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與安徽,明代同屬南京。順治二年,改南京為江南省。順治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康熙六年,改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駐江寧;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治蘇州。此即江蘇省之由來。江蘇省所屬府州縣前後略有變化,最終統江寧、蘇州、常州、松江、鎮江、揚州、淮安、徐州8府,太倉、海、通州3直隸州,海門直隸廳。

江蘇進士人數,在清代首屈一指。這次統計過程中,發現繆晉、戴聯奎、陶文植三人進士中式時本籍不在江蘇而在順天府,故由江蘇剔出而歸入畿輔(原籍則計入江蘇);鳳陽府李式誤入江蘇,當歸入安徽(則安徽實應為1177人)。另發現駐防八旗3人誤析姓氏,順治六年華亭進士王鏗通籍後複姓何,亦予以重新歸併。故最終統計數為2947人。江蘇在他省中式的進士,本統計則未納入。

一、關於統計原則的補充說明

因為有網友質疑我的數據有遺漏,我在這裡對材料處理和統計原則作點補充說明。

清代進士總數26848人,也有作26847或26849人的。作26847人的,系未計入光緒三年進士黃裳華;作26849人的,則是加入了雍正二年欽賜進士張泰基。欽賜進士與正途進士情形有異,而且清代非此一人,納入統計導致體例不一,故我們予以剔除。

除常、恩科進士外,清代還有武科進士以及專為八旗子弟設立的翻譯進士,此外還有博學鴻詞科、特恩欽賜經學等。這些人物,我們均未納入統計。

造成"遺漏"幻覺的主要是籍貫歸屬上存在歧異,本號在《明清進士籍貫歸屬中的問題》一文中已經對此進行了討論。而所以造成這種歧異,則是地方誌、家譜等地方性文獻中記載的人物,和專門的進士題名文獻以及其他史料上的記載不一致。歸結為一點,就是考試時所用的籍貫(現籍)和考生原來的籍貫(原籍)不一致。地方文獻於此類記載傾向於求全,所以不論是否由本籍考試,凡能找到的本地人物均納入記載。按照這種方式,不同地區間的重複記載就不可避免,故綜合全國甚至一省、一府的進士題名,就會發現總數會超出實際人數許多。但很顯然,針對一個全國性的完整數據庫而言,則必須在這種重複中進行選擇。

我們在數據庫中儘量保留了這種籍貫記載上的差異,並且在更為規範的研究中也會把這種差異呈現出來。但網絡文字,太長影響閱讀,因而在此登出的文字中,這些差異都被忽略,因而給人一種疑似數據缺漏的感覺,其實不過是計入了其他地區而已。

比如,上文我們調整了繆晉、戴聯奎、陶文植三人的籍貫,就是考訂出三人進士中式本籍並不在江蘇。舉例來說,繆晉中式時所用的名字為王晉,《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作"王晉(複姓繆),改歸江蘇常州府江陰縣人",但乾隆四十年進士題名碑則作"王晉,順天大興縣人"。按《清高宗實錄》卷九八二載乾隆四十年五月庚申引見新進士,其中題名作王晉;而卷一〇五五乾隆四十三年四月己未翰林院庶吉士散館,題名則作繆晉。可見繆晉的改名和恢復原籍都是在庶吉士研習期間,其進士中式時籍貫為順天府大興。在我們的數據庫中,繆晉的籍貫就題作順天府大興人,原籍江蘇江陰。

應該說,對進士籍貫的處理我們是非常謹慎的。雖然肯定還有錯訛、筆誤或考訂不盡的地方,但我們所秉持的第一原則是向讀者提供準確的數據。我們全部的統計,都是以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數據庫作為依據的。

二、江蘇進士姓氏分佈概況

清代江蘇進士分佈於225個姓,外加駐防八旗15人。其中超過50人的姓氏有15個,又以王、張、吳、陳、徐居前五名。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一)王氏

