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校園單調得如同翻開在我面前的黑白照片。水泥地球場太高檔,不是一般學校能有的;通常的情況是,一塊土壩子的兩端栽上木頭做的籃球樁,要打比賽,老師們就用尼龍繩拉上線,再沿著線撒上石灰,那就是賽場了。比賽開始,大家就擠在球場邊痴看,以致幾十年過去了,學校那些球星的名字,如今念起來依舊如數家珍。球場旁邊的空地上常常會砌幾個乒乓球檯,水泥檯面,不看籃球不打籃球的,就在那裡打乒乓球。

那時,鄉下的中學沒有跑道,要跑步,老師就帶我們去馬路上。那時的馬路很安靜,半天不見一輛車跑,雖然石子鋪成的路仄仄不平,卻不像今天的馬路一樣總是煙塵四起。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校園單調得如同翻開在我面前的黑白照片。水泥地球場太高檔,不是一般學校能有的;通常的情況是,一塊土壩子的兩端栽上木頭做的籃球樁,要打比賽,老師們就用尼龍繩拉上線,再沿著線撒上石灰,那就是賽場了。比賽開始,大家就擠在球場邊痴看,以致幾十年過去了,學校那些球星的名字,如今念起來依舊如數家珍。球場旁邊的空地上常常會砌幾個乒乓球檯,水泥檯面,不看籃球不打籃球的,就在那裡打乒乓球。

那時,鄉下的中學沒有跑道,要跑步,老師就帶我們去馬路上。那時的馬路很安靜,半天不見一輛車跑,雖然石子鋪成的路仄仄不平,卻不像今天的馬路一樣總是煙塵四起。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我們也像今天的孩子一樣愛看電視。電視裡播《封神榜》和《雪山飛狐》,晚自習後,我們跑出校園,湊在學校附近居民家的窗子外面看。人太多,剛擠進去,就會被旁的人擠開了。儘管如此,兩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片尾曲和插曲基本上的同學都會唱。如今還清晰記得《封神榜》的片尾曲的旋律和歌詞:“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拋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

也會去看電影。縣城或鄉鎮上的電影院永遠擠得要死,每次去,那幾個熟面孔的票販子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喊著:“哪些要票?哪些要票?”票價一角,那時的我們雖然普遍都窮,但同學中總會夾幾個有錢的,拗不過的時候,他們會請客;就算不請,他們買了票,也會協助我們逃票。檢票口人山人海,他們舉著票往前擠,我們緊緊貼著他們,擠到檢票口時,四五個、七八個一起發力,有票的沒票的都洪水一樣湧進去了。檢票的人不能追進來,因為一追,便會豁口大開。

課自然是要上的,逃課的畢竟是少數。但課堂上比較自由,比如我,大多數時候是在看課外書,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為主,兼夾些瓊瑤岑凱倫什麼的。讀這些小說也有好處,比如訓練了語感。但壞處更直接,比如因為不聽課,初三年級時,我的理科怎麼也學不會,後來英語也學不好。試著去自學,但老是有障礙。記得初三年級初始,我的名次是班級第三,到下學期期中,便滑到第十八名去了。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校園單調得如同翻開在我面前的黑白照片。水泥地球場太高檔,不是一般學校能有的;通常的情況是,一塊土壩子的兩端栽上木頭做的籃球樁,要打比賽,老師們就用尼龍繩拉上線,再沿著線撒上石灰,那就是賽場了。比賽開始,大家就擠在球場邊痴看,以致幾十年過去了,學校那些球星的名字,如今念起來依舊如數家珍。球場旁邊的空地上常常會砌幾個乒乓球檯,水泥檯面,不看籃球不打籃球的,就在那裡打乒乓球。

那時,鄉下的中學沒有跑道,要跑步,老師就帶我們去馬路上。那時的馬路很安靜,半天不見一輛車跑,雖然石子鋪成的路仄仄不平,卻不像今天的馬路一樣總是煙塵四起。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我們也像今天的孩子一樣愛看電視。電視裡播《封神榜》和《雪山飛狐》,晚自習後,我們跑出校園,湊在學校附近居民家的窗子外面看。人太多,剛擠進去,就會被旁的人擠開了。儘管如此,兩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片尾曲和插曲基本上的同學都會唱。如今還清晰記得《封神榜》的片尾曲的旋律和歌詞:“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拋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

