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末的蘄州'

"

喬 憶

六十年代末,我們30幾名同學, 唱著“紅歌”,滿懷豪情地來到蘄州黃土嶺長塘插隊落戶,第一次知道了蘄州、接觸了蘄州。

蘄州—如今是縣屬下的一個小鎮。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四百多年前,這塊土地哺育了我國傑出的明朝大醫學家“李時珍”。誕生了名震中外的造福民眾的宏篇鉅著“本草綱目”。

蘄州因臨長江,曾經是鄂東重鎮。鄂東山區有名的 “仙人臺”茶葉,苧麻和桔密及大量盛產的中藥材等。要經蘄州集散裝船外運,銷售到全國各地。而鄂東需要的農資、日用品也在此上船。據說蘄州曾經與鄂州、黃石、武穴齊名。南北朝時期,為州郡府所在地。明朝設蘄州府。民國改蘄州為蘄春縣,是縣府所在地。後來公路的開通,行政區域的變遣(五十年代蘄春縣府遷址漕河)。港口水淺大輪船無法靠岸等等。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蘄州也就落後於黃石、武穴,成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鎮。

慢步蘄州街頭,水泥路面不多。一條狹長的街道大多數是石板路.路寬不過兩丈,長近一里。汽車很少(大部分汽車都是從牛皮坳和席盤石來走外邊的公路。),偶然有手扶拖拉機冒著黑煙“突突-突”地,搖搖晃晃地經過.極少的自行車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騎車人彎著腰踩著腳踏艱難的在石板路上顛簸行進。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當年的蘄州作為“州府”所在地,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繁榮景象,後人已無法知道了。如今看到的高簷青瓦,灰磚條石,這些記錄已經成了歷史,現在只能從一點斷垣殘瓦中遙想當年的模樣;臨街昔日店鋪的門臉,一塊塊木插板做的門都是老式的,窗戶和門上的油漆都脫落了,精細的雕刻圖形,隨處可見,如代表吉祥如意的龍和風,代表財源滾滾而來的“內方外圓”等圖案比比皆是,也清晰可見。說明她輝煌和繁榮的過去。

曾經是店鋪林立的街道,如今有一個作坊似的“制鎖廠”和一個“毛筆社”。大部分改做住家。這就是有名的“博士”一條街。從解放至今已經走出了100多位博士、教授,被人們稱為“博士街”。有人說這條街“風水”好,我認為是這裡人自古以來“尊師重教”,小街書香氣濃,孩子們耳濡目染養成了愛學習的好習慣,孜孜矻矻勤學苦讀的結果。

街邊臺階上一個大腳盆,裡邊養著幾隻我從未見過的全身長滿綠毛的烏龜.它們的背上絨毛碧綠,漂浮滿盆,綠蔭浮動,晶瑩耀眼,如一團青苔在水中浮沉,又似鑲嵌在白玉中的一塊裴翠.我好奇似的拿一根樹枝欲撥拉一下這可愛的小東西.樹枝還沒有挨著水面,“莫動!”。一個嚴厲的聲音嚇了我一跳.我才看到一個老者,就坐在不遠處破舊的竹椅子上.老者一動.竹椅子就會不堪重負的吱吱呀呀叫著。竹椅子旁邊放著一個漆面斑駁的茶缸,茶缸搪瓷掉的不少,茶缸上的大紅喜字也成暗紅色,“喜”字的瓷也掉了大半。老人雙眼似閉非閉在明媚的陽光下養神。老人顴骨很高,兩鬢斑白,清瘦的臉暗淡無光,唯有皺紋爬滿臉上,那皺紋使他的臉象樹皮一樣粗糙。一副飽經滄桑的樣子“只能看不準動”老人頭也不抬,再次威嚴的說。事後我才知道,這是蘄州四寶之一“蘄龜”。另外還有蘄蛇、蘄艾、蘄竹。

如今的街區中心,最顯眼的是一家高三層的國營“長江”飯館。以他為中心建有百貨公司、土產公司、農資公司和幾家賣“包子;饅頭、稀飯”的小吃鋪。

“長江”飯館的“肉片湯”,二毛五分錢一碗。醬油水加幾片肉片,幾根紅薯粉條,偶爾也放點海帶絲。那時的肥肉老百性酷愛有加,有肥肉的菜就是美味佳餚。“肉片湯”上漂一層厚厚的油花,油花上點綴幾根小蔥花。湯是咖啡色的,小蔥花葉綠梗白,油花折射出五顏六色,熱氣騰騰香氣撲鼻。使原本飢餓的肚子食慾大振,於是一碗“肉片湯”半斤米飯,三下兩下就下肚了。腹中有了油水,肚兒圓鼓鼓,趕走了飢餓和疲勞,全身熱騰騰地,那種感覺舒坦極了。在農村的年代裡,“長江飯館的”“肉片湯”,成了知青們每次上街首選之食物,對於一天收入只有二、三毛錢的社員、這是很奢侈的。

