲霄縣)。時中州人丁儒隨軍南下,輔佐陳政治軍。後丁儒告老,作《歸閒二十韻》,追述他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喬遷綏安的情況,詩的前四句雲:

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

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

好鳥鳴簷竹,林藜愛幕臣。

士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

丁儒《歸閒二十韻》見諸《古今圖書集成》卷一一零六,他在詩裡稱陳氏父子平定“嘯亂”後,泉南久無兵事,他告老後落戶在泉南。由此,則知泉南地域方位名稱唐初有之,唐初的綏安亦屬泉南。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二)

這裡有必要交代一下,唐朝前期福建有兩個泉州的問題。據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載,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建安郡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久視元年(公元700-701年)析南安縣東北置武榮州(今泉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泉州(今福州)為閩州,改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又改閩州為福州。

這就是說,唐初的泉州不是今天的泉州,而是今福州。唐初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地域,幾乎包括今福建全省的沿海地區。綏安地處泉州(福州)南部,屬泉州所轄,故地域方位屬泉南。景雲二年,以武榮州為泉州,以泉州(今福州)為閩州,至此,今泉州名稱始在閩南確定下來。閩南泉州就其地理位置說,是在唐初的泉州(今福州)之南,於是仍沿用習慣叫法,故曰泉南。景雲二年,閩南的泉州設置,泉州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多,文化發展,揚名海內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約定俗成,泉南遂移名為閩南泉州之別稱。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馳名於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瀕臨晉江,為蕃舶寄碇之處。古代泉州別稱泉南,故現今不少人,甚至歷史研究者,把“泉南”誤作“泉州之城南”。為此,有必要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還要兼談泉南別稱的由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一)

泉州別稱泉南始於何時?泉州為何別稱泉南?下面按年代順序,舉例考釋之。

(1)明朝。明代泉州有陳懋仁著《泉南雜誌》一書,記載泉州的歷史和物產。此書的泉南為泉州之別稱。

(2)元朝。《南安縣誌》有元朝人呂大奎傳,稱他為“泉南名賢,紫陽高第”。此處的泉南為地名。元人著作《癸辛雜識續集》卷下雲:“泉南有巨賈南蕃回回佛蓮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發海舶八十艘。”這裡的泉南也是泉州的別稱。

(3)宋朝。鹹淳間(公元1265-1274年),《徐擇齋文集·序》雲:“往歲莆有後村劉公,福有竹溪林公,泉南有擇齋徐公、陽巖洪公,皆吾閩文章宗匠。”(《莆陽文輯》卷三)可見宋末已有泉南別稱。

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僧人守淨鐫刻石佛於安平岱峰山,並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於摩崖之上(《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至今猶存。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泉州知州事王十朋有《州治即事》詩云:

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

鷹爪冬猶綠,闍提夜更香。

佛桑朝暮異,荔子歲年長。

唯有鬆並竹,青青似故鄉。

這裡王十朋明指泉南為古州的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東峰,有一段海外交通祈風摩崖石刻:“靖康改元初冬,提舉常平等事林遹述中,循按泉南。”靖康改元在宋欽宗元年(公元1126年10月),則知刻石在北宋末。又據《鐵圍山叢談》卷二雲:“大觀(公元1107-1110年)、政和(公元1111-1117年)之間,天下大治,四夷響風,廣州、泉南請建蕃學。”這裡的泉南與南方大港廣州並列為州名。

泉州人謝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曾作《泉南歌》,詩句有:“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又宋至和中(公元1054-1056年),泉州僧人洞元著《泉南錄》一書,記錄泉州的風土、民情和物產,該書在明代被廣泛引用。則知北宋前期泉州就有泉南別稱了。

(4)五代。《泉州府志》卷四十記載,北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留從效病卒,李煜以“洪進為清源軍節度泉南等州觀察使”。以後,陳洪進又派人間道向宋太祖“奉表自稱清源軍節度副使權知泉南等州軍府事”。這些史實在《八閩通志》和《五代史記注》中均有記載。可見,泉南別稱五代時有之。

(5)唐朝。泉南別稱始於何時?泉州為何以泉南為別稱呢?這兩個問題就要在唐朝尋覓了。唐代福建的社會經濟有了發展,州、縣不斷增設和變化,泉南別稱亦是在此時出現。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有一勝蹟,稱無等巖。據《南安縣誌》卷二記載,唐時無等禪師“曾題刻“泉南佛國’於巖額,後磨滅。”

