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在《權力的遊戲》中,除了宮廷中爾虞我詐的計謀,還有一件事完全模擬了真實世界中的現象,那就是無處不在的僱傭兵。不管是波隆(Bronn)這種自由傭兵(sellswords),還是被龍焰一鍋端的黃金團(Golden Company),都對整個故事有巨大影響。那麼,這部奇幻作品中的僱傭兵與歷史上的僱傭兵有何異同呢?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權力的遊戲》中的僱傭兵

在《權力的遊戲》的設定中,到處充斥著跟現實世界歷史中相似的組織——僱傭兵。他們是專業軍人,以私人利益為目的替僱主打仗。在劇集中,僱傭兵分為幾類,首先是單幹的自由傭兵(sellswords),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波隆;其次,還有一些自由騎士(Freerider),他們沒有采邑,沒有領主,誰付錢就給誰打短工;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還有一種就是規模較大的僱傭兵團,比如名聲和裝備不錯的黃金團(Golden Company),名聲爛到家的勇士團(Brave Companions),以及處於灰色地帶的次子團(Second Sons)和暴鴉團(Stormcrows)。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龍母就是靠策反了次子團和暴鴉團,才打贏了在淵凱的一戰,而瑟曦在面對咄咄逼人的龍母時,也想到了用黃金團來抵禦巨龍。可見,僱傭兵在維斯特洛人心中分量不輕。但實事求是地說,僱傭兵基本都靠不住,像波隆這樣的自由傭兵,完全沒有忠誠概念,他跟蘭尼斯特兄弟倆關係都不錯,算是有過命的交情,但還是為了錢和地位,一拳打在提利昂臉上,威脅二人用爵位來換命。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僱傭兵是屍山血海倖存下來的職業戰士,他們精於戰鬥,但對於忠誠之類的虛幻東西不感興趣,《權力的遊戲》中的僱傭兵過於真實和人性化,所以他們跟歷史中的僱傭兵並不完全一樣。

僱傭兵出現

據愛荷華大學博士,探索頻道顧問,艾倫・阿克塞爾德(Alan Axelrod)撰寫的《戰爭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Wars)描述,最早的僱傭兵紀錄可以追朔到公元前15世紀,當時埃及正準備進攻黎凡特地區,由於埃及軍隊人數比應有的規模還大上許多,在充分考慮了當時的人口數目後,歷史專家相信埃及軍隊中,有不少為獲取戰利品而戰的部隊,也就是僱傭兵的雛形。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在其後數個世紀裡,僱傭兵始終活躍於戰爭中,比如古代希臘就以僱傭兵聞名,不同地區的傭兵團甚至還擅長不同類型的戰爭。不過,在進入中世紀以前,歐洲對僱傭兵的看法沒有統一的定義。在封建采邑制度下,各領主土地上的人通常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這種戰時為兵,閒時為農的做法,是因為領主們沒有足夠的實力養活一支全職軍隊。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在歐洲進入混戰階段後,經年累月的戰爭使人厭倦,那些兼職的農夫士兵,以及下層騎士不再願意義務當兵。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數量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領主們不得不花錢僱用軍隊,來保證自己軍隊的人數比敵人多。由於貨幣經濟的普及,以及騎士為躲避義務兵役而繳納的盾牌錢(scutage兵役免除費),使得各級領主能夠負擔其僱傭軍的支出。那些常年受僱傭的士兵最終脫離了生產活動,成為了全職士兵。

名聲不佳的軍團

阿克塞爾德描述僱傭兵團中極為有名的“自由軍團”(the free Company,又被成為偉大軍團the Great Company)為“歐洲第一個擁有緊密組織、精良武器,且紀律嚴明的大型僱傭軍團”。雖然一般普通“軍團”旗下擁有數十到數百不等的戰士可供僱用,但自由軍團在14世紀出現時 ,麾下一度擁有數萬名士兵。他們參與了英法百年戰爭,並被意大利城邦以及神聖羅馬帝國僱傭。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攻擊法國軍隊的僱傭兵

自由軍團後來演變成“大傭兵團”(the Grand Company),隨後也展現了僱傭兵的固有問題:只要有錢,很容易請來這群僱傭兵,但他們卻不容易控制,更別說在任務完成後解散隊伍。雖然這一群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士兵對急需生力軍的人來說很有幫助,卻也可能在軍隊中造成混亂,因為他們有武器、受過訓練,卻對僱主沒有一絲忠誠,他們在收到足夠的報價後,甚至會臨陣倒戈。而且僱傭兵很可能在戰爭結束後,將僱主洗劫一空。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3為僱傭兵

詹姆斯・布拉德福特(James C. Bradford)在《國際軍事歷史百科》(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History)一書當中解釋,這些靠打仗為生的人在戰爭結束後也得吃飯,所以要找些事情做,而所謂的事情通常就是掠奪他們看到的一切。尤其是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僱傭兵變得隨處可見,他們在找到合適的僱主之前,常常四處打家劫舍。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針對僱傭兵的流寇特性,意大利各領地的僱傭兵團首先迎來轉變,他們的隊長(condottieri)成為極有影響力的人物,會把組織當成私人公司經營,會劃分領地獨立運作。但即使在意大利,僱傭兵團也名聲不佳,就如同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在其著作《君主論》(The Prince)中所描述的情形:

僱傭兵不但用處不大,而且十分危險;如果誰需要靠僱傭兵來保衛自己的領土,那他的根基不會安穩。因為僱傭兵野心很大,又不講忠誠,他們不敬畏任何東西。打仗的時候,他們無法保衛僱主,導致群眾被敵人搶劫;和平的時候,他們乾脆直接搶劫群眾。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看來即便高度組織化的僱傭兵,也難逃烏合之眾的宿命,但其實,僱傭兵中也有一些名聲不錯的,比如瑞士僱傭兵。

瑞士僱傭兵

在真實歷史中,戰爭需要的專業化,最終超過了僱傭兵式的臨時職業化。很多有實力的統治者開始招募、訓練自己的專屬軍隊,特別是從14世紀時的瑞士開始。瑞士多山貧瘠,領主們的生財之道就是組織僱傭兵團,用以租借給歐洲各地需要戰士的國家。這些士兵成為固定領主的私兵,領取額定的薪水,他們比一般傭兵更為穩定且更加忠誠,最重要的一點,他們的紀律性更好,不會在戰爭勝利後搶劫僱主。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最著名的瑞士僱傭兵,就是保衛梵蒂岡的“宗座瑞士近衛隊”,1527年,瑞士近衛隊為保衛梵蒂岡,189人的傭兵團陣亡了147人,但他們仍然忠誠於僱主,這為瑞士僱傭兵帶來了巨大的名聲,扭轉了他們聲名狼藉的形象。這種僱傭兵就像龍母麾下的無垢者,他們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某種信念跟隨僱主,所以忠誠勇敢,執行力很強。

忠誠與金錢:歷史上的僱傭兵,與《權力的遊戲》中傭兵團的比較

雖然僱傭兵團好像已經是中世紀的事了,但僱傭兵這個行業卻一直存在。1989年,聯合國召開了國際遏止僱傭兵大會(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gainst the Recruitment, Use, Financing and Training of Mercenaries),認為僱傭兵的作用,通常會跟觸犯國際法的行為密切相關。這項協定於2001年正式生效,美國沒有參與簽署。

參考資料:《The Encyclopedia of Wars》Alan Axelrod

《The Prince》Niccolo Machiavelli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History》James C. Bradfor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