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然而,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國,這種美好生活很快被打破。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他早就被懷疑是中共地下黨,這即將歸國的消息無疑給他雪上加霜。他被禁止參加任何機密研究,這是被變相剝奪了工作的權力,安全執照等特殊權利也隨之被取消。

FBI直接衝進錢學森家中,帶走了他。13天后,蔣英去接回錢學森,發現他“臉色蒼白,消瘦的不得了”,甚至已經失聲,一言不發只會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

出獄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錢學森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開始了5年漫長難捱的軟禁生涯。

關於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熟知的版本,是錢學森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一家回國的報道

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比輕描淡寫的敘述複雜得多,也更為驚險。

一方面,因有共產黨嫌疑,美國司法部要將錢學森驅逐出境;而因錢學森掌握太多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軍方又不讓錢學森離境。

我們都知道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的“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樣的情境,有多荒謬,錢學森的煎熬可想而知。

畢竟,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學術,從未想過會捲入這樣的麻煩中。

從此,錢學森每個月必須到移民局報到,行動也受限,連上街也有人監視,郵件更是經過重重檢查,時不時還有陌生人闖入家中。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屈辱。

美國人的想法,無非是想把這顆聰明但卻屬於中國人的大腦徹底耗幹,耗到燈盡油枯,耗到錢學森掌握的知識理論已經完全過時。

學神就是學神。儘管不能工作,度日如年,心情抑鬱,但錢學森決不肯虛耗光陰。他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著作《工程控制論》。

他無非就是要爭一口氣:你們不是不讓我搞火箭嗎?我可以不搞火箭,一樣也能有成就。

接下來的故事,簡直像諜戰片一樣精彩。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955年的一天,蔣英無意中從畫報上看到了一張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五一勞工節的照片。在照片中,錢學森發現了父親的好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

錢學森立即想到,可以向這位中央高層寫信求助。

然而重重監視下,想從美國往中國寄信,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想到了,可以先把求救信寄給蔣英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然後由比利時寄給錢學森父親錢均夫。

蔣英還模仿孩子的筆跡寫地址。夫妻二人跑到離家老遠的一個黑人超市,趁人不備將信扔進信箱,居然就這樣躲過了特務的眼睛。這封信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陳叔通手上,立刻就被送進中南海。

信上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拘禁,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

周恩來指示,立刻令外交部火速把信送到日內瓦會談。正在舉行的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出示了錢學森信件,美方啞口無言,只得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全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前往中國,然而這時,危險還沒有結束。

當時船到了日本,有人就開始故意引誘他們,說日本的東西便宜,想讓他們下船購物。

而錢學森一家被告知,中途千萬不可離開船,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經歷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1955年10月8日,在美國生活了20年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然而,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國,這種美好生活很快被打破。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他早就被懷疑是中共地下黨,這即將歸國的消息無疑給他雪上加霜。他被禁止參加任何機密研究,這是被變相剝奪了工作的權力,安全執照等特殊權利也隨之被取消。

FBI直接衝進錢學森家中,帶走了他。13天后,蔣英去接回錢學森,發現他“臉色蒼白,消瘦的不得了”,甚至已經失聲,一言不發只會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

出獄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錢學森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開始了5年漫長難捱的軟禁生涯。

關於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熟知的版本,是錢學森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一家回國的報道

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比輕描淡寫的敘述複雜得多,也更為驚險。

一方面,因有共產黨嫌疑,美國司法部要將錢學森驅逐出境;而因錢學森掌握太多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軍方又不讓錢學森離境。

我們都知道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的“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樣的情境,有多荒謬,錢學森的煎熬可想而知。

畢竟,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學術,從未想過會捲入這樣的麻煩中。

從此,錢學森每個月必須到移民局報到,行動也受限,連上街也有人監視,郵件更是經過重重檢查,時不時還有陌生人闖入家中。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屈辱。

美國人的想法,無非是想把這顆聰明但卻屬於中國人的大腦徹底耗幹,耗到燈盡油枯,耗到錢學森掌握的知識理論已經完全過時。

學神就是學神。儘管不能工作,度日如年,心情抑鬱,但錢學森決不肯虛耗光陰。他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著作《工程控制論》。

他無非就是要爭一口氣:你們不是不讓我搞火箭嗎?我可以不搞火箭,一樣也能有成就。

接下來的故事,簡直像諜戰片一樣精彩。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955年的一天,蔣英無意中從畫報上看到了一張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五一勞工節的照片。在照片中,錢學森發現了父親的好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

錢學森立即想到,可以向這位中央高層寫信求助。

然而重重監視下,想從美國往中國寄信,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想到了,可以先把求救信寄給蔣英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然後由比利時寄給錢學森父親錢均夫。

蔣英還模仿孩子的筆跡寫地址。夫妻二人跑到離家老遠的一個黑人超市,趁人不備將信扔進信箱,居然就這樣躲過了特務的眼睛。這封信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陳叔通手上,立刻就被送進中南海。

信上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拘禁,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

周恩來指示,立刻令外交部火速把信送到日內瓦會談。正在舉行的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出示了錢學森信件,美方啞口無言,只得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全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前往中國,然而這時,危險還沒有結束。

當時船到了日本,有人就開始故意引誘他們,說日本的東西便宜,想讓他們下船購物。

而錢學森一家被告知,中途千萬不可離開船,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經歷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1955年10月8日,在美國生活了20年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好友郭永懷歸國時,錢學森寫信贈言: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頭一天。

這或許就是錢學森本人歸國時的心情。

離開美國時,馮·卡門對於錢學森的離去萬分惋惜,他不禁感嘆,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恩師送給錢學森一張照片,上面用德語留言,我們不久會重逢。

這卻是永別。

在美國受到的屈辱,錢學森終身難忘,他表示:“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

美國最終也沒有道歉,錢學森也最終沒再去過美國,即使是領獎也不屑一顧。

離開美國時,錢學森只有一個願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所以,錢學森的友人這樣評價他:錢學森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

正是錢學森的回國效力,讓中國的“兩彈一星”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遭受屈辱的人,總會發誓要告別屈辱。

這位看似沉靜內向的知識分子,但心裡有熱烈的愛國情懷。

歸國不久,錢學森到哈軍工考察。陳賡特意從北京前來,當面問了他一個問題——

“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的錢學森,回答的很乾脆:“中國人怎麼不行呢?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難道不能搞?難道比他們矮一截?”

陳賡高興極了,說,就要你這句話。

兩彈一星,能讓中國從此解除核威脅,安心發展成一個興旺發達的國家,從而為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

而能讓尚未擺脫一窮二白的中國下定決心搞尖端武器,錢學森功不可沒。

所以,從不輕易對人發火的錢學森,少有的一次氣急,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言論:有人公然在會上表示,兩彈一星花費了太多人力財力,不值得。

錢學森這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居然氣急了,憋不住發言:沒有兩彈一星,諸位,我們不可能在這兒開會。

作為卓爾不群的科學天才,錢學森很有個性,有時候直言不諱,批評起人來也很嚴厲,“很多人都怕他”。有一次,一位北大副教授前來請教,錢學森也不叫他坐,看人家“站在那裡像個小學生似的問問題”。問過之後,錢學森只回答,這個問題你還不懂?

錢學森的祕書回憶道:“當時覺得有必要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於是找準時機鼓足勇氣對他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怕你,人家也是堂堂副教授,你也不叫人家坐,還當著我,說這個問題還不懂,多叫人家下不來臺,人有臉樹有皮。錢學森當時一句話也不說,如果他認為是對的,他是不說話的。”

工作中,錢學森更是一絲不苟,也不講情面。有一次導彈發射試驗,觸點出現了問題,他立刻叫來負責人,一看,是位女同志,還是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錢學森下命令,必須在十個小時之內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了,發現姑娘嘴歪了。別人解釋說,著急,急的。

1956年10月8日,時隔錢學森回國一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五院院長,負責火箭研製工作。

五院的辦公條件,艱苦到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只能在南苑機場的機棚裡辦公,夏天暴晒,還要在鐵棚裡工作,那種酷暑是多麼難捱。

縱使這樣,錢學森也帶領大家堅持下來。

而且,藝高人膽大,關鍵時刻,錢學森從來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事實證明,他往往也是對的。

比如,有一次火箭發射前,突然接到報告,說不能發射了。錢學森爬到發射塔看,箱體癟了幾個地方,但不嚴重。

錢學森憑藉從前在國外積累的豐富經驗斷定,圓柱箱體變形,發射的時候衝壓,箱體會鼓起來,沒問題。

錢學森說可以,可大多數意見卻是不行。吵來吵去,一直吵到夜裡十一點,馬上就要到發射時間,基地司令員聽了發射團的意見,不簽字,錢學森就敢簽字,認為可以發射。

情況報告到聶榮臻元帥那裡,他當即拍板,錢學森說可以,那就可以。

這種對於科學家充分的信任,讓錢學森感激了一輩子,一直在說,聶榮臻老總真偉大。

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和繁榮富強的美國相比,科研條件豈止千里之遙,這中間的巨大差距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適應的。