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貶謫隱居泉州西門外九日山的唐朝宰相日南(越南中部)人姜公輔作《寄泉南席使君詩》,以贈泉州刺史席相(《閩中金石志》卷一)。則知泉南別稱於唐代中期有之。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兩州間“蠻獠嘯亂”,唐朝政府派統領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率軍入閩鎮壓,次緩安(今漳浦縣、雲霄縣)。時中州人丁儒隨軍南下,輔佐陳政治軍。後丁儒告老,作《歸閒二十韻》,追述他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喬遷綏安的情況,詩的前四句雲:

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

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

好鳥鳴簷竹,林藜愛幕臣。

士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

丁儒《歸閒二十韻》見諸《古今圖書集成》卷一一零六,他在詩裡稱陳氏父子平定“嘯亂”後,泉南久無兵事,他告老後落戶在泉南。由此,則知泉南地域方位名稱唐初有之,唐初的綏安亦屬泉南。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二)

這裡有必要交代一下,唐朝前期福建有兩個泉州的問題。據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載,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建安郡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久視元年(公元700-701年)析南安縣東北置武榮州(今泉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泉州(今福州)為閩州,改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又改閩州為福州。

這就是說,唐初的泉州不是今天的泉州,而是今福州。唐初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地域,幾乎包括今福建全省的沿海地區。綏安地處泉州(福州)南部,屬泉州所轄,故地域方位屬泉南。景雲二年,以武榮州為泉州,以泉州(今福州)為閩州,至此,今泉州名稱始在閩南確定下來。閩南泉州就其地理位置說,是在唐初的泉州(今福州)之南,於是仍沿用習慣叫法,故曰泉南。景雲二年,閩南的泉州設置,泉州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多,文化發展,揚名海內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約定俗成,泉南遂移名為閩南泉州之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三)

諸史家對泉南別稱之誤解,其典型者當推本世紀初日本人桑原騭藏。1915年,他在《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之事蹟》第二章雲,外國商人的“泉州居留地在州城之南,故普通又稱之曰泉南。泉南臨晉江之流,海上交通頗為便利。”1929年,中國學者馮攸和陳裕菁分別對該書進行翻譯。馮攸譯本改名為《唐宋元時代中西通商史》,陳裕菁譯本改名為《蒲壽庚考》,他們對泉南亦理解為“州城之南”。

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元史》(點校本)卷二一零·爪哇條雲,爪哇在海外,“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西洋朝貢典錄》捲上,記爪哇國“自泉南登舟,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島夷志略校注·島夷志後序》記,“至正己丑冬,大淵過泉南”。該三書的點校者都在“泉”字下面加地名符號,如此,“泉南”就被解釋為“州城之南”了。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馳名於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瀕臨晉江,為蕃舶寄碇之處。古代泉州別稱泉南,故現今不少人,甚至歷史研究者,把“泉南”誤作“泉州之城南”。為此,有必要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還要兼談泉南別稱的由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一)

泉州別稱泉南始於何時?泉州為何別稱泉南?下面按年代順序,舉例考釋之。

(1)明朝。明代泉州有陳懋仁著《泉南雜誌》一書,記載泉州的歷史和物產。此書的泉南為泉州之別稱。

(2)元朝。《南安縣誌》有元朝人呂大奎傳,稱他為“泉南名賢,紫陽高第”。此處的泉南為地名。元人著作《癸辛雜識續集》卷下雲:“泉南有巨賈南蕃回回佛蓮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發海舶八十艘。”這裡的泉南也是泉州的別稱。

(3)宋朝。鹹淳間(公元1265-1274年),《徐擇齋文集·序》雲:“往歲莆有後村劉公,福有竹溪林公,泉南有擇齋徐公、陽巖洪公,皆吾閩文章宗匠。”(《莆陽文輯》卷三)可見宋末已有泉南別稱。

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僧人守淨鐫刻石佛於安平岱峰山,並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於摩崖之上(《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至今猶存。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泉州知州事王十朋有《州治即事》詩云:

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

鷹爪冬猶綠,闍提夜更香。

佛桑朝暮異,荔子歲年長。

唯有鬆並竹,青青似故鄉。

這裡王十朋明指泉南為古州的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東峰,有一段海外交通祈風摩崖石刻:“靖康改元初冬,提舉常平等事林遹述中,循按泉南。”靖康改元在宋欽宗元年(公元1126年10月),則知刻石在北宋末。又據《鐵圍山叢談》卷二雲:“大觀(公元1107-1110年)、政和(公元1111-1117年)之間,天下大治,四夷響風,廣州、泉南請建蕃學。”這裡的泉南與南方大港廣州並列為州名。

泉州人謝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曾作《泉南歌》,詩句有:“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又宋至和中(公元1054-1056年),泉州僧人洞元著《泉南錄》一書,記錄泉州的風土、民情和物產,該書在明代被廣泛引用。則知北宋前期泉州就有泉南別稱了。

(4)五代。《泉州府志》卷四十記載,北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留從效病卒,李煜以“洪進為清源軍節度泉南等州觀察使”。以後,陳洪進又派人間道向宋太祖“奉表自稱清源軍節度副使權知泉南等州軍府事”。這些史實在《八閩通志》和《五代史記注》中均有記載。可見,泉南別稱五代時有之。

(5)唐朝。泉南別稱始於何時?泉州為何以泉南為別稱呢?這兩個問題就要在唐朝尋覓了。唐代福建的社會經濟有了發展,州、縣不斷增設和變化,泉南別稱亦是在此時出現。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有一勝蹟,稱無等巖。據《南安縣誌》卷二記載,唐時無等禪師“曾題刻“泉南佛國’於巖額,後磨滅。”

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貶謫隱居泉州西門外九日山的唐朝宰相日南(越南中部)人姜公輔作《寄泉南席使君詩》,以贈泉州刺史席相(《閩中金石志》卷一)。則知泉南別稱於唐代中期有之。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兩州間“蠻獠嘯亂”,唐朝政府派統領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率軍入閩鎮壓,次緩安(今漳浦縣、雲霄縣)。時中州人丁儒隨軍南下,輔佐陳政治軍。後丁儒告老,作《歸閒二十韻》,追述他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喬遷綏安的情況,詩的前四句雲:

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

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

好鳥鳴簷竹,林藜愛幕臣。

士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

丁儒《歸閒二十韻》見諸《古今圖書集成》卷一一零六,他在詩裡稱陳氏父子平定“嘯亂”後,泉南久無兵事,他告老後落戶在泉南。由此,則知泉南地域方位名稱唐初有之,唐初的綏安亦屬泉南。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二)

這裡有必要交代一下,唐朝前期福建有兩個泉州的問題。據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載,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建安郡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久視元年(公元700-701年)析南安縣東北置武榮州(今泉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泉州(今福州)為閩州,改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又改閩州為福州。

這就是說,唐初的泉州不是今天的泉州,而是今福州。唐初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地域,幾乎包括今福建全省的沿海地區。綏安地處泉州(福州)南部,屬泉州所轄,故地域方位屬泉南。景雲二年,以武榮州為泉州,以泉州(今福州)為閩州,至此,今泉州名稱始在閩南確定下來。閩南泉州就其地理位置說,是在唐初的泉州(今福州)之南,於是仍沿用習慣叫法,故曰泉南。景雲二年,閩南的泉州設置,泉州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多,文化發展,揚名海內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約定俗成,泉南遂移名為閩南泉州之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三)

諸史家對泉南別稱之誤解,其典型者當推本世紀初日本人桑原騭藏。1915年,他在《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之事蹟》第二章雲,外國商人的“泉州居留地在州城之南,故普通又稱之曰泉南。泉南臨晉江之流,海上交通頗為便利。”1929年,中國學者馮攸和陳裕菁分別對該書進行翻譯。馮攸譯本改名為《唐宋元時代中西通商史》,陳裕菁譯本改名為《蒲壽庚考》,他們對泉南亦理解為“州城之南”。

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元史》(點校本)卷二一零·爪哇條雲,爪哇在海外,“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西洋朝貢典錄》捲上,記爪哇國“自泉南登舟,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島夷志略校注·島夷志後序》記,“至正己丑冬,大淵過泉南”。該三書的點校者都在“泉”字下面加地名符號,如此,“泉南”就被解釋為“州城之南”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以上國內外諸史家,因未來到泉州或對泉州歷史沿革不甚瞭解,他們對泉南別稱的誤解是不足為奇的。然而,我們泉州人,瞭解家鄉的歷史就顯得很有必要了。正確瞭解泉南別稱的由來,特別對於研究泉州歷史文化的學者、專家,更是十分重要了。

