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兩次受總理接見的專家 在海寧“磨劍”七年只為它'

"

穆罕默德·西拉理,他是國際太陽能產業界的“大咖”。7年前,他帶著在尼羅河畔滋生綿延的夢想以及在美國硅谷的“修煉”,紮根潮起潮湧的錢塘江畔,在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天通集團下屬浙江凱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擔任聯合創始人兼CTO(首席技術官)。埃及與生俱來的基因、美國創新文化的薰陶和海寧向濤而立的特質,讓他和他的研發團隊在攀登的征途中交出一張又一張令世界矚目的答卷,而科研成果在中華大地上的快速產業化,也為他的創新注入澎湃的動力。他說:“他已經愛上中國,愛上海寧了。”作為中國首批15位“首席外國專家”之一,他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兩次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

"

穆罕默德·西拉理,他是國際太陽能產業界的“大咖”。7年前,他帶著在尼羅河畔滋生綿延的夢想以及在美國硅谷的“修煉”,紮根潮起潮湧的錢塘江畔,在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天通集團下屬浙江凱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擔任聯合創始人兼CTO(首席技術官)。埃及與生俱來的基因、美國創新文化的薰陶和海寧向濤而立的特質,讓他和他的研發團隊在攀登的征途中交出一張又一張令世界矚目的答卷,而科研成果在中華大地上的快速產業化,也為他的創新注入澎湃的動力。他說:“他已經愛上中國,愛上海寧了。”作為中國首批15位“首席外國專家”之一,他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兩次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

這位兩次受總理接見的專家 在海寧“磨劍”七年只為它

穆罕默德·西拉理(右二)

“沒有穆罕默德·西拉理,就不會有我們天通的太陽能電極正銀漿料這個項目。他是站在‘寶塔尖’上的人才,他引領了全球太陽能電池製造工藝的革新浪潮。”

“跟他在一起共事,讓我看到了世界級科學家對待工作的那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嚴謹、那份一心造福社會的炙熱情懷和那種追求一流、永不自我陶醉的人生定位。如果說,這些年,5項美國專利,3項國際PCT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是與他共事帶給我們的有形收穫,那麼,他讓我們養成的科研思想和科研習慣,必將讓我們受益終身!”

“海寧天通不得了!在穆罕默德·西拉理博士的帶領下,一股在錢塘江畔吹掀起的太陽能電池電極銀漿國產化浪潮,將促使太陽能發電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

眼前這位文質彬彬、舒雅謙遜的穆罕默德·西拉理,不知是否聽得懂這些來自中國友人們的欽佩與讚美?離開“世界高科技的搖籃”硅谷,帶領研發團隊紮根嘉興海寧,不知在過去的7年時間裡,有沒有實現他理想中對事業的期許和價值?

“跟我的付出相比,中國給了我更多,是中國的企業幫我實現了讓科技成果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價值。”穆罕默德·西拉理談起與海寧的相遇相識相知時,他說,最後決定結伴而行,是“緣”,更是“勢”。“緣”,跟天通的董事長投緣,都有著用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茫茫人海中,能找到理念契合的人不容易;“勢”,中國發展的大勢,讓每位科技人員無法置身“勢”外。面對世界發展的浪潮,誰不想乘勢而動,踏浪前行呢?“在中國海寧,我並不孤單。中國有句諺語: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紮成捆。孤軍奮戰,其力有限,眾志成城,堅不可摧,我們是一群人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前進。每一天,中國的夥伴,中國的發展態勢,都在點燃我的創新激情。這股火熱的科研熱情,讓我爭分奪秒,快馬加鞭,為世界創造更多價值。”

“中國有一家企業願意跟我一起去冒險!”

禾苗需要陽光照耀才會成長,鮮花在雨露的滋潤下才驕豔。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科研人員需要有寬容的創新生態環境才能綻放光彩。

讓穆罕默德·西拉理把事業的天平砝碼向中國傾斜,那是緣於2011年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建清的一次際遇。美國與中國,一頭是享譽全球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區硅谷,一頭是他從未去到過的中國的一個縣級市——海寧。當時的他在美國硅谷已有持股公司,各方面待遇也很優渥,可對於中國伸出的橄欖枝,他還是動搖了!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並不是所有的選擇都可以用錢來衡量的。我覺得,沒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然後飛入尋常百姓家,造福千家萬戶、造福子孫後代更幸福的了!”一直到今天,穆罕默德還固守著自己的內心價值堅守。

在來中國之前,在硅谷奮鬥了多年的穆罕默德·西拉理,先後參與創建了兩家公司,他的手上,有21項美國太陽能專利(含申請),50篇太陽能專業論文,負責指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的太陽能前瞻性研究,同時還是美國IEEE2011年太陽能電池電極材料分會主席……無論是物質保障還是社會地位,穆罕默德早已“名利雙收”,令人豔羨。

但是穆罕默德·西拉理覺得,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從事光伏產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解環境帶給地球生存的壓力。可是,在美國,很多科研成果雖戴著耀眼的桂冠,但轉化科技成果後繼乏力,特別是民用產品,要找到匹配的企業很難。我希望,能讓自己的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發揮社會價值。”他說。

"

穆罕默德·西拉理,他是國際太陽能產業界的“大咖”。7年前,他帶著在尼羅河畔滋生綿延的夢想以及在美國硅谷的“修煉”,紮根潮起潮湧的錢塘江畔,在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天通集團下屬浙江凱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擔任聯合創始人兼CTO(首席技術官)。埃及與生俱來的基因、美國創新文化的薰陶和海寧向濤而立的特質,讓他和他的研發團隊在攀登的征途中交出一張又一張令世界矚目的答卷,而科研成果在中華大地上的快速產業化,也為他的創新注入澎湃的動力。他說:“他已經愛上中國,愛上海寧了。”作為中國首批15位“首席外國專家”之一,他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兩次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

