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

講述人:徐永來,原屬鑲紅旗漢軍,原住江東前斷山屯,1906年去江北海蘭泡給俄國人做過六年活。本口述記錄於一九六五年。

"

講述人:徐永來,原屬鑲紅旗漢軍,原住江東前斷山屯,1906年去江北海蘭泡給俄國人做過六年活。本口述記錄於一九六五年。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我今年(一九六五年)七十八歲,出生在原江東六十四屯東北部的前斷山屯。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我十二歲,對六十四屯的情況和“庚子跑反”已有些記憶。從我的家史說,我高祖徐朝祥從山東省萊州府跑外,到我這輩是八輩子了。我高祖哥倆一塊跑到關外寧古塔,入了鑲紅旗。在康熙二十二年隨白大將軍的八旗炮兵來到黑龍江舊璦琿一帶建城戍邊。大清朝和俄國打仗,我高祖隨軍曾到過阿林、雅克薩等地。後來就在江東舊璦琿鎮守。因為舊璦琿與江西兩岸隔一道江,春秋跑冰排的時候,往朝廷遞送公文不方便,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經朝廷同意將將軍衙門遷到江西,建立了新璦琿,也稱江西璦琿。我的高祖因榮立軍功,朝廷給了一個“亮白頂”的官。後來他就地成家,生了一子四孫。我高祖死在璦琿城。到了第三輩子,我們老徐家搬到江東六十四屯沿江的紅尼哈屯,紅尼哈屯也有我們的老墳。到了我爺爺執掌家業時,又搬到了前段山屯。前段山至今埋著我太爺、爺爺和我父親的屍骨。算起來,我們老徐家五輩人死在江東六十四屯。一輩人按三十年計算,到我是第八輩子,今年七十八歲,搬到江東居住該是二百三十幾年前的事了。

我記得,江東六十四屯土地肥、荒原多,是個旱澇保收的好地方。江東六十四屯從黑龍江邊起到裡邊的那條界壕,東西最寬的地方有百餘里,一般也有七、八十里不等,南北長約二百來裡。江東沿江三十來裡地有塊沼澤地,再往裡就是南北方向一道五、六十米高的山,人們叫七山。過了山往東去,是漫山漫崗的荒原,沒有盡頭。土地肥,連崗頂都是黑油沙土,黑土層有四、五尺深。那地種著保險,種啥得啥,產量比江西多三分之一,種的莊稼主要有小麥、燕麥、油麥、大麥、苞米、糜子、穀子、黑豆等,江東六十四屯打下來的糧食主要賣給俄國人,他們有多少要多少,因為他們有工廠,也有金礦,由於當時還沒通火車,水上運輸也不方便,所需要的糧食主要是靠江東六十四屯和璦琿城運送。

庚子年前,江東六十四屯有人說有四十八個大屯子的,也有人說是六十四屯的。說四十八屯是指戶數多的,一百來戶、六七十戶這樣的屯子。兩三戶、十來戶的小屯不算數。前段山屯是江東比較大的一個屯子。屯名的來歷是這樣的,有一條“轆轆把”小河將七山給斷開了,因此,稱“斷山屯”。河南有四五十戶,河北河東的住戶連到一起有百十來戶。我們家住在河西,有三、四十戶,河西岸統稱前段山屯。據我知道,在我們前段山前後方園三、二十里地之內的屯子有布丁屯、東二溝子屯、西二溝子屯、碾間房屯、都什溝屯、前東山屯、後東山屯、黃山屯、何家山屯、蔣家窩棚屯、王家橋屯、前呼尼哈屯、中呼尼哈屯、後呼尼哈屯。在屯北八里還有一個疙瘩豁洛,後來改名叫後段山屯。璦琿城(指江西新璦琿)對岸還有舊璦琿和擺渡房。這些屯子中,後段山有百十來戶,黃山屯有四、五十戶,王家橋只有兩戶,它是最小的村屯。

"

講述人:徐永來,原屬鑲紅旗漢軍,原住江東前斷山屯,1906年去江北海蘭泡給俄國人做過六年活。本口述記錄於一九六五年。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我今年(一九六五年)七十八歲,出生在原江東六十四屯東北部的前斷山屯。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我十二歲,對六十四屯的情況和“庚子跑反”已有些記憶。從我的家史說,我高祖徐朝祥從山東省萊州府跑外,到我這輩是八輩子了。我高祖哥倆一塊跑到關外寧古塔,入了鑲紅旗。在康熙二十二年隨白大將軍的八旗炮兵來到黑龍江舊璦琿一帶建城戍邊。大清朝和俄國打仗,我高祖隨軍曾到過阿林、雅克薩等地。後來就在江東舊璦琿鎮守。因為舊璦琿與江西兩岸隔一道江,春秋跑冰排的時候,往朝廷遞送公文不方便,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經朝廷同意將將軍衙門遷到江西,建立了新璦琿,也稱江西璦琿。我的高祖因榮立軍功,朝廷給了一個“亮白頂”的官。後來他就地成家,生了一子四孫。我高祖死在璦琿城。到了第三輩子,我們老徐家搬到江東六十四屯沿江的紅尼哈屯,紅尼哈屯也有我們的老墳。到了我爺爺執掌家業時,又搬到了前段山屯。前段山至今埋著我太爺、爺爺和我父親的屍骨。算起來,我們老徐家五輩人死在江東六十四屯。一輩人按三十年計算,到我是第八輩子,今年七十八歲,搬到江東居住該是二百三十幾年前的事了。

