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1923年河南新鄭出土 王子嬰次之□爐

國家博物館珍藏有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簡單大方,狀似圓角長方形平底大盤,口沿外撇,腹部較淺,腹側兩寬邊有小鈕銜環,兩窄邊環上有3節提鏈,器底有泡形足一週23個,可能為鑄空圈足的殘跡。此器沒有繁縟華麗的紋飾,僅在腹部外側飾細線方格紋及乳釘紋,腹部內側則光素無紋飾。器有7字銘文,見於器壁內側:

王子嬰次之□爐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這件青銅器於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縣南街李家樓。當年此地大旱,士紳李銳在自家的菜園掘井時,偶然發現了後來震驚世界的新鄭大墓,墓葬應為春秋時期某一代鄭公之墓,其規模大、等級高,包括有青銅容器、樂器、車馬器、兵器、雜器等百餘件精美的青銅器,其中僅有“王子嬰次之□爐”帶有銘文,這為確定墓主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據。

但是這七個字的銘文卻引來持續幾十年的爭論,至今尚未停息。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爭論一:器物究竟為何用?

郭沫若曾在《新鄭古器之一二考察》一文中,率先提出這個字應該是“燎”字,用途就是燃炭以取暖所用。

這個說法,得到了大部分專家的認可,而且在江蘇邳州九女墩出土的殘方爐與之器型相似,可以作為佐證。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但在此之前,國學大師王國維於《王子嬰次盧跋》一文中提出,第六個字是“炒”字,炒爐是用以煎熬之爐,則為炊具。

然而,中國烹飪技術雖然源遠流長,但作為最常見的炒,在先秦時期並未發明,不可能突兀出現這種方法。

因此,王國維的說法也不可信。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種器皿的質地比較薄,也確實能夠承擔“煎炒”之用。

爭論之二:器主與墓主身份

根據銘文,器主應名為“嬰次”。王國維1924年率先在《王子嬰次盧跋》中提出:餘謂‘嬰次’即‘嬰齊’,乃楚令尹子重之遺器也……則‘嬰次’即‘嬰齊’無疑……故《春秋》書‘公子嬰齊’,自楚人言之,則為‘王子嬰齊’矣。

王國維認為“嬰次”為楚國令尹子重,即曾“問鼎中原”的楚莊王之弟,因鄢陵之役(公元前574年)敗退而遺此器於鄭地。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郭沫若認為此器為火盆,而鄢陵之戰發生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他不可能在大熱天隨軍帶個火盆。

況且敗軍丟棄之物,應該是晉軍的戰利品才對,不會落到同為楚軍盟軍的鄭人手中。

並定其為鄭子嬰齊之器,年代在公年前680年左右。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則指出鄭侯諸子皆稱公子,唯有楚曾稱王,應為楚器。

也有人從紋飾入手,認為此爐紋飾頗具吳器風範,嬰次可能為吳王之子。

河南新鄭一士紳,打井挖出青銅器,7字銘文引發90多年爭議

多年來的研究討論,目前王國維首倡為“楚令尹子重”之說得到普遍承認,但未必是鄢陵之役的遺物,也有可能是楚國為拉攏鄭國而饋送的禮物。

因此,關於這件青銅器的爭議,一直持續了九十多年,如果沒有新的佐證,很可能還會長期存在下去,這也許就是考古研究的獨特魅力吧!

您覺得,這會是個什麼字呢?

6月海選鑑寶上海站時間:2019年6月16日8:30-18:00地點:上海市黃浦區陸家浜路318號·中福保館箱保管庫1號電話:0371-86005500,553224006月海選鑑寶鄭州站時間:2019年6月23日8:30-18:00

地點:鄭州市紅旗路與經五路中原古玩城三樓大觀美術館

電話:0371-86005500,55322400




華豫之門線上鑑寶

同件藏品一次付費

線上線下兩次鑑定

線上鑑寶 免您辛勞

《華豫之門》所發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做出處理;傳播傳統文化,分享鑑藏知識,弘揚正能量,是我們的宗旨,我們崇尚分享。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華豫之門官方 公眾號ID:HNTVhuayuzhimen)。

覺得不錯,請點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