另一個熱鬧的地方,就是輪船碼頭。這也是蘄州對外最繁忙的渠道。每天上午十點鐘左右,漢口開來的“漢九班”小客輪,在江中一個大轉彎,逆水而上,慢慢的穩穩地靠在躉船邊。“嗚-----”一聲刺破雲霄的長鳴。這是客輪靠穩了,下客的信號。“譁-----”船員把閘欄打開了。下船的人,拿著行李爭先恐後的湧向躉船、跑向臺階,拾階而上。轉瞬間就消失在小鎮的街道里。客人下完了,就是搬運工上貨了。上貨的時間要看當天貨的多少,多的要一個小時,少的也要一刻鐘。“嗚-----”又一聲刺破雲天的汽笛聲,檢票上船,旅客魚貫而入。過了檢票口就急不可耐的跑入船艙,尋找一個可容身的地方。當年的“漢九班”小客輪。後倉擺了幾排低矮的長木凳,供人乘坐。人多坐位少,大多數人只能席地而坐,與攬繩、防撞船的破輪胎、救生圈和修船用的工具臺鉗、千金頂、起重葫蘆等等為鄰了。

每天上水和下水倆班“漢九”小客輪靠岸,下船的、上船的、搬運的、接客的熱鬧一陣。以後就只有搬運站裝船卸貨的工人們“嘿嘿呀呀”的號子聲了。

最讓人難忘的是離蘄州不遠處,瞻仰醫聖“李時珍”陵墓。

雨過天晴,我們沿著“雨湖”岸邊泥濘的小路,向“李時珍”陵墓走去。秀麗的湖水吸引了我,湖的對岸是粉牆黛瓦的農舍和湖中飄浮著地搖搖晃晃的小船。.沿湖岸邊是蒼翠的柳林和茂密的竹海。由於是雨過天晴,水像煙霧般飄渺,近處的水像是附著了細微的雨粼粼波紋。很慶幸我在雨後來到了這個煙雨朦朧,如詩如畫的地方,這種沒有人工雕琢的樸素的美,雖不及武漢東湖的妖嬈,但卻是那麼真切,那麼動人。

李時珍陵墓坐落在一個不太高的小山下。墓前一尊大理石塑像,高兩米有餘。李時珍高昂著頭,左手持書,右手後背,微風輕輕吹動他的衣帽,面對碧波盪漾的湖水,栩栩如生。

“李時珍之墓”幾個字赫然剛柔並濟刻在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這是郭沫若老先生的當年親筆,郭老的字筆酣墨飽、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

在圓形的陵墓周圍,長滿了挺拔碧綠的竹子和漫山遍野的翠柏和松樹。雨後初晴的陽光斜斜地照在雪白的石碑上。聆聽柔和的風伴隨著微風吹動柏樹和竹葉,發出低沉得、寂寞地低語,述說著一個古老的不朽的故事。這裡深邃寧靜、安然祥和,空氣中散發著稻田的清香。風泛起湖水,湧在腳下。雨後的陽光微照在高高的竹林和翠柏松樹上。陽光將剛剛沐浴過的竹林翠柏松樹蒸發的霧氣瀰漫,真是個醫聖魂歸的好居所,一個文化傳承的地方。能來世界偉大文化名人李時珍故鄉,瞻仰他的陵墓是我永不能忘卻的。我脫帽三鞠躬,為這裡沉眠著偉大永垂不朽的逝者致敬!

上一個坡,過城門洞,就到了城裡。城門洞裡常年溼漉漉的,有時還有滴水落在過路人的身上,很是陰涼。夏天當你走的滿頭大汗,還沒有進城門洞,就感覺到一股涼氣撲面而來,進的城門洞就如進了“空調房”相當的涼爽。你想離開就如有啥東西拉著你,使你不忍離去。好多年後,每當驕陽似火的日子,都能回想起那城門洞“空調房”給人的涼爽。

城裡有一家很不錯的醫院,規模、設備、醫術在鄂東都是一流的。醫院是解放戰爭時期,部隊為傷病員治療、康復設立的部隊醫院。六十年代改為“地區第二人民醫院”。由於設備一流,醫護人員發揚瞭解放軍優良的認真負責的老傳統,在鄂東一帶口碑一直不錯。就連長江以南的患者也划著小船,來“康復醫院”求醫。

城裡有一家農藥廠,他的上空成天滾滾黃煙遮日,老遠就能看到他“壯觀的景象”。另一家玻璃廠,高高的煙筒卻是冒著濃濃的黑煙隨風飄揚。

蘄州不是我故鄉卻勝似故鄉。我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蘄州附近那個偏僻美麗恬靜的小山村。那是個讓我青春燃燒的地方,那是個讓我激情奔放的地方。那是個讓我永遠記憶的地方。那裡每一塊田、地、山都留下了我的足跡。蹉跎歲月有歡樂、有痛苦,也有憎恨。歡樂是短暫的,痛苦是漫長的,憎恨是難忘的。

五十年過去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蘄州也不會例外。盼望有一天能故地重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樸實憨厚、和我朝夕相處的鄉親們!看看歷史悠久的小鎮--蘄州如今的變化!再次瞻仰偉大的醫學巨人—李時珍陵墓。

二〇一七年十月

武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