我記得,江東六十四屯土地肥、荒原多,是個旱澇保收的好地方。江東六十四屯從黑龍江邊起到裡邊的那條界壕,東西最寬的地方有百餘里,一般也有七、八十里不等,南北長約二百來裡。江東沿江三十來裡地有塊沼澤地,再往裡就是南北方向一道五、六十米高的山,人們叫七山。過了山往東去,是漫山漫崗的荒原,沒有盡頭。土地肥,連崗頂都是黑油沙土,黑土層有四、五尺深。那地種著保險,種啥得啥,產量比江西多三分之一,種的莊稼主要有小麥、燕麥、油麥、大麥、苞米、糜子、穀子、黑豆等,江東六十四屯打下來的糧食主要賣給俄國人,他們有多少要多少,因為他們有工廠,也有金礦,由於當時還沒通火車,水上運輸也不方便,所需要的糧食主要是靠江東六十四屯和璦琿城運送。

庚子年前,江東六十四屯有人說有四十八個大屯子的,也有人說是六十四屯的。說四十八屯是指戶數多的,一百來戶、六七十戶這樣的屯子。兩三戶、十來戶的小屯不算數。前段山屯是江東比較大的一個屯子。屯名的來歷是這樣的,有一條“轆轆把”小河將七山給斷開了,因此,稱“斷山屯”。河南有四五十戶,河北河東的住戶連到一起有百十來戶。我們家住在河西,有三、四十戶,河西岸統稱前段山屯。據我知道,在我們前段山前後方園三、二十里地之內的屯子有布丁屯、東二溝子屯、西二溝子屯、碾間房屯、都什溝屯、前東山屯、後東山屯、黃山屯、何家山屯、蔣家窩棚屯、王家橋屯、前呼尼哈屯、中呼尼哈屯、後呼尼哈屯。在屯北八里還有一個疙瘩豁洛,後來改名叫後段山屯。璦琿城(指江西新璦琿)對岸還有舊璦琿和擺渡房。這些屯子中,後段山有百十來戶,黃山屯有四、五十戶,王家橋只有兩戶,它是最小的村屯。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當時江東六十四屯歸江西璦琿城副都統衙門管理,屯子裡沒有駐兵。每個屯子不管大小都有一個屯長,大小事情都找屯長解決。一九〇〇年(庚子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我的伯父徐成海就是河西段山屯的一個屯長。清朝時候,在旗的十七歲至四十歲的人都是兵,官傢什麼時候有事,就召集到衙門,或是當兵,或是當差,沒事在家種地。有事沒事每年春秋兩季,即二八月都要召集適齡人到衙門操練四十天,吃官家的,不發軍服軍餉。有錢的就花錢運動當官的,不去操練。那個時候,官是世襲的,差不多每人都貪汙,當官的不怕革職,革掉了也領餉,也能生活。我太爺,爺爺都到璦琿衙門操練過,我父親沒去過,他每次召集不是請病假,就是花幾個錢。

"

講述人:徐永來,原屬鑲紅旗漢軍,原住江東前斷山屯,1906年去江北海蘭泡給俄國人做過六年活。本口述記錄於一九六五年。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我今年(一九六五年)七十八歲,出生在原江東六十四屯東北部的前斷山屯。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我十二歲,對六十四屯的情況和“庚子跑反”已有些記憶。從我的家史說,我高祖徐朝祥從山東省萊州府跑外,到我這輩是八輩子了。我高祖哥倆一塊跑到關外寧古塔,入了鑲紅旗。在康熙二十二年隨白大將軍的八旗炮兵來到黑龍江舊璦琿一帶建城戍邊。大清朝和俄國打仗,我高祖隨軍曾到過阿林、雅克薩等地。後來就在江東舊璦琿鎮守。因為舊璦琿與江西兩岸隔一道江,春秋跑冰排的時候,往朝廷遞送公文不方便,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經朝廷同意將將軍衙門遷到江西,建立了新璦琿,也稱江西璦琿。我的高祖因榮立軍功,朝廷給了一個“亮白頂”的官。後來他就地成家,生了一子四孫。我高祖死在璦琿城。到了第三輩子,我們老徐家搬到江東六十四屯沿江的紅尼哈屯,紅尼哈屯也有我們的老墳。到了我爺爺執掌家業時,又搬到了前段山屯。前段山至今埋著我太爺、爺爺和我父親的屍骨。算起來,我們老徐家五輩人死在江東六十四屯。一輩人按三十年計算,到我是第八輩子,今年七十八歲,搬到江東居住該是二百三十幾年前的事了。

