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修復牆體。組圖/柳肅供圖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修復牆體。組圖/柳肅供圖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來的原大門門墩、門檻和石板地面。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修復牆體。組圖/柳肅供圖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來的原大門門墩、門檻和石板地面。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原建築地基清晰。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修復牆體。組圖/柳肅供圖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來的原大門門墩、門檻和石板地面。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原建築地基清晰。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背靠九郎山,前面是一個水池,風景優美。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修復牆體。組圖/柳肅供圖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來的原大門門墩、門檻和石板地面。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原建築地基清晰。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背靠九郎山,前面是一個水池,風景優美。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入住之後,給大屋取“槐庭”,這兩個字是秋瑾親筆書寫。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修復牆體。組圖/柳肅供圖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來的原大門門墩、門檻和石板地面。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原建築地基清晰。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背靠九郎山,前面是一個水池,風景優美。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入住之後,給大屋取“槐庭”,這兩個字是秋瑾親筆書寫。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過廳屋頂的結構。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天井,或許百年前,秋瑾就從這裡仰望天空。組圖/記者伍婷婷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遺留下來的大門側牆,上部留有原封火牆遺蹟。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修復牆體。組圖/柳肅供圖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來的原大門門墩、門檻和石板地面。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考古發掘出原建築地基清晰。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背靠九郎山,前面是一個水池,風景優美。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入住之後,給大屋取“槐庭”,這兩個字是秋瑾親筆書寫。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過廳屋頂的結構。

20萬塊古磚還秋瑾故居原來模樣

△秋瑾故居的白玉蘭樹,據說是秋瑾從日本帶回來的種子,後來玉蘭樹枯死,在周邊另外移植了一棵。

7月23日,拼車去往株洲石峰區大沖村秋瑾故居。恢復了百年前宏偉的秋瑾故居,已然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旅遊景點,故居後面是九郎山,屋前的農田被改造成成片的荷塘,荷花開得正豔,即使是陽光正烈的正午,也不乏前來參觀的遊客。同車的乘客不無驚訝:“秋瑾故居不是在紹興和湘潭嗎,怎麼會在這裡?”

也難怪人們會忘記,7年前,此處的秋瑾故居還是一片殘垣斷壁。2012年,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接受了在廢墟之上重建秋瑾故居的任務,考古、老人的記憶、老照片就成了故居的參考,對於修復者而言,是一場艱難考證。

20萬塊古磚、傳統的建築工藝、天井的玉蘭樹……修復者用時間的魔法重現百年前的秋瑾故居,喚醒的不僅是我們對秋瑾的懷念,還有當地人曾經的美好時光。

2019年,秋瑾故居被評為教育部2019年度優秀勘察設計評選傳統建築類一等獎,這是對修復者的肯定。不過,他們最大的欣慰是,當故居建成,見過故居的老人對他們說:“就是我見過的秋瑾故居。”

“這裡才算得上秋瑾真正的家”

秋瑾故居為什麼會在偏僻的九郎山下,也是柳肅在接受秋瑾故居修復設計任務後,首先要回答的問題,瞭解古建的歷史背景是修復的第一步。

“湘鄉雙峰的故居算是秋瑾的婆家,湘潭的故居是商鋪,株洲的故居是秋瑾的婚房,所以,這裡才算得上是秋瑾真正的家。”秋瑾在此生兒育女,也從這裡出走,開始她的革命之路。

1893年,秋瑾的父親秋壽南任常德厘金局總辦,秋瑾隨父親遷居湖南。大約在1894年,父親調任湘鄉厘金局,舉家隨之遷往湘潭。秋壽南與曾廣鈞(曾國藩之孫,曾紀鴻長子)交好,而當時的“湘潭首富”王黻臣與曾廣鈞相熟,所以秋家與王家之間就有了交集。按照普遍的說法,王黻臣在造訪秋家時見到了秋家長女秋瑾,頗為滿意,自然想到了自己尚未婚配的兒子王廷鈞,儘管,秋瑾比王廷鈞大兩歲。1895年,王家正式向秋家提親,面對“湘潭首富”的提親,秋家自然欣然應允。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舉行婚禮。後世津津樂道於秋瑾與王廷鈞的婚姻,探究兩人新舊思想的衝突。不可否認的是,這確是一場令人豔羨的“官商聯姻”。盛大的婚禮已經難以考證,復原後的秋瑾故居卻成了那場聯姻的見證。