也會去看電影。縣城或鄉鎮上的電影院永遠擠得要死,每次去,那幾個熟面孔的票販子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喊著:“哪些要票?哪些要票?”票價一角,那時的我們雖然普遍都窮,但同學中總會夾幾個有錢的,拗不過的時候,他們會請客;就算不請,他們買了票,也會協助我們逃票。檢票口人山人海,他們舉著票往前擠,我們緊緊貼著他們,擠到檢票口時,四五個、七八個一起發力,有票的沒票的都洪水一樣湧進去了。檢票的人不能追進來,因為一追,便會豁口大開。

課自然是要上的,逃課的畢竟是少數。但課堂上比較自由,比如我,大多數時候是在看課外書,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為主,兼夾些瓊瑤岑凱倫什麼的。讀這些小說也有好處,比如訓練了語感。但壞處更直接,比如因為不聽課,初三年級時,我的理科怎麼也學不會,後來英語也學不好。試著去自學,但老是有障礙。記得初三年級初始,我的名次是班級第三,到下學期期中,便滑到第十八名去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雖然讀了很多言情小說,但愛情這種東西對我們來說卻是霧裡看花,很少有人身體力行。除非性格特別開朗的男女生,彼此才會說說話、寫封情書什麼的,絕不像今天的孩子這麼膽大,直接放縱。男女生之間基本是不交流的,當年坐我前排的一個女生,瘦瘦的,長髮,眼睛有點小但很好看。她偶爾會回頭,但我們並不說話。有一天她見我看瓊瑤的《夢的衣裳》,突然說:借我看一個?她看上去很自然,而我卻滿臉發燒。我把書遞給她,第二天她看完了便還給了我。我後來便有意識地看瓊瑤小說,而且有意讓她看到封面的書名。果然,她便常常向我借。她每開口一回,我便心跳一回。但她後來便沒上學了。她家就是街集鎮背後,有一回我放學回家的途中,看見她揹著一背籮煤炭從前面過來。我們沒有打招呼,她表情木然,似乎並不認識我。

那時候,偶爾也會玩點詩情畫意。比如抄普希金、汪國真的詩,摘一些纏綿悱惻的宋詞。我們的筆記本上常常貼著翁美玲黃日華等明星的古裝貼畫,空白的地方夾幾句詩文,既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心急……”,更有“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寫詩了,中考前的個把月,某個晚自習時候,我正在作業本上寫一首隱晦的詩,突然扭頭,發現數學老師站在旁邊朝我壞笑。於是勃然大怒,憤然離開了教室。於是每到他的課,我便故意把頭埋在課桌上不聽。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校園單調得如同翻開在我面前的黑白照片。水泥地球場太高檔,不是一般學校能有的;通常的情況是,一塊土壩子的兩端栽上木頭做的籃球樁,要打比賽,老師們就用尼龍繩拉上線,再沿著線撒上石灰,那就是賽場了。比賽開始,大家就擠在球場邊痴看,以致幾十年過去了,學校那些球星的名字,如今念起來依舊如數家珍。球場旁邊的空地上常常會砌幾個乒乓球檯,水泥檯面,不看籃球不打籃球的,就在那裡打乒乓球。

那時,鄉下的中學沒有跑道,要跑步,老師就帶我們去馬路上。那時的馬路很安靜,半天不見一輛車跑,雖然石子鋪成的路仄仄不平,卻不像今天的馬路一樣總是煙塵四起。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我們也像今天的孩子一樣愛看電視。電視裡播《封神榜》和《雪山飛狐》,晚自習後,我們跑出校園,湊在學校附近居民家的窗子外面看。人太多,剛擠進去,就會被旁的人擠開了。儘管如此,兩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片尾曲和插曲基本上的同學都會唱。如今還清晰記得《封神榜》的片尾曲的旋律和歌詞:“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拋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