我記得,江東六十四屯土地肥、荒原多,是個旱澇保收的好地方。江東六十四屯從黑龍江邊起到裡邊的那條界壕,東西最寬的地方有百餘里,一般也有七、八十里不等,南北長約二百來裡。江東沿江三十來裡地有塊沼澤地,再往裡就是南北方向一道五、六十米高的山,人們叫七山。過了山往東去,是漫山漫崗的荒原,沒有盡頭。土地肥,連崗頂都是黑油沙土,黑土層有四、五尺深。那地種著保險,種啥得啥,產量比江西多三分之一,種的莊稼主要有小麥、燕麥、油麥、大麥、苞米、糜子、穀子、黑豆等,江東六十四屯打下來的糧食主要賣給俄國人,他們有多少要多少,因為他們有工廠,也有金礦,由於當時還沒通火車,水上運輸也不方便,所需要的糧食主要是靠江東六十四屯和璦琿城運送。

庚子年前,江東六十四屯有人說有四十八個大屯子的,也有人說是六十四屯的。說四十八屯是指戶數多的,一百來戶、六七十戶這樣的屯子。兩三戶、十來戶的小屯不算數。前段山屯是江東比較大的一個屯子。屯名的來歷是這樣的,有一條“轆轆把”小河將七山給斷開了,因此,稱“斷山屯”。河南有四五十戶,河北河東的住戶連到一起有百十來戶。我們家住在河西,有三、四十戶,河西岸統稱前段山屯。據我知道,在我們前段山前後方園三、二十里地之內的屯子有布丁屯、東二溝子屯、西二溝子屯、碾間房屯、都什溝屯、前東山屯、後東山屯、黃山屯、何家山屯、蔣家窩棚屯、王家橋屯、前呼尼哈屯、中呼尼哈屯、後呼尼哈屯。在屯北八里還有一個疙瘩豁洛,後來改名叫後段山屯。璦琿城(指江西新璦琿)對岸還有舊璦琿和擺渡房。這些屯子中,後段山有百十來戶,黃山屯有四、五十戶,王家橋只有兩戶,它是最小的村屯。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當時江東六十四屯歸江西璦琿城副都統衙門管理,屯子裡沒有駐兵。每個屯子不管大小都有一個屯長,大小事情都找屯長解決。一九〇〇年(庚子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我的伯父徐成海就是河西段山屯的一個屯長。清朝時候,在旗的十七歲至四十歲的人都是兵,官傢什麼時候有事,就召集到衙門,或是當兵,或是當差,沒事在家種地。有事沒事每年春秋兩季,即二八月都要召集適齡人到衙門操練四十天,吃官家的,不發軍服軍餉。有錢的就花錢運動當官的,不去操練。那個時候,官是世襲的,差不多每人都貪汙,當官的不怕革職,革掉了也領餉,也能生活。我太爺,爺爺都到璦琿衙門操練過,我父親沒去過,他每次召集不是請病假,就是花幾個錢。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那時候,在旗的人在當地有地位,可以安家立業,可以隨便開荒,旗人種地不納糧,賣糧不納稅。但是男人平時外出,不準超出百里,到百里以外得向屯長請假,不請假,出百里為逃。不在旗的人,在當地不能安家立業,不準隨便開地,只能給旗人當“勞金”,掙錢維持生活,最好的“勞金”每年能掙五十兩銀子。不在旗的人,來去自由,不受限制。這些人當兵吃餉,是僱傭軍。不在旗的人呆的時間長了,也可以向屯長提出入旗,最後由璦琿衙門批准。江東六十四屯凡是安家立業的住戶都是旗人。旗人裡有滿族,也有漢族和達斡爾族。當時六十四屯的人口,在旗的和不在旗吃“勞金”的能各佔一半。

那時候,江東六十四屯挺太平。我記得在我八、九歲時前段山屯去過一次“鬍子”,把屯裡一個山西人開的小鋪給搶了,搶完就往海蘭泡方向跑了。當時,屯子裡也有圍槍(即獵槍),馬也多,人心也齊,不一會兒,出去了幾十匹馬,到底把“鬍子”攆上了,打死了一個,跑了三個。

聽老人講,海蘭泡的俄國人來借江東六十四屯的地方,從前後段山中間往界壕外面的俄屯,架設一條有線電報線路。咱們衙門沒同意,給卡住了。俄國人派兵把我們好幾個人抓到了海蘭泡,後來又放了,這條電報線路修建起來了,我看到過這條線路,是兩道鐵線的線路。

江東六十四屯住戶,絕大多數是種莊稼的農戶,差不多所有的農戶家裡都外僱“夥計”。最大的戶種一千多垧地,最少的也種百餘垧,不僱“夥計”的是少數,最次也有四、五匹馬,種一、二十垧地

我們老徐家是河西段山屯比較大的糧戶,種七、八百晌地,外僱三、四十個“夥計”,有二百多匹(頭)牛馬、十幾輛大車。我記得我們家在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以前就用馬拉“洋犁”開地,割地用的是馬拉收割機,打場用馬拉的“馬神箱子”(當地把俄式脫穀機叫做“馬神箱子”)。可以說,那時候,江東六十四屯的生產工具不比咱土改前落後,土地自然就開的多羅。

