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在一線」林果經濟讓清水河增綠又增富'

"

清水河縣地處黃土高原溝壑丘陵區,是黃河中上游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和“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及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重點建設地區之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清水河縣就提出了“以林為主,多種經營,農林牧全面發展”的生產建設方針,經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不懈生態建設接力賽,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的0.1%提高到現在的29.6%,先後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及“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清水河縣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定力,統籌做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積極發揮林果產業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脫貧之路。

2017年,清水河縣把發展生態產業作為精準脫貧的切入點,大力發展林果產業,構建起“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生態經濟體系,為貧困群眾拓展一條致富增收之路,努力將精準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助推脫貧攻堅。清水河縣啟動實施了百萬畝扶貧林果基地建設項目,目前全縣新增經濟林42萬畝。其中老百姓自行栽植12.9萬畝,覆蓋貧困戶508戶,共計免費發放各類果樹10.18萬株,戶均4.5畝。政府投資建設的在三年建設期滿後交由村集體或農民個人經營獲益。海紅果、杏等鄉土樹種盛果期都在20年以上。海紅果盛果期後畝年均收入達1.1萬元;杏盛果期後畝年均收入8800元,可帶來顯著且穩定的經濟效益。

2017年建成扶貧林果基地12萬畝,總投資6.9億元。重點發展了以海紅果、大接杏、李子、蘋果等為主的優勢特色樹種,積極引進了蒙富、榛子、紅棗等新品種。2018年,清水河縣依託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實施,引進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出臺政策鼓勵老百姓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自主栽植,創新建設模式,以政策的引導,促進多元化投資,完成扶貧林果基地建設項目30萬畝。

今年,按照全縣百萬畝扶貧林果基地建設項目規劃及清水河縣2019年國土綠化責任目標要求,在全縣範圍內“三域一線”(黃河流域、宏河流域、清水河流域、長城一線)實施經濟林建設任務27萬畝,計劃沙棘栽植20萬畝、歐李栽植1萬畝、海紅果栽植3萬畝、杏樹2萬畝;改造嫁接大接杏1萬畝。

百萬畝扶貧林果基地建設項目規劃分5年實施,即2017—2021年,按照政府引導、企業投資、群眾參與建設等模式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總建設規模為100萬畝,其中新建70萬畝,改造30萬畝。到2021年建成以海紅果、小型蘋果等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50萬畝,以大接杏、李子等為主的優質林果基地45萬畝,以梨、桃、葡萄、榛子、紅棗等為主的高效林果基地5萬畝。同時在託清工業園區、宏河鎮綠色食品加工園區和城關鎮建成果品深加工企業若干處、集實體店、電子商務和物流中心為一體的綜合物流交易基地3處。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佈局合理、結構優化、品牌效應明顯的優質高效經濟林產業發展新格局。

“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清水河縣堅持把培育和扶持主導產業作為林業發展的根本,把生態建設保護與農村脫貧攻堅工程相結合,多措並舉抓好脫貧攻堅工作,使項目建設覆蓋了大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凡列入項目區的貧困戶的耕地,全部納入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享受退耕還林補助。引進企業投資建設,並與企業合同約定優先吸納貧困人員參與項目建設整地、栽植、撫育等勞務服務,獲取勞務收入。交通便利的村莊可發展旅遊觀光采摘園及農家樂,增加旅遊收入,解決就業問題。同時還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流轉經營林果基地,經營開發林果產品,讓貧困戶將各自林果地參與入股分紅,保證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清水河縣將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勁、不開口子,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清水河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樑婧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