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成立

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共和派可以跟君主派妥協,卻一定要把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滅之而後快。梯也爾拒絕了共濟會等團體的調停,德國方面(德意志帝國已於當年1月宣告成立)釋放了十萬法軍戰俘,允許他們穿越德軍陣地去進攻巴黎。巴黎公社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從5月21日到28日,公社困守巴黎,與梯也爾政府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最終失敗,史稱“五月流血周”。據統計,運動中犧牲的公社戰士有7.2萬多人,戰後,梯也爾政府不經審判殺害者2萬多人,流放1.3萬多人。這些都是法國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分子,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再加上歷史發展的時過境遷,從此之後,巴黎不再是歐洲革命的中心,也再沒有爆發過如此規模的群眾革命運動。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成立

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共和派可以跟君主派妥協,卻一定要把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滅之而後快。梯也爾拒絕了共濟會等團體的調停,德國方面(德意志帝國已於當年1月宣告成立)釋放了十萬法軍戰俘,允許他們穿越德軍陣地去進攻巴黎。巴黎公社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從5月21日到28日,公社困守巴黎,與梯也爾政府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最終失敗,史稱“五月流血周”。據統計,運動中犧牲的公社戰士有7.2萬多人,戰後,梯也爾政府不經審判殺害者2萬多人,流放1.3萬多人。這些都是法國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分子,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再加上歷史發展的時過境遷,從此之後,巴黎不再是歐洲革命的中心,也再沒有爆發過如此規模的群眾革命運動。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保衛戰

由此,後世歷史學家評價道,巴黎公社是法國社會在“19世紀的最後一場革命,是19世紀法國革命史詩的頂點和終點。”

接下來,就只剩下共和派和君主派了,新的PK馬上開始。

03 分分合合君主派

君主派也非鐵板一塊,一旦顛覆了共和國,那麼波旁王朝繼承人尚博爾伯爵、七月王朝繼承人巴黎伯爵、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之子,到底誰來做國王呢?這個矛盾貌似不可調和。

不過,畢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七月王朝創始人奧爾良公爵,祖上本就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弟弟。1871年6月,巴黎伯爵這邊率先妥協,奉正統派尚博爾伯爵為尊,作為交換,尚博爾伯爵則鼓動正統派議員支持奧爾良派。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成立

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共和派可以跟君主派妥協,卻一定要把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滅之而後快。梯也爾拒絕了共濟會等團體的調停,德國方面(德意志帝國已於當年1月宣告成立)釋放了十萬法軍戰俘,允許他們穿越德軍陣地去進攻巴黎。巴黎公社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從5月21日到28日,公社困守巴黎,與梯也爾政府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最終失敗,史稱“五月流血周”。據統計,運動中犧牲的公社戰士有7.2萬多人,戰後,梯也爾政府不經審判殺害者2萬多人,流放1.3萬多人。這些都是法國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分子,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再加上歷史發展的時過境遷,從此之後,巴黎不再是歐洲革命的中心,也再沒有爆發過如此規模的群眾革命運動。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保衛戰

由此,後世歷史學家評價道,巴黎公社是法國社會在“19世紀的最後一場革命,是19世紀法國革命史詩的頂點和終點。”

接下來,就只剩下共和派和君主派了,新的PK馬上開始。

03 分分合合君主派

君主派也非鐵板一塊,一旦顛覆了共和國,那麼波旁王朝繼承人尚博爾伯爵、七月王朝繼承人巴黎伯爵、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之子,到底誰來做國王呢?這個矛盾貌似不可調和。

不過,畢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七月王朝創始人奧爾良公爵,祖上本就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弟弟。1871年6月,巴黎伯爵這邊率先妥協,奉正統派尚博爾伯爵為尊,作為交換,尚博爾伯爵則鼓動正統派議員支持奧爾良派。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君主派譜系圖