江東六十四屯的人,絕大多數是種地的農戶,也有經商的,不過多是些賣油鹽醬醋的雜貨鋪。象這樣的小鋪差不多每個屯子都有,有的還有個字號,那時各家沒錢,小鋪可以賒賬,等打下糧食,或者還錢,或者交糧。屯子裡還有鐵匠爐,主要是掛馬掌和打一些農具。此外,各屯子裡都有木匠鋪,做個花軲轆車、做個壽材不用到外邊請人。比較大一點的屯子還有小藥鋪,兩三個人,還有一個坐堂先生。小病在屯子裡都能治,大病得過江,到璦琿城找先生看。那時候,也有請“薩滿”跳神的。

江東六十四屯的一般屯子都有“學房”,不叫學堂,學房由屯長來操辦,教書的先生是從外地聘請的,先生的薪俸和學房的一切費用都是由學生家裡分擔。小孩上學主要是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什麼的,長大了能認識個眼目前的字就行了。所以,自古以來,璦琿多武將,沒有做文官的,有個勾慶堂,學問不淺,那也主要是跟俄國人學的俄文。

江東六十四屯那時候可富了,地多、土好,吃“勞金”的人也多,旱澇保收。那時候吃的沒問題,自己種糧食,自己有小磨,願意吃“洋麵”,可以到海蘭泡去買。差不多家家戶戶有存糧,窮的也不缺糧吃,缺糧的到哪家裝幾口袋,誰也不在乎。人們穿的是粗布,也穿“洋布”。粗布到璦琿城去買,“洋布”到海蘭泡去買。江東六十四屯那地方,沒有吃豆油的,和璦琿城一樣,都吃蘇子油、麻油和豬油。蘇子、麻是白己家種的,豬是自己家養的,說宰就宰。總之,江東六十四屯的人們吃、穿、用主要是靠自產自銷,買賣不多,想用點內地貨或“洋貨”,也主要是靠糧食換。

"

講述人:徐永來,原屬鑲紅旗漢軍,原住江東前斷山屯,1906年去江北海蘭泡給俄國人做過六年活。本口述記錄於一九六五年。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我今年(一九六五年)七十八歲,出生在原江東六十四屯東北部的前斷山屯。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我十二歲,對六十四屯的情況和“庚子跑反”已有些記憶。從我的家史說,我高祖徐朝祥從山東省萊州府跑外,到我這輩是八輩子了。我高祖哥倆一塊跑到關外寧古塔,入了鑲紅旗。在康熙二十二年隨白大將軍的八旗炮兵來到黑龍江舊璦琿一帶建城戍邊。大清朝和俄國打仗,我高祖隨軍曾到過阿林、雅克薩等地。後來就在江東舊璦琿鎮守。因為舊璦琿與江西兩岸隔一道江,春秋跑冰排的時候,往朝廷遞送公文不方便,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經朝廷同意將將軍衙門遷到江西,建立了新璦琿,也稱江西璦琿。我的高祖因榮立軍功,朝廷給了一個“亮白頂”的官。後來他就地成家,生了一子四孫。我高祖死在璦琿城。到了第三輩子,我們老徐家搬到江東六十四屯沿江的紅尼哈屯,紅尼哈屯也有我們的老墳。到了我爺爺執掌家業時,又搬到了前段山屯。前段山至今埋著我太爺、爺爺和我父親的屍骨。算起來,我們老徐家五輩人死在江東六十四屯。一輩人按三十年計算,到我是第八輩子,今年七十八歲,搬到江東居住該是二百三十幾年前的事了。

我記得,江東六十四屯土地肥、荒原多,是個旱澇保收的好地方。江東六十四屯從黑龍江邊起到裡邊的那條界壕,東西最寬的地方有百餘里,一般也有七、八十里不等,南北長約二百來裡。江東沿江三十來裡地有塊沼澤地,再往裡就是南北方向一道五、六十米高的山,人們叫七山。過了山往東去,是漫山漫崗的荒原,沒有盡頭。土地肥,連崗頂都是黑油沙土,黑土層有四、五尺深。那地種著保險,種啥得啥,產量比江西多三分之一,種的莊稼主要有小麥、燕麥、油麥、大麥、苞米、糜子、穀子、黑豆等,江東六十四屯打下來的糧食主要賣給俄國人,他們有多少要多少,因為他們有工廠,也有金礦,由於當時還沒通火車,水上運輸也不方便,所需要的糧食主要是靠江東六十四屯和璦琿城運送。