江蘇王姓進士分佈於46個州縣,比較分散。46州縣中,又以太倉州13、華亭11、吳縣10、通州9、無錫8人等州縣居前列。我們選取前兩者進行介紹。

太倉王氏有三望,即琅琊、太原和黎陽王氏。三望中還有分支。明清時代,太倉王氏以源於太原王氏的王錫爵家族為最盛。王錫爵,明嘉靖四十一年進士,仕至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為張居正之後的第四任內閣首輔,萬曆二十二年致仕。其弟王鼎爵,隆慶二年進士,仕至河南提學道。王錫爵子王衡,萬曆二十九年進士,仕編修。王衡子王時敏,廕生,仕至太常寺少卿。王時敏有9子,清代太倉進士多數也就來自王時敏和他的兒子。如王揆、王掞為王時敏子,王原祁、王奕清、王昭被、王奕鴻、王遵庡皆為王時敏孫,王謩則為王時敏曾孫。此為王錫爵直系。還有一個王時憲,則為王遵庡從祖,王時憲之祖王承爵,則是王錫爵之弟。故太倉13進士中,至少有9人為王錫爵家族。

太倉另外4名進士,除王鳳池(榜姓黃)不詳家族外,王發祥、王吉武系父子。此一族應與王錫爵族同源。

太倉王氏與鎮洋王氏應系同源。鎮洋縣,雍正二年析太倉州置,隸太倉直隸州。其王姓進士5人,已知其中王宬、王文徵、王壽柟、王祖畬由王承爵傳承下來,王承爵則為王錫爵弟。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太倉還有一名進士王恪,則系由嘉定遷居,為嘉定王泰際(明崇禎進士)一族。王恪曾祖王繩爵,從姓名看,顯然與王錫爵家族也有關聯。

華亭王氏則主要來自王廣心一族,且與婁縣、金山王氏頗多交合。從總數上看,此三地王廣心家族所出進士比太倉還多。只是其世系有些混亂,分辨困難,此處將我們所知者列羅如下:

王廣心(華亭籍):子王九齡(婁縣籍)、王頊齡(華亭籍)、王鴻緒(婁縣籍。又名王度心,因過繼給從祖王廓為子,輩分變得與父平齊,故名度心,進士中式授職後改名鴻緒),孫王圖炳(華亭籍),曾孫王奕仁(婁縣籍)、王祖庚(婁縣籍)、王興吾(華亭籍),玄孫王嘉曾(金山籍)、王紹曾(金山籍)、王顯曾(華亭籍)。而王日藻(華亭籍)、王楨(日藻孫,華亭籍)、王錫奎(王楨曾孫,華亭籍)以及王又汧(華亭籍)、王時鴻(華亭籍)亦系王廣心族人。可見,華亭籍王姓進士11中,有10人均來自王廣心家族。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華亭另外一名王姓進士為王奭,榜名張王奭。《乾隆華亭縣誌》卷十康熙二十六年舉人題名作"王奭,原名聚星,順天中式"。《嘉慶松江府志》卷四七舉人題名作"張王奭(後張),本姓王。見進士。入河間籍,華亭人"。檢《乾隆河間縣誌》卷四、《乾隆河間府志》卷九進士、舉人俱不載,未詳究屬何族。

(二)張氏

張姓進士總數152人,分佈於40個州縣,10人以上者僅三縣,以丹徒17人遙遙領先,吳縣、長洲則均為10人。

丹徒張姓進士,主要來自兩支。一支是張九徵家族。張九徵遠祖原籍河南,元末遷居丹徒。張九徵則為順治四年進士,仕至河南按察司僉事。有子六人,其中張玉裁、張玉書、張仕可、張恕可均中進士,其情形與安徽桐城張氏家族頗為相似。

張玉書之子張逸少,康熙三十三年進士。張逸少玄孫張頡雲,嘉慶二十二年進士。張頡雲之子張錫庚,道光十六年進士。

此外,張恕可的後人張學華,則由廣東番禺籍在光緒十六年中進士。

丹徒另一支張姓,始祖張楷,宋南渡時遷居丹徒,傳二十代至張光裕,中康熙五十六年丁酉科舉人,仕至湖北興山知縣;張光祺,中雍正十一年進士,仕至廣東惠州府同知。張光裕子張潮普、侄張明謙,張潮普孫張振金、玄孫張恩壽,亦皆進士。

