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貝克萊認為,雖然人們常常把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叫做“事物”,例如我們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這個詞真實表達的含義卻是“觀念”。

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一個物體的杯子,而是觀念中的能裝水或者有著某種用途的杯子,正如我們說“手機”指的是具備通訊、上網功能等等的一個觀念,而不是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板磚”。

在貝克萊那裡,事物=觀念的集合

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兩層含義,也對應著兩種觀念的存在。

第一層含義,觀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這裡的感知,是一種能力,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

說某種顏色存在,是因為人能看見這種顏色,同樣,說某物存在,是因為人能接觸到,能感知到這一類可感物的觀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貝克萊推出,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貝克萊認為,雖然人們常常把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叫做“事物”,例如我們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這個詞真實表達的含義卻是“觀念”。

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一個物體的杯子,而是觀念中的能裝水或者有著某種用途的杯子,正如我們說“手機”指的是具備通訊、上網功能等等的一個觀念,而不是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板磚”。

在貝克萊那裡,事物=觀念的集合

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兩層含義,也對應著兩種觀念的存在。

第一層含義,觀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這裡的感知,是一種能力,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

說某種顏色存在,是因為人能看見這種顏色,同樣,說某物存在,是因為人能接觸到,能感知到這一類可感物的觀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貝克萊推出,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例如,人們說某種聲音存在,是因為能聽到這種聲音,試想人聽不到的聲音,蝙蝠卻能聽到,但對人來說,蝙蝠能聽到的聲音是不存在的,因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對貝克萊的批評在於: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嗎?那如果曾經感知過,後來沒有感知的時候,這個事物存在嗎?

事實上,這種批評在貝克萊同時代就已經給出了,對此,貝克萊迴應說,“感知”是整體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感知。

當我閉上我的眼睛,我曾看見的東西仍可以存在,只是它一定存在於另一個心靈之中。——貝克萊《論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層含義,是說存在只能存在在心靈之中。

當我看見眼前的書,“書”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當我說書存在的時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覺到它存在。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貝克萊認為,雖然人們常常把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叫做“事物”,例如我們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這個詞真實表達的含義卻是“觀念”。

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一個物體的杯子,而是觀念中的能裝水或者有著某種用途的杯子,正如我們說“手機”指的是具備通訊、上網功能等等的一個觀念,而不是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板磚”。

在貝克萊那裡,事物=觀念的集合

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兩層含義,也對應著兩種觀念的存在。

第一層含義,觀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這裡的感知,是一種能力,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

說某種顏色存在,是因為人能看見這種顏色,同樣,說某物存在,是因為人能接觸到,能感知到這一類可感物的觀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貝克萊推出,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例如,人們說某種聲音存在,是因為能聽到這種聲音,試想人聽不到的聲音,蝙蝠卻能聽到,但對人來說,蝙蝠能聽到的聲音是不存在的,因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對貝克萊的批評在於: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嗎?那如果曾經感知過,後來沒有感知的時候,這個事物存在嗎?

事實上,這種批評在貝克萊同時代就已經給出了,對此,貝克萊迴應說,“感知”是整體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感知。

當我閉上我的眼睛,我曾看見的東西仍可以存在,只是它一定存在於另一個心靈之中。——貝克萊《論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層含義,是說存在只能存在在心靈之中。

當我看見眼前的書,“書”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當我說書存在的時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覺到它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在感知之外的物體,對人的認識而言,並不存在。

例如在人們發現海底的某座被遺忘的城市之前(亞特蘭蒂斯),在常識範圍內,那座城市就在那裡,但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認識,並不存在在人的認識裡,在貝克萊那裡,這座城市就相當於不存在,因為它是否在那裡,與人的認識毫無關係。

這跟王陽明那段著名的關於“花”的闡釋有點像: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對於人來說,大千世界紛紛攘攘,每天都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著很多事情,然而超出個體的感知之外的人、事,在這個人的認識裡,都是不存在的,在某個視頻火爆之前,沒有進入人們視野的某個偏遠地區,在人的心靈中,就是不存在的。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貝克萊認為,雖然人們常常把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叫做“事物”,例如我們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這個詞真實表達的含義卻是“觀念”。

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一個物體的杯子,而是觀念中的能裝水或者有著某種用途的杯子,正如我們說“手機”指的是具備通訊、上網功能等等的一個觀念,而不是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板磚”。

在貝克萊那裡,事物=觀念的集合

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兩層含義,也對應著兩種觀念的存在。

第一層含義,觀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這裡的感知,是一種能力,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

說某種顏色存在,是因為人能看見這種顏色,同樣,說某物存在,是因為人能接觸到,能感知到這一類可感物的觀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貝克萊推出,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例如,人們說某種聲音存在,是因為能聽到這種聲音,試想人聽不到的聲音,蝙蝠卻能聽到,但對人來說,蝙蝠能聽到的聲音是不存在的,因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對貝克萊的批評在於: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嗎?那如果曾經感知過,後來沒有感知的時候,這個事物存在嗎?