然而,在美國能有學術成就,如今回到祖國,錢學森依舊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矚目成績。

錢學森帶領研製的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成為中國火箭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標誌中國火箭技術從仿製走向了獨立研製。

毛主席71歲生日時邀請了錢學森,他被特意安排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喝了一杯茅臺酒,說,想上天,請找錢學森。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然而,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國,這種美好生活很快被打破。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他早就被懷疑是中共地下黨,這即將歸國的消息無疑給他雪上加霜。他被禁止參加任何機密研究,這是被變相剝奪了工作的權力,安全執照等特殊權利也隨之被取消。

FBI直接衝進錢學森家中,帶走了他。13天后,蔣英去接回錢學森,發現他“臉色蒼白,消瘦的不得了”,甚至已經失聲,一言不發只會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

出獄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錢學森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開始了5年漫長難捱的軟禁生涯。

關於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熟知的版本,是錢學森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一家回國的報道

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比輕描淡寫的敘述複雜得多,也更為驚險。

一方面,因有共產黨嫌疑,美國司法部要將錢學森驅逐出境;而因錢學森掌握太多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軍方又不讓錢學森離境。

我們都知道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的“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樣的情境,有多荒謬,錢學森的煎熬可想而知。

畢竟,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學術,從未想過會捲入這樣的麻煩中。

從此,錢學森每個月必須到移民局報到,行動也受限,連上街也有人監視,郵件更是經過重重檢查,時不時還有陌生人闖入家中。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屈辱。

美國人的想法,無非是想把這顆聰明但卻屬於中國人的大腦徹底耗幹,耗到燈盡油枯,耗到錢學森掌握的知識理論已經完全過時。

學神就是學神。儘管不能工作,度日如年,心情抑鬱,但錢學森決不肯虛耗光陰。他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著作《工程控制論》。

他無非就是要爭一口氣:你們不是不讓我搞火箭嗎?我可以不搞火箭,一樣也能有成就。

接下來的故事,簡直像諜戰片一樣精彩。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955年的一天,蔣英無意中從畫報上看到了一張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五一勞工節的照片。在照片中,錢學森發現了父親的好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

錢學森立即想到,可以向這位中央高層寫信求助。

然而重重監視下,想從美國往中國寄信,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想到了,可以先把求救信寄給蔣英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然後由比利時寄給錢學森父親錢均夫。

蔣英還模仿孩子的筆跡寫地址。夫妻二人跑到離家老遠的一個黑人超市,趁人不備將信扔進信箱,居然就這樣躲過了特務的眼睛。這封信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陳叔通手上,立刻就被送進中南海。

信上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拘禁,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

周恩來指示,立刻令外交部火速把信送到日內瓦會談。正在舉行的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出示了錢學森信件,美方啞口無言,只得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全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前往中國,然而這時,危險還沒有結束。

當時船到了日本,有人就開始故意引誘他們,說日本的東西便宜,想讓他們下船購物。

而錢學森一家被告知,中途千萬不可離開船,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經歷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1955年10月8日,在美國生活了20年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好友郭永懷歸國時,錢學森寫信贈言: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頭一天。

這或許就是錢學森本人歸國時的心情。

離開美國時,馮·卡門對於錢學森的離去萬分惋惜,他不禁感嘆,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恩師送給錢學森一張照片,上面用德語留言,我們不久會重逢。

這卻是永別。

在美國受到的屈辱,錢學森終身難忘,他表示:“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

美國最終也沒有道歉,錢學森也最終沒再去過美國,即使是領獎也不屑一顧。

離開美國時,錢學森只有一個願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所以,錢學森的友人這樣評價他:錢學森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

正是錢學森的回國效力,讓中國的“兩彈一星”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遭受屈辱的人,總會發誓要告別屈辱。

這位看似沉靜內向的知識分子,但心裡有熱烈的愛國情懷。

歸國不久,錢學森到哈軍工考察。陳賡特意從北京前來,當面問了他一個問題——

“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的錢學森,回答的很乾脆:“中國人怎麼不行呢?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難道不能搞?難道比他們矮一截?”

陳賡高興極了,說,就要你這句話。

兩彈一星,能讓中國從此解除核威脅,安心發展成一個興旺發達的國家,從而為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

而能讓尚未擺脫一窮二白的中國下定決心搞尖端武器,錢學森功不可沒。

所以,從不輕易對人發火的錢學森,少有的一次氣急,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言論:有人公然在會上表示,兩彈一星花費了太多人力財力,不值得。

錢學森這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居然氣急了,憋不住發言:沒有兩彈一星,諸位,我們不可能在這兒開會。

作為卓爾不群的科學天才,錢學森很有個性,有時候直言不諱,批評起人來也很嚴厲,“很多人都怕他”。有一次,一位北大副教授前來請教,錢學森也不叫他坐,看人家“站在那裡像個小學生似的問問題”。問過之後,錢學森只回答,這個問題你還不懂?

錢學森的祕書回憶道:“當時覺得有必要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於是找準時機鼓足勇氣對他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怕你,人家也是堂堂副教授,你也不叫人家坐,還當著我,說這個問題還不懂,多叫人家下不來臺,人有臉樹有皮。錢學森當時一句話也不說,如果他認為是對的,他是不說話的。”

工作中,錢學森更是一絲不苟,也不講情面。有一次導彈發射試驗,觸點出現了問題,他立刻叫來負責人,一看,是位女同志,還是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錢學森下命令,必須在十個小時之內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了,發現姑娘嘴歪了。別人解釋說,著急,急的。

1956年10月8日,時隔錢學森回國一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五院院長,負責火箭研製工作。

五院的辦公條件,艱苦到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只能在南苑機場的機棚裡辦公,夏天暴晒,還要在鐵棚裡工作,那種酷暑是多麼難捱。

縱使這樣,錢學森也帶領大家堅持下來。

而且,藝高人膽大,關鍵時刻,錢學森從來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事實證明,他往往也是對的。

比如,有一次火箭發射前,突然接到報告,說不能發射了。錢學森爬到發射塔看,箱體癟了幾個地方,但不嚴重。

錢學森憑藉從前在國外積累的豐富經驗斷定,圓柱箱體變形,發射的時候衝壓,箱體會鼓起來,沒問題。

錢學森說可以,可大多數意見卻是不行。吵來吵去,一直吵到夜裡十一點,馬上就要到發射時間,基地司令員聽了發射團的意見,不簽字,錢學森就敢簽字,認為可以發射。

情況報告到聶榮臻元帥那裡,他當即拍板,錢學森說可以,那就可以。

這種對於科學家充分的信任,讓錢學森感激了一輩子,一直在說,聶榮臻老總真偉大。

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和繁榮富強的美國相比,科研條件豈止千里之遙,這中間的巨大差距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適應的。

然而,在美國能有學術成就,如今回到祖國,錢學森依舊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矚目成績。

錢學森帶領研製的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成為中國火箭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標誌中國火箭技術從仿製走向了獨立研製。

毛主席71歲生日時邀請了錢學森,他被特意安排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喝了一杯茅臺酒,說,想上天,請找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接下來原子彈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我國的原子彈發射基地,位於新疆羅布泊。試驗發射原子彈,美國可以在海外基地,蘇聯可以在西伯利亞,中國卻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而且發射軌道還會穿過有人煙的地方,所以必須做到分毫無差。

錢學森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這段時間,基本上是“來無影去無蹤”,而且完全對家人保密。夫人蔣英從來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不知道他到哪裡去,只知道他人還在中國。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美國人斷言,中國雖有原子彈,但5年之內不會有運載工具,10年以後才能掌握導彈核武器。但中國從原子彈研製成功,到兩彈結合成功,只用了2年。錢學森的功勞可想而知。

錢學森研製的火箭,使中國成為同蘇聯、美國一樣能把核彈頭髮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

晚年的錢學森,依然在學術上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在70歲以後,又一次進入了學術高產期,不僅在航空領域,錢學森在建築、文化藝術、地理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創作出《創建系統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一系列著作。

錢學森自豪地對孫子說,上個世紀爺爺做的這點事,如果叫偉大的話,那麼二十一世紀的爺爺更偉大。

偉大的愛國者,功勳卓著的科學巨匠,全能天才,學術男神……紀錄片中,我們也徹底見識了錢老在生活中作為“典型理工男”的生動一面。

比如,當年在麻省理工給學生上課,錢學森的課堂風格,簡直跟《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有一拼,把學生們虐到欲哭無淚。

每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家玩了命地狂抄板書,而筆記完全不知所云。偶爾,錢學森會說“積分”或是“微分”,學生們趕緊把提示寫在公式旁邊,但沒人知道他指的是哪個公式。

錢學森的超難考題也是讓學生們瀕於崩潰。在他的課上,掛科還真不丟人,畢竟滿分100分,能拿22分就已經是班級第一,而這位絕頂聰明的學生,最後當上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課堂上讓學生們聞風喪膽,但大家萬萬沒想到,生活中的錢學森其實“是個相當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航空系的研究生們戰戰兢兢地邀請錢學森共進晚餐,本以為會被怒懟,出乎意料的是,錢學森“相當和藹可親,甚至可以說他是平易近人的。”

不僅是對學生,與夫人蔣英相處時,錢老的理工男做派也讓人哭笑不得,卻也顯得尤為可愛。

1947年,蔣英去美國與新婚丈夫錢學森會合。婚後第一天,兩個人在一起吃了早飯,錢學森站起身來說,那我走了啊,晚上再回來,你一個人慢慢地熟悉吧。

蔣英獨自在家待了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晚上錢學森回來,帶她去外面吃飯。回到家,錢學森泡了杯茶,對蔣英說道:回見,回見!

