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

再說錢學森之問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再說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

關於錢學森之問,以前寫過一篇文字。現在仍然有人不斷提出這個問題,所以也想就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思考。

對比中國,我查了一下蘇聯和蘇聯之前的沙俄的一些情況。大致在網上查了一下,蘇聯時期,獲得諾貝爾獎的有14人,也有人說有15人。差的那一個是蘇聯所謂氫彈之父薩哈羅夫。查了以後,才知道,薩哈羅夫所獲的不是諾貝爾科學獎,而是和平獎。至少在我這裡,諾貝爾和平獎名聲不是太好。連達賴都拿了和平獎,薩哈羅夫的和平獎也就是個味兒事。

沙俄時代,對俄羅斯科學與教育事業影響較大的應該是彼得大帝。他不僅努力學習西歐的科學技術與工業,也大力改革了俄羅斯陳舊和腐朽的政治體制。他要求貴族子弟必須上學讀書,如果不上學讀書,是不可以繼承爵位的。

沙俄時代偉大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出生的時候,也是彼得大帝在位的時候。羅蒙諾索夫在現代科學領域裡有不少建樹,對於俄羅斯的科學與教育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他親手創立了莫斯科大學,這對俄羅斯的科學與教育事業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羅蒙諾索夫生活在十八世紀的俄羅斯,而到二十世紀之初或者說十月革命之時的俄羅斯,依然是一個只被認可的農業國。但是,那個時候的俄羅斯,比起1949年的中國來說,還是有一定工業化基礎的。在蘇聯時代,蘇聯的科學與教育有著迅猛地發展,不論是不是獲得多少諾貝爾獎,但蘇聯時代的科學大師確實是有一些的。當然,比起德國和美國來說,蘇聯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並不算多。這裡可能有蘇聯自身的問題,也有諾貝爾評選委員會自身的問題。

但是不管怎麼說,蘇聯後來的發展如果從彼得大帝時算起,經過羅蒙諾索夫的時代,到後來蘇聯進入它自身的鼎盛時期,是走了二百年的歷程。當然,德國自統一之後,到二十世紀不過是一百年前後的時間。但是德國的工業化比沙皇俄國時代的工業化,其發展要早得多,也發達得多。這為德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美國主要是從歐洲的科學大國中吸取了大量的人才。在二戰爆發之後,從德國以及歐洲其他一些國家,大量的科學人才進入美國,為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最強大的人才庫。當然,美國的工業化在南北戰爭之後,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是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

中國出現新式學校不過是在清廷覆滅前幾年的事。之後是軍閥混戰。大革命失敗後,又有新軍閥的混戰——蔣馮閻大戰。然後就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時的1949年,20世紀的上半葉,中國就沒落得消停。新中國的建設,包括科學、教育、文化事業,起點都很低,底子都很薄。要在新中國教育的短時間內培養出所謂大師來,談何容易?

新中國出現的所謂大師級人物,雖然是在民國時期受的教育,但那不是民國的功勞。這些大師,幾乎無一例外是出國留過學的。而那些在人文學科中的大師們,也都是一些新的領域起著開創作用的學者。開創者,固然可貴,固然具有同時代最高的水平,但開創時期的學科水平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具有很高高度的。正如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大師們。他們都是開創者,但他們所開創的學科的水平在那個時代起點都不會很高。所以要在開創的基礎上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難度可想而知。

新中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經歷了坎坷的時期。特別是文革十年,更不堪一提。所以,我以為,所謂錢學森之問,固然是需要讓人們思考的,但更重要的,那是一個努力的方向。我不認為那應該是對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指責。

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確實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有的問題也是相當嚴重的。但是,七十年來,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立了卓越的功勳。今天中國發展到這樣的狀態,工業化領域全面,發展速度位於全球前列,勞動者素質普遍較高,這都是新中國教育的功勞。新中國的教育事業的道路並不平坦,我們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剷除很多荊棘與雜草,讓我們的教育事業逐漸走上一條正軌和健康的道路。這需要一個過程。七十年或者不算太短,但也不算太長。老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距離那百年,時間還是有點不夠的。

再有一個問題。所謂大師,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這個概念很難量化。現在看到,不少領域都有被人稱為大師的人物。那麼這樣的大師是怎麼確認的?是根據了什麼樣的標準?這似乎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如果是這樣的狀況,那麼所謂大師的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說一句不太好聽的話,所謂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在舊中國有什麼樣的用武之地?他們的存在,對於舊中國的工業化與經濟建設發揮過怎樣的作用?如果沒有什麼真正的作用,那麼這種所謂大師存在的意義何在?可能有人會說,他們的人格魅力是很吸引人的,對學生的培養是有好處的。人格魅力?不是隻有大師才會有的吧?普通勞動者當中就沒有可貴的人格魅力了嗎?

嚴格地說,我們需要人才,我們需要高質量的人才。至於這樣的人才是不是大師,是不是應該被稱為大師,那並不重要。我們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進步,是人們有目共睹的。或者做出這些成績的人並不會被稱為大師。可是這有什麼關係嗎?這其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他們為祖國的建設與發展貢獻了了不起的力量。所以,到底是大師更重要,還是合格的人才更重要?這裡不是太好比較。但畢竟是那佔大多數的人才,才是中國發展與建設的脊樑。所以,對於中國來說,需要大量合格的人才對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是最有利,也是最有用的。至於大師嘛,有他是錦上添花,沒他也無關緊要。

來源:思想火炬公眾號,作者:胡懋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