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花臉及戲曲教育家:李可易

秦腔花臉及戲曲教育家:李可易

李可易(1906—1967)秦腔花臉演員,戲曲教育家。字崗柏,陝西興平人。易俗社第四期學生,初習旦角,後改花臉。勤奮好學,功底紮實,技藝全面,戲路寬廣,是一個文武兼備、神形俱佳的花臉演員。在三十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演出了一百多個劇目。塑造了徐延昭、荊軻、張飛、馬武、曹操等一系列舞臺藝術形象。

30年代,是李可易先生舞臺藝術鼎盛時期,在《山河破碎》中扮演的金兀朮,《西京平報》曾載文稱讚。在京演出時,《京報》刊登了他金兀朮的劇照和評論文章。民國23年春《西安日報》舉辦過一次秦腔生、旦、淨、醜、末“五魁”民意測驗,他獲得了“花臉大王”的稱號。

李可易先生扮演的荊軻,被觀眾譽為“活荊軻”。民國29年,應邀赴甘肅平涼演出,拿手戲《荊軻刺秦》、《鍘美案》、《打張儀》轟動了隴東。當地戲曲界和秦腔愛好者,贈送他一面“藝術超群”的錦旗。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曾為其錄製《滿床笏》、《敬德洗馬》唱片留世。

秦腔花臉及戲曲教育家:李可易

他不但是秦腔“花臉大王”而且擅演京劇。先後演過京劇《太平莊》《取長沙》《探陰山》《搜孤救孤》《連環套》等二十多出。民國26年,隨易俗社在北京演出時,京劇花臉名家郝壽臣先生看了他的表演後大加稱讚。30年代末,抗戰最困難時期,日軍炸平了劇場,演出無法維持,大多數學員為了維持生計紛紛離社搭江湖班社。李可易先生本可也一走了之,但他還是向高培支社長告假,高先生說,你是我社的高材生,放你走觀眾會罵我。但看目前形勢,我也不能拖累你。我社的規矩,離社學員一律不得返社,但對你可例外,一旦劇社有轉機,隨時歡迎你回來。

李可易先生在甘肅平涼等地搭班演出,進一步提高了技藝。後又應封至模先生之邀請,先後在陝西戲劇專修班和上林戲校任教。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高培支先生實現了承諾,請他再次入社。擔任該社學生班教練兼導演,培養了後來的一大批學員。李先生不光戲好,而且六場通透,十四期的學員均受其教益,尊其為師。李先生除了培養了易俗社第十四期、十五期大批學員以外,弟子中有兩位最突出的傳人。一個是易俗社架子花臉王仲華,一個是陝西戲曲專修班(後來到甘肅蘭州)的劉茂森。王仲華先生後面單獨介紹,劉茂森先生是文革後秦腔舞臺上碩果僅存的二花臉演員,架子和唱腔均屬一流,所演《五臺會兄》等劇馳名西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