也會去看電影。縣城或鄉鎮上的電影院永遠擠得要死,每次去,那幾個熟面孔的票販子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喊著:“哪些要票?哪些要票?”票價一角,那時的我們雖然普遍都窮,但同學中總會夾幾個有錢的,拗不過的時候,他們會請客;就算不請,他們買了票,也會協助我們逃票。檢票口人山人海,他們舉著票往前擠,我們緊緊貼著他們,擠到檢票口時,四五個、七八個一起發力,有票的沒票的都洪水一樣湧進去了。檢票的人不能追進來,因為一追,便會豁口大開。

課自然是要上的,逃課的畢竟是少數。但課堂上比較自由,比如我,大多數時候是在看課外書,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為主,兼夾些瓊瑤岑凱倫什麼的。讀這些小說也有好處,比如訓練了語感。但壞處更直接,比如因為不聽課,初三年級時,我的理科怎麼也學不會,後來英語也學不好。試著去自學,但老是有障礙。記得初三年級初始,我的名次是班級第三,到下學期期中,便滑到第十八名去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雖然讀了很多言情小說,但愛情這種東西對我們來說卻是霧裡看花,很少有人身體力行。除非性格特別開朗的男女生,彼此才會說說話、寫封情書什麼的,絕不像今天的孩子這麼膽大,直接放縱。男女生之間基本是不交流的,當年坐我前排的一個女生,瘦瘦的,長髮,眼睛有點小但很好看。她偶爾會回頭,但我們並不說話。有一天她見我看瓊瑤的《夢的衣裳》,突然說:借我看一個?她看上去很自然,而我卻滿臉發燒。我把書遞給她,第二天她看完了便還給了我。我後來便有意識地看瓊瑤小說,而且有意讓她看到封面的書名。果然,她便常常向我借。她每開口一回,我便心跳一回。但她後來便沒上學了。她家就是街集鎮背後,有一回我放學回家的途中,看見她揹著一背籮煤炭從前面過來。我們沒有打招呼,她表情木然,似乎並不認識我。

那時候,偶爾也會玩點詩情畫意。比如抄普希金、汪國真的詩,摘一些纏綿悱惻的宋詞。我們的筆記本上常常貼著翁美玲黃日華等明星的古裝貼畫,空白的地方夾幾句詩文,既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心急……”,更有“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寫詩了,中考前的個把月,某個晚自習時候,我正在作業本上寫一首隱晦的詩,突然扭頭,發現數學老師站在旁邊朝我壞笑。於是勃然大怒,憤然離開了教室。於是每到他的課,我便故意把頭埋在課桌上不聽。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中考前,填志願。大家清一色填中師、中專,因為老師說,考上中師、中專,三年後就是國家幹部了,就可以領行政工資了。班上的同學,除了家住街上的,基本都生在窮家小戶,而能跳出農門,領一份固定的行政工資,對我們來說,那是最現實也最耀眼的人生理想。班主任陳老師教完我們,將升任高中班的班主任。他對我說:要是考不上中師,就來我這個班讀高中。我傻笑,沒有回答。因為在我生活的村莊,根本就沒有人讀過高中,而考大學,那更是天遙地遠的事情。

那時的我們雖然不關心學習,但偶爾來了興趣,也會拼命去學一陣,彷彿,那是另一種玩樂。臨考前一天跟同學在河邊玩,我才知道《政治》科目要考時事政治,共30分,內容都印在一張報紙上。我便從同學處借來報紙讀。那時記憶裡奇好,通讀幾遍,已然瞭然於心。考試的時候,都做對了。數天後中考成績出來,我僅高出錄取線2分。我想,要是沒有考前那天的河邊一遊,沒借到那份刊登了時事政治的報紙,我的人生將會怎樣?命運這東西,真是太神奇了。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校園單調得如同翻開在我面前的黑白照片。水泥地球場太高檔,不是一般學校能有的;通常的情況是,一塊土壩子的兩端栽上木頭做的籃球樁,要打比賽,老師們就用尼龍繩拉上線,再沿著線撒上石灰,那就是賽場了。比賽開始,大家就擠在球場邊痴看,以致幾十年過去了,學校那些球星的名字,如今念起來依舊如數家珍。球場旁邊的空地上常常會砌幾個乒乓球檯,水泥檯面,不看籃球不打籃球的,就在那裡打乒乓球。

