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才女,613分上清華的武亦姝火了,朋友圈裡的家長卻迷茫了

武亦姝,因《詩詞大會》上的亮眼表現而被大家熟知。

詩詞才女,613分上清華的武亦姝火了,朋友圈裡的家長卻迷茫了

圖片來源網絡


最近又以理科總分613分的成績位列上海考生第65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於是,一篇《你只看到武亦姝被清華高分錄取,沒看到人家爸爸4:30關手機》的文章,就開始充斥在網絡各個角落。

在大家紛紛轉發這篇文章時,我禁不住問了自己一下幾個問題。

詩詞才女,613分上清華的武亦姝火了,朋友圈裡的家長卻迷茫了

圖片來源網絡


一、家長只是感動於啟發卻很少從實踐中效仿。

毫無疑問,這篇文章對廣大家長的觸動很大。

特別是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4:30關手機陪著武亦姝學習”的做法,更是讓廣大家長們產生一種醍醐灌頂般的頓悟和膜拜。

轉發,似乎便是對這種頓悟和膜拜最好的詮釋:

僅僅在我這個只有500個好友的微信朋友裡,我也看到了不少於200人的轉發。

對於“每天下午4:30關手機”這個被人們感動和追捧的說法,我都懶得去計較它的真實性,保守一點計算,就算從武亦姝讀一年級開始吧,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那麼至少已經12年了。

連續12年每天下午4:30就關機,這不符合地球上任何一個現代人類的基本狀態。

不過,我們中國人喜歡跟風崇拜,這種為了顯得自己緊跟潮流的偏執,會讓我們失去對事情真實性的忽略甚至是無視。

我們所需要的,總是我們所願意去相信的,它無關乎真實或虛構。

我們生活的世界,已經不再是一個會思考的世界,而是一個“啟發和轉發”的世界:

我們似乎總是在朋友圈裡受啟發,我們又似乎總是在這種啟發中不斷轉發。

我們總是在每一次的轉發中誤以為自己深刻領悟甚至深諳此道。

我們深以為然,我們前赴後繼,我們樂此不疲。

因為成功人士而頻繁地“深受啟發”,其實無異於因為別人的成功而不斷立志。

詩詞才女,613分上清華的武亦姝火了,朋友圈裡的家長卻迷茫了

圖片來源網絡


常立志者,總是心無長志。

于丹成功的時候,我們覺得領悟到了五歲讀《論語》就是人生的成功之道;

董卿成功的時候,我們又覺得領悟到了從五歲開始讀詩詞是一個女性形成詩書氣質的方法;

武亦姝紅了,我們似乎又領悟到了讓孩子成才家長必須要“每天4:30關手機”……‍


我們在頻繁地深受啟發,但是我們從來不會有實踐,甚至不會有效仿。

我們在崇拜于丹的時候,並沒有陪孩子讀《論語》;

我們在崇拜董卿的時候,並沒有陪孩子讀詩詞;

我們在崇拜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4:30關手機的時候,並沒有學會多陪孩子一分一秒……‍


我們親自樹立起來的偶像,總是在我們對下一個偶像的等待中被忘得一乾二淨。

二、轉發後的朋友圈裡是這樣子的: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特意花時間做了一個小調查。

我一共調查了8個在朋友圈轉載《你只看到武亦姝被清華高分錄取,沒看到人家爸爸4:30關手機》這篇文章的微信網友,我得出一個意料之中的驚人發現——

我發現這8個微信好友在轉發過這篇文章之後的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朋友圈在晚上4:30之後依舊處於活躍狀態:

有三個在分享美食;

有一個在晒到歌廳裡唱歌喝酒的短視頻;

有三個在賣面膜和化妝品;

有兩個在髮帶你發財帶你飛的傳銷信息;

有兩個在感嘆“天氣這麼熱,怎麼不下雨”;

最值得說道的是最後一個,她在半夜11點還私發我信息,讓我去她的朋友圈點贊,因為她要積贊領紀念品……‍

詩詞才女,613分上清華的武亦姝火了,朋友圈裡的家長卻迷茫了


三、其實,你的每一次轉發,都是在感動自己。

“常立志”是因為“心無志”,“常有偶像”則是因為缺乏自我認知。

也就是說,我們很多人,大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做什麼、該做什麼、要改什麼,所以每次看到一個貌似成功的人,都會會情不自禁地擺出一個深受啟發的樣子。

這種深受啟發的樣子,總能不斷地感動我們自己,使我們自己也相信我們正在深刻地學習。

這與我們小時候學過的《猴子下山》是何其相似——

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所以看到西瓜覺得西瓜好,看到玉米覺得玉米好,看到桃子覺得桃子好。

我們一路在崇拜,一路在啟發,但是一路走來,我們發現我們其實什麼也沒有學到,什麼也沒有做到。

我們依然如故。

我們把武亦姝放到朋友圈,我們其實不是為了進步,我們只不過是為了標榜一個可以感動自己的偶像——

儘管我們很快會將她忘記,儘管當某天傳出“詩詞紅人武亦姝淪為路人無人識”的新聞時,我們會毫不猶豫地衝上去踩幾腳。

我幾乎可以斷定:如果幾年後真的有這個新聞出來,瘋狂轉發和圍觀吃瓜的依舊是當年表示深刻領悟的這批人。

所以,我們看似在追捧偶像,我們其實是在感動自己,在感動中參與著一場病態的網絡狂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