事實上,這種批評在貝克萊同時代就已經給出了,對此,貝克萊迴應說,“感知”是整體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感知。

當我閉上我的眼睛,我曾看見的東西仍可以存在,只是它一定存在於另一個心靈之中。——貝克萊《論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層含義,是說存在只能存在在心靈之中。

當我看見眼前的書,“書”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當我說書存在的時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覺到它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在感知之外的物體,對人的認識而言,並不存在。

例如在人們發現海底的某座被遺忘的城市之前(亞特蘭蒂斯),在常識範圍內,那座城市就在那裡,但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認識,並不存在在人的認識裡,在貝克萊那裡,這座城市就相當於不存在,因為它是否在那裡,與人的認識毫無關係。

這跟王陽明那段著名的關於“花”的闡釋有點像: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對於人來說,大千世界紛紛攘攘,每天都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著很多事情,然而超出個體的感知之外的人、事,在這個人的認識裡,都是不存在的,在某個視頻火爆之前,沒有進入人們視野的某個偏遠地區,在人的心靈中,就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想起網絡上有句很雞湯的話:

當你專注的在辦公室寫文檔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當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當你擠地鐵時,西藏的山鷹在雲端盤旋

當你在會議室與人爭論時,尼泊爾的揹包客正端著酒杯圍坐在篝火旁

用於說明貝克萊的觀點,再合適不過。

總有一些你在辦公室看不到的風景,而這些風景對於坐在辦公室的你而言,是你感知不到的,對於你來說,就等於不存在。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貝克萊認為,雖然人們常常把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叫做“事物”,例如我們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這個詞真實表達的含義卻是“觀念”。

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一個物體的杯子,而是觀念中的能裝水或者有著某種用途的杯子,正如我們說“手機”指的是具備通訊、上網功能等等的一個觀念,而不是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板磚”。

在貝克萊那裡,事物=觀念的集合

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兩層含義,也對應著兩種觀念的存在。

第一層含義,觀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這裡的感知,是一種能力,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

說某種顏色存在,是因為人能看見這種顏色,同樣,說某物存在,是因為人能接觸到,能感知到這一類可感物的觀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貝克萊推出,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例如,人們說某種聲音存在,是因為能聽到這種聲音,試想人聽不到的聲音,蝙蝠卻能聽到,但對人來說,蝙蝠能聽到的聲音是不存在的,因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對貝克萊的批評在於: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嗎?那如果曾經感知過,後來沒有感知的時候,這個事物存在嗎?

事實上,這種批評在貝克萊同時代就已經給出了,對此,貝克萊迴應說,“感知”是整體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感知。

當我閉上我的眼睛,我曾看見的東西仍可以存在,只是它一定存在於另一個心靈之中。——貝克萊《論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層含義,是說存在只能存在在心靈之中。

當我看見眼前的書,“書”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當我說書存在的時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覺到它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在感知之外的物體,對人的認識而言,並不存在。

例如在人們發現海底的某座被遺忘的城市之前(亞特蘭蒂斯),在常識範圍內,那座城市就在那裡,但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認識,並不存在在人的認識裡,在貝克萊那裡,這座城市就相當於不存在,因為它是否在那裡,與人的認識毫無關係。

這跟王陽明那段著名的關於“花”的闡釋有點像: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對於人來說,大千世界紛紛攘攘,每天都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著很多事情,然而超出個體的感知之外的人、事,在這個人的認識裡,都是不存在的,在某個視頻火爆之前,沒有進入人們視野的某個偏遠地區,在人的心靈中,就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想起網絡上有句很雞湯的話:

當你專注的在辦公室寫文檔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當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當你擠地鐵時,西藏的山鷹在雲端盤旋

當你在會議室與人爭論時,尼泊爾的揹包客正端著酒杯圍坐在篝火旁

用於說明貝克萊的觀點,再合適不過。

總有一些你在辦公室看不到的風景,而這些風景對於坐在辦公室的你而言,是你感知不到的,對於你來說,就等於不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心靈

感知存在的東西,就是心靈。

心靈無實體、不可分、永生不滅。

貝克萊區分了兩種心靈,一種是人的心靈,一種是上帝的心靈,萬物最終是在“上帝的心靈”中存在,人的心靈能接受到的感知觀念是由上帝的心靈賦予的。這就讓貝克萊克服了他理論上的缺陷。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貝克萊認為,雖然人們常常把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叫做“事物”,例如我們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這個詞真實表達的含義卻是“觀念”。