那時,鄉下的中學沒有跑道,要跑步,老師就帶我們去馬路上。那時的馬路很安靜,半天不見一輛車跑,雖然石子鋪成的路仄仄不平,卻不像今天的馬路一樣總是煙塵四起。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我們也像今天的孩子一樣愛看電視。電視裡播《封神榜》和《雪山飛狐》,晚自習後,我們跑出校園,湊在學校附近居民家的窗子外面看。人太多,剛擠進去,就會被旁的人擠開了。儘管如此,兩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片尾曲和插曲基本上的同學都會唱。如今還清晰記得《封神榜》的片尾曲的旋律和歌詞:“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拋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

也會去看電影。縣城或鄉鎮上的電影院永遠擠得要死,每次去,那幾個熟面孔的票販子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喊著:“哪些要票?哪些要票?”票價一角,那時的我們雖然普遍都窮,但同學中總會夾幾個有錢的,拗不過的時候,他們會請客;就算不請,他們買了票,也會協助我們逃票。檢票口人山人海,他們舉著票往前擠,我們緊緊貼著他們,擠到檢票口時,四五個、七八個一起發力,有票的沒票的都洪水一樣湧進去了。檢票的人不能追進來,因為一追,便會豁口大開。

課自然是要上的,逃課的畢竟是少數。但課堂上比較自由,比如我,大多數時候是在看課外書,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為主,兼夾些瓊瑤岑凱倫什麼的。讀這些小說也有好處,比如訓練了語感。但壞處更直接,比如因為不聽課,初三年級時,我的理科怎麼也學不會,後來英語也學不好。試著去自學,但老是有障礙。記得初三年級初始,我的名次是班級第三,到下學期期中,便滑到第十八名去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雖然讀了很多言情小說,但愛情這種東西對我們來說卻是霧裡看花,很少有人身體力行。除非性格特別開朗的男女生,彼此才會說說話、寫封情書什麼的,絕不像今天的孩子這麼膽大,直接放縱。男女生之間基本是不交流的,當年坐我前排的一個女生,瘦瘦的,長髮,眼睛有點小但很好看。她偶爾會回頭,但我們並不說話。有一天她見我看瓊瑤的《夢的衣裳》,突然說:借我看一個?她看上去很自然,而我卻滿臉發燒。我把書遞給她,第二天她看完了便還給了我。我後來便有意識地看瓊瑤小說,而且有意讓她看到封面的書名。果然,她便常常向我借。她每開口一回,我便心跳一回。但她後來便沒上學了。她家就是街集鎮背後,有一回我放學回家的途中,看見她揹著一背籮煤炭從前面過來。我們沒有打招呼,她表情木然,似乎並不認識我。

那時候,偶爾也會玩點詩情畫意。比如抄普希金、汪國真的詩,摘一些纏綿悱惻的宋詞。我們的筆記本上常常貼著翁美玲黃日華等明星的古裝貼畫,空白的地方夾幾句詩文,既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心急……”,更有“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寫詩了,中考前的個把月,某個晚自習時候,我正在作業本上寫一首隱晦的詩,突然扭頭,發現數學老師站在旁邊朝我壞笑。於是勃然大怒,憤然離開了教室。於是每到他的課,我便故意把頭埋在課桌上不聽。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中考前,填志願。大家清一色填中師、中專,因為老師說,考上中師、中專,三年後就是國家幹部了,就可以領行政工資了。班上的同學,除了家住街上的,基本都生在窮家小戶,而能跳出農門,領一份固定的行政工資,對我們來說,那是最現實也最耀眼的人生理想。班主任陳老師教完我們,將升任高中班的班主任。他對我說:要是考不上中師,就來我這個班讀高中。我傻笑,沒有回答。因為在我生活的村莊,根本就沒有人讀過高中,而考大學,那更是天遙地遠的事情。