庚子年前,江東六十四屯有人說有四十八個大屯子的,也有人說是六十四屯的。說四十八屯是指戶數多的,一百來戶、六七十戶這樣的屯子。兩三戶、十來戶的小屯不算數。前段山屯是江東比較大的一個屯子。屯名的來歷是這樣的,有一條“轆轆把”小河將七山給斷開了,因此,稱“斷山屯”。河南有四五十戶,河北河東的住戶連到一起有百十來戶。我們家住在河西,有三、四十戶,河西岸統稱前段山屯。據我知道,在我們前段山前後方園三、二十里地之內的屯子有布丁屯、東二溝子屯、西二溝子屯、碾間房屯、都什溝屯、前東山屯、後東山屯、黃山屯、何家山屯、蔣家窩棚屯、王家橋屯、前呼尼哈屯、中呼尼哈屯、後呼尼哈屯。在屯北八里還有一個疙瘩豁洛,後來改名叫後段山屯。璦琿城(指江西新璦琿)對岸還有舊璦琿和擺渡房。這些屯子中,後段山有百十來戶,黃山屯有四、五十戶,王家橋只有兩戶,它是最小的村屯。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當時江東六十四屯歸江西璦琿城副都統衙門管理,屯子裡沒有駐兵。每個屯子不管大小都有一個屯長,大小事情都找屯長解決。一九〇〇年(庚子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我的伯父徐成海就是河西段山屯的一個屯長。清朝時候,在旗的十七歲至四十歲的人都是兵,官傢什麼時候有事,就召集到衙門,或是當兵,或是當差,沒事在家種地。有事沒事每年春秋兩季,即二八月都要召集適齡人到衙門操練四十天,吃官家的,不發軍服軍餉。有錢的就花錢運動當官的,不去操練。那個時候,官是世襲的,差不多每人都貪汙,當官的不怕革職,革掉了也領餉,也能生活。我太爺,爺爺都到璦琿衙門操練過,我父親沒去過,他每次召集不是請病假,就是花幾個錢。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那時候,在旗的人在當地有地位,可以安家立業,可以隨便開荒,旗人種地不納糧,賣糧不納稅。但是男人平時外出,不準超出百里,到百里以外得向屯長請假,不請假,出百里為逃。不在旗的人,在當地不能安家立業,不準隨便開地,只能給旗人當“勞金”,掙錢維持生活,最好的“勞金”每年能掙五十兩銀子。不在旗的人,來去自由,不受限制。這些人當兵吃餉,是僱傭軍。不在旗的人呆的時間長了,也可以向屯長提出入旗,最後由璦琿衙門批准。江東六十四屯凡是安家立業的住戶都是旗人。旗人裡有滿族,也有漢族和達斡爾族。當時六十四屯的人口,在旗的和不在旗吃“勞金”的能各佔一半。

那時候,江東六十四屯挺太平。我記得在我八、九歲時前段山屯去過一次“鬍子”,把屯裡一個山西人開的小鋪給搶了,搶完就往海蘭泡方向跑了。當時,屯子裡也有圍槍(即獵槍),馬也多,人心也齊,不一會兒,出去了幾十匹馬,到底把“鬍子”攆上了,打死了一個,跑了三個。

聽老人講,海蘭泡的俄國人來借江東六十四屯的地方,從前後段山中間往界壕外面的俄屯,架設一條有線電報線路。咱們衙門沒同意,給卡住了。俄國人派兵把我們好幾個人抓到了海蘭泡,後來又放了,這條電報線路修建起來了,我看到過這條線路,是兩道鐵線的線路。

江東六十四屯住戶,絕大多數是種莊稼的農戶,差不多所有的農戶家裡都外僱“夥計”。最大的戶種一千多垧地,最少的也種百餘垧,不僱“夥計”的是少數,最次也有四、五匹馬,種一、二十垧地

我們老徐家是河西段山屯比較大的糧戶,種七、八百晌地,外僱三、四十個“夥計”,有二百多匹(頭)牛馬、十幾輛大車。我記得我們家在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以前就用馬拉“洋犁”開地,割地用的是馬拉收割機,打場用馬拉的“馬神箱子”(當地把俄式脫穀機叫做“馬神箱子”)。可以說,那時候,江東六十四屯的生產工具不比咱土改前落後,土地自然就開的多羅。

江東六十四屯的人,絕大多數是種地的農戶,也有經商的,不過多是些賣油鹽醬醋的雜貨鋪。象這樣的小鋪差不多每個屯子都有,有的還有個字號,那時各家沒錢,小鋪可以賒賬,等打下糧食,或者還錢,或者交糧。屯子裡還有鐵匠爐,主要是掛馬掌和打一些農具。此外,各屯子裡都有木匠鋪,做個花軲轆車、做個壽材不用到外邊請人。比較大一點的屯子還有小藥鋪,兩三個人,還有一個坐堂先生。小病在屯子裡都能治,大病得過江,到璦琿城找先生看。那時候,也有請“薩滿”跳神的。

江東六十四屯的一般屯子都有“學房”,不叫學堂,學房由屯長來操辦,教書的先生是從外地聘請的,先生的薪俸和學房的一切費用都是由學生家裡分擔。小孩上學主要是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什麼的,長大了能認識個眼目前的字就行了。所以,自古以來,璦琿多武將,沒有做文官的,有個勾慶堂,學問不淺,那也主要是跟俄國人學的俄文。

