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春節家書 大學 我和夏天最來電 韓先生的小房子 2019-09-19
"
"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又要離開故鄉,去一個比較熟悉但沒有歸屬感的他鄉。關上離別的車門,談不上多麼難以割捨,因為心裡明白還會回來。但不妙的感覺還是有的,那是一種不矯情的失落與難安。

回想過去的二十年,我去過的他鄉是不多的,並且在他鄉日子的總和也不長。相反,在故鄉的日子幾乎佔據了我活過的全部。我不知道這該不該值得慶幸——畢竟在一個能讓自己產生歸宿感的地方生活很多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每一次遠行,除了客觀上的需要——比如去外地上大學、打工掙錢,有時候更是主觀慾望下的逃離——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難免會生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臆想。正常且合乎規律,人類社會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逃離、流動才能向前發展。

"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又要離開故鄉,去一個比較熟悉但沒有歸屬感的他鄉。關上離別的車門,談不上多麼難以割捨,因為心裡明白還會回來。但不妙的感覺還是有的,那是一種不矯情的失落與難安。

回想過去的二十年,我去過的他鄉是不多的,並且在他鄉日子的總和也不長。相反,在故鄉的日子幾乎佔據了我活過的全部。我不知道這該不該值得慶幸——畢竟在一個能讓自己產生歸宿感的地方生活很多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每一次遠行,除了客觀上的需要——比如去外地上大學、打工掙錢,有時候更是主觀慾望下的逃離——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難免會生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臆想。正常且合乎規律,人類社會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逃離、流動才能向前發展。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故鄉也常常是一個侷限,限制了更大的世界與未知。久而久之,記憶的慣性促使故鄉里的人們生成一種十分狹隘的世界觀。儘管故鄉里的人明白外面還有很大的世界,卻都是符號與代碼——“我知道這個地方,但我壓根兒沒去過”。看不見的星空下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學習、工作、生活。

考上大學那一年之前,我從未遠離過故鄉。一方面,經濟上的拮据使我不能遠行;另一方面,客觀上彷彿又沒有實際的遠行需要。直到考上大學,我帶著正常人的渴望與憧憬來到了另一座城市。這座城市距離故鄉雖然並不遠,但卻足夠新鮮,視覺上的衝擊使我的好奇心得到了大部分滿足。

"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又要離開故鄉,去一個比較熟悉但沒有歸屬感的他鄉。關上離別的車門,談不上多麼難以割捨,因為心裡明白還會回來。但不妙的感覺還是有的,那是一種不矯情的失落與難安。

回想過去的二十年,我去過的他鄉是不多的,並且在他鄉日子的總和也不長。相反,在故鄉的日子幾乎佔據了我活過的全部。我不知道這該不該值得慶幸——畢竟在一個能讓自己產生歸宿感的地方生活很多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每一次遠行,除了客觀上的需要——比如去外地上大學、打工掙錢,有時候更是主觀慾望下的逃離——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難免會生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臆想。正常且合乎規律,人類社會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逃離、流動才能向前發展。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故鄉也常常是一個侷限,限制了更大的世界與未知。久而久之,記憶的慣性促使故鄉里的人們生成一種十分狹隘的世界觀。儘管故鄉里的人明白外面還有很大的世界,卻都是符號與代碼——“我知道這個地方,但我壓根兒沒去過”。看不見的星空下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學習、工作、生活。

考上大學那一年之前,我從未遠離過故鄉。一方面,經濟上的拮据使我不能遠行;另一方面,客觀上彷彿又沒有實際的遠行需要。直到考上大學,我帶著正常人的渴望與憧憬來到了另一座城市。這座城市距離故鄉雖然並不遠,但卻足夠新鮮,視覺上的衝擊使我的好奇心得到了大部分滿足。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可我心裡明白,我是在故鄉長大的。人和花草樹木一樣有根,花草樹木的根簡單而直觀,適從於環境;人的根,紮在記憶和基因裡,是內在的、不隨環境變化的、抽象的。一年中在大學所在的那座城市待的時間很長,但始終使我無法根扎於此,只能算作“寄居”。

大學一年級的暑假,我沒有回到故鄉,直接從學校去了3000華里外的另一座城市。24個小時的火車,跨越六個省,我看盡了沿途的風景:高山、湖泊、隧道、相遇的列車、村莊…在火車上我經歷著白晝與黑夜、擁擠與嘈雜、悶熱與煩躁,也經歷著身體、靈魂與未知的相撞。

"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又要離開故鄉,去一個比較熟悉但沒有歸屬感的他鄉。關上離別的車門,談不上多麼難以割捨,因為心裡明白還會回來。但不妙的感覺還是有的,那是一種不矯情的失落與難安。