那時的我們雖然不關心學習,但偶爾來了興趣,也會拼命去學一陣,彷彿,那是另一種玩樂。臨考前一天跟同學在河邊玩,我才知道《政治》科目要考時事政治,共30分,內容都印在一張報紙上。我便從同學處借來報紙讀。那時記憶裡奇好,通讀幾遍,已然瞭然於心。考試的時候,都做對了。數天後中考成績出來,我僅高出錄取線2分。我想,要是沒有考前那天的河邊一遊,沒借到那份刊登了時事政治的報紙,我的人生將會怎樣?命運這東西,真是太神奇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猶記得接到體檢通知那一刻內心的瘋狂。那段時間,我和母親去扯海花草(一種長在沼澤裡的水草,晒乾後能賣幾角錢一斤,一天能掙兩三塊錢)。那天,我和哥哥用兩輪車推著海花草去七八公里遠的地方賣,突然看見班車在岔路口停下,我小學時的班主任王老師從車上下來,他告訴我,我已經考上了,讓我去縣城體檢。我沒想到自己竟然考上了(幾天後我知道,我們學校有4個班,共5人被通知參加體檢,我幸運地忝列其中)。我的腦子裡猛地嗡的一聲,我把兩輪車使勁往前一推,脫開手,飛奔回家。一路跑,一路流淚。

這種范進中舉式的癲狂,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年,我們鄉鎮要幾年才會出一箇中師、中專生。而每當有人考上,就會成為七鄉八里的大新聞。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校園單調得如同翻開在我面前的黑白照片。水泥地球場太高檔,不是一般學校能有的;通常的情況是,一塊土壩子的兩端栽上木頭做的籃球樁,要打比賽,老師們就用尼龍繩拉上線,再沿著線撒上石灰,那就是賽場了。比賽開始,大家就擠在球場邊痴看,以致幾十年過去了,學校那些球星的名字,如今念起來依舊如數家珍。球場旁邊的空地上常常會砌幾個乒乓球檯,水泥檯面,不看籃球不打籃球的,就在那裡打乒乓球。

那時,鄉下的中學沒有跑道,要跑步,老師就帶我們去馬路上。那時的馬路很安靜,半天不見一輛車跑,雖然石子鋪成的路仄仄不平,卻不像今天的馬路一樣總是煙塵四起。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我們也像今天的孩子一樣愛看電視。電視裡播《封神榜》和《雪山飛狐》,晚自習後,我們跑出校園,湊在學校附近居民家的窗子外面看。人太多,剛擠進去,就會被旁的人擠開了。儘管如此,兩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片尾曲和插曲基本上的同學都會唱。如今還清晰記得《封神榜》的片尾曲的旋律和歌詞:“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拋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

也會去看電影。縣城或鄉鎮上的電影院永遠擠得要死,每次去,那幾個熟面孔的票販子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喊著:“哪些要票?哪些要票?”票價一角,那時的我們雖然普遍都窮,但同學中總會夾幾個有錢的,拗不過的時候,他們會請客;就算不請,他們買了票,也會協助我們逃票。檢票口人山人海,他們舉著票往前擠,我們緊緊貼著他們,擠到檢票口時,四五個、七八個一起發力,有票的沒票的都洪水一樣湧進去了。檢票的人不能追進來,因為一追,便會豁口大開。

課自然是要上的,逃課的畢竟是少數。但課堂上比較自由,比如我,大多數時候是在看課外書,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為主,兼夾些瓊瑤岑凱倫什麼的。讀這些小說也有好處,比如訓練了語感。但壞處更直接,比如因為不聽課,初三年級時,我的理科怎麼也學不會,後來英語也學不好。試著去自學,但老是有障礙。記得初三年級初始,我的名次是班級第三,到下學期期中,便滑到第十八名去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雖然讀了很多言情小說,但愛情這種東西對我們來說卻是霧裡看花,很少有人身體力行。除非性格特別開朗的男女生,彼此才會說說話、寫封情書什麼的,絕不像今天的孩子這麼膽大,直接放縱。男女生之間基本是不交流的,當年坐我前排的一個女生,瘦瘦的,長髮,眼睛有點小但很好看。她偶爾會回頭,但我們並不說話。有一天她見我看瓊瑤的《夢的衣裳》,突然說:借我看一個?她看上去很自然,而我卻滿臉發燒。我把書遞給她,第二天她看完了便還給了我。我後來便有意識地看瓊瑤小說,而且有意讓她看到封面的書名。果然,她便常常向我借。她每開口一回,我便心跳一回。但她後來便沒上學了。她家就是街集鎮背後,有一回我放學回家的途中,看見她揹著一背籮煤炭從前面過來。我們沒有打招呼,她表情木然,似乎並不認識我。