撇下新婚妻子,自己幹嘛去了?錢學森走進書房,一個人看書到十二點。

直到2009年錢學森去世,這句“回見”重複了60多年。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然而,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國,這種美好生活很快被打破。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他早就被懷疑是中共地下黨,這即將歸國的消息無疑給他雪上加霜。他被禁止參加任何機密研究,這是被變相剝奪了工作的權力,安全執照等特殊權利也隨之被取消。

FBI直接衝進錢學森家中,帶走了他。13天后,蔣英去接回錢學森,發現他“臉色蒼白,消瘦的不得了”,甚至已經失聲,一言不發只會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

出獄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錢學森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開始了5年漫長難捱的軟禁生涯。

關於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熟知的版本,是錢學森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一家回國的報道

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比輕描淡寫的敘述複雜得多,也更為驚險。

一方面,因有共產黨嫌疑,美國司法部要將錢學森驅逐出境;而因錢學森掌握太多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軍方又不讓錢學森離境。

我們都知道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的“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樣的情境,有多荒謬,錢學森的煎熬可想而知。

畢竟,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學術,從未想過會捲入這樣的麻煩中。

從此,錢學森每個月必須到移民局報到,行動也受限,連上街也有人監視,郵件更是經過重重檢查,時不時還有陌生人闖入家中。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屈辱。

美國人的想法,無非是想把這顆聰明但卻屬於中國人的大腦徹底耗幹,耗到燈盡油枯,耗到錢學森掌握的知識理論已經完全過時。

學神就是學神。儘管不能工作,度日如年,心情抑鬱,但錢學森決不肯虛耗光陰。他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著作《工程控制論》。

他無非就是要爭一口氣:你們不是不讓我搞火箭嗎?我可以不搞火箭,一樣也能有成就。

接下來的故事,簡直像諜戰片一樣精彩。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955年的一天,蔣英無意中從畫報上看到了一張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五一勞工節的照片。在照片中,錢學森發現了父親的好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

錢學森立即想到,可以向這位中央高層寫信求助。

然而重重監視下,想從美國往中國寄信,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想到了,可以先把求救信寄給蔣英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然後由比利時寄給錢學森父親錢均夫。

蔣英還模仿孩子的筆跡寫地址。夫妻二人跑到離家老遠的一個黑人超市,趁人不備將信扔進信箱,居然就這樣躲過了特務的眼睛。這封信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陳叔通手上,立刻就被送進中南海。

信上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拘禁,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

周恩來指示,立刻令外交部火速把信送到日內瓦會談。正在舉行的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出示了錢學森信件,美方啞口無言,只得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全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前往中國,然而這時,危險還沒有結束。

當時船到了日本,有人就開始故意引誘他們,說日本的東西便宜,想讓他們下船購物。

而錢學森一家被告知,中途千萬不可離開船,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經歷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1955年10月8日,在美國生活了20年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好友郭永懷歸國時,錢學森寫信贈言: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頭一天。

這或許就是錢學森本人歸國時的心情。

離開美國時,馮·卡門對於錢學森的離去萬分惋惜,他不禁感嘆,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恩師送給錢學森一張照片,上面用德語留言,我們不久會重逢。

這卻是永別。

在美國受到的屈辱,錢學森終身難忘,他表示:“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

美國最終也沒有道歉,錢學森也最終沒再去過美國,即使是領獎也不屑一顧。

離開美國時,錢學森只有一個願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所以,錢學森的友人這樣評價他:錢學森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

正是錢學森的回國效力,讓中國的“兩彈一星”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遭受屈辱的人,總會發誓要告別屈辱。

這位看似沉靜內向的知識分子,但心裡有熱烈的愛國情懷。

歸國不久,錢學森到哈軍工考察。陳賡特意從北京前來,當面問了他一個問題——

“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的錢學森,回答的很乾脆:“中國人怎麼不行呢?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難道不能搞?難道比他們矮一截?”

陳賡高興極了,說,就要你這句話。

兩彈一星,能讓中國從此解除核威脅,安心發展成一個興旺發達的國家,從而為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

而能讓尚未擺脫一窮二白的中國下定決心搞尖端武器,錢學森功不可沒。

所以,從不輕易對人發火的錢學森,少有的一次氣急,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言論:有人公然在會上表示,兩彈一星花費了太多人力財力,不值得。

錢學森這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居然氣急了,憋不住發言:沒有兩彈一星,諸位,我們不可能在這兒開會。

作為卓爾不群的科學天才,錢學森很有個性,有時候直言不諱,批評起人來也很嚴厲,“很多人都怕他”。有一次,一位北大副教授前來請教,錢學森也不叫他坐,看人家“站在那裡像個小學生似的問問題”。問過之後,錢學森只回答,這個問題你還不懂?

錢學森的祕書回憶道:“當時覺得有必要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於是找準時機鼓足勇氣對他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怕你,人家也是堂堂副教授,你也不叫人家坐,還當著我,說這個問題還不懂,多叫人家下不來臺,人有臉樹有皮。錢學森當時一句話也不說,如果他認為是對的,他是不說話的。”

工作中,錢學森更是一絲不苟,也不講情面。有一次導彈發射試驗,觸點出現了問題,他立刻叫來負責人,一看,是位女同志,還是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錢學森下命令,必須在十個小時之內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了,發現姑娘嘴歪了。別人解釋說,著急,急的。

1956年10月8日,時隔錢學森回國一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五院院長,負責火箭研製工作。

五院的辦公條件,艱苦到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只能在南苑機場的機棚裡辦公,夏天暴晒,還要在鐵棚裡工作,那種酷暑是多麼難捱。

縱使這樣,錢學森也帶領大家堅持下來。

而且,藝高人膽大,關鍵時刻,錢學森從來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事實證明,他往往也是對的。

比如,有一次火箭發射前,突然接到報告,說不能發射了。錢學森爬到發射塔看,箱體癟了幾個地方,但不嚴重。

錢學森憑藉從前在國外積累的豐富經驗斷定,圓柱箱體變形,發射的時候衝壓,箱體會鼓起來,沒問題。

錢學森說可以,可大多數意見卻是不行。吵來吵去,一直吵到夜裡十一點,馬上就要到發射時間,基地司令員聽了發射團的意見,不簽字,錢學森就敢簽字,認為可以發射。

情況報告到聶榮臻元帥那裡,他當即拍板,錢學森說可以,那就可以。

這種對於科學家充分的信任,讓錢學森感激了一輩子,一直在說,聶榮臻老總真偉大。

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和繁榮富強的美國相比,科研條件豈止千里之遙,這中間的巨大差距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適應的。

然而,在美國能有學術成就,如今回到祖國,錢學森依舊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矚目成績。

錢學森帶領研製的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成為中國火箭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標誌中國火箭技術從仿製走向了獨立研製。

毛主席71歲生日時邀請了錢學森,他被特意安排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喝了一杯茅臺酒,說,想上天,請找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接下來原子彈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我國的原子彈發射基地,位於新疆羅布泊。試驗發射原子彈,美國可以在海外基地,蘇聯可以在西伯利亞,中國卻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而且發射軌道還會穿過有人煙的地方,所以必須做到分毫無差。

錢學森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這段時間,基本上是“來無影去無蹤”,而且完全對家人保密。夫人蔣英從來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不知道他到哪裡去,只知道他人還在中國。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美國人斷言,中國雖有原子彈,但5年之內不會有運載工具,10年以後才能掌握導彈核武器。但中國從原子彈研製成功,到兩彈結合成功,只用了2年。錢學森的功勞可想而知。

錢學森研製的火箭,使中國成為同蘇聯、美國一樣能把核彈頭髮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

晚年的錢學森,依然在學術上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在70歲以後,又一次進入了學術高產期,不僅在航空領域,錢學森在建築、文化藝術、地理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創作出《創建系統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一系列著作。

錢學森自豪地對孫子說,上個世紀爺爺做的這點事,如果叫偉大的話,那麼二十一世紀的爺爺更偉大。

偉大的愛國者,功勳卓著的科學巨匠,全能天才,學術男神……紀錄片中,我們也徹底見識了錢老在生活中作為“典型理工男”的生動一面。

比如,當年在麻省理工給學生上課,錢學森的課堂風格,簡直跟《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有一拼,把學生們虐到欲哭無淚。

每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家玩了命地狂抄板書,而筆記完全不知所云。偶爾,錢學森會說“積分”或是“微分”,學生們趕緊把提示寫在公式旁邊,但沒人知道他指的是哪個公式。

錢學森的超難考題也是讓學生們瀕於崩潰。在他的課上,掛科還真不丟人,畢竟滿分100分,能拿22分就已經是班級第一,而這位絕頂聰明的學生,最後當上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課堂上讓學生們聞風喪膽,但大家萬萬沒想到,生活中的錢學森其實“是個相當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航空系的研究生們戰戰兢兢地邀請錢學森共進晚餐,本以為會被怒懟,出乎意料的是,錢學森“相當和藹可親,甚至可以說他是平易近人的。”

不僅是對學生,與夫人蔣英相處時,錢老的理工男做派也讓人哭笑不得,卻也顯得尤為可愛。

1947年,蔣英去美國與新婚丈夫錢學森會合。婚後第一天,兩個人在一起吃了早飯,錢學森站起身來說,那我走了啊,晚上再回來,你一個人慢慢地熟悉吧。

蔣英獨自在家待了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晚上錢學森回來,帶她去外面吃飯。回到家,錢學森泡了杯茶,對蔣英說道:回見,回見!

