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世人皆怨臺前的慈禧,實則背後另有隱情!

清朝 光緒 慈禧 許應騤 剛毅 國家人文歷史 2018-12-01

文|劉大勝

光緒皇帝作為一國之君,希望通過這次政治改革,在短時間內改變大清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制。從詔書的發佈到政策的實施,從新官的任用到舊臣的黜免,基本出於聖裁。

作為一代有志於改變大清命運的皇帝,我們不能懷疑他的發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家國一體,皇帝與王朝的命運關聯度最大。換一句話說,皇帝是王朝的象徵,芸芸眾生是跪拜在皇帝面前的臣民,帶領這些臣民和這個王朝走向繁榮富強是皇帝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大清衰落了,或者分裂了,甚至滅亡了,最有亡國之痛的是皇帝。光緒皇帝正是在這種思維指導下,才開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

光緒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世人皆怨臺前的慈禧,實則背後另有隱情!

光緒皇帝似乎沒有察覺暗潮洶湧,也沒有充分認知內部的反彈。翁同龢開缺回籍,威望不足的王文韶進入軍機處,榮祿平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同時,光緒皇帝沒有把德高望重、深獲兩宮信任的張之洞調入京師,與滿洲王大臣共同主導改革。或許年輕的光緒皇帝已經受夠了長者的規勸、諫言和教誨,極力擺脫這種老人政治,任用有朝氣的年輕人推動改革。但是,這種人員調整打破原有的政治格局,中央缺乏穩重的漢族大臣,滿漢矛盾凸顯。

整個變法過程中,政治領域的改革爭論大,成效小;經濟層面的改革有長遠影響,一時卻無法看出效果;軍事改革有連貫性,獲得大部分人的支持;文化領域的改革尤其是關於八股的爭論更為激烈,甚至拉開了新舊黨爭的序幕。

光緒戊戌變法為何失敗?世人皆怨臺前的慈禧,實則背後另有隱情!

光緒畫像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很多人認識到,中國的主要問題是人才缺乏,西學不盛,傳統的科舉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改弦更張。很多人希望通過設置經濟特科的方式,彌補科舉制度的不足。康、樑等人則是直接建議,下明詔廢除八股取士,培養新式人才。早朝討論時,遭到協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剛毅的堅決反對。剛毅認為,茲事體大,科舉行之上千年,不可一朝廢棄,應從長計議。這大大激怒了光緒皇帝,他厲聲斥責:“汝欲阻撓我耶。”剛毅連稱“不敢”,但退朝時仍不忘提醒,還是應該請示太后再做決策。當時,禮部尚書許應騤與剛毅一樣反對廢除八股取士。

不久,康有為代宋伯魯、楊深秀草擬一封彈劾守舊大臣許應騤的奏摺,指責許應騤作為教育主管,對新政心懷不滿,公開稱經濟特科無用,阻撓新政實施。許應騤一方面請剛毅疏通,一方面反守為攻,攻擊康有為心懷不軌,結黨營私,妖言惑眾,混淆視聽。光緒皇帝一看黨爭再起,只好把案子擱置,但對許應騤等人的不滿與日俱增。

隨後,康有為等人又上奏廢除八股取士。光緒皇帝全盤接受,宣佈:“廢八股、改科舉、興學堂,鄉會試改試策論,經濟歲舉亦不例外,併為一科,以免分歧,各省學政務必把生童歲科全部改試策論。”這種改革措施激起很多人不滿,尤其是常年讀四書五經的儒家士子。一時間物議洶洶,嚴厲批評康、樑甚至是光緒皇帝的改革措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