那時候,偶爾也會玩點詩情畫意。比如抄普希金、汪國真的詩,摘一些纏綿悱惻的宋詞。我們的筆記本上常常貼著翁美玲黃日華等明星的古裝貼畫,空白的地方夾幾句詩文,既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心急……”,更有“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寫詩了,中考前的個把月,某個晚自習時候,我正在作業本上寫一首隱晦的詩,突然扭頭,發現數學老師站在旁邊朝我壞笑。於是勃然大怒,憤然離開了教室。於是每到他的課,我便故意把頭埋在課桌上不聽。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中考前,填志願。大家清一色填中師、中專,因為老師說,考上中師、中專,三年後就是國家幹部了,就可以領行政工資了。班上的同學,除了家住街上的,基本都生在窮家小戶,而能跳出農門,領一份固定的行政工資,對我們來說,那是最現實也最耀眼的人生理想。班主任陳老師教完我們,將升任高中班的班主任。他對我說:要是考不上中師,就來我這個班讀高中。我傻笑,沒有回答。因為在我生活的村莊,根本就沒有人讀過高中,而考大學,那更是天遙地遠的事情。

那時的我們雖然不關心學習,但偶爾來了興趣,也會拼命去學一陣,彷彿,那是另一種玩樂。臨考前一天跟同學在河邊玩,我才知道《政治》科目要考時事政治,共30分,內容都印在一張報紙上。我便從同學處借來報紙讀。那時記憶裡奇好,通讀幾遍,已然瞭然於心。考試的時候,都做對了。數天後中考成績出來,我僅高出錄取線2分。我想,要是沒有考前那天的河邊一遊,沒借到那份刊登了時事政治的報紙,我的人生將會怎樣?命運這東西,真是太神奇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猶記得接到體檢通知那一刻內心的瘋狂。那段時間,我和母親去扯海花草(一種長在沼澤裡的水草,晒乾後能賣幾角錢一斤,一天能掙兩三塊錢)。那天,我和哥哥用兩輪車推著海花草去七八公里遠的地方賣,突然看見班車在岔路口停下,我小學時的班主任王老師從車上下來,他告訴我,我已經考上了,讓我去縣城體檢。我沒想到自己竟然考上了(幾天後我知道,我們學校有4個班,共5人被通知參加體檢,我幸運地忝列其中)。我的腦子裡猛地嗡的一聲,我把兩輪車使勁往前一推,脫開手,飛奔回家。一路跑,一路流淚。

這種范進中舉式的癲狂,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年,我們鄉鎮要幾年才會出一箇中師、中專生。而每當有人考上,就會成為七鄉八里的大新聞。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我尚未長大,對未來只有一點模糊的認識。我只知道幾年後我將成為一名老師,擁有一份周邊父老鄉親們羨慕的工作,卻不會去想自己從此之後將紮根鄉村,守望自己一眼就能夠望到頭的人生。中師是在市裡讀的,班主任張老師竟然是我同鄉,那時他是我們鄉新中國以來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學畢業生。他對我的家庭有一點了解(那時我的三叔在我們縣當副縣長),有一天他問我:你來讀什麼中師,怎麼不讀高中?他認為,我讀高中,很有可能考一個不錯的大學。

我的內心隱隱作疼。張老師其實並不瞭解我們家的情況。在我們村莊,那時我們家是最窮的人家之一。我的三叔雖然是副縣長,但這並不能改變我們家的貧窮。那時我已經知道了一點外面世界的樣子,張老師的話讓我明白,有很多遠方矗立在我們前面,它就那麼遙遠著,我們始終無法抵達。

當年跟我一起讀初中的同學,他們絕大部分還是農民,有幾個畢業後代課,後來轉成了公辦教師,有幾個家庭條件好的讀了高中,差不多都考了大學,畢業後有的當老師,又的當醫生,有的當公務員,有的據說已經做到了縣委書記的位置。只不過初中畢業後大家就各奔東西,差不多都沒了來往。翻開發黃的影集,那些影像早已模糊在時間的長河裡。