江東六十四屯那時候可富了,地多、土好,吃“勞金”的人也多,旱澇保收。那時候吃的沒問題,自己種糧食,自己有小磨,願意吃“洋麵”,可以到海蘭泡去買。差不多家家戶戶有存糧,窮的也不缺糧吃,缺糧的到哪家裝幾口袋,誰也不在乎。人們穿的是粗布,也穿“洋布”。粗布到璦琿城去買,“洋布”到海蘭泡去買。江東六十四屯那地方,沒有吃豆油的,和璦琿城一樣,都吃蘇子油、麻油和豬油。蘇子、麻是白己家種的,豬是自己家養的,說宰就宰。總之,江東六十四屯的人們吃、穿、用主要是靠自產自銷,買賣不多,想用點內地貨或“洋貨”,也主要是靠糧食換。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下面再說說庚子年鬧俄亂的事情。

庚子年,也就是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陰曆六月二十日,我正在學房唸書,家裡去人把我從學房裡拉出來,也沒容我分說,把我放在車上就跑了,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時屯子裡亂七八糟,套車的套車,趕馬的趕馬,什麼也顧不上了。一家子一家子的往屯外走,奔官道,上璦琿城。我們家共套了幾十輛大車,四、五十口子人,除了帶吃的帶糧食,什麼東西也沒帶。老人說:現在“老毛子”殺中國人,咱們暫時到外邊躲幾天,還回來。怎麼也沒想到,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了。

出我們段山屯往西南方向奔璦琿城,道上都是逃難的人。到了午後太陽偏西的時候,到了璦琿對岸的擺渡房。江岸上人都滿了,大小船都下江擺渡,那也不夠用,人們不得不把車馬重物扔到江岸上,船幫子壓得快沒過來了,會水的人跳到江裡,一手把著船幫子,一手扒水遊,不少人掉到江心大流裡,沖走了。我們家是坐小木船過江的,人多船少都搶著過江,沒辦法老人就把大車翻過來,三輛連在一起推下江,在後面拴了六匹馬流了過來。

"

講述人:徐永來,原屬鑲紅旗漢軍,原住江東前斷山屯,1906年去江北海蘭泡給俄國人做過六年活。本口述記錄於一九六五年。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我今年(一九六五年)七十八歲,出生在原江東六十四屯東北部的前斷山屯。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我十二歲,對六十四屯的情況和“庚子跑反”已有些記憶。從我的家史說,我高祖徐朝祥從山東省萊州府跑外,到我這輩是八輩子了。我高祖哥倆一塊跑到關外寧古塔,入了鑲紅旗。在康熙二十二年隨白大將軍的八旗炮兵來到黑龍江舊璦琿一帶建城戍邊。大清朝和俄國打仗,我高祖隨軍曾到過阿林、雅克薩等地。後來就在江東舊璦琿鎮守。因為舊璦琿與江西兩岸隔一道江,春秋跑冰排的時候,往朝廷遞送公文不方便,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經朝廷同意將將軍衙門遷到江西,建立了新璦琿,也稱江西璦琿。我的高祖因榮立軍功,朝廷給了一個“亮白頂”的官。後來他就地成家,生了一子四孫。我高祖死在璦琿城。到了第三輩子,我們老徐家搬到江東六十四屯沿江的紅尼哈屯,紅尼哈屯也有我們的老墳。到了我爺爺執掌家業時,又搬到了前段山屯。前段山至今埋著我太爺、爺爺和我父親的屍骨。算起來,我們老徐家五輩人死在江東六十四屯。一輩人按三十年計算,到我是第八輩子,今年七十八歲,搬到江東居住該是二百三十幾年前的事了。

我記得,江東六十四屯土地肥、荒原多,是個旱澇保收的好地方。江東六十四屯從黑龍江邊起到裡邊的那條界壕,東西最寬的地方有百餘里,一般也有七、八十里不等,南北長約二百來裡。江東沿江三十來裡地有塊沼澤地,再往裡就是南北方向一道五、六十米高的山,人們叫七山。過了山往東去,是漫山漫崗的荒原,沒有盡頭。土地肥,連崗頂都是黑油沙土,黑土層有四、五尺深。那地種著保險,種啥得啥,產量比江西多三分之一,種的莊稼主要有小麥、燕麥、油麥、大麥、苞米、糜子、穀子、黑豆等,江東六十四屯打下來的糧食主要賣給俄國人,他們有多少要多少,因為他們有工廠,也有金礦,由於當時還沒通火車,水上運輸也不方便,所需要的糧食主要是靠江東六十四屯和璦琿城運送。