兩年後,兩派經過討價還價,進一步明確,將來複闢後,由年長的尚博爾伯爵擔任國王,稱亨利五世,百年之後,再傳位給巴黎伯爵。

這樣,君主派方面,就由正統派加奧爾良派,宗親聯手,實際上做掉了波拿巴派。

另一邊,梯也爾因為主持和談,“有功於社稷”,1871年8月當上了總統,集議員、總理、總統於一身,登上人生巔峰。此時,傻子才會放棄到手的權力,去迎奉什麼“國王”呢,更何況精明的梯也爾。他迅速和君主派劃清界限,還放出話來:“必須讓共和國進行一次合法的試驗”。

很明顯,梯也爾的舉動激怒了君主派。共和派那邊,對這個曾經的奧爾良派股肱之臣,反覆無常的“變色龍”,著實也不放心。於是,1873年3月,法國剛剛付清了對德賠款,與德方簽署了撤軍協議,5月份,完成了“使用價值”的梯也爾,就被君主派控制的議會以不信任案趕下臺去。普法戰爭中的敗軍之將,君主派人士麥克馬洪元帥接任總統,奧爾良派布羅伊公爵出任總理。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成立

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共和派可以跟君主派妥協,卻一定要把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滅之而後快。梯也爾拒絕了共濟會等團體的調停,德國方面(德意志帝國已於當年1月宣告成立)釋放了十萬法軍戰俘,允許他們穿越德軍陣地去進攻巴黎。巴黎公社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從5月21日到28日,公社困守巴黎,與梯也爾政府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最終失敗,史稱“五月流血周”。據統計,運動中犧牲的公社戰士有7.2萬多人,戰後,梯也爾政府不經審判殺害者2萬多人,流放1.3萬多人。這些都是法國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分子,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再加上歷史發展的時過境遷,從此之後,巴黎不再是歐洲革命的中心,也再沒有爆發過如此規模的群眾革命運動。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保衛戰

由此,後世歷史學家評價道,巴黎公社是法國社會在“19世紀的最後一場革命,是19世紀法國革命史詩的頂點和終點。”

接下來,就只剩下共和派和君主派了,新的PK馬上開始。

03 分分合合君主派

君主派也非鐵板一塊,一旦顛覆了共和國,那麼波旁王朝繼承人尚博爾伯爵、七月王朝繼承人巴黎伯爵、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之子,到底誰來做國王呢?這個矛盾貌似不可調和。

不過,畢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七月王朝創始人奧爾良公爵,祖上本就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弟弟。1871年6月,巴黎伯爵這邊率先妥協,奉正統派尚博爾伯爵為尊,作為交換,尚博爾伯爵則鼓動正統派議員支持奧爾良派。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君主派譜系圖

兩年後,兩派經過討價還價,進一步明確,將來複闢後,由年長的尚博爾伯爵擔任國王,稱亨利五世,百年之後,再傳位給巴黎伯爵。

這樣,君主派方面,就由正統派加奧爾良派,宗親聯手,實際上做掉了波拿巴派。

另一邊,梯也爾因為主持和談,“有功於社稷”,1871年8月當上了總統,集議員、總理、總統於一身,登上人生巔峰。此時,傻子才會放棄到手的權力,去迎奉什麼“國王”呢,更何況精明的梯也爾。他迅速和君主派劃清界限,還放出話來:“必須讓共和國進行一次合法的試驗”。

很明顯,梯也爾的舉動激怒了君主派。共和派那邊,對這個曾經的奧爾良派股肱之臣,反覆無常的“變色龍”,著實也不放心。於是,1873年3月,法國剛剛付清了對德賠款,與德方簽署了撤軍協議,5月份,完成了“使用價值”的梯也爾,就被君主派控制的議會以不信任案趕下臺去。普法戰爭中的敗軍之將,君主派人士麥克馬洪元帥接任總統,奧爾良派布羅伊公爵出任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麥克馬洪像

如此萬事俱備,復辟大業似乎指日可待,但正統派這邊突然橫生枝節。

1873年10月,尚博爾伯爵發表公開信,表明了堅持專制君主制的立場,反對使用法國大革命標誌性的三色旗,要改用王室標誌的白底鳶尾花旗(下圖右側)。這就和一貫以開明形象示人,堅持君主立憲制的奧爾良派撕破了麵皮。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成立