"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翻開發黃的影集。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村中學校園,如同一幅幅黑白照片塵封在我的記憶裡。

那時,我們差不多不背書包,只把書夾在腋下;偶爾有背帆布書包的同學,把書包掛在脖子上,吊在胸前,一噠一噠的,像一件裝飾品。那時,我們幾乎沒有輔導書,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因此,就算脖子上掛一個書包,那書包也閒得像我們無所事事的少年時代。

那時,我們跟現在的大多是孩子一樣,就那麼渾渾噩噩地讀書。班上若有幾個愛學習的,大家便說他們“鑽得很”,在那時的我們看來,“鑽”這個字就是貶義詞,它從我們口中說出來,有著濃濃的嘲諷意味。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校園單調得如同翻開在我面前的黑白照片。水泥地球場太高檔,不是一般學校能有的;通常的情況是,一塊土壩子的兩端栽上木頭做的籃球樁,要打比賽,老師們就用尼龍繩拉上線,再沿著線撒上石灰,那就是賽場了。比賽開始,大家就擠在球場邊痴看,以致幾十年過去了,學校那些球星的名字,如今念起來依舊如數家珍。球場旁邊的空地上常常會砌幾個乒乓球檯,水泥檯面,不看籃球不打籃球的,就在那裡打乒乓球。

那時,鄉下的中學沒有跑道,要跑步,老師就帶我們去馬路上。那時的馬路很安靜,半天不見一輛車跑,雖然石子鋪成的路仄仄不平,卻不像今天的馬路一樣總是煙塵四起。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我們也像今天的孩子一樣愛看電視。電視裡播《封神榜》和《雪山飛狐》,晚自習後,我們跑出校園,湊在學校附近居民家的窗子外面看。人太多,剛擠進去,就會被旁的人擠開了。儘管如此,兩部電視劇的片頭曲、片尾曲和插曲基本上的同學都會唱。如今還清晰記得《封神榜》的片尾曲的旋律和歌詞:“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功名利祿全拋下。讓百世傳頌神的逍遙……”

也會去看電影。縣城或鄉鎮上的電影院永遠擠得要死,每次去,那幾個熟面孔的票販子總是把手舉得高高的,喊著:“哪些要票?哪些要票?”票價一角,那時的我們雖然普遍都窮,但同學中總會夾幾個有錢的,拗不過的時候,他們會請客;就算不請,他們買了票,也會協助我們逃票。檢票口人山人海,他們舉著票往前擠,我們緊緊貼著他們,擠到檢票口時,四五個、七八個一起發力,有票的沒票的都洪水一樣湧進去了。檢票的人不能追進來,因為一追,便會豁口大開。

課自然是要上的,逃課的畢竟是少數。但課堂上比較自由,比如我,大多數時候是在看課外書,以古龍金庸梁羽生為主,兼夾些瓊瑤岑凱倫什麼的。讀這些小說也有好處,比如訓練了語感。但壞處更直接,比如因為不聽課,初三年級時,我的理科怎麼也學不會,後來英語也學不好。試著去自學,但老是有障礙。記得初三年級初始,我的名次是班級第三,到下學期期中,便滑到第十八名去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雖然讀了很多言情小說,但愛情這種東西對我們來說卻是霧裡看花,很少有人身體力行。除非性格特別開朗的男女生,彼此才會說說話、寫封情書什麼的,絕不像今天的孩子這麼膽大,直接放縱。男女生之間基本是不交流的,當年坐我前排的一個女生,瘦瘦的,長髮,眼睛有點小但很好看。她偶爾會回頭,但我們並不說話。有一天她見我看瓊瑤的《夢的衣裳》,突然說:借我看一個?她看上去很自然,而我卻滿臉發燒。我把書遞給她,第二天她看完了便還給了我。我後來便有意識地看瓊瑤小說,而且有意讓她看到封面的書名。果然,她便常常向我借。她每開口一回,我便心跳一回。但她後來便沒上學了。她家就是街集鎮背後,有一回我放學回家的途中,看見她揹著一背籮煤炭從前面過來。我們沒有打招呼,她表情木然,似乎並不認識我。