秋瑾故居是公公王黻臣送給兩人的婚房。為避戰亂,1891年,王黻臣在偏僻的大沖村開始興建王家大屋,1895年完工,剛好趕上秋瑾的婚禮。大屋佔地4000多平方米,三重院落,青磚黑瓦,飛簷翹角,視野開闊,遠山如黛,庭前水塘清淺。

秋瑾在入住之後,給大屋取了一個文藝的名字“槐庭”。吶喊“重重地網與天羅,幽閒深閨莫奈何”的秋瑾,在這遠離城市的鄉間應該有過一段自由、美好的時光。好武的秋瑾常在此騎馬、射箭,不時下鄉勸婦女讀書、放腳。經常出遊,徒步湘江兩岸、鄉村、古道,行吟岳陽樓、屈子祠、賈誼宅、定王臺、馬王堆,在瀏陽結識了譚嗣同、唐才常,革命的種子也在此發芽。1903年,秋瑾跟隨丈夫到北京赴任,次年,秋瑾毅然東渡日本留學。1906年,她再一次回到槐庭,在院中種下了她從日本帶回來的白玉蘭樹。

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義,丈夫王廷鈞也在兩年後因病離世。1941年,秋瑾的兒子王沅德將“槐庭”及周邊田產無償捐獻給新群中學作為校舍,唯一的要求是“在別墅內建秋瑾堂一間,以追念母儀”。

“槐庭”的命運在時代裡浮沉,經歷了大時代的種種運動與變革,“槐庭”先後作為學校、政府辦公場所、工廠等,損毀嚴重,在修復之前,只剩下兩道殘牆,秋瑾種下的白玉蘭也已經枯死。唯一慶幸的是,恢宏的王家大屋還留存在當地人的記憶裡,當地的人們曾在此讀書。當地人對王家榮光的追憶,成了秋瑾故居復原的重要依據。

殘存的斷壁殘垣,修復更像一場考古

“我們來到秋瑾故居的時候,曾經的大屋就只剩下兩堵殘牆,還有一段院牆了。”每次面對需要修復的古建,柳肅都有“來得太遲”之感。2011年,株洲市政府將秋瑾故居的修復提上日程,找到了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柳肅團隊。“秋瑾故居原來是個什麼樣子,完全沒有參照。”只剩斷壁殘垣的秋瑾故居,對於柳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修復更像是一場考古挖掘。

柳肅找來了考古隊,對故居進行考古挖掘。令他欣喜的是,考古挖掘發現了故居的地基。地基的發現讓秋瑾故居的規模和佈局漸漸顯露出來,“大門的門檻石還是在原來的位置,這就確定了大門的位置和朝向”。挖掘出來的門檻石被用在了現在的大門,是故居為數不多的原材料。

考古發現的信息,並不足以復原古建築的原貌,“其他的就靠採訪調查”。採訪調查是修復古建的一個重要環節,柳肅團隊在周邊找到見證過故居歷史的老人,找尋他們記憶中的秋瑾故居。調查採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老人並不十分準確的講述裡勾勒出建築的模樣,需要豐富的經驗,“老人說牆頭有類似於麒麟、獅子的裝飾,我很快就知道這是典型的湘中建築風格,其他地方很少見到在牆頭用這種裝飾。”柳肅說。

民間的調查像一場探險,不時能遇到驚喜。2012年,柳肅團隊在調查時,遇到了一個當地的老木匠,他曾在秋瑾故居內做過木工,在故居拆除時收藏了五根傘柱和四塊雕花板,還憑藉自己的記憶花費一週時間繪製了一張圖,成為故居修復的重要參考。遺憾的是,老木工在前幾年將其中的三塊雕花板賣掉了,剩餘的一塊作為展品懸掛在故居展廳中,雕龍畫鳳,十分精美。五根傘柱被重新利用起來,用在了故居修復中,其他的傘柱以那五根作為參照。除了老人的回憶,修復團隊還輾轉找到了幾張老照片。秋瑾故居作為背景,被市民的照片定格下來,成了秋瑾故居難得的影像資料。

