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萊州村民平整土地,竟挖出一對元青花

探祕:萊州村民平整土地,竟挖出一對元青花

一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拍出2.3億,創下2005年中國藝術品世界紀錄。一說起元青花就好像有一種莫名的神祕,或許是因為元青花名聲太大而所見者甚少的緣故,據說元青花僅有幾百件存世。如此稀有的珍寶,在煙臺市博物館就有兩件,說它是鎮館之寶,名副其實。

探祕:萊州村民平整土地,竟挖出一對元青花

在瓷器當中,元青花目前來說是地位最高的。據煙臺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因為元代統治時間較短以及明初統治者對元代青花瓷大量毀壞,所以元代青花瓷存世量極少,再加上景德鎮出產的元青花製作精美,所以異常珍貴。據統計,被人們所知道的現存元青花不超過三百件。

煙臺市博物館收藏的這對元代青花瓷名為青花纏枝蓮紋玉壺春瓶,高29.5釐米,口徑7.9釐米,底徑9.1釐米,腹圍48.5釐米。敞口,細長頸,溜肩,鼓腹下垂,圈足外撇,露胎處有火石紅。頸上部繪蕉葉紋,頸下部繪覆蓮紋,腹部繪纏枝蓮紋,腹下部飾仰蓮瓣紋,各層花紋之間以卷草紋分界,瓶口內沿繪花葉紋,圈足繪卷草紋。

這件玉壺春瓶是元代玉壺春瓶的典型器形,造型清秀瘦長。釉色白中閃青,釉質潤澤透亮。使用國產青花料,髮色較暗,青中帶灰,有結晶斑點。紋飾較疏朗,筆意流暢活潑,委婉有致。

那麼如此珍貴的兩件元青花是如何發掘的?又是如何流轉到煙臺市博物館的呢?據介紹,1972年,掖縣(今萊州)東宋公社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時,不慎破壞了一處元代墓葬,共出土兩件青花玉壺春瓶。兩瓶大小相若,但紋飾略有差異,遺憾的是其中一件口沿有殘。他們將其賣與當地採購站,煙臺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去該站揀選文物時發現了這兩件寶貝,遂帶回館內入庫收藏。

據介紹,景德鎮瓷用料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唐五代時,瓷胎由單一的瓷石構成。宋末元初起,發明了瓷石摻和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嶺土達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鋁(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瓷胎在高溫條件下的變形,保證了大件器物的製造,同時提高了燒製溫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礎上,景德鎮燒出了體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徑近60釐米的大盤和高達70釐米的大瓶。

元代青花瓷的制瓷原料就採用了瓷土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其胎料主要有兩類:一類用進口青花瓷,胎骨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緻密堅硬;另一類用國產土青料,胎骨灰白,胎體手感輕。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黃,較粗鬆,用國產青料。

玉壺春瓶最早出現於宋代,是裝酒的實用器,後逐漸演變為觀賞性陳設瓷。元代隨著國內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有了更大的進步。元代中晚期,青花瓷的燒製技術已經成熟,景德鎮開始燒製青花瓷而且質量很高。青花瓷器成為景德鎮窯乃至整個中國瓷器生產中的最主要產品,被人們譽之為“國瓷”。可以說,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樑瑩瑩 杜曉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