撇下新婚妻子,自己幹嘛去了?錢學森走進書房,一個人看書到十二點。

直到2009年錢學森去世,這句“回見”重複了60多年。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而夫妻二人的相識,細細算來,足足有86年。

故事還要從蔣英4歲那年說起。

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教育家。錢學森和蔣英的父輩,在年輕時就已經是莫逆之交。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然而,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國,這種美好生活很快被打破。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他早就被懷疑是中共地下黨,這即將歸國的消息無疑給他雪上加霜。他被禁止參加任何機密研究,這是被變相剝奪了工作的權力,安全執照等特殊權利也隨之被取消。

FBI直接衝進錢學森家中,帶走了他。13天后,蔣英去接回錢學森,發現他“臉色蒼白,消瘦的不得了”,甚至已經失聲,一言不發只會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

出獄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錢學森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開始了5年漫長難捱的軟禁生涯。

關於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熟知的版本,是錢學森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一家回國的報道

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比輕描淡寫的敘述複雜得多,也更為驚險。

一方面,因有共產黨嫌疑,美國司法部要將錢學森驅逐出境;而因錢學森掌握太多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軍方又不讓錢學森離境。

我們都知道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的“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樣的情境,有多荒謬,錢學森的煎熬可想而知。

畢竟,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學術,從未想過會捲入這樣的麻煩中。

從此,錢學森每個月必須到移民局報到,行動也受限,連上街也有人監視,郵件更是經過重重檢查,時不時還有陌生人闖入家中。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屈辱。

美國人的想法,無非是想把這顆聰明但卻屬於中國人的大腦徹底耗幹,耗到燈盡油枯,耗到錢學森掌握的知識理論已經完全過時。

學神就是學神。儘管不能工作,度日如年,心情抑鬱,但錢學森決不肯虛耗光陰。他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著作《工程控制論》。

他無非就是要爭一口氣:你們不是不讓我搞火箭嗎?我可以不搞火箭,一樣也能有成就。

接下來的故事,簡直像諜戰片一樣精彩。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955年的一天,蔣英無意中從畫報上看到了一張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五一勞工節的照片。在照片中,錢學森發現了父親的好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

錢學森立即想到,可以向這位中央高層寫信求助。

然而重重監視下,想從美國往中國寄信,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想到了,可以先把求救信寄給蔣英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然後由比利時寄給錢學森父親錢均夫。

蔣英還模仿孩子的筆跡寫地址。夫妻二人跑到離家老遠的一個黑人超市,趁人不備將信扔進信箱,居然就這樣躲過了特務的眼睛。這封信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陳叔通手上,立刻就被送進中南海。

信上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拘禁,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

周恩來指示,立刻令外交部火速把信送到日內瓦會談。正在舉行的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出示了錢學森信件,美方啞口無言,只得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全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前往中國,然而這時,危險還沒有結束。

當時船到了日本,有人就開始故意引誘他們,說日本的東西便宜,想讓他們下船購物。

而錢學森一家被告知,中途千萬不可離開船,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經歷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1955年10月8日,在美國生活了20年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好友郭永懷歸國時,錢學森寫信贈言: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頭一天。

這或許就是錢學森本人歸國時的心情。

離開美國時,馮·卡門對於錢學森的離去萬分惋惜,他不禁感嘆,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恩師送給錢學森一張照片,上面用德語留言,我們不久會重逢。

這卻是永別。

在美國受到的屈辱,錢學森終身難忘,他表示:“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

美國最終也沒有道歉,錢學森也最終沒再去過美國,即使是領獎也不屑一顧。

離開美國時,錢學森只有一個願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所以,錢學森的友人這樣評價他:錢學森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

正是錢學森的回國效力,讓中國的“兩彈一星”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遭受屈辱的人,總會發誓要告別屈辱。

這位看似沉靜內向的知識分子,但心裡有熱烈的愛國情懷。

歸國不久,錢學森到哈軍工考察。陳賡特意從北京前來,當面問了他一個問題——

“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的錢學森,回答的很乾脆:“中國人怎麼不行呢?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難道不能搞?難道比他們矮一截?”

陳賡高興極了,說,就要你這句話。

兩彈一星,能讓中國從此解除核威脅,安心發展成一個興旺發達的國家,從而為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

而能讓尚未擺脫一窮二白的中國下定決心搞尖端武器,錢學森功不可沒。

所以,從不輕易對人發火的錢學森,少有的一次氣急,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言論:有人公然在會上表示,兩彈一星花費了太多人力財力,不值得。

錢學森這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居然氣急了,憋不住發言:沒有兩彈一星,諸位,我們不可能在這兒開會。

作為卓爾不群的科學天才,錢學森很有個性,有時候直言不諱,批評起人來也很嚴厲,“很多人都怕他”。有一次,一位北大副教授前來請教,錢學森也不叫他坐,看人家“站在那裡像個小學生似的問問題”。問過之後,錢學森只回答,這個問題你還不懂?

錢學森的祕書回憶道:“當時覺得有必要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於是找準時機鼓足勇氣對他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怕你,人家也是堂堂副教授,你也不叫人家坐,還當著我,說這個問題還不懂,多叫人家下不來臺,人有臉樹有皮。錢學森當時一句話也不說,如果他認為是對的,他是不說話的。”

工作中,錢學森更是一絲不苟,也不講情面。有一次導彈發射試驗,觸點出現了問題,他立刻叫來負責人,一看,是位女同志,還是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錢學森下命令,必須在十個小時之內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了,發現姑娘嘴歪了。別人解釋說,著急,急的。

1956年10月8日,時隔錢學森回國一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五院院長,負責火箭研製工作。

五院的辦公條件,艱苦到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只能在南苑機場的機棚裡辦公,夏天暴晒,還要在鐵棚裡工作,那種酷暑是多麼難捱。

縱使這樣,錢學森也帶領大家堅持下來。

而且,藝高人膽大,關鍵時刻,錢學森從來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事實證明,他往往也是對的。

比如,有一次火箭發射前,突然接到報告,說不能發射了。錢學森爬到發射塔看,箱體癟了幾個地方,但不嚴重。

錢學森憑藉從前在國外積累的豐富經驗斷定,圓柱箱體變形,發射的時候衝壓,箱體會鼓起來,沒問題。

錢學森說可以,可大多數意見卻是不行。吵來吵去,一直吵到夜裡十一點,馬上就要到發射時間,基地司令員聽了發射團的意見,不簽字,錢學森就敢簽字,認為可以發射。

情況報告到聶榮臻元帥那裡,他當即拍板,錢學森說可以,那就可以。

這種對於科學家充分的信任,讓錢學森感激了一輩子,一直在說,聶榮臻老總真偉大。

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和繁榮富強的美國相比,科研條件豈止千里之遙,這中間的巨大差距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適應的。

然而,在美國能有學術成就,如今回到祖國,錢學森依舊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矚目成績。

錢學森帶領研製的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成為中國火箭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標誌中國火箭技術從仿製走向了獨立研製。

毛主席71歲生日時邀請了錢學森,他被特意安排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喝了一杯茅臺酒,說,想上天,請找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接下來原子彈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我國的原子彈發射基地,位於新疆羅布泊。試驗發射原子彈,美國可以在海外基地,蘇聯可以在西伯利亞,中國卻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而且發射軌道還會穿過有人煙的地方,所以必須做到分毫無差。

錢學森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這段時間,基本上是“來無影去無蹤”,而且完全對家人保密。夫人蔣英從來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不知道他到哪裡去,只知道他人還在中國。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美國人斷言,中國雖有原子彈,但5年之內不會有運載工具,10年以後才能掌握導彈核武器。但中國從原子彈研製成功,到兩彈結合成功,只用了2年。錢學森的功勞可想而知。

錢學森研製的火箭,使中國成為同蘇聯、美國一樣能把核彈頭髮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