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共和派可以跟君主派妥協,卻一定要把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滅之而後快。梯也爾拒絕了共濟會等團體的調停,德國方面(德意志帝國已於當年1月宣告成立)釋放了十萬法軍戰俘,允許他們穿越德軍陣地去進攻巴黎。巴黎公社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從5月21日到28日,公社困守巴黎,與梯也爾政府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最終失敗,史稱“五月流血周”。據統計,運動中犧牲的公社戰士有7.2萬多人,戰後,梯也爾政府不經審判殺害者2萬多人,流放1.3萬多人。這些都是法國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分子,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再加上歷史發展的時過境遷,從此之後,巴黎不再是歐洲革命的中心,也再沒有爆發過如此規模的群眾革命運動。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保衛戰

由此,後世歷史學家評價道,巴黎公社是法國社會在“19世紀的最後一場革命,是19世紀法國革命史詩的頂點和終點。”

接下來,就只剩下共和派和君主派了,新的PK馬上開始。

03 分分合合君主派

君主派也非鐵板一塊,一旦顛覆了共和國,那麼波旁王朝繼承人尚博爾伯爵、七月王朝繼承人巴黎伯爵、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之子,到底誰來做國王呢?這個矛盾貌似不可調和。

不過,畢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七月王朝創始人奧爾良公爵,祖上本就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弟弟。1871年6月,巴黎伯爵這邊率先妥協,奉正統派尚博爾伯爵為尊,作為交換,尚博爾伯爵則鼓動正統派議員支持奧爾良派。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君主派譜系圖

兩年後,兩派經過討價還價,進一步明確,將來複闢後,由年長的尚博爾伯爵擔任國王,稱亨利五世,百年之後,再傳位給巴黎伯爵。

這樣,君主派方面,就由正統派加奧爾良派,宗親聯手,實際上做掉了波拿巴派。

另一邊,梯也爾因為主持和談,“有功於社稷”,1871年8月當上了總統,集議員、總理、總統於一身,登上人生巔峰。此時,傻子才會放棄到手的權力,去迎奉什麼“國王”呢,更何況精明的梯也爾。他迅速和君主派劃清界限,還放出話來:“必須讓共和國進行一次合法的試驗”。

很明顯,梯也爾的舉動激怒了君主派。共和派那邊,對這個曾經的奧爾良派股肱之臣,反覆無常的“變色龍”,著實也不放心。於是,1873年3月,法國剛剛付清了對德賠款,與德方簽署了撤軍協議,5月份,完成了“使用價值”的梯也爾,就被君主派控制的議會以不信任案趕下臺去。普法戰爭中的敗軍之將,君主派人士麥克馬洪元帥接任總統,奧爾良派布羅伊公爵出任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麥克馬洪像

如此萬事俱備,復辟大業似乎指日可待,但正統派這邊突然橫生枝節。

1873年10月,尚博爾伯爵發表公開信,表明了堅持專制君主制的立場,反對使用法國大革命標誌性的三色旗,要改用王室標誌的白底鳶尾花旗(下圖右側)。這就和一貫以開明形象示人,堅持君主立憲制的奧爾良派撕破了麵皮。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兩面旗幟的對比

事後,失心瘋的尚博爾伯爵又去鼓動麥克馬洪發動政變,要強行上臺。被恩格斯譽為“法蘭西最偉大的驢子”的麥克馬洪,自然沒這個能力和魄力。正統派惱羞成怒,將復辟不成歸咎為奧爾良派的不作為,居然轉而與共和派合作。1874年5月,主政才1年的奧爾良派布羅伊內閣,在正統派和共和派左右夾擊下倒臺。

然而,此後共和派卻反身去找奧爾良派合作,搞出了一件大事情。

04 從窗戶縫溜進來的共和國

共和派的算盤是,無論共和制還是君主立憲,憲法總是要有的,如果和奧爾良派合作,儘快立憲,明確“共和國”的國家形態,斷了正統派的念想,也算階段性勝利。

奧爾良派這邊,卻左右為難,君主立憲制需要“立憲”,以壓服正統派,但畢竟還要有“君主”,不能搞“共和國”。

一番撕扯之後,又是一項關鍵性妥協出現了。溫和共和派議員瓦隆提出一項憲法修正案:

共和國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合的國民議會,依據絕對多數選出。總統任期7年,連選連任。

這裡的玄妙在於,雖然沒明確國家形態,但白紙黑字寫明瞭,這兒有個“共和國總統”,也就意味著,間接承認了“共和國”。但總統任期之長,又無限連任,簡直與皇帝無異,又給君主派保留了無限遐想。

這個議案在1875年1月,以1票之差,在議會涉險過關。它連同之後半年內通過的3項憲法性法律文件,合稱為1875年憲法。沒有序言、沒寫國家形態、沒列公民權利,只有國家機構功能的說明,這成為法國曆史上最簡易、最漏洞百出的一部憲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就像一個受氣的丫鬟,從側門入了戶,因此,後世也稱其為“從窗戶縫溜進來的共和國”。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成立

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共和派可以跟君主派妥協,卻一定要把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滅之而後快。梯也爾拒絕了共濟會等團體的調停,德國方面(德意志帝國已於當年1月宣告成立)釋放了十萬法軍戰俘,允許他們穿越德軍陣地去進攻巴黎。巴黎公社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從5月21日到28日,公社困守巴黎,與梯也爾政府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最終失敗,史稱“五月流血周”。據統計,運動中犧牲的公社戰士有7.2萬多人,戰後,梯也爾政府不經審判殺害者2萬多人,流放1.3萬多人。這些都是法國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分子,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再加上歷史發展的時過境遷,從此之後,巴黎不再是歐洲革命的中心,也再沒有爆發過如此規模的群眾革命運動。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保衛戰

由此,後世歷史學家評價道,巴黎公社是法國社會在“19世紀的最後一場革命,是19世紀法國革命史詩的頂點和終點。”

接下來,就只剩下共和派和君主派了,新的PK馬上開始。

03 分分合合君主派

君主派也非鐵板一塊,一旦顛覆了共和國,那麼波旁王朝繼承人尚博爾伯爵、七月王朝繼承人巴黎伯爵、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之子,到底誰來做國王呢?這個矛盾貌似不可調和。

不過,畢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七月王朝創始人奧爾良公爵,祖上本就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弟弟。1871年6月,巴黎伯爵這邊率先妥協,奉正統派尚博爾伯爵為尊,作為交換,尚博爾伯爵則鼓動正統派議員支持奧爾良派。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君主派譜系圖

兩年後,兩派經過討價還價,進一步明確,將來複闢後,由年長的尚博爾伯爵擔任國王,稱亨利五世,百年之後,再傳位給巴黎伯爵。

這樣,君主派方面,就由正統派加奧爾良派,宗親聯手,實際上做掉了波拿巴派。

另一邊,梯也爾因為主持和談,“有功於社稷”,1871年8月當上了總統,集議員、總理、總統於一身,登上人生巔峰。此時,傻子才會放棄到手的權力,去迎奉什麼“國王”呢,更何況精明的梯也爾。他迅速和君主派劃清界限,還放出話來:“必須讓共和國進行一次合法的試驗”。

很明顯,梯也爾的舉動激怒了君主派。共和派那邊,對這個曾經的奧爾良派股肱之臣,反覆無常的“變色龍”,著實也不放心。於是,1873年3月,法國剛剛付清了對德賠款,與德方簽署了撤軍協議,5月份,完成了“使用價值”的梯也爾,就被君主派控制的議會以不信任案趕下臺去。普法戰爭中的敗軍之將,君主派人士麥克馬洪元帥接任總統,奧爾良派布羅伊公爵出任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麥克馬洪像

如此萬事俱備,復辟大業似乎指日可待,但正統派這邊突然橫生枝節。

1873年10月,尚博爾伯爵發表公開信,表明了堅持專制君主制的立場,反對使用法國大革命標誌性的三色旗,要改用王室標誌的白底鳶尾花旗(下圖右側)。這就和一貫以開明形象示人,堅持君主立憲制的奧爾良派撕破了麵皮。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兩面旗幟的對比