回想過去的二十年,我去過的他鄉是不多的,並且在他鄉日子的總和也不長。相反,在故鄉的日子幾乎佔據了我活過的全部。我不知道這該不該值得慶幸——畢竟在一個能讓自己產生歸宿感的地方生活很多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每一次遠行,除了客觀上的需要——比如去外地上大學、打工掙錢,有時候更是主觀慾望下的逃離——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難免會生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臆想。正常且合乎規律,人類社會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逃離、流動才能向前發展。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故鄉也常常是一個侷限,限制了更大的世界與未知。久而久之,記憶的慣性促使故鄉里的人們生成一種十分狹隘的世界觀。儘管故鄉里的人明白外面還有很大的世界,卻都是符號與代碼——“我知道這個地方,但我壓根兒沒去過”。看不見的星空下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學習、工作、生活。

考上大學那一年之前,我從未遠離過故鄉。一方面,經濟上的拮据使我不能遠行;另一方面,客觀上彷彿又沒有實際的遠行需要。直到考上大學,我帶著正常人的渴望與憧憬來到了另一座城市。這座城市距離故鄉雖然並不遠,但卻足夠新鮮,視覺上的衝擊使我的好奇心得到了大部分滿足。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可我心裡明白,我是在故鄉長大的。人和花草樹木一樣有根,花草樹木的根簡單而直觀,適從於環境;人的根,紮在記憶和基因裡,是內在的、不隨環境變化的、抽象的。一年中在大學所在的那座城市待的時間很長,但始終使我無法根扎於此,只能算作“寄居”。

大學一年級的暑假,我沒有回到故鄉,直接從學校去了3000華里外的另一座城市。24個小時的火車,跨越六個省,我看盡了沿途的風景:高山、湖泊、隧道、相遇的列車、村莊…在火車上我經歷著白晝與黑夜、擁擠與嘈雜、悶熱與煩躁,也經歷著身體、靈魂與未知的相撞。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列車駛向更大的世界與未知,我經歷了更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看見大海,第一次真正地工作掙來第一桶金,第一次真正地去了解這個社會,第一次明白生存的艱辛…我收穫很多,付出的代價抵了成長的學費。

20歲以後的未來,我可能會去更多的地方,更頻繁的遠行。但關於故鄉與遠行,我心裡明白:所謂的故鄉,根本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你曾經生活過、很熟悉的那個鄉鎮、村莊,還有那群操著家鄉話的人;所謂遠行,也不是浪費在交通線上的空間距離,而是選擇了遠方以後不得不面對與故鄉隔閡的這個事實。

"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又要離開故鄉,去一個比較熟悉但沒有歸屬感的他鄉。關上離別的車門,談不上多麼難以割捨,因為心裡明白還會回來。但不妙的感覺還是有的,那是一種不矯情的失落與難安。

回想過去的二十年,我去過的他鄉是不多的,並且在他鄉日子的總和也不長。相反,在故鄉的日子幾乎佔據了我活過的全部。我不知道這該不該值得慶幸——畢竟在一個能讓自己產生歸宿感的地方生活很多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而每一次遠行,除了客觀上的需要——比如去外地上大學、打工掙錢,有時候更是主觀慾望下的逃離——在一個地方待久了難免會生出“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臆想。正常且合乎規律,人類社會只有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逃離、流動才能向前發展。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故鄉也常常是一個侷限,限制了更大的世界與未知。久而久之,記憶的慣性促使故鄉里的人們生成一種十分狹隘的世界觀。儘管故鄉里的人明白外面還有很大的世界,卻都是符號與代碼——“我知道這個地方,但我壓根兒沒去過”。看不見的星空下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學習、工作、生活。

考上大學那一年之前,我從未遠離過故鄉。一方面,經濟上的拮据使我不能遠行;另一方面,客觀上彷彿又沒有實際的遠行需要。直到考上大學,我帶著正常人的渴望與憧憬來到了另一座城市。這座城市距離故鄉雖然並不遠,但卻足夠新鮮,視覺上的衝擊使我的好奇心得到了大部分滿足。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可我心裡明白,我是在故鄉長大的。人和花草樹木一樣有根,花草樹木的根簡單而直觀,適從於環境;人的根,紮在記憶和基因裡,是內在的、不隨環境變化的、抽象的。一年中在大學所在的那座城市待的時間很長,但始終使我無法根扎於此,只能算作“寄居”。

大學一年級的暑假,我沒有回到故鄉,直接從學校去了3000華里外的另一座城市。24個小時的火車,跨越六個省,我看盡了沿途的風景:高山、湖泊、隧道、相遇的列車、村莊…在火車上我經歷著白晝與黑夜、擁擠與嘈雜、悶熱與煩躁,也經歷著身體、靈魂與未知的相撞。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列車駛向更大的世界與未知,我經歷了更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看見大海,第一次真正地工作掙來第一桶金,第一次真正地去了解這個社會,第一次明白生存的艱辛…我收穫很多,付出的代價抵了成長的學費。

20歲以後的未來,我可能會去更多的地方,更頻繁的遠行。但關於故鄉與遠行,我心裡明白:所謂的故鄉,根本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你曾經生活過、很熟悉的那個鄉鎮、村莊,還有那群操著家鄉話的人;所謂遠行,也不是浪費在交通線上的空間距離,而是選擇了遠方以後不得不面對與故鄉隔閡的這個事實。

20歲那年,我開始有了鄉愁

正在讀文章的你,最早離開故鄉是什麼時候?歡迎留言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