晚年的錢學森,依然在學術上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在70歲以後,又一次進入了學術高產期,不僅在航空領域,錢學森在建築、文化藝術、地理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創作出《創建系統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一系列著作。

錢學森自豪地對孫子說,上個世紀爺爺做的這點事,如果叫偉大的話,那麼二十一世紀的爺爺更偉大。

偉大的愛國者,功勳卓著的科學巨匠,全能天才,學術男神……紀錄片中,我們也徹底見識了錢老在生活中作為“典型理工男”的生動一面。

比如,當年在麻省理工給學生上課,錢學森的課堂風格,簡直跟《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有一拼,把學生們虐到欲哭無淚。

每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家玩了命地狂抄板書,而筆記完全不知所云。偶爾,錢學森會說“積分”或是“微分”,學生們趕緊把提示寫在公式旁邊,但沒人知道他指的是哪個公式。

錢學森的超難考題也是讓學生們瀕於崩潰。在他的課上,掛科還真不丟人,畢竟滿分100分,能拿22分就已經是班級第一,而這位絕頂聰明的學生,最後當上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課堂上讓學生們聞風喪膽,但大家萬萬沒想到,生活中的錢學森其實“是個相當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航空系的研究生們戰戰兢兢地邀請錢學森共進晚餐,本以為會被怒懟,出乎意料的是,錢學森“相當和藹可親,甚至可以說他是平易近人的。”

不僅是對學生,與夫人蔣英相處時,錢老的理工男做派也讓人哭笑不得,卻也顯得尤為可愛。

1947年,蔣英去美國與新婚丈夫錢學森會合。婚後第一天,兩個人在一起吃了早飯,錢學森站起身來說,那我走了啊,晚上再回來,你一個人慢慢地熟悉吧。

蔣英獨自在家待了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晚上錢學森回來,帶她去外面吃飯。回到家,錢學森泡了杯茶,對蔣英說道:回見,回見!

撇下新婚妻子,自己幹嘛去了?錢學森走進書房,一個人看書到十二點。

直到2009年錢學森去世,這句“回見”重複了60多年。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而夫妻二人的相識,細細算來,足足有86年。

故事還要從蔣英4歲那年說起。

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教育家。錢學森和蔣英的父輩,在年輕時就已經是莫逆之交。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家只有錢學森一個兒子,而蔣家有五個女兒。有一天,錢媽媽看到蔣媽媽的五個女兒,十分羨慕,於是提出要求:能不能把一個女兒給我養?

蔣媽媽答應了。錢媽媽格外喜歡活潑美麗的三女兒蔣英,於是蔣英來到錢家,成了“錢學英”。

然而幼時的蔣英,對這位比她大8歲的“哥哥”印象並不好。回憶中,似乎他總是愛一個人玩,並不喜歡哄小妹妹。

沒過多久,思念父母的蔣英回家了。從此,兩人只見過一兩次。一直到了1947年,錢學森回上海探親,依然孑然一身。錢鈞夫拜託蔣英姐妹,讓她們給錢學森介紹女朋友,蔣英一口氣介紹了兩個,一左一右,坐在錢學森旁邊。

結果,這兩位小姐錢學森一個都沒看上,倒是看上了作為媒人的蔣英。

直男求婚的方式也毫不浪漫,上來就問:你跟我到美國去吧。

雖然方式“奇葩”,但對他心存好感的蔣英,終於招架不住兩個回合,就同意了錢學森的求婚。

“那時,我從心裡佩服他,他才36歲就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很敬仰他,我當時認為有學問的人就是好人。”

這對賢伉儷堪稱天作之合。在外人看來,錢學森多少有些古怪。不苟言笑,朋友不多,只和個別懂音樂和畫畫的朋友來往。

從小,錢學森對藝術就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音樂和畫畫。他曾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

而妻子蔣英,正是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兩個人的婚姻,堪稱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總之,“不知為什麼,我喜歡的他也喜歡”。這樣的相濡以沫,一直持續了62年。

紀錄片中,還有一段珍貴的家庭錄像,那是1992年蔣英先生的生日:二位老人,幸福甜蜜依偎在一起。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然而,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國,這種美好生活很快被打破。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他早就被懷疑是中共地下黨,這即將歸國的消息無疑給他雪上加霜。他被禁止參加任何機密研究,這是被變相剝奪了工作的權力,安全執照等特殊權利也隨之被取消。

FBI直接衝進錢學森家中,帶走了他。13天后,蔣英去接回錢學森,發現他“臉色蒼白,消瘦的不得了”,甚至已經失聲,一言不發只會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

出獄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錢學森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開始了5年漫長難捱的軟禁生涯。

關於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熟知的版本,是錢學森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一家回國的報道

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比輕描淡寫的敘述複雜得多,也更為驚險。

一方面,因有共產黨嫌疑,美國司法部要將錢學森驅逐出境;而因錢學森掌握太多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軍方又不讓錢學森離境。

我們都知道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的“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樣的情境,有多荒謬,錢學森的煎熬可想而知。

畢竟,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學術,從未想過會捲入這樣的麻煩中。

從此,錢學森每個月必須到移民局報到,行動也受限,連上街也有人監視,郵件更是經過重重檢查,時不時還有陌生人闖入家中。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屈辱。

美國人的想法,無非是想把這顆聰明但卻屬於中國人的大腦徹底耗幹,耗到燈盡油枯,耗到錢學森掌握的知識理論已經完全過時。

學神就是學神。儘管不能工作,度日如年,心情抑鬱,但錢學森決不肯虛耗光陰。他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著作《工程控制論》。

他無非就是要爭一口氣:你們不是不讓我搞火箭嗎?我可以不搞火箭,一樣也能有成就。

接下來的故事,簡直像諜戰片一樣精彩。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955年的一天,蔣英無意中從畫報上看到了一張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五一勞工節的照片。在照片中,錢學森發現了父親的好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

錢學森立即想到,可以向這位中央高層寫信求助。

然而重重監視下,想從美國往中國寄信,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想到了,可以先把求救信寄給蔣英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然後由比利時寄給錢學森父親錢均夫。

蔣英還模仿孩子的筆跡寫地址。夫妻二人跑到離家老遠的一個黑人超市,趁人不備將信扔進信箱,居然就這樣躲過了特務的眼睛。這封信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陳叔通手上,立刻就被送進中南海。

信上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拘禁,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

周恩來指示,立刻令外交部火速把信送到日內瓦會談。正在舉行的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出示了錢學森信件,美方啞口無言,只得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全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前往中國,然而這時,危險還沒有結束。

當時船到了日本,有人就開始故意引誘他們,說日本的東西便宜,想讓他們下船購物。

而錢學森一家被告知,中途千萬不可離開船,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經歷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1955年10月8日,在美國生活了20年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好友郭永懷歸國時,錢學森寫信贈言: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頭一天。

這或許就是錢學森本人歸國時的心情。

離開美國時,馮·卡門對於錢學森的離去萬分惋惜,他不禁感嘆,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恩師送給錢學森一張照片,上面用德語留言,我們不久會重逢。

這卻是永別。

在美國受到的屈辱,錢學森終身難忘,他表示:“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

美國最終也沒有道歉,錢學森也最終沒再去過美國,即使是領獎也不屑一顧。

離開美國時,錢學森只有一個願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所以,錢學森的友人這樣評價他:錢學森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

正是錢學森的回國效力,讓中國的“兩彈一星”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遭受屈辱的人,總會發誓要告別屈辱。

這位看似沉靜內向的知識分子,但心裡有熱烈的愛國情懷。

歸國不久,錢學森到哈軍工考察。陳賡特意從北京前來,當面問了他一個問題——

“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的錢學森,回答的很乾脆:“中國人怎麼不行呢?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難道不能搞?難道比他們矮一截?”

陳賡高興極了,說,就要你這句話。

兩彈一星,能讓中國從此解除核威脅,安心發展成一個興旺發達的國家,從而為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

而能讓尚未擺脫一窮二白的中國下定決心搞尖端武器,錢學森功不可沒。

所以,從不輕易對人發火的錢學森,少有的一次氣急,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言論:有人公然在會上表示,兩彈一星花費了太多人力財力,不值得。

錢學森這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居然氣急了,憋不住發言:沒有兩彈一星,諸位,我們不可能在這兒開會。

作為卓爾不群的科學天才,錢學森很有個性,有時候直言不諱,批評起人來也很嚴厲,“很多人都怕他”。有一次,一位北大副教授前來請教,錢學森也不叫他坐,看人家“站在那裡像個小學生似的問問題”。問過之後,錢學森只回答,這個問題你還不懂?