綜上考述,泉南名稱始於唐初,當時的泉南僅是地域方位的概念,那時的泉南係指閩南地區,包括今泉州、漳浦、雲霄等地。唐景雲二年以後,泉南始為今泉州的別稱。

泉南地處我國東南海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唐、五代、宋、元、明各朝代,經濟文化發展,海外交通發達,阿拉伯、波斯、猶太、意大利、印度、爪哇、闍婆、渤泥、麻逸、日本等國人前來貿易,為東南沿海貿易巨港。特別宋元時代以刺桐港馳名世界,人文蔚起,譽為名區。因此,泉南別稱不斷出現在歷朝文人的作品裡。泉州別稱“泉南”,正如廣州在中古時期別稱“廣南”一樣。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對研究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和泉州的文化史關係至為重大。

"

文/吳幼雄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為中古著名城市,以刺桐港馳名於世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港口在府治城南,城南瀕臨晉江,為蕃舶寄碇之處。古代泉州別稱泉南,故現今不少人,甚至歷史研究者,把“泉南”誤作“泉州之城南”。為此,有必要為泉南正名。此外,本文還要兼談泉南別稱的由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一)

泉州別稱泉南始於何時?泉州為何別稱泉南?下面按年代順序,舉例考釋之。

(1)明朝。明代泉州有陳懋仁著《泉南雜誌》一書,記載泉州的歷史和物產。此書的泉南為泉州之別稱。

(2)元朝。《南安縣誌》有元朝人呂大奎傳,稱他為“泉南名賢,紫陽高第”。此處的泉南為地名。元人著作《癸辛雜識續集》卷下雲:“泉南有巨賈南蕃回回佛蓮者,蒲氏之婿也,其家富甚,凡發海舶八十艘。”這裡的泉南也是泉州的別稱。

(3)宋朝。鹹淳間(公元1265-1274年),《徐擇齋文集·序》雲:“往歲莆有後村劉公,福有竹溪林公,泉南有擇齋徐公、陽巖洪公,皆吾閩文章宗匠。”(《莆陽文輯》卷三)可見宋末已有泉南別稱。

嘉定間(公元1208-1224年),僧人守淨鐫刻石佛於安平岱峰山,並刻“泉南佛國”四個大字於摩崖之上(《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至今猶存。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泉州知州事王十朋有《州治即事》詩云:

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遺芳。

鷹爪冬猶綠,闍提夜更香。

佛桑朝暮異,荔子歲年長。

唯有鬆並竹,青青似故鄉。

這裡王十朋明指泉南為古州的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東峰,有一段海外交通祈風摩崖石刻:“靖康改元初冬,提舉常平等事林遹述中,循按泉南。”靖康改元在宋欽宗元年(公元1126年10月),則知刻石在北宋末。又據《鐵圍山叢談》卷二雲:“大觀(公元1107-1110年)、政和(公元1111-1117年)之間,天下大治,四夷響風,廣州、泉南請建蕃學。”這裡的泉南與南方大港廣州並列為州名。

泉州人謝履,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進士,曾作《泉南歌》,詩句有:“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又宋至和中(公元1054-1056年),泉州僧人洞元著《泉南錄》一書,記錄泉州的風土、民情和物產,該書在明代被廣泛引用。則知北宋前期泉州就有泉南別稱了。

(4)五代。《泉州府志》卷四十記載,北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留從效病卒,李煜以“洪進為清源軍節度泉南等州觀察使”。以後,陳洪進又派人間道向宋太祖“奉表自稱清源軍節度副使權知泉南等州軍府事”。這些史實在《八閩通志》和《五代史記注》中均有記載。可見,泉南別稱五代時有之。

(5)唐朝。泉南別稱始於何時?泉州為何以泉南為別稱呢?這兩個問題就要在唐朝尋覓了。唐代福建的社會經濟有了發展,州、縣不斷增設和變化,泉南別稱亦是在此時出現。

泉州西門外九日山有一勝蹟,稱無等巖。據《南安縣誌》卷二記載,唐時無等禪師“曾題刻“泉南佛國’於巖額,後磨滅。”