經過長時間的前期調查,秋瑾故居在考古、老人的回憶、老照片中逐漸清晰起來,柳肅團隊很快做出了秋瑾故居的設計圖,是老人記憶中的模樣,但是,也有小小爭議。爭議集中在正面的兩邊的長廊和封火牆,“湖南一般的建築都是將長廊建在裡面,秋瑾故居卻很奇怪,是建在外面的”。柳肅推測,長廊可能是故居作為新群中學時,學校為了更適合教學的改造。而關於封火牆,在一些老人的記憶裡,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正面兩邊分別只有一面封火牆,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照片中,卻兩邊都有兩面。儘管存在爭議,長廊和封火牆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因為按照修復的原則來說,是保留古建可以考證的最近的樣子。”柳肅說。秋瑾故居經歷百年歲月,有著王家的家族興衰,也有著秋瑾的傳奇,作為學校、政府辦公場所、工廠……何嘗不是秋瑾故居歷史的一個重要部分呢?

20萬塊古磚,傳統工藝修復

走到門樓前,仰頭便可望見秋瑾手書的“槐庭”二字。進入大門,是故居的主體建築“大夫第”。前堂是整個故居的第一重房間,主要是對外接待賓客,或是供族人和鄉鄰聚集議事之地。連接前後堂的過廳最有看頭的是屋頂,屋頂錯綜複雜的橫樑用榫卯結構完美銜接。兩旁天井的兩棵樹,右手邊是白玉蘭,左手是桂花樹,天井佈滿青苔,柱子也因為一層深色桐油顯出一種滄桑來……2015年才竣工開館的秋瑾故居庭院深深,頗有些古意,彷彿百年來什麼也未曾發生,它一直站在那裡,時光在靜靜流淌。

“磚頭全部是上百年的古磚。”工作人員不無驕傲地指著牆面介紹,為了保證“修舊如舊”,總設計師柳肅要求全部採用磚齡百年以上的青磚,蒐集這些“古董”,項目組跑了不少地方,跑遍了永州、郴州等地,才蒐羅了20萬塊古青磚,各地被遺棄的青磚,聚集在秋瑾故居,延續著它們的歷史。“所有的牆都是綿砌,木工都是傳統工藝。”看不見的功夫,是柳肅告訴我們的,在他看來,古建築的修復不僅僅是外觀,還是中國傳統建築工藝的復原,“不過,現在好的木工越來越少了”,這是古建修復的窘境。

木料無法複製古磚的方法,只能做舊,“方法其實也簡單,就是用桐油,顏色加深一些。”調製好的桐油,柳肅都親自過問,經過幾年的沉澱,故居內的柱子、窗戶等木料就有了古樸的歷史感。“當時湖南很難找到大的杉木,所以就只能到東北買了一批紅松作為柱子,可能是沒有達到乾燥程度,我上次去看的時候,有的柱子出現了開裂的現象。”這是柳肅的一個小遺憾。

而“槐庭”內的那棵白玉蘭,是柳肅一個至今都耿耿於懷的遺憾。“我們去的時候,那棵白玉蘭已經枯死了,當時那裡是一個調味品加工廠,工廠在樹下薰幹辣椒,把玉蘭樹薰死了,聽說是2008年枯死的,我們遲了三年。”在修復計劃中,柳肅想要把玉蘭樹保留下來,即使是一棵枯樹,“它是秋瑾從日本帶回來的”。他問過很多植物學家,想要尋找保留的方法,“他們說,會慢慢腐爛,留不住了。”無奈之下,柳肅在周邊找到了一棵白玉蘭,移植到庭院中,據說是原來槐庭那棵玉蘭樹的種子,多少給了柳肅些許安慰。枯死的白玉蘭被砍掉,一段樹幹被保存下來,放置在展廳裡,新的玉蘭樹在天井裡向著窄小的天空努力生長。

“在外國,很多被損毀的建築就直接保護斷壁殘垣,不做重建修復,除非有特殊的意義。一是因為他們的古建築多,而是因為他們的石結構,殘垣也可以長久保存;我們的磚木結構一旦損毀很快就消失了,而且,湖南的古建築實在太少了。”對於我們關於古建築重建意義的疑問,柳肅說。

周邊的老人喜歡到秋瑾故居去走走,對於他們來說,修復的故居不僅僅是對於秋瑾的懷念,還有他們的童年時光或者中學時光,青磚黑瓦,飛簷翹角,玉蘭樹依舊在庭院中搖曳生姿,一切,都是原來的模樣,這或許就是古建築重建、修復的意義所在吧。

瀟湘晨報記者唐兵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