錢學森的祕書回憶道:“當時覺得有必要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於是找準時機鼓足勇氣對他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怕你,人家也是堂堂副教授,你也不叫人家坐,還當著我,說這個問題還不懂,多叫人家下不來臺,人有臉樹有皮。錢學森當時一句話也不說,如果他認為是對的,他是不說話的。”

工作中,錢學森更是一絲不苟,也不講情面。有一次導彈發射試驗,觸點出現了問題,他立刻叫來負責人,一看,是位女同志,還是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錢學森下命令,必須在十個小時之內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了,發現姑娘嘴歪了。別人解釋說,著急,急的。

1956年10月8日,時隔錢學森回國一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五院院長,負責火箭研製工作。

五院的辦公條件,艱苦到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只能在南苑機場的機棚裡辦公,夏天暴晒,還要在鐵棚裡工作,那種酷暑是多麼難捱。

縱使這樣,錢學森也帶領大家堅持下來。

而且,藝高人膽大,關鍵時刻,錢學森從來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事實證明,他往往也是對的。

比如,有一次火箭發射前,突然接到報告,說不能發射了。錢學森爬到發射塔看,箱體癟了幾個地方,但不嚴重。

錢學森憑藉從前在國外積累的豐富經驗斷定,圓柱箱體變形,發射的時候衝壓,箱體會鼓起來,沒問題。

錢學森說可以,可大多數意見卻是不行。吵來吵去,一直吵到夜裡十一點,馬上就要到發射時間,基地司令員聽了發射團的意見,不簽字,錢學森就敢簽字,認為可以發射。

情況報告到聶榮臻元帥那裡,他當即拍板,錢學森說可以,那就可以。

這種對於科學家充分的信任,讓錢學森感激了一輩子,一直在說,聶榮臻老總真偉大。

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和繁榮富強的美國相比,科研條件豈止千里之遙,這中間的巨大差距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適應的。

然而,在美國能有學術成就,如今回到祖國,錢學森依舊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矚目成績。

錢學森帶領研製的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成為中國火箭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標誌中國火箭技術從仿製走向了獨立研製。

毛主席71歲生日時邀請了錢學森,他被特意安排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喝了一杯茅臺酒,說,想上天,請找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接下來原子彈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我國的原子彈發射基地,位於新疆羅布泊。試驗發射原子彈,美國可以在海外基地,蘇聯可以在西伯利亞,中國卻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而且發射軌道還會穿過有人煙的地方,所以必須做到分毫無差。

錢學森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這段時間,基本上是“來無影去無蹤”,而且完全對家人保密。夫人蔣英從來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不知道他到哪裡去,只知道他人還在中國。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美國人斷言,中國雖有原子彈,但5年之內不會有運載工具,10年以後才能掌握導彈核武器。但中國從原子彈研製成功,到兩彈結合成功,只用了2年。錢學森的功勞可想而知。

錢學森研製的火箭,使中國成為同蘇聯、美國一樣能把核彈頭髮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

晚年的錢學森,依然在學術上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在70歲以後,又一次進入了學術高產期,不僅在航空領域,錢學森在建築、文化藝術、地理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創作出《創建系統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一系列著作。

錢學森自豪地對孫子說,上個世紀爺爺做的這點事,如果叫偉大的話,那麼二十一世紀的爺爺更偉大。

偉大的愛國者,功勳卓著的科學巨匠,全能天才,學術男神……紀錄片中,我們也徹底見識了錢老在生活中作為“典型理工男”的生動一面。

比如,當年在麻省理工給學生上課,錢學森的課堂風格,簡直跟《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有一拼,把學生們虐到欲哭無淚。

每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家玩了命地狂抄板書,而筆記完全不知所云。偶爾,錢學森會說“積分”或是“微分”,學生們趕緊把提示寫在公式旁邊,但沒人知道他指的是哪個公式。

錢學森的超難考題也是讓學生們瀕於崩潰。在他的課上,掛科還真不丟人,畢竟滿分100分,能拿22分就已經是班級第一,而這位絕頂聰明的學生,最後當上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課堂上讓學生們聞風喪膽,但大家萬萬沒想到,生活中的錢學森其實“是個相當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航空系的研究生們戰戰兢兢地邀請錢學森共進晚餐,本以為會被怒懟,出乎意料的是,錢學森“相當和藹可親,甚至可以說他是平易近人的。”

不僅是對學生,與夫人蔣英相處時,錢老的理工男做派也讓人哭笑不得,卻也顯得尤為可愛。

1947年,蔣英去美國與新婚丈夫錢學森會合。婚後第一天,兩個人在一起吃了早飯,錢學森站起身來說,那我走了啊,晚上再回來,你一個人慢慢地熟悉吧。

蔣英獨自在家待了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晚上錢學森回來,帶她去外面吃飯。回到家,錢學森泡了杯茶,對蔣英說道:回見,回見!

撇下新婚妻子,自己幹嘛去了?錢學森走進書房,一個人看書到十二點。

直到2009年錢學森去世,這句“回見”重複了60多年。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而夫妻二人的相識,細細算來,足足有86年。

故事還要從蔣英4歲那年說起。

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教育家。錢學森和蔣英的父輩,在年輕時就已經是莫逆之交。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家只有錢學森一個兒子,而蔣家有五個女兒。有一天,錢媽媽看到蔣媽媽的五個女兒,十分羨慕,於是提出要求:能不能把一個女兒給我養?

蔣媽媽答應了。錢媽媽格外喜歡活潑美麗的三女兒蔣英,於是蔣英來到錢家,成了“錢學英”。

然而幼時的蔣英,對這位比她大8歲的“哥哥”印象並不好。回憶中,似乎他總是愛一個人玩,並不喜歡哄小妹妹。

沒過多久,思念父母的蔣英回家了。從此,兩人只見過一兩次。一直到了1947年,錢學森回上海探親,依然孑然一身。錢鈞夫拜託蔣英姐妹,讓她們給錢學森介紹女朋友,蔣英一口氣介紹了兩個,一左一右,坐在錢學森旁邊。

結果,這兩位小姐錢學森一個都沒看上,倒是看上了作為媒人的蔣英。

直男求婚的方式也毫不浪漫,上來就問:你跟我到美國去吧。

雖然方式“奇葩”,但對他心存好感的蔣英,終於招架不住兩個回合,就同意了錢學森的求婚。

“那時,我從心裡佩服他,他才36歲就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很敬仰他,我當時認為有學問的人就是好人。”

這對賢伉儷堪稱天作之合。在外人看來,錢學森多少有些古怪。不苟言笑,朋友不多,只和個別懂音樂和畫畫的朋友來往。

從小,錢學森對藝術就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音樂和畫畫。他曾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

而妻子蔣英,正是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兩個人的婚姻,堪稱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總之,“不知為什麼,我喜歡的他也喜歡”。這樣的相濡以沫,一直持續了62年。

紀錄片中,還有一段珍貴的家庭錄像,那是1992年蔣英先生的生日:二位老人,幸福甜蜜依偎在一起。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晚年的錢老,儼然成了大暖男。錢老經常打趣:“我姓錢,但我不愛錢。”晚年獲得了很多獎,他曾詼諧地對蔣英說:“錢歸你,獎(蔣)歸我。”

一次隆重的授獎儀式上,錢學森深情地對妻子蔣英表示感謝:“我幹什麼的,大家都知道,但我老伴是做什麼的,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獲獎了也不要忘記,老伴幾十年給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看來,頂級的理工男創造起浪漫來,也是無敵的:當著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向夫人表白,還有誰?還有誰?

如今,離錢老遠去已近十年,而著名“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究竟何時才能有解答方案?

大師們逐漸遠去,而這個時代,什麼時候還能出現錢學森、霍金這樣的偉人?

願偉人一路走好,盼偉人乘願再來。

"

2018年3月14日,地球又送走了一位天才科學家——霍金。

沒有什麼比傑出大師的離去更令人痛心和惋惜。畢竟,這是屬於全人類的損失。

而偉人,永遠值得銘記。

今天為大家安利另一位科學泰斗的紀錄片,在光影中緬懷偉人——

《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其實,錢老在世時電視臺就已打算為他和蔣英先生拍攝傳記片,甚至連攝製組都已經成立,但錢學森夫婦硬是拒絕了。

因為錢老早就給自己定下了“原則”:不題詞、不寫序、不作傳記,不出席應景活動,不輕易接受記者採訪,不上《名人錄》等。

所以,這部6集的央視紀錄片,包括了錢老極其罕見的採訪錄像,更顯得彌足珍貴。

錢學森,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德高望重的人民科學家,對中國發展和世界和平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巨匠,怎麼評價都不為過。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但看過這部紀錄片,你會發現,我們以為所瞭解的錢學森,僅僅是他一生傳奇的皮毛而已。

我們習慣用一些至高無上的重量級頭銜來形容這位天才,比如: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

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錢學森其實並不喜歡中國導彈之父這樣的稱號。

據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透露,父親不止一次說過,“航天事業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千千萬萬人的共同努力。”