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貶謫隱居泉州西門外九日山的唐朝宰相日南(越南中部)人姜公輔作《寄泉南席使君詩》,以贈泉州刺史席相(《閩中金石志》卷一)。則知泉南別稱於唐代中期有之。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兩州間“蠻獠嘯亂”,唐朝政府派統領南行軍總管事陳政率軍入閩鎮壓,次緩安(今漳浦縣、雲霄縣)。時中州人丁儒隨軍南下,輔佐陳政治軍。後丁儒告老,作《歸閒二十韻》,追述他跟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喬遷綏安的情況,詩的前四句雲:

漳北遙開郡,泉南久罷屯。

歸尋初旅寓,喜作舊鄉鄰。

好鳥鳴簷竹,林藜愛幕臣。

士音今聽慣,民俗始知淳。

丁儒《歸閒二十韻》見諸《古今圖書集成》卷一一零六,他在詩裡稱陳氏父子平定“嘯亂”後,泉南久無兵事,他告老後落戶在泉南。由此,則知泉南地域方位名稱唐初有之,唐初的綏安亦屬泉南。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二)

這裡有必要交代一下,唐朝前期福建有兩個泉州的問題。據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九載,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建安郡為泉州(州治在今福州),久視元年(公元700-701年)析南安縣東北置武榮州(今泉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泉州(今福州)為閩州,改武榮州為泉州(今泉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又改閩州為福州。

這就是說,唐初的泉州不是今天的泉州,而是今福州。唐初泉州(州治在今福州)的地域,幾乎包括今福建全省的沿海地區。綏安地處泉州(福州)南部,屬泉州所轄,故地域方位屬泉南。景雲二年,以武榮州為泉州,以泉州(今福州)為閩州,至此,今泉州名稱始在閩南確定下來。閩南泉州就其地理位置說,是在唐初的泉州(今福州)之南,於是仍沿用習慣叫法,故曰泉南。景雲二年,閩南的泉州設置,泉州社會經濟發展,人口增多,文化發展,揚名海內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約定俗成,泉南遂移名為閩南泉州之別稱。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三)

諸史家對泉南別稱之誤解,其典型者當推本世紀初日本人桑原騭藏。1915年,他在《提舉市舶西域人蒲壽庚之事蹟》第二章雲,外國商人的“泉州居留地在州城之南,故普通又稱之曰泉南。泉南臨晉江之流,海上交通頗為便利。”1929年,中國學者馮攸和陳裕菁分別對該書進行翻譯。馮攸譯本改名為《唐宋元時代中西通商史》,陳裕菁譯本改名為《蒲壽庚考》,他們對泉南亦理解為“州城之南”。

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元史》(點校本)卷二一零·爪哇條雲,爪哇在海外,“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1982年,中華書局出版《西洋朝貢典錄》捲上,記爪哇國“自泉南登舟,行者先至占城,而後至其國”;1981年,中華書局出版《島夷志略校注·島夷志後序》記,“至正己丑冬,大淵過泉南”。該三書的點校者都在“泉”字下面加地名符號,如此,“泉南”就被解釋為“州城之南”了。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以上國內外諸史家,因未來到泉州或對泉州歷史沿革不甚瞭解,他們對泉南別稱的誤解是不足為奇的。然而,我們泉州人,瞭解家鄉的歷史就顯得很有必要了。正確瞭解泉南別稱的由來,特別對於研究泉州歷史文化的學者、專家,更是十分重要了。

綜上考述,泉南名稱始於唐初,當時的泉南僅是地域方位的概念,那時的泉南係指閩南地區,包括今泉州、漳浦、雲霄等地。唐景雲二年以後,泉南始為今泉州的別稱。

泉南地處我國東南海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唐、五代、宋、元、明各朝代,經濟文化發展,海外交通發達,阿拉伯、波斯、猶太、意大利、印度、爪哇、闍婆、渤泥、麻逸、日本等國人前來貿易,為東南沿海貿易巨港。特別宋元時代以刺桐港馳名世界,人文蔚起,譽為名區。因此,泉南別稱不斷出現在歷朝文人的作品裡。泉州別稱“泉南”,正如廣州在中古時期別稱“廣南”一樣。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對研究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和泉州的文化史關係至為重大。

泉州別稱“泉南”,瞭解這個史實,對了解泉州的歷史文化至為重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