事後,失心瘋的尚博爾伯爵又去鼓動麥克馬洪發動政變,要強行上臺。被恩格斯譽為“法蘭西最偉大的驢子”的麥克馬洪,自然沒這個能力和魄力。正統派惱羞成怒,將復辟不成歸咎為奧爾良派的不作為,居然轉而與共和派合作。1874年5月,主政才1年的奧爾良派布羅伊內閣,在正統派和共和派左右夾擊下倒臺。

然而,此後共和派卻反身去找奧爾良派合作,搞出了一件大事情。

04 從窗戶縫溜進來的共和國

共和派的算盤是,無論共和制還是君主立憲,憲法總是要有的,如果和奧爾良派合作,儘快立憲,明確“共和國”的國家形態,斷了正統派的念想,也算階段性勝利。

奧爾良派這邊,卻左右為難,君主立憲制需要“立憲”,以壓服正統派,但畢竟還要有“君主”,不能搞“共和國”。

一番撕扯之後,又是一項關鍵性妥協出現了。溫和共和派議員瓦隆提出一項憲法修正案:

共和國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合的國民議會,依據絕對多數選出。總統任期7年,連選連任。

這裡的玄妙在於,雖然沒明確國家形態,但白紙黑字寫明瞭,這兒有個“共和國總統”,也就意味著,間接承認了“共和國”。但總統任期之長,又無限連任,簡直與皇帝無異,又給君主派保留了無限遐想。

這個議案在1875年1月,以1票之差,在議會涉險過關。它連同之後半年內通過的3項憲法性法律文件,合稱為1875年憲法。沒有序言、沒寫國家形態、沒列公民權利,只有國家機構功能的說明,這成為法國曆史上最簡易、最漏洞百出的一部憲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就像一個受氣的丫鬟,從側門入了戶,因此,後世也稱其為“從窗戶縫溜進來的共和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徽

根據新憲法,1875年12月進行了議會改選,共和派在眾議院佔到壓倒多數,參議院只處於微弱劣勢。此時,雖然總統大位還在君主派手裡,但比起1871年奪權時的張皇失措、任人宰割,共和派已經大有起色。

之後,共和、君主兩派又開始了新的鬥爭,焦點就集中在內閣人選上:

新任的奧爾良派杜福爾內閣幹了半年多,1876年12月倒臺;接班的共和派茹爾·西蒙內閣,幹了還不到半年,1877年5月,被總統逼迫辭職;同月,君主派布羅伊內閣上臺,又被共和派控制的眾議院通過了不信任案。到6月22日,總統麥克馬洪經參議院表決通過後,下令解散眾議院。

諷刺的是,總統的行為雖然激烈,但無論程序還是內容,都是有憲法依據的。

不過,麥克馬洪沒料到,君主派的好夢,到此為止了。

05 舊戰之終,新戰之始

1871年議會選舉,共和派之所以大敗,主因還是前線吃緊,資產階級和新舊貴族大都偏向和談,而君主派代表了主和派,自然能收穫大半議席。但到1877年,普法戰爭的一地雞毛連同“賣國賊”梯也爾,早就被清掃乾淨,作為啟蒙運動發源地的法國,共和派自然要佔據上風。

1877年10月,共和派在眾議院選舉大勝,代表人物甘必大出任眾議院議長。12月,政府重新組閣,共和派順理成章拿下總理職位。1878年1月,參議院1/3議員例行改選,共和派又藉此贏得了參院多數。至此,君主派敗局已定,光桿總統麥克馬洪宣佈辭職。隨後,共和派格列維當選新任總統。

短短几個月間,隨著共和派全面上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才坐實了“共和國”的名分,國家機關由法爾賽遷回巴黎,三色旗、《馬賽曲》被正式定為國旗、國歌,1789年大革命爆發的7月14日被正式定為國慶日。在一番鬥爭與妥協的權力遊戲過後,資產階級共和國終於在法國確立了下來。

"

老子曰: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麼說,當然不是讓所有人都去扮弱雞,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生不是拳擊場,不能一味逞強,有鬥爭,也有妥協,才能有所成就。近代法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01 長壽的“早產兒”

法國人民素有鬥爭精神,常常一言不合就揭竿而起,“革”政府的“命”,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直到二戰亡國,國家形態輪番搖擺。粗略劃分,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國家形態的變遷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與前面那些各領風騷十幾年的政權相比,已屬“長壽”了,要不是希特勒的閃擊戰踏破凱旋門,它應該還會長期延續。這裡的原因何在呢?