庚子年前,江東六十四屯有人說有四十八個大屯子的,也有人說是六十四屯的。說四十八屯是指戶數多的,一百來戶、六七十戶這樣的屯子。兩三戶、十來戶的小屯不算數。前段山屯是江東比較大的一個屯子。屯名的來歷是這樣的,有一條“轆轆把”小河將七山給斷開了,因此,稱“斷山屯”。河南有四五十戶,河北河東的住戶連到一起有百十來戶。我們家住在河西,有三、四十戶,河西岸統稱前段山屯。據我知道,在我們前段山前後方園三、二十里地之內的屯子有布丁屯、東二溝子屯、西二溝子屯、碾間房屯、都什溝屯、前東山屯、後東山屯、黃山屯、何家山屯、蔣家窩棚屯、王家橋屯、前呼尼哈屯、中呼尼哈屯、後呼尼哈屯。在屯北八里還有一個疙瘩豁洛,後來改名叫後段山屯。璦琿城(指江西新璦琿)對岸還有舊璦琿和擺渡房。這些屯子中,後段山有百十來戶,黃山屯有四、五十戶,王家橋只有兩戶,它是最小的村屯。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當時江東六十四屯歸江西璦琿城副都統衙門管理,屯子裡沒有駐兵。每個屯子不管大小都有一個屯長,大小事情都找屯長解決。一九〇〇年(庚子年,也就是光緒二十六年)我的伯父徐成海就是河西段山屯的一個屯長。清朝時候,在旗的十七歲至四十歲的人都是兵,官傢什麼時候有事,就召集到衙門,或是當兵,或是當差,沒事在家種地。有事沒事每年春秋兩季,即二八月都要召集適齡人到衙門操練四十天,吃官家的,不發軍服軍餉。有錢的就花錢運動當官的,不去操練。那個時候,官是世襲的,差不多每人都貪汙,當官的不怕革職,革掉了也領餉,也能生活。我太爺,爺爺都到璦琿衙門操練過,我父親沒去過,他每次召集不是請病假,就是花幾個錢。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那時候,在旗的人在當地有地位,可以安家立業,可以隨便開荒,旗人種地不納糧,賣糧不納稅。但是男人平時外出,不準超出百里,到百里以外得向屯長請假,不請假,出百里為逃。不在旗的人,在當地不能安家立業,不準隨便開地,只能給旗人當“勞金”,掙錢維持生活,最好的“勞金”每年能掙五十兩銀子。不在旗的人,來去自由,不受限制。這些人當兵吃餉,是僱傭軍。不在旗的人呆的時間長了,也可以向屯長提出入旗,最後由璦琿衙門批准。江東六十四屯凡是安家立業的住戶都是旗人。旗人裡有滿族,也有漢族和達斡爾族。當時六十四屯的人口,在旗的和不在旗吃“勞金”的能各佔一半。

那時候,江東六十四屯挺太平。我記得在我八、九歲時前段山屯去過一次“鬍子”,把屯裡一個山西人開的小鋪給搶了,搶完就往海蘭泡方向跑了。當時,屯子裡也有圍槍(即獵槍),馬也多,人心也齊,不一會兒,出去了幾十匹馬,到底把“鬍子”攆上了,打死了一個,跑了三個。

聽老人講,海蘭泡的俄國人來借江東六十四屯的地方,從前後段山中間往界壕外面的俄屯,架設一條有線電報線路。咱們衙門沒同意,給卡住了。俄國人派兵把我們好幾個人抓到了海蘭泡,後來又放了,這條電報線路修建起來了,我看到過這條線路,是兩道鐵線的線路。

江東六十四屯住戶,絕大多數是種莊稼的農戶,差不多所有的農戶家裡都外僱“夥計”。最大的戶種一千多垧地,最少的也種百餘垧,不僱“夥計”的是少數,最次也有四、五匹馬,種一、二十垧地

我們老徐家是河西段山屯比較大的糧戶,種七、八百晌地,外僱三、四十個“夥計”,有二百多匹(頭)牛馬、十幾輛大車。我記得我們家在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以前就用馬拉“洋犁”開地,割地用的是馬拉收割機,打場用馬拉的“馬神箱子”(當地把俄式脫穀機叫做“馬神箱子”)。可以說,那時候,江東六十四屯的生產工具不比咱土改前落後,土地自然就開的多羅。

江東六十四屯的人,絕大多數是種地的農戶,也有經商的,不過多是些賣油鹽醬醋的雜貨鋪。象這樣的小鋪差不多每個屯子都有,有的還有個字號,那時各家沒錢,小鋪可以賒賬,等打下糧食,或者還錢,或者交糧。屯子裡還有鐵匠爐,主要是掛馬掌和打一些農具。此外,各屯子裡都有木匠鋪,做個花軲轆車、做個壽材不用到外邊請人。比較大一點的屯子還有小藥鋪,兩三個人,還有一個坐堂先生。小病在屯子裡都能治,大病得過江,到璦琿城找先生看。那時候,也有請“薩滿”跳神的。

江東六十四屯的一般屯子都有“學房”,不叫學堂,學房由屯長來操辦,教書的先生是從外地聘請的,先生的薪俸和學房的一切費用都是由學生家裡分擔。小孩上學主要是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什麼的,長大了能認識個眼目前的字就行了。所以,自古以來,璦琿多武將,沒有做文官的,有個勾慶堂,學問不淺,那也主要是跟俄國人學的俄文。