美國火箭專家克拉克曾這樣評價:“中共的歸國學人當中,無人重要性能出錢學森其右。”作為近現代中國名氣最大的科學家,錢學森卻從未以功臣自居。

然而他的一生,可稱為絕無僅有的傳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

說起浙江錢氏家族,那還真是了不得。在家訓“進賢使能則國強,光學育才則國盛”的影響下,錢氏滿門皆才俊,出現了無數科學、藝術領域的人才。

錢學森的父親錢鈞夫,身為教育廳廳長,非常重視獨子錢學森的教育,所以並沒有把他送到私塾,而是讓他從小接受現代化教育。

錢學森3歲就來到北京,在北師大附小、師大附中接受了良好的中學教育。這一段經歷,對他而言至關重要。

巧合的是,錢學森大概讀五六年級時,鄧穎超也在北師大附小任教,雖然沒有直接教過錢學森,但多年後見面,錢學森還是尊稱鄧穎超為老師。

從小就被譽為神童,長大後,錢學森更是示現出過人的天賦。高中畢業的時候,數學老師希望他成為數學家,國文老師希望他當作家,錢學森母親希望兒子學教育,以後子承父業,而有的老師則認為他在藝術上有天賦,應該當音樂家,或者畫家。

不僅是天才,還是個全才。

然而,生在內憂外患、飽受屈辱的中國,影響了錢學森的志向。他從心底渴望成為一名科學家。

因為那個時候,科學才是救國的利器。

父親認為,實業救國是條好出路,拿定主意要讓兒子成為工程師,所以錢學森去了當時最好的工科學校——交通大學。

現在流行的詞,叫“學霸”,而那個時候的錢學森,完全就是“學神”。在人才濟濟的交大機械工程系,錢學森依舊能保持每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這在當時並不容易。

而且,這位學術佼佼者不但成績一流,光憑顏值也能打倒一片。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本科畢業後,1935年,錢學森考取了清華大學庚款留美名額。

原本,父親只是想讓兒子有一份不錯的差事。但一二八事變刺激了錢學森:要想讓祖國人民不受欺負,就必須先把航空工業發展起來才行。

製造火車的工程師,根本不是他的追求。

於是,錢學森來到了美國東海岸的麻省理工學院,就讀航空系。

然而他在這裡的學習卻並不順利。錢學森本身更偏向理論研究,而麻省理工著重培養的,卻是動手能力一流的工程師。

當時,航空學領域的學術大師,美國空氣動力學泰斗,正是加州理工的馮卡門教授。僅用一年時間取得碩士學位後,錢學森決定到加州理工學院繼續深造。初生牛犢不怕虎,從東到西跨越整個美國,錢學森直接來到西海岸的帕薩迪納,當面拜見馮卡門。

1936年,這對後來的天才師徒第一次碰面,馮卡門立時被這位年僅25歲的年輕人異常敏銳的思路所折服。

在馮卡門的力薦下,錢學森順理成章來到加州理工攻讀博士學位。

在這裡,錢學森終於開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專長。這其中,恩師馮卡門的指引功不可沒。

事實上,馮卡門並沒有完全把錢學森當學生看待。後來在自傳中,他單獨用一章來寫自己的學生錢學森,把這位天賦異稟的奇才,看做是自己在學術上最親密無間的夥伴。

1937年,錢學森還參加了一個名為“自殺俱樂部”的小組,這就是後來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前身。

由於每天在學校裡鼓搗炸藥,實驗室發生多次爆炸。但學校並沒有給予處罰,而是讓他們搬到7公里以外的山谷做實驗,生怕他們把學校也給炸掉。

1939年,錢學森獲得加州理工航空數學博士學位。這期間,他和導師合作研究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公式。

雖然話不多,也少與人來往,但錢學森在學校名氣很大。加州理工學院的師生,送了他一個外號,叫“天之子”。

他的傳奇經歷還不止於此。1942年起,錢學森在8年的時間內,甚至可以自由出入五角大樓,獲准參與研究美國一切最核心的軍事機密工作,甚至在1944年的赴德科學考察團中,錢學森還是唯一持外國護照的成員。

那次的“科學考察”,成了一次尷尬又有趣的會見。

他們互為師生,卻是軍官與囚犯的天壤之別。普朗特為希特勒,馮·卡門為美國,錢學森為中國——他們分別為不同國家的航空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1947年,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回到麻省理工,成為這裡最年輕的教授。和學生時代的不愉快經歷截然相反,錢學森這次被封為上賓,且在極短時間內升為終身教授。

1949年,錢學森又被任命噴氣推進中心主任。這是他赴美以來擁有過最好的工作條件,以及最大的信任。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然而,1950年錢學森開始爭取回國,這種美好生活很快被打破。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他早就被懷疑是中共地下黨,這即將歸國的消息無疑給他雪上加霜。他被禁止參加任何機密研究,這是被變相剝奪了工作的權力,安全執照等特殊權利也隨之被取消。

FBI直接衝進錢學森家中,帶走了他。13天后,蔣英去接回錢學森,發現他“臉色蒼白,消瘦的不得了”,甚至已經失聲,一言不發只會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

出獄後的生活,更加艱難。錢學森的生活發生巨大改變,開始了5年漫長難捱的軟禁生涯。

關於這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熟知的版本,是錢學森如何克服重重阻力,離開美國回到祖國的懷抱。

錢學森一家回國的報道

然而真實的情況,遠比輕描淡寫的敘述複雜得多,也更為驚險。

一方面,因有共產黨嫌疑,美國司法部要將錢學森驅逐出境;而因錢學森掌握太多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軍方又不讓錢學森離境。

我們都知道當時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的“名言”:“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這樣的情境,有多荒謬,錢學森的煎熬可想而知。

畢竟,他只是一個單純的知識分子,只想安安心心地做學術,從未想過會捲入這樣的麻煩中。

從此,錢學森每個月必須到移民局報到,行動也受限,連上街也有人監視,郵件更是經過重重檢查,時不時還有陌生人闖入家中。

這樣的生活,每天都是屈辱。

美國人的想法,無非是想把這顆聰明但卻屬於中國人的大腦徹底耗幹,耗到燈盡油枯,耗到錢學森掌握的知識理論已經完全過時。

學神就是學神。儘管不能工作,度日如年,心情抑鬱,但錢學森決不肯虛耗光陰。他花費3年時間完成了著作《工程控制論》。

他無非就是要爭一口氣:你們不是不讓我搞火箭嗎?我可以不搞火箭,一樣也能有成就。

接下來的故事,簡直像諜戰片一樣精彩。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1955年的一天,蔣英無意中從畫報上看到了一張天安門廣場上慶祝五一勞工節的照片。在照片中,錢學森發現了父親的好友、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叔通。

錢學森立即想到,可以向這位中央高層寫信求助。

然而重重監視下,想從美國往中國寄信,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們想到了,可以先把求救信寄給蔣英在比利時的妹妹蔣華,然後由比利時寄給錢學森父親錢均夫。

蔣英還模仿孩子的筆跡寫地址。夫妻二人跑到離家老遠的一個黑人超市,趁人不備將信扔進信箱,居然就這樣躲過了特務的眼睛。這封信漂洋過海輾轉來到陳叔通手上,立刻就被送進中南海。

信上這樣寫道:“……被美國政府拘禁,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

周恩來指示,立刻令外交部火速把信送到日內瓦會談。正在舉行的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中,中方代表王炳南出示了錢學森信件,美方啞口無言,只得同意錢學森回國。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全家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前往中國,然而這時,危險還沒有結束。

當時船到了日本,有人就開始故意引誘他們,說日本的東西便宜,想讓他們下船購物。

而錢學森一家被告知,中途千萬不可離開船,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經歷近一個月的海上顛簸,1955年10月8日,在美國生活了20年的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好友郭永懷歸國時,錢學森寫信贈言: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頭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頭一天。

這或許就是錢學森本人歸國時的心情。

離開美國時,馮·卡門對於錢學森的離去萬分惋惜,他不禁感嘆,美國把火箭技術領域中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奉送給了紅色中國。

恩師送給錢學森一張照片,上面用德語留言,我們不久會重逢。

這卻是永別。

在美國受到的屈辱,錢學森終身難忘,他表示:“美國政府如果不公開給我平反,今生今世絕不再踏上美國國土。”

美國最終也沒有道歉,錢學森也最終沒再去過美國,即使是領獎也不屑一顧。

離開美國時,錢學森只有一個願望:與中國人民一道建設國家,使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所以,錢學森的友人這樣評價他:錢學森在美國的成績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貢獻才真正了不起。

正是錢學森的回國效力,讓中國的“兩彈一星”至少向前推進了二十年。

遭受屈辱的人,總會發誓要告別屈辱。

這位看似沉靜內向的知識分子,但心裡有熱烈的愛國情懷。

歸國不久,錢學森到哈軍工考察。陳賡特意從北京前來,當面問了他一個問題——

“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

“那個時候正憋著一肚子氣”的錢學森,回答的很乾脆:“中國人怎麼不行呢?外國人能搞的,中國人難道不能搞?難道比他們矮一截?”