尤其是,第三共和國的創建者們,原本也打算當它的掘墓人,只是將其看做試驗品或者過渡帶而已。這又是咋回事?

這還得從普法戰爭,法軍慘敗說起。

1870年9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被普魯士大軍圍困在色當要塞,不久就投降被俘。消息傳到巴黎,人民群情激憤,各派勢力摩拳擦掌,按照慣例,又一輪改朝換代迫在眉睫。當時法國政壇的主要勢力,如下圖所示。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國政局派系圖

那下一個,是共和國還是帝國?

共和派自然傾向於前者。君主派裡,波拿巴派是當政者;正統派想要恢復波旁王朝的專制君主制;奧爾良派是1830年七月革命後建立的“七月王朝”的擁護者,該政權是以波旁王朝旁系:奧爾良公爵為國王的君主立憲國家,該派人士更接受君主立憲制。

此外,當時歐洲各國的工人運動已風起雲湧。在法國,以布朗基派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在廣大工人群眾支持下,也衝到了臺前。1870年9月4日,為了搶奪革命領導權,共和派搶先宣佈推翻帝制,成立所謂的“國防政府”,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正式揭幕。

這個政權的先天不足,正在於此。它是共和派在時機不成熟的情況下,為搶班奪權,和君主派妥協的產物,是個“早產畸形兒”。作為共和國,政府總理居然是奧爾良派的將軍特羅胥,只因他手握槍桿子,能穩定巴黎局勢,原定的人選:共和派法夫爾,只好退居副總理。

更有甚者,1871年2月,國民議會選舉,君主派的三派人士合計佔了2/3的議席,成為壓倒多數,就連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的兩個兒子,也堂而皇之入選了議員。難怪當時,第三共和國被稱為“公爵們的共和國”

這就奇怪了,從總理到議會,都是君主派的人,那為什麼不改弦更張,直接換上國王呢?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個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又是怎麼活下來的?

02 巴黎公社:19世紀的最後一次革命

原因就在於,妥協之下飽含鬥爭與算計。

無論誰當政,首要任務都是收拾普法戰爭殘局。大革命以來,普魯士曾多次作為波旁王室的外援,因此君主派大多主和,工人群眾要保家衛國,自然是主戰。

至於共和派,只是名義上的當權派,有本事打贏外戰,共和國自然長治久安;但共和派著急奪權,為拉攏君主派,讓出了總理、陸軍部長等幾個要職,在君主派從中掣肘的情況下,打贏幾乎是不可能的;如若和談,將來必定“喪權辱國”,待塵埃落定,君主派再搞復辟,既贏了江山,還把罪名甩給了共和派……

那麼,這個“法國李鴻章”究竟由誰來當?1871年2月議會選舉,著名的“變色龍”梯也爾“眾望所歸”,成為政府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梯也爾像

梯也爾是一個典型的政客,唯利是圖、慣於見風使舵。他曾是1830年“七月革命”的主要策動者,卻在市民起義激戰之時逃出了巴黎城;他曾力促奧爾良公爵登上王位,被視為奧爾良派的重臣,卻又不時頂撞國王撈取“清流”之名;他做內政部長時是強硬的鷹派,這一次身為總理,卻又搖身一變為鴿派,為便於和談,要自毀長城,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裝——

1871年3月18日,因為梯也爾政府武力奪取巴黎國民自衛軍的大炮,終於引發了民眾起義,轟轟烈烈的巴黎公社運動爆發了。3月28日,巴黎市民組織了史無前例的全民選舉,實際選出86名委員組成了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宣告成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成立