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一個物體的杯子,而是觀念中的能裝水或者有著某種用途的杯子,正如我們說“手機”指的是具備通訊、上網功能等等的一個觀念,而不是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板磚”。

在貝克萊那裡,事物=觀念的集合

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兩層含義,也對應著兩種觀念的存在。

第一層含義,觀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這裡的感知,是一種能力,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

說某種顏色存在,是因為人能看見這種顏色,同樣,說某物存在,是因為人能接觸到,能感知到這一類可感物的觀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貝克萊推出,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例如,人們說某種聲音存在,是因為能聽到這種聲音,試想人聽不到的聲音,蝙蝠卻能聽到,但對人來說,蝙蝠能聽到的聲音是不存在的,因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對貝克萊的批評在於: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嗎?那如果曾經感知過,後來沒有感知的時候,這個事物存在嗎?

事實上,這種批評在貝克萊同時代就已經給出了,對此,貝克萊迴應說,“感知”是整體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感知。

當我閉上我的眼睛,我曾看見的東西仍可以存在,只是它一定存在於另一個心靈之中。——貝克萊《論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層含義,是說存在只能存在在心靈之中。

當我看見眼前的書,“書”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當我說書存在的時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覺到它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在感知之外的物體,對人的認識而言,並不存在。

例如在人們發現海底的某座被遺忘的城市之前(亞特蘭蒂斯),在常識範圍內,那座城市就在那裡,但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認識,並不存在在人的認識裡,在貝克萊那裡,這座城市就相當於不存在,因為它是否在那裡,與人的認識毫無關係。

這跟王陽明那段著名的關於“花”的闡釋有點像: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對於人來說,大千世界紛紛攘攘,每天都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著很多事情,然而超出個體的感知之外的人、事,在這個人的認識裡,都是不存在的,在某個視頻火爆之前,沒有進入人們視野的某個偏遠地區,在人的心靈中,就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想起網絡上有句很雞湯的話:

當你專注的在辦公室寫文檔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當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當你擠地鐵時,西藏的山鷹在雲端盤旋

當你在會議室與人爭論時,尼泊爾的揹包客正端著酒杯圍坐在篝火旁

用於說明貝克萊的觀點,再合適不過。

總有一些你在辦公室看不到的風景,而這些風景對於坐在辦公室的你而言,是你感知不到的,對於你來說,就等於不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心靈

感知存在的東西,就是心靈。

心靈無實體、不可分、永生不滅。

貝克萊區分了兩種心靈,一種是人的心靈,一種是上帝的心靈,萬物最終是在“上帝的心靈”中存在,人的心靈能接受到的感知觀念是由上帝的心靈賦予的。這就讓貝克萊克服了他理論上的缺陷。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的學說完全圍繞“心靈”“自我”展開,而所謂知識,也只有經由“自我”的觀念直接經驗的才是知識,而對知識的感知、對觀念的認識,全都依賴於“自我”的活動,“我”是一切認識的起點,世界上除了心靈和觀念,沒有其他東西存在。

"

如果說從哲學史中評選出讓人誤解最深的一句話,“存在即是被感知”絕對榜上有名。

這句喬治·貝克萊的經典命題,常用來被當成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還有他那句“閉上眼睛,世界就沒有懸崖”跟著一起經常被拉出來批判,然而卻很少人能真正理解他到底說的是什麼。

認識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8世紀著名的大主教,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名字(Berkeley)就是紀念這位哲學家而得名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

人如何才能認識世界?

這似乎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但在笛卡爾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是西方哲學史上討論的問題。

自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之後,思想/心靈與存在/身體就成了每個哲學家必須要面對的。思想/心靈如何才能感知到存在/身體/物質?離開思想獨立存在的身體/物質,是通向物質主義、無神論、懷疑主義的道路。

從貝克萊的職業出發,他的哲學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劃定認識的界限,維護上帝存在,批判物質主義、無神論和懷疑主義。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必須說明的是,貝克萊是在哲學上論證,而不是常識意義上。通常說的唯物唯心之爭,也是在認識的層面上,而不是在常識的層面上。

在常識的層面,誰都知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沒人能否認先存在宇宙、地球、人,然後才有人的意識。

然而在認識層面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如果不是預先有一個“杯子”的概念,人怎麼知道某個形狀的物體是杯子?

