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話到底有多燒腦?說話猶如猜謎語,看這些例子就知道

現在有些老北京文化已經瀕臨滅絕,甚至比大熊貓還瀕危,老北京文化的傳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老北京話到底有多燒腦?說話猶如猜謎語,看這些例子就知道

京師警察廳也負責消防

世居北京四百年的趙振華老師(網名:一把駁克槍),研究北京文化多年,今後一段時間,趙老師將每週六晚上八點到九點,在“舊京圖說”讀者群中,分門別類地講述老北京文化。

今天,“舊京圖說”為您整理的是第二講“老北京語言的特點與傳承”之一。前幾集沒看到的朋友請在文末尋找鏈接。

主講人

主講人:趙振華,網名“一把駁克槍”。退休前從事企業管理工作40年,是地道的老北京人(在北京居住了十餘代、四百年)。受家庭薰陶,他從小喜歡北京文化,近30年來收集老北京照片一萬餘張、老北京歇後語近千句、老北京俗話近千句、老北京歌謠數百首。

歇後語是由前、後兩個半句合成的一句話。一般來講,前半句是對一種事物的現象或行為的簡單描述。它來推導或者引申出後半句話。

歇後語有一個特點:前半句話,一般來講是有出處或有說頭的。就像成語似的。成語就是有出處的。後半句話,沒有出處是比較直白的,一個結論性的東西。它還有一個特點是:如果你不瞭解前半句話的意思,就很難推導出後半句話。

我在我的朋友圈,已經發了接近四年了,每個禮拜發一期歇後語。老北京話說了前半句,讓人家猜後半句。他要不知道,猜一個禮拜也猜不出來。可是,對於知道前半句話內容的、而且理解前半句話內容的人,一般都知道後半句。要猜也是八九不離十。再有如果要是使用的時候,你說出前半句話,知道的人不用你說後半句話,就已經達到全都說出來的那個效果了。

“你倒好啊,鷂兒胡同”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不知道的人,你聽了都覺得莫名其妙。

比如說,張三遇上一件棘手的事,抓耳撓腮,正著急的夠嗆。李四和他比較熟,一看什麼事兒啊?“這事兒你倒好啊,鷂兒衚衕。”李四就說了這麼一句:“你倒好啊,鷂兒衚衕。”這‘鷂兒衚衕’就是這句歇後語的前半句。張三和李四比較熟,也知道這句歇後語。張三接著說:“我都快急死了,你就別在這噁心我了。”我想大家全都聽明白了。可是,你聽懂了嗎?

如果你不知道這句歇後語,你就跟沒聽見一樣,聽不懂。鷂兒衚衕怎麼回事啊?其實,在前門外,珠市口南邊路西有條衚衕,叫鷂兒衚衕。在民國時期,鷂兒衚衕是京師警察廳偵緝大隊和拘留所的所在地——鷂兒衚衕5號。這個偵緝大隊的“偵緝”,和真著急的“真急”諧音。所以李四說的意思就是你可真著急呀。李四沒有幫張三出主意,還說了這麼一句話來起鬨、逗他,所以張三就說“你就別噁心我了”。

“上駟院抹白礬——滿漾。

這是民國的。還有的歇後語從清朝就有,留有很清楚的清朝的痕跡,甚至歇後語的話裡就有滿語。

咱們群裡也有滿語專家李老師。我非常敬重的。這個歇後語李老師肯定能聽懂,“上駟院抹白礬——滿漾”。

怎麼個意思啊?上駟院是給清朝廷,管理皇家馬匹的機構。馬如果得了一種病——鼻溼。現在叫鼻疽,就是馬鼻子往出流膿流水、不幹。上駟院的大夫怎麼治這個病呢?他就把白礬燒乾、燒成面兒,抹到那馬鼻子裡,消炎、把幹。鼻溼的滿語發音,是滿漾。所以,就有了這句歇後語。實際上它和馬得這個病沒關係,是滿漾這兩個字的發音。如果你往容器裡倒酒、倒水溢出來了,就是滿漾、漾出來了。這句歇後語是明顯的滿語的一句歇後語。

“樹梢上掛藹杭——高眼

再比如“樹梢上掛藹杭——高眼。”樹梢上掛藹杭。藹杭是什麼?滿人騎馬射箭是高手。射箭的把子在滿語裡叫藹杭。射箭靶子中心的圓點叫眼。要是把靶子掛在樹梢上,那眼也在很高的位置。就是說樹梢上掛藹杭,眼就在樹梢上、高處,高眼。實際上這句歇後語是誇獎人有眼力。就像現在有個瓷器,讓專家給鑑定一下,您給掌掌眼,您眼光真高。這個就是由清朝流傳下來的歇後語。

“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

還有的歇後語比較特殊,正反兩用歇後語。這比較少。比如說: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就是哈德門外,就是崇文門外花市往東路北,原來有一座灶君廟。灶君廟門口擺了一對兒大鐵獅子是供灶王爺的。由於有這對兒鐵獅子,所以有了這句歇後語。這句歇後語為什麼特殊、兩用呢?