之後的事情眾所周知,資產階級的共和派可以跟君主派妥協,卻一定要把無產階級的巴黎公社滅之而後快。梯也爾拒絕了共濟會等團體的調停,德國方面(德意志帝國已於當年1月宣告成立)釋放了十萬法軍戰俘,允許他們穿越德軍陣地去進攻巴黎。巴黎公社遭到了“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

從5月21日到28日,公社困守巴黎,與梯也爾政府軍進行了慘烈的巷戰,最終失敗,史稱“五月流血周”。據統計,運動中犧牲的公社戰士有7.2萬多人,戰後,梯也爾政府不經審判殺害者2萬多人,流放1.3萬多人。這些都是法國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分子,這樣的損失不是短時間可以彌補的。再加上歷史發展的時過境遷,從此之後,巴黎不再是歐洲革命的中心,也再沒有爆發過如此規模的群眾革命運動。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公社保衛戰

由此,後世歷史學家評價道,巴黎公社是法國社會在“19世紀的最後一場革命,是19世紀法國革命史詩的頂點和終點。”

接下來,就只剩下共和派和君主派了,新的PK馬上開始。

03 分分合合君主派

君主派也非鐵板一塊,一旦顛覆了共和國,那麼波旁王朝繼承人尚博爾伯爵、七月王朝繼承人巴黎伯爵、法蘭西第二帝國拿破崙三世之子,到底誰來做國王呢?這個矛盾貌似不可調和。

不過,畢竟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七月王朝創始人奧爾良公爵,祖上本就是波旁王朝路易十四的弟弟。1871年6月,巴黎伯爵這邊率先妥協,奉正統派尚博爾伯爵為尊,作為交換,尚博爾伯爵則鼓動正統派議員支持奧爾良派。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君主派譜系圖

兩年後,兩派經過討價還價,進一步明確,將來複闢後,由年長的尚博爾伯爵擔任國王,稱亨利五世,百年之後,再傳位給巴黎伯爵。

這樣,君主派方面,就由正統派加奧爾良派,宗親聯手,實際上做掉了波拿巴派。

另一邊,梯也爾因為主持和談,“有功於社稷”,1871年8月當上了總統,集議員、總理、總統於一身,登上人生巔峰。此時,傻子才會放棄到手的權力,去迎奉什麼“國王”呢,更何況精明的梯也爾。他迅速和君主派劃清界限,還放出話來:“必須讓共和國進行一次合法的試驗”。

很明顯,梯也爾的舉動激怒了君主派。共和派那邊,對這個曾經的奧爾良派股肱之臣,反覆無常的“變色龍”,著實也不放心。於是,1873年3月,法國剛剛付清了對德賠款,與德方簽署了撤軍協議,5月份,完成了“使用價值”的梯也爾,就被君主派控制的議會以不信任案趕下臺去。普法戰爭中的敗軍之將,君主派人士麥克馬洪元帥接任總統,奧爾良派布羅伊公爵出任總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麥克馬洪像

如此萬事俱備,復辟大業似乎指日可待,但正統派這邊突然橫生枝節。

1873年10月,尚博爾伯爵發表公開信,表明了堅持專制君主制的立場,反對使用法國大革命標誌性的三色旗,要改用王室標誌的白底鳶尾花旗(下圖右側)。這就和一貫以開明形象示人,堅持君主立憲制的奧爾良派撕破了麵皮。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兩面旗幟的對比

事後,失心瘋的尚博爾伯爵又去鼓動麥克馬洪發動政變,要強行上臺。被恩格斯譽為“法蘭西最偉大的驢子”的麥克馬洪,自然沒這個能力和魄力。正統派惱羞成怒,將復辟不成歸咎為奧爾良派的不作為,居然轉而與共和派合作。1874年5月,主政才1年的奧爾良派布羅伊內閣,在正統派和共和派左右夾擊下倒臺。

然而,此後共和派卻反身去找奧爾良派合作,搞出了一件大事情。

04 從窗戶縫溜進來的共和國

共和派的算盤是,無論共和制還是君主立憲,憲法總是要有的,如果和奧爾良派合作,儘快立憲,明確“共和國”的國家形態,斷了正統派的念想,也算階段性勝利。

奧爾良派這邊,卻左右為難,君主立憲制需要“立憲”,以壓服正統派,但畢竟還要有“君主”,不能搞“共和國”。

一番撕扯之後,又是一項關鍵性妥協出現了。溫和共和派議員瓦隆提出一項憲法修正案:

共和國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合的國民議會,依據絕對多數選出。總統任期7年,連選連任。

這裡的玄妙在於,雖然沒明確國家形態,但白紙黑字寫明瞭,這兒有個“共和國總統”,也就意味著,間接承認了“共和國”。但總統任期之長,又無限連任,簡直與皇帝無異,又給君主派保留了無限遐想。

這個議案在1875年1月,以1票之差,在議會涉險過關。它連同之後半年內通過的3項憲法性法律文件,合稱為1875年憲法。沒有序言、沒寫國家形態、沒列公民權利,只有國家機構功能的說明,這成為法國曆史上最簡易、最漏洞百出的一部憲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就像一個受氣的丫鬟,從側門入了戶,因此,後世也稱其為“從窗戶縫溜進來的共和國”。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徽

根據新憲法,1875年12月進行了議會改選,共和派在眾議院佔到壓倒多數,參議院只處於微弱劣勢。此時,雖然總統大位還在君主派手裡,但比起1871年奪權時的張皇失措、任人宰割,共和派已經大有起色。

之後,共和、君主兩派又開始了新的鬥爭,焦點就集中在內閣人選上:

新任的奧爾良派杜福爾內閣幹了半年多,1876年12月倒臺;接班的共和派茹爾·西蒙內閣,幹了還不到半年,1877年5月,被總統逼迫辭職;同月,君主派布羅伊內閣上臺,又被共和派控制的眾議院通過了不信任案。到6月22日,總統麥克馬洪經參議院表決通過後,下令解散眾議院。

諷刺的是,總統的行為雖然激烈,但無論程序還是內容,都是有憲法依據的。

不過,麥克馬洪沒料到,君主派的好夢,到此為止了。

05 舊戰之終,新戰之始

1871年議會選舉,共和派之所以大敗,主因還是前線吃緊,資產階級和新舊貴族大都偏向和談,而君主派代表了主和派,自然能收穫大半議席。但到1877年,普法戰爭的一地雞毛連同“賣國賊”梯也爾,早就被清掃乾淨,作為啟蒙運動發源地的法國,共和派自然要佔據上風。

1877年10月,共和派在眾議院選舉大勝,代表人物甘必大出任眾議院議長。12月,政府重新組閣,共和派順理成章拿下總理職位。1878年1月,參議院1/3議員例行改選,共和派又藉此贏得了參院多數。至此,君主派敗局已定,光桿總統麥克馬洪宣佈辭職。隨後,共和派格列維當選新任總統。

短短几個月間,隨著共和派全面上位,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才坐實了“共和國”的名分,國家機關由法爾賽遷回巴黎,三色旗、《馬賽曲》被正式定為國旗、國歌,1789年大革命爆發的7月14日被正式定為國慶日。在一番鬥爭與妥協的權力遊戲過後,資產階級共和國終於在法國確立了下來。

權力遊戲中的鬥爭與妥協:從巴黎公社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歌唱馬賽曲

這是一段鬥爭的結束,卻也是下一段鬥爭的開始。

三個人就分左中右,共和派也有溫和派與激進派。據統計,第三共和國存在了70年,先後被溫和派和激進派所掌控,經歷了104屆內閣,簡直比過年還頻繁、還熱鬧,法國內閣也因此號稱“半年內閣”。你可以說,這是權術鬥爭,不過,它更像是一幢抗震建築,構件在不停地搖擺,卻卸載了能量,防止了建築整體的坍塌

就這樣,一部抱缺守殘的憲法,一個先天不足的共和國,居然爛牆不倒,成為近代以來最長壽的法國國家形態。1958年至今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要想追平記錄,還有好幾年要走。

拋開意識形態的窠臼來說,法國資產階級在其上升階段,確實呈現出超強的生命力和彈性,通過不斷變換立場的鬥爭加妥協,取得了政權的穩固與發展。這其中的啟示和教訓,無疑是值得深思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