那時候,偶爾也會玩點詩情畫意。比如抄普希金、汪國真的詩,摘一些纏綿悱惻的宋詞。我們的筆記本上常常貼著翁美玲黃日華等明星的古裝貼畫,空白的地方夾幾句詩文,既有“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也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心急……”,更有“人的一生該怎樣度過?……”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寫詩了,中考前的個把月,某個晚自習時候,我正在作業本上寫一首隱晦的詩,突然扭頭,發現數學老師站在旁邊朝我壞笑。於是勃然大怒,憤然離開了教室。於是每到他的課,我便故意把頭埋在課桌上不聽。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中考前,填志願。大家清一色填中師、中專,因為老師說,考上中師、中專,三年後就是國家幹部了,就可以領行政工資了。班上的同學,除了家住街上的,基本都生在窮家小戶,而能跳出農門,領一份固定的行政工資,對我們來說,那是最現實也最耀眼的人生理想。班主任陳老師教完我們,將升任高中班的班主任。他對我說:要是考不上中師,就來我這個班讀高中。我傻笑,沒有回答。因為在我生活的村莊,根本就沒有人讀過高中,而考大學,那更是天遙地遠的事情。

那時的我們雖然不關心學習,但偶爾來了興趣,也會拼命去學一陣,彷彿,那是另一種玩樂。臨考前一天跟同學在河邊玩,我才知道《政治》科目要考時事政治,共30分,內容都印在一張報紙上。我便從同學處借來報紙讀。那時記憶裡奇好,通讀幾遍,已然瞭然於心。考試的時候,都做對了。數天後中考成績出來,我僅高出錄取線2分。我想,要是沒有考前那天的河邊一遊,沒借到那份刊登了時事政治的報紙,我的人生將會怎樣?命運這東西,真是太神奇了。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猶記得接到體檢通知那一刻內心的瘋狂。那段時間,我和母親去扯海花草(一種長在沼澤裡的水草,晒乾後能賣幾角錢一斤,一天能掙兩三塊錢)。那天,我和哥哥用兩輪車推著海花草去七八公里遠的地方賣,突然看見班車在岔路口停下,我小學時的班主任王老師從車上下來,他告訴我,我已經考上了,讓我去縣城體檢。我沒想到自己竟然考上了(幾天後我知道,我們學校有4個班,共5人被通知參加體檢,我幸運地忝列其中)。我的腦子裡猛地嗡的一聲,我把兩輪車使勁往前一推,脫開手,飛奔回家。一路跑,一路流淚。

這種范進中舉式的癲狂,也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年,我們鄉鎮要幾年才會出一箇中師、中專生。而每當有人考上,就會成為七鄉八里的大新聞。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那時的我尚未長大,對未來只有一點模糊的認識。我只知道幾年後我將成為一名老師,擁有一份周邊父老鄉親們羨慕的工作,卻不會去想自己從此之後將紮根鄉村,守望自己一眼就能夠望到頭的人生。中師是在市裡讀的,班主任張老師竟然是我同鄉,那時他是我們鄉新中國以來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大學畢業生。他對我的家庭有一點了解(那時我的三叔在我們縣當副縣長),有一天他問我:你來讀什麼中師,怎麼不讀高中?他認為,我讀高中,很有可能考一個不錯的大學。

我的內心隱隱作疼。張老師其實並不瞭解我們家的情況。在我們村莊,那時我們家是最窮的人家之一。我的三叔雖然是副縣長,但這並不能改變我們家的貧窮。那時我已經知道了一點外面世界的樣子,張老師的話讓我明白,有很多遠方矗立在我們前面,它就那麼遙遠著,我們始終無法抵達。

當年跟我一起讀初中的同學,他們絕大部分還是農民,有幾個畢業後代課,後來轉成了公辦教師,有幾個家庭條件好的讀了高中,差不多都考了大學,畢業後有的當老師,又的當醫生,有的當公務員,有的據說已經做到了縣委書記的位置。只不過初中畢業後大家就各奔東西,差不多都沒了來往。翻開發黃的影集,那些影像早已模糊在時間的長河裡。

那年初中畢業,我考上一所叫中師的學校

敬請關注我的頭條號@致我們無處安放的中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