既可以形容兩人關係特別好、特別鐵。“這哥倆可是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意思是鐵哥們。

它還可以用於兩個人是死對頭、死掐、見面就吵。對於這樣的人,也可以說,“這倆人可是灶君廟的獅子——鐵對兒。”

這種歇後語是比較少、比較特殊的,可以一打兩用的。

我說的花市這個灶君廟,在解放之後,改成小學校了。改成小學校之後,小學生上學來、下學去,課間休息,沒事兒還爬到鐵獅子上騎著玩。那鐵獅子個頭大,孩子爬上爬下,後來沒有了。估計是58年大躍進的時候大鍊鋼鐵,把鐵獅子給熔化了。怪可惜的。現在獅子沒了,這句歇後語留傳下來了。

“宛平城的知縣”

還有一種歇後語。就是“宛平城的知縣”。為什麼要提這句歇後語?因為前半句是一句,後半句是兩個。或者說兩個歇後語,前半句是一樣的,前半句都是宛平城的知縣。後半句不一樣。一個是:“一年一換。”還一個是:“跪著的差事。”

一年一換,怎麼回事兒呢?當初明朝清朝的老北京城是歸大興縣和宛平縣兩個縣管。當初大興縣的縣衙門在現在的東城區大興衚衕。宛平縣的縣衙門在什剎海西邊的東官房。東官房、新官房、老官房、都指的是當初宛平縣縣城的官房。後來到民國了,才把宛平縣的縣城挪到盧溝橋。所以在清朝那就有這麼句話:“皇上坐在金鑾殿,左腳踩大興,右腳踩宛平。大興縣和宛平縣的分界線就是現在北京的中軸線。皇上每年春天要到先農壇去耕地。先農壇在這條中軸線的西邊,歸宛平縣管。準確的說,因為中國是農耕國家,皇上顯示和全國農民一樣,所以每年在仲春亥日(那時是用天干和地支來配成年月日時),也來到先農壇屈身種地。

天壇西壇牆的兩座門和先農壇東壇牆的兩座門是相互呼應的:天壇的圜丘壇門與先農壇東門相對應;天壇的祈谷壇門與先農壇的太歲門相對應。圖為先農壇太歲殿。

先農壇裡就有屬於皇上個人種的一畝三分地。現在經常說:“你管好你的一畝三分地得了。”就是因為皇上在先農壇有他的一畝三分地。

皇上在那裡要扶著犁、拿著鞭子、轟著牲口,象徵性的在春天耕地。中國幾千年不管哪個地主的地,都要給國家交農業稅。按規矩皇上也應該交農業稅,所以每年秋後,宛平縣的知縣就要上皇宮、朝廷找內務府收租子、農業稅。如果不收就是失職,對不起朝廷,失職論罪也要殺頭的。可是,你收皇上的稅是大不敬,也有殺頭的危險。實際上,他確實要收,也確實給他,但是你左也不成、右也不成,就得把你換了。

每年皇上、朝廷對想提拔的官員進行考察,就把他調到宛平縣來考察一年。考察一年,幹得好就提拔升官,因為你在宛平,你的所作所為,皇上都知道。幹得不好,不是像原來聽說的那麼有本事,也可能就降級使用或者平調出去。總的來說,每年都要調整一次,所以就留下這麼一句歇後語。

前些日子,廣播電臺請來一個所謂的專家來講歇後語。他說,因為宛平縣縣令離皇上太近,皇上的這事兒他知道太多,所以每年就換一個。我一聽這不太對,不知道不能胡說,尤其還在電臺去說,這真是很不應該。

這句歇後語還有一個後半句,叫“跪著的差使”。

皇上或者欽差大臣,下江南、微服私訪,如果走水路就是從通惠河奔通州;如果是陸路就是從彰儀門(廣安門)走盧溝橋,然後奔南去。

老北京話到底有多燒腦?說話猶如猜謎語,看這些例子就知道

彰義門(廣安門)。喜龍仁攝
老北京話到底有多燒腦?說話猶如猜謎語,看這些例子就知道

七七事變時,鎮守在溝橋的中國士兵。

這些人地位都高,宛平知縣要遠接近送,級別高的都得清水潑街、黃土墊道。出行的時候,宛平知縣得在城門候著,一直送出彰儀門,甚至要送到盧溝橋。迎接的時候,他得跪在地上迎接。要是皇上回來,他得在盧溝橋跪著迎接,一直送到彰儀門。

別的縣太爺一輩子也見不著皇上,他給誰跪呀?知府來了,其實也用不著跪,會被趕緊攙扶起來。可是宛平縣知縣老得跪,所以給編進了歇後語:“宛平城的知縣,跪著的差使。”

通過這幾個例子,可見歇後語中,包含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是非常值得研究、傳承的。

來源: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主講人:趙振華(一把駁克槍)

文字整理 : Margaret

編輯 : 黃加佳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