陳賡高興極了,說,就要你這句話。

兩彈一星,能讓中國從此解除核威脅,安心發展成一個興旺發達的國家,從而為人民帶來和平與安寧。

而能讓尚未擺脫一窮二白的中國下定決心搞尖端武器,錢學森功不可沒。

所以,從不輕易對人發火的錢學森,少有的一次氣急,是因為聽到了這樣的言論:有人公然在會上表示,兩彈一星花費了太多人力財力,不值得。

錢學森這個從來不生氣的人,居然氣急了,憋不住發言:沒有兩彈一星,諸位,我們不可能在這兒開會。

作為卓爾不群的科學天才,錢學森很有個性,有時候直言不諱,批評起人來也很嚴厲,“很多人都怕他”。有一次,一位北大副教授前來請教,錢學森也不叫他坐,看人家“站在那裡像個小學生似的問問題”。問過之後,錢學森只回答,這個問題你還不懂?

錢學森的祕書回憶道:“當時覺得有必要當面指出他的缺點,於是找準時機鼓足勇氣對他說,為什麼那麼多人怕你,人家也是堂堂副教授,你也不叫人家坐,還當著我,說這個問題還不懂,多叫人家下不來臺,人有臉樹有皮。錢學森當時一句話也不說,如果他認為是對的,他是不說話的。”

工作中,錢學森更是一絲不苟,也不講情面。有一次導彈發射試驗,觸點出現了問題,他立刻叫來負責人,一看,是位女同志,還是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錢學森下命令,必須在十個小時之內解決問題。

問題解決了,發現姑娘嘴歪了。別人解釋說,著急,急的。

1956年10月8日,時隔錢學森回國一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擔任五院院長,負責火箭研製工作。

五院的辦公條件,艱苦到不可想象,科研人員甚至只能在南苑機場的機棚裡辦公,夏天暴晒,還要在鐵棚裡工作,那種酷暑是多麼難捱。

縱使這樣,錢學森也帶領大家堅持下來。

而且,藝高人膽大,關鍵時刻,錢學森從來都是堅持自己的主張。事實證明,他往往也是對的。

比如,有一次火箭發射前,突然接到報告,說不能發射了。錢學森爬到發射塔看,箱體癟了幾個地方,但不嚴重。

錢學森憑藉從前在國外積累的豐富經驗斷定,圓柱箱體變形,發射的時候衝壓,箱體會鼓起來,沒問題。

錢學森說可以,可大多數意見卻是不行。吵來吵去,一直吵到夜裡十一點,馬上就要到發射時間,基地司令員聽了發射團的意見,不簽字,錢學森就敢簽字,認為可以發射。

情況報告到聶榮臻元帥那裡,他當即拍板,錢學森說可以,那就可以。

這種對於科學家充分的信任,讓錢學森感激了一輩子,一直在說,聶榮臻老總真偉大。

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和繁榮富強的美國相比,科研條件豈止千里之遙,這中間的巨大差距也不是什麼人都能適應的。

然而,在美國能有學術成就,如今回到祖國,錢學森依舊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取得矚目成績。

錢學森帶領研製的東風二號發射成功,這成為中國火箭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標誌中國火箭技術從仿製走向了獨立研製。

毛主席71歲生日時邀請了錢學森,他被特意安排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喝了一杯茅臺酒,說,想上天,請找錢學森。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接下來原子彈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我國的原子彈發射基地,位於新疆羅布泊。試驗發射原子彈,美國可以在海外基地,蘇聯可以在西伯利亞,中國卻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而且發射軌道還會穿過有人煙的地方,所以必須做到分毫無差。

錢學森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這段時間,基本上是“來無影去無蹤”,而且完全對家人保密。夫人蔣英從來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不知道他到哪裡去,只知道他人還在中國。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時,美國人斷言,中國雖有原子彈,但5年之內不會有運載工具,10年以後才能掌握導彈核武器。但中國從原子彈研製成功,到兩彈結合成功,只用了2年。錢學森的功勞可想而知。

錢學森研製的火箭,使中國成為同蘇聯、美國一樣能把核彈頭髮射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國家。

晚年的錢學森,依然在學術上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在70歲以後,又一次進入了學術高產期,不僅在航空領域,錢學森在建築、文化藝術、地理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創作出《創建系統學》《論地理科學》《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論宏觀建築與微觀建築》一系列著作。

錢學森自豪地對孫子說,上個世紀爺爺做的這點事,如果叫偉大的話,那麼二十一世紀的爺爺更偉大。

偉大的愛國者,功勳卓著的科學巨匠,全能天才,學術男神……紀錄片中,我們也徹底見識了錢老在生活中作為“典型理工男”的生動一面。

比如,當年在麻省理工給學生上課,錢學森的課堂風格,簡直跟《生活大爆炸》中的Sheldon有一拼,把學生們虐到欲哭無淚。

每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家玩了命地狂抄板書,而筆記完全不知所云。偶爾,錢學森會說“積分”或是“微分”,學生們趕緊把提示寫在公式旁邊,但沒人知道他指的是哪個公式。

錢學森的超難考題也是讓學生們瀕於崩潰。在他的課上,掛科還真不丟人,畢竟滿分100分,能拿22分就已經是班級第一,而這位絕頂聰明的學生,最後當上了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課堂上讓學生們聞風喪膽,但大家萬萬沒想到,生活中的錢學森其實“是個相當有人情味的人”。有一次,航空系的研究生們戰戰兢兢地邀請錢學森共進晚餐,本以為會被怒懟,出乎意料的是,錢學森“相當和藹可親,甚至可以說他是平易近人的。”

不僅是對學生,與夫人蔣英相處時,錢老的理工男做派也讓人哭笑不得,卻也顯得尤為可愛。

1947年,蔣英去美國與新婚丈夫錢學森會合。婚後第一天,兩個人在一起吃了早飯,錢學森站起身來說,那我走了啊,晚上再回來,你一個人慢慢地熟悉吧。

蔣英獨自在家待了一天,好不容易等到晚上錢學森回來,帶她去外面吃飯。回到家,錢學森泡了杯茶,對蔣英說道:回見,回見!

撇下新婚妻子,自己幹嘛去了?錢學森走進書房,一個人看書到十二點。

直到2009年錢學森去世,這句“回見”重複了60多年。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而夫妻二人的相識,細細算來,足足有86年。

故事還要從蔣英4歲那年說起。

蔣英的父親蔣百里,是我國近代著名的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教育家。錢學森和蔣英的父輩,在年輕時就已經是莫逆之交。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錢家只有錢學森一個兒子,而蔣家有五個女兒。有一天,錢媽媽看到蔣媽媽的五個女兒,十分羨慕,於是提出要求:能不能把一個女兒給我養?

蔣媽媽答應了。錢媽媽格外喜歡活潑美麗的三女兒蔣英,於是蔣英來到錢家,成了“錢學英”。

然而幼時的蔣英,對這位比她大8歲的“哥哥”印象並不好。回憶中,似乎他總是愛一個人玩,並不喜歡哄小妹妹。

沒過多久,思念父母的蔣英回家了。從此,兩人只見過一兩次。一直到了1947年,錢學森回上海探親,依然孑然一身。錢鈞夫拜託蔣英姐妹,讓她們給錢學森介紹女朋友,蔣英一口氣介紹了兩個,一左一右,坐在錢學森旁邊。

結果,這兩位小姐錢學森一個都沒看上,倒是看上了作為媒人的蔣英。

直男求婚的方式也毫不浪漫,上來就問:你跟我到美國去吧。

雖然方式“奇葩”,但對他心存好感的蔣英,終於招架不住兩個回合,就同意了錢學森的求婚。

“那時,我從心裡佩服他,他才36歲就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很敬仰他,我當時認為有學問的人就是好人。”

這對賢伉儷堪稱天作之合。在外人看來,錢學森多少有些古怪。不苟言笑,朋友不多,只和個別懂音樂和畫畫的朋友來往。

從小,錢學森對藝術就特別感興趣,尤其是音樂和畫畫。他曾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

而妻子蔣英,正是世界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兩個人的婚姻,堪稱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總之,“不知為什麼,我喜歡的他也喜歡”。這樣的相濡以沫,一直持續了62年。

紀錄片中,還有一段珍貴的家庭錄像,那是1992年蔣英先生的生日:二位老人,幸福甜蜜依偎在一起。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晚年的錢老,儼然成了大暖男。錢老經常打趣:“我姓錢,但我不愛錢。”晚年獲得了很多獎,他曾詼諧地對蔣英說:“錢歸你,獎(蔣)歸我。”

一次隆重的授獎儀式上,錢學森深情地對妻子蔣英表示感謝:“我幹什麼的,大家都知道,但我老伴是做什麼的,要向大家介紹一下。獲獎了也不要忘記,老伴幾十年給予我的理解和支持。”

看來,頂級的理工男創造起浪漫來,也是無敵的:當著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向夫人表白,還有誰?還有誰?

如今,離錢老遠去已近十年,而著名“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究竟何時才能有解答方案?

大師們逐漸遠去,而這個時代,什麼時候還能出現錢學森、霍金這樣的偉人?

願偉人一路走好,盼偉人乘願再來。

紀錄片《錢學森》:關於這位“航天之父”,我們瞭解的只是皮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