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知道清水河,是因為那裡出產的海紅果和用海紅果做成的果丹皮;後來,是因為那裡的小香米和野山茶;但真正到了清水河,喜歡上的,竟然是作為內蒙古和山西天然分界線的明長城。於是,從地理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瞭解到:清水河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的最南端,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整個地形由山、川、溝相間構成。因境內有清水河流過而得名,其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

最早知道清水河,是因為那裡出產的海紅果和用海紅果做成的果丹皮;後來,是因為那裡的小香米和野山茶;但真正到了清水河,喜歡上的,竟然是作為內蒙古和山西天然分界線的明長城。於是,從地理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瞭解到:清水河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的最南端,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整個地形由山、川、溝相間構成。因境內有清水河流過而得名,其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清水河訪古

明長城又叫邊牆,是明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擾掠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在清水河境內,綿延起伏的明長城,連同與之如影隨形的密集分佈的多個烽火臺,氣勢宏偉,橫亙東西,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證,明長城東起鴨綠江畔的遼寧虎山,西到祁連山東麓的甘肅嘉峪關,全長達8851.8公里。在內蒙古境內,明長城的總長度是712.6公里,其中,清水河獨佔150公里,目前這一段保存最好、最有歷史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就像是吃過酸飯喝過山茶後的回味,在清水河明長城沿線,很多地方,歷史行至於此,總會為後人留下一點值得記憶或懷念的東西。比如,立在北堡鄉口子上村村口的康熙四公主德政碑。來到這裡,不由得就會讓人想起當年擔負著政治使命、從皇都遠嫁塞外來和親、且暫住於此的固倫恪靖公主。她“恭儉柔順,不帶皇家之驕,嫻於禮教”的作風,對百姓的體恤和寬厚,讓世代清水河人民牢記心頭。雖然“海蚌公主”離開清水河到達歸化城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但清水河縣城關鎮一條以公主花園命名的小巷——花園巷,卻一直沿用至今。

"

最早知道清水河,是因為那裡出產的海紅果和用海紅果做成的果丹皮;後來,是因為那裡的小香米和野山茶;但真正到了清水河,喜歡上的,竟然是作為內蒙古和山西天然分界線的明長城。於是,從地理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瞭解到:清水河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呼和浩特市的最南端,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整個地形由山、川、溝相間構成。因境內有清水河流過而得名,其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

清水河訪古

明長城又叫邊牆,是明王朝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擾掠而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在清水河境內,綿延起伏的明長城,連同與之如影隨形的密集分佈的多個烽火臺,氣勢宏偉,橫亙東西,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考證,明長城東起鴨綠江畔的遼寧虎山,西到祁連山東麓的甘肅嘉峪關,全長達8851.8公里。在內蒙古境內,明長城的總長度是712.6公里,其中,清水河獨佔150公里,目前這一段保存最好、最有歷史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就像是吃過酸飯喝過山茶後的回味,在清水河明長城沿線,很多地方,歷史行至於此,總會為後人留下一點值得記憶或懷念的東西。比如,立在北堡鄉口子上村村口的康熙四公主德政碑。來到這裡,不由得就會讓人想起當年擔負著政治使命、從皇都遠嫁塞外來和親、且暫住於此的固倫恪靖公主。她“恭儉柔順,不帶皇家之驕,嫻於禮教”的作風,對百姓的體恤和寬厚,讓世代清水河人民牢記心頭。雖然“海蚌公主”離開清水河到達歸化城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但清水河縣城關鎮一條以公主花園命名的小巷——花園巷,卻一直沿用至今。

清水河訪古

在德政碑對面南丫角山北麓的緩坡上,有一個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募捐重修於清光緒十三年的古戲臺——清泉寺戲臺。老鄉們說,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這裡都有熱熱鬧鬧的廟會舉辦,並且從明代到現在,從來也沒有間斷過。2003年開始,廟會緊跟時代,逐步發展為“長城民俗文化節”,並以此為媒介,向外界傳遞著清水河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明長城從遼寧虎山一路走來,在北京懷柔慕田峪長城西邊的火藥山上一分為二後,一路向西北,一路向西南,以外長城和內長城的形式各自出發。征途漫漫,在完成了它們對京師的雙重保障任務後,內外長城又緊急靠攏,最終在清水河縣口子上村的高山上重新聚首合二為一,並繼續向嘉峪關逶迤而去。

站在清泉寺戲臺旁邊的空地上眺望對面,北丫角山上一個修復不久的敵樓和它附近的幾個烽火臺更是讓人浮想聯翩。在戰火頻繁的年代,敵樓上凝神遠望的將士,風霜雨雪中,他們會怎樣去排遣離家的寂寞和孤獨;那白天放煙成“燧”,夜晚舉火成“烽”的烽火臺,傳遞起邊塞的軍事風雲,又是何等的急迫和壯觀;而生活在長城腳下用長城石磚砌起來的窯洞裡的住民,或許,其中還有當年築城禦敵的將士之後。

從口子上東去不遠的老牛坡村,那裡有成立於1937年10月的呼和浩特市最早的農村黨支部遺址,現已被確定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雖然只是幾孔看似普通的窯洞,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無論是發展黨員、向前線輸送戰士,還是傳遞情報、佈置後方的工作,所有的一切,都是在那裡完成的。我們前去參觀的時候,天空正下著小雨,讓人對那段歷史更加肅然起敬。

現在,經過多年的退耕還林還草,早先乾旱缺水的清水河大地正在一天天變溼變綠,那滿溝滿樑的蒼翠和500歲高齡的明長城,也確實值得一看。(來源:內蒙古旅遊報 文/高雁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