江東六十四屯那時候可富了,地多、土好,吃“勞金”的人也多,旱澇保收。那時候吃的沒問題,自己種糧食,自己有小磨,願意吃“洋麵”,可以到海蘭泡去買。差不多家家戶戶有存糧,窮的也不缺糧吃,缺糧的到哪家裝幾口袋,誰也不在乎。人們穿的是粗布,也穿“洋布”。粗布到璦琿城去買,“洋布”到海蘭泡去買。江東六十四屯那地方,沒有吃豆油的,和璦琿城一樣,都吃蘇子油、麻油和豬油。蘇子、麻是白己家種的,豬是自己家養的,說宰就宰。總之,江東六十四屯的人們吃、穿、用主要是靠自產自銷,買賣不多,想用點內地貨或“洋貨”,也主要是靠糧食換。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下面再說說庚子年鬧俄亂的事情。

庚子年,也就是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陰曆六月二十日,我正在學房唸書,家裡去人把我從學房裡拉出來,也沒容我分說,把我放在車上就跑了,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時屯子裡亂七八糟,套車的套車,趕馬的趕馬,什麼也顧不上了。一家子一家子的往屯外走,奔官道,上璦琿城。我們家共套了幾十輛大車,四、五十口子人,除了帶吃的帶糧食,什麼東西也沒帶。老人說:現在“老毛子”殺中國人,咱們暫時到外邊躲幾天,還回來。怎麼也沒想到,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了。

出我們段山屯往西南方向奔璦琿城,道上都是逃難的人。到了午後太陽偏西的時候,到了璦琿對岸的擺渡房。江岸上人都滿了,大小船都下江擺渡,那也不夠用,人們不得不把車馬重物扔到江岸上,船幫子壓得快沒過來了,會水的人跳到江裡,一手把著船幫子,一手扒水遊,不少人掉到江心大流裡,沖走了。我們家是坐小木船過江的,人多船少都搶著過江,沒辦法老人就把大車翻過來,三輛連在一起推下江,在後面拴了六匹馬流了過來。

江東六十四屯回憶:鑲紅旗老人徐永來口述

後來聽老人講,六月十八日俄兵的鐵甲兵艦在四道溝和咱們大清的兵開仗了。是因為一艘載軍火的船讓咱們截住了。說是卜奎壽將軍有電報,命令攔截載軍火和兵員的俄船,不許從璦琿城和江東六十四屯之間的江道上通過。結果俄國兵艦上的廓米薩爾(俄國邊界官)營救俄船,向咱們岸上開槍開炮,雙方就交上火了。結果俄兵死傷不少,俄官受了重傷,回海蘭泡不久也死了。這一來,俄國人就在海蘭泡圈人啊,凡是在海蘭泡做買賣的、賣工夫的,家在海蘭泡的和來回跑腳的,都給圈起來,推到大江裡去了。有多少人呢?實在數我說不清楚,聽老人講,有說七千的,有說五千的,最後活過來的也就百十來人。在江東的人還沒聽到搬家的消息,老毛子就開始殺中國人了。我們屯沒接到衙門的通知,是聽布丁屯跑出來的人路過我們屯說:俄國人過了黃河沿(指精奇里江)殺中國人來啦!快跑啊!就開始逃難的。

我們到了璦琿城,夥計們都各奔他鄉了。我們一家子就住在一個買賣家,過去我們家在這櫃上存了不少錢。可是,這家買賣人早都跑了,貨架上的東西來不及收拾,剩下的布匹、白麵有的是,就是沒有人。第二天,我到江邊看熱鬧,那時過江的人就不太多了,天快黑下來的時候,俄兵就趕到了江沿,把還沒來得及過的人卡住了,後來聽說是都給殺了。以後就沒看有人過來。

我們江東六十四屯的人,到璦琿並不是太平無事了,在璦琿城住了三、四天就又往下走。當時還有七匹馬,套三輛車。一出城就被逃兵給卸去兩匹,在途中又被逃兵卸去兩匹。走到齊齊哈爾,外出拉腳又被“鬍子”搶去兩匹,剩下最後一匹馬不久也丟了。這時候我們家裡是什麼也沒有了,人也都各找出路去了。我母親帶著我哥哥和我,要過飯。我哥哥給人家幹過零活,我在昂昂溪火車站燒過火。我十九歲那年,在江省實在混不下去,就回到了璦琿,住在上二公屯。

回到璦琿,卻回不到江東老家。生活沒出路,就過江到海蘭泡德國人開的洋行裡當夥計。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這個買賣被俄國人沒收了。以後我又住進了俄國人開的火磨。這時候我已經二十多歲了,一到星期天和大節日呆著沒事幹,我就總想段山西屯的老家,想小時候的日子。有好幾次,我和中國人還有俄國人成群結夥過“黃河”,到江東六十四屯看看。我看見過前清時挖的界壕還在,界壕寬不過一丈,深有五尺,都長滿了蒿草。我家住的段山屯,房子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堆堆的土丘子。沒見到一箇中國人。在江東六十四屯的土地上,俄國人遷進去不少,他們建的都是大屯,設備好。一個屯子有二百多戶,但屯子不多。在原來前段山屯西南五里左右建了一個名叫戈里布斯克屯,有二百多戶俄國人,另外還見過兩三個這樣的俄屯。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我們也修建火磨了。我回到了黑河,一直在火磨上幹,再也沒過去過。

(邦厚整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