上兩支張姓共得13名進士。另外4名進士中,張炳銳曾祖九有、祖玉文,顯見與張九徵為同族。張鵬、張啟圖應系別一族。張鳴皋則未找到世系資料。

(三)吳氏

江蘇吳興進士分佈於36個州縣,以武進22、吳縣21人居先。以武進為例略述之。

武進吳氏進士也主要來源於幾個家族,其中吳南岱、吳來儀、吳來紱、吳誾、吳琪滋、吳珂鳴、吳鼎玫、吳琦起、吳祖留來自於吳嶔家族。吳嶔為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由丹陽籍中舉,仕至汀州通判。子五人,吳之鵬、吳之龍皆進士。前述諸人,有4人系吳之龍曾孫。

吳玉耑、吳龍應、吳祖修、吳孝銘則為一族。吳玉耑為康熙五十一年進士,仕至內閣中書。其子吳龍應,雍正二年進士,仕至山西布政使;孫吳祖修,雍正十一年進士,仕至湖北沔陽州知州,保舉知府。吳祖修孫吳頡鴻,由江蘇上元籍中式,因雍正二年析武進設陽湖縣,為陽湖籍。此外,吳馮栻(一作吳栻)則於吳玉耑為堂兄弟,康熙六十年進士,仕至左春坊左中允。其孫吳煥,乾隆四十三年由山東歷城籍中進士。又有吳宜燮,系吳祖修堂侄,陽湖籍,乾隆十九年進士;吳煒,陽湖籍,道光十三年由直隸清苑籍中進士。

吳守寀、吳震生則系吳中行家族所出,吳中行系明隆慶五年進士。吳本立、吳龍見則系吳宗達家族所出,吳宗達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為吳中行兄弟吳同行之子。

其餘數人不詳。但前述三族已經大體上瓜分了武進吳氏進士,家族優勢已經有了充分的體現。

(四)陳氏

陳氏108人,分佈於38個州縣,也比較分散。其中元和8,江寧和上元各7,儀徵、江陰各6人,此數縣人數居先。

元和8人中,我們僅找到5人的相關資料,其中陳鍾麟、陳本枝系一族,其餘不詳。

江寧7人中,我們找到6人的資料,其中陳維垣、陳維屏、陳作儀系一族,餘不詳。

上元7人中,我們找到4人的資料,族屬關係不詳。

江陰6人中,5人出於一族,即陳宏度及其後人陳榮紹、陳名珍、陳羲唐,而陳毓秀曾祖宏略,應與陳宏度為兄弟輩。

儀徵6人,陳嘉樹、陳韍、陳彝、陳鹹慶為一族,

同樣,家族在科舉成功上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五)徐氏

徐氏91人,分佈於31個州縣,人數最多的兩個縣是武進和崑山,均為11人。

武進徐姓進士,加上陽湖籍,一共13人。其中康熙五十一年進士徐依、乾隆三十一年進士徐鼎亨(徐依孫)為一族;順治四年進士徐可先、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徐人鳳(徐可先子)為一族;順治十二年進士徐元珙、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徐永宣(徐元珙子)為一族。其餘諸人族系不清晰。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崑山徐氏11人中,有9人來自徐應聘家族。應聘,明萬曆十一年進士,仕至太僕寺少卿,有弟應達、應時。徐與喬為徐應時曾孫;徐秉義、徐炯、徐時谷、徐樹庸、徐樹本、徐樹敏、徐樹屏、徐衡則系徐應聘後代。此外,徐秉義曾孫徐乾學、徐元文則由長洲籍中式。

崑山另二名徐姓進士是順治十八年進士徐斌,崑山籍,江南歙縣(今安徽歙縣)人,系移民或寄籍;康熙五十四年進士徐陶璋,明代嘉靖進士徐禎玄孫。此外,徐陶璋兄徐模則由長洲籍中康熙五十七年進士。

大家族壟斷進士資源的情形,在其他姓氏也一樣有所體現。比如武進、陽湖的楊姓進士,基本為崇禎十六年狀元楊廷鑑家族所壟斷。壟斷意味著對其他孤寒家族的擠壓,擠壓必然帶來上升流動的阻塞,因而引發其他的政治和社會問題。

三、江蘇進士姓氏分佈表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常州府1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常州府2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蘇州府1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蘇州府2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蘇州府3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揚州府1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揚州府2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江寧府1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江寧府2

江寧府2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江寧府3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松江府1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松江府2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鎮江府1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淮安府1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淮安府2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徐州府和三直隸州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太倉、通州、海州直隸州2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駐防八旗

清代江蘇進士的姓氏分佈

駐防八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