貝克萊對懷疑主義的警惕,讓他在《哲學評論》中提出,“將人們喚回到常識”,貝克萊對哲學提出了一個基本要求:不能違反常識。貝克萊認為,哲學應該對常識信念做出深刻、合理的解釋。

普通人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存在”,這種“存在”才是對普通人來說有意義的。

正是從普通人的認識出發,貝克萊提出了“存在即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觀念

貝克萊說的存在,是指觀念的存在。

他認為,觀念,是比物質更確定的東西,也是在邏輯上先於物質存在的東西。

邏輯先在,就是人們常說的誰為第一誰為第二的問題。

只是這個順序,不是時間順序的先後,而是認識的先後。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拿一個三角形舉例。在一個人心裡沒有三角形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可能見過無數這類形狀的玩具、物體,但他不會認為這是三角形的,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並不在他的認識裡存在。

想起我們上學的時候,接觸到“三角形”的定義,然後才能對上號這些這種形狀的東西是“三角形”。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貝克萊認為,雖然人們常常把他們感覺到的東西叫做“事物”,例如我們的食物、衣服、用品等等,但這個詞真實表達的含義卻是“觀念”。

當我們說“杯子”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指一個物體的杯子,而是觀念中的能裝水或者有著某種用途的杯子,正如我們說“手機”指的是具備通訊、上網功能等等的一個觀念,而不是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板磚”。

在貝克萊那裡,事物=觀念的集合

存在

存在即是被感知,有兩層含義,也對應著兩種觀念的存在。

第一層含義,觀念只有被感知才存在,不被感知,就不存在。

這裡的感知,是一種能力,是人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能力。

說某種顏色存在,是因為人能看見這種顏色,同樣,說某物存在,是因為人能接觸到,能感知到這一類可感物的觀念。

由這個觀點出發,貝克萊推出,獨立於人的認識之外的客觀的物質世界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例如,人們說某種聲音存在,是因為能聽到這種聲音,試想人聽不到的聲音,蝙蝠卻能聽到,但對人來說,蝙蝠能聽到的聲音是不存在的,因為不被人所感知。

今人對貝克萊的批評在於:事物未被人所感知的時候就不存在了嗎?那如果曾經感知過,後來沒有感知的時候,這個事物存在嗎?

事實上,這種批評在貝克萊同時代就已經給出了,對此,貝克萊迴應說,“感知”是整體的感知,而不是個人的感知。

當我閉上我的眼睛,我曾看見的東西仍可以存在,只是它一定存在於另一個心靈之中。——貝克萊《論人類知識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的第二層含義,是說存在只能存在在心靈之中。

當我看見眼前的書,“書”這一存在,就在我的感知之中,當我說書存在的時候,我的意思是我能感覺到它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在感知之外的物體,對人的認識而言,並不存在。

例如在人們發現海底的某座被遺忘的城市之前(亞特蘭蒂斯),在常識範圍內,那座城市就在那裡,但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認識,並不存在在人的認識裡,在貝克萊那裡,這座城市就相當於不存在,因為它是否在那裡,與人的認識毫無關係。

這跟王陽明那段著名的關於“花”的闡釋有點像:

汝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過來。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對於人來說,大千世界紛紛攘攘,每天都在看不見的地方發生著很多事情,然而超出個體的感知之外的人、事,在這個人的認識裡,都是不存在的,在某個視頻火爆之前,沒有進入人們視野的某個偏遠地區,在人的心靈中,就是不存在的。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想起網絡上有句很雞湯的話:

當你專注的在辦公室寫文檔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當你看報表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當你擠地鐵時,西藏的山鷹在雲端盤旋

當你在會議室與人爭論時,尼泊爾的揹包客正端著酒杯圍坐在篝火旁

用於說明貝克萊的觀點,再合適不過。

總有一些你在辦公室看不到的風景,而這些風景對於坐在辦公室的你而言,是你感知不到的,對於你來說,就等於不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心靈

感知存在的東西,就是心靈。

心靈無實體、不可分、永生不滅。

貝克萊區分了兩種心靈,一種是人的心靈,一種是上帝的心靈,萬物最終是在“上帝的心靈”中存在,人的心靈能接受到的感知觀念是由上帝的心靈賦予的。這就讓貝克萊克服了他理論上的缺陷。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貝克萊的學說完全圍繞“心靈”“自我”展開,而所謂知識,也只有經由“自我”的觀念直接經驗的才是知識,而對知識的感知、對觀念的認識,全都依賴於“自我”的活動,“我”是一切認識的起點,世界上除了心靈和觀念,沒有其他東西存在。

被多數人誤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貝克萊

所以無論從個體觀念還是整體觀念的角度,貝克萊的存在都是觀念的存在,他設想的宇宙是完全由觀念和精神構成的,一切關於物質的概念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從這個角度說貝克萊是極端唯心主義哲學家,倒也並無不妥,啟蒙運動時期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貝克萊像一架發瘋的鋼琴,“宇宙的全部和諧都發生在他身上”,也是毒舌而精準的評論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