這位兩次受總理接見的專家 在海寧“磨劍”七年只為它

穆罕默德·西拉理(右二)

“沒有穆罕默德·西拉理,就不會有我們天通的太陽能電極正銀漿料這個項目。他是站在‘寶塔尖’上的人才,他引領了全球太陽能電池製造工藝的革新浪潮。”

“跟他在一起共事,讓我看到了世界級科學家對待工作的那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嚴謹、那份一心造福社會的炙熱情懷和那種追求一流、永不自我陶醉的人生定位。如果說,這些年,5項美國專利,3項國際PCT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是與他共事帶給我們的有形收穫,那麼,他讓我們養成的科研思想和科研習慣,必將讓我們受益終身!”

“海寧天通不得了!在穆罕默德·西拉理博士的帶領下,一股在錢塘江畔吹掀起的太陽能電池電極銀漿國產化浪潮,將促使太陽能發電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

眼前這位文質彬彬、舒雅謙遜的穆罕默德·西拉理,不知是否聽得懂這些來自中國友人們的欽佩與讚美?離開“世界高科技的搖籃”硅谷,帶領研發團隊紮根嘉興海寧,不知在過去的7年時間裡,有沒有實現他理想中對事業的期許和價值?

“跟我的付出相比,中國給了我更多,是中國的企業幫我實現了讓科技成果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價值。”穆罕默德·西拉理談起與海寧的相遇相識相知時,他說,最後決定結伴而行,是“緣”,更是“勢”。“緣”,跟天通的董事長投緣,都有著用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茫茫人海中,能找到理念契合的人不容易;“勢”,中國發展的大勢,讓每位科技人員無法置身“勢”外。面對世界發展的浪潮,誰不想乘勢而動,踏浪前行呢?“在中國海寧,我並不孤單。中國有句諺語: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紮成捆。孤軍奮戰,其力有限,眾志成城,堅不可摧,我們是一群人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前進。每一天,中國的夥伴,中國的發展態勢,都在點燃我的創新激情。這股火熱的科研熱情,讓我爭分奪秒,快馬加鞭,為世界創造更多價值。”

“中國有一家企業願意跟我一起去冒險!”

禾苗需要陽光照耀才會成長,鮮花在雨露的滋潤下才驕豔。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科研人員需要有寬容的創新生態環境才能綻放光彩。

讓穆罕默德·西拉理把事業的天平砝碼向中國傾斜,那是緣於2011年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建清的一次際遇。美國與中國,一頭是享譽全球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區硅谷,一頭是他從未去到過的中國的一個縣級市——海寧。當時的他在美國硅谷已有持股公司,各方面待遇也很優渥,可對於中國伸出的橄欖枝,他還是動搖了!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並不是所有的選擇都可以用錢來衡量的。我覺得,沒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然後飛入尋常百姓家,造福千家萬戶、造福子孫後代更幸福的了!”一直到今天,穆罕默德還固守著自己的內心價值堅守。

在來中國之前,在硅谷奮鬥了多年的穆罕默德·西拉理,先後參與創建了兩家公司,他的手上,有21項美國太陽能專利(含申請),50篇太陽能專業論文,負責指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的太陽能前瞻性研究,同時還是美國IEEE2011年太陽能電池電極材料分會主席……無論是物質保障還是社會地位,穆罕默德早已“名利雙收”,令人豔羨。

但是穆罕默德·西拉理覺得,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從事光伏產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解環境帶給地球生存的壓力。可是,在美國,很多科研成果雖戴著耀眼的桂冠,但轉化科技成果後繼乏力,特別是民用產品,要找到匹配的企業很難。我希望,能讓自己的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發揮社會價值。”他說。

這位兩次受總理接見的專家 在海寧“磨劍”七年只為它

當多年好友,美國普渡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博士李志勇帶著天通老總潘建清出現在穆罕默德·西拉理眼前,他內心深處的渴盼被喚醒了,並賦予極大的希望。“作為投資人,如果我的目的是賺錢,我大可以直接投資既有技術或產品,這可以規避很多風險。但是,太陽能新材料對電子、航天等關鍵行業發展意義重大,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高低。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你在實驗室裡取得的科技成果運用到大規模生產上,為更多人的生活、為中國的工業水平賦能。你是我願意投資這個項目的核心,我願意與你一起冒這個險!”潘建清當時說的話,穆罕默德·西拉理記憶猶新。

“我終於找到了能和我一起去冒險的人和最適合冒險的樂土!”伯樂難尋、知音難覓,潘建清不僅用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述,點燃了穆罕默德·西拉理心中的事業夢想,更用嘉興企業家的一份大氣與誠意,給予了世界級專家應有的一份尊重與守護——經過認真商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穆罕默德·西拉理和李志勇一道簽了一份特別的合同:不管能不能發現可以從事的具體項目,天通都會按照美國硅谷的標準支付他們工資,並接受技術入股。

“從潘建清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國企業家的‘契約’‘冒險’‘創新’精神。” 前有追夢大道,後無後顧之憂,2011年,穆罕默德·西拉理毅然告別他在美國的一切,與李志勇一起,來到擁有全球80%產能的光伏產業大國,全身心投入到“太陽能電極正銀漿料國產化”這一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合作項目中。

“海寧賦予我的價值,遠比金錢更重要!”

科技感十足的高大廠房,設施齊全、窗明几淨的辦公環境,彰顯著這家科創企業的專業定位;世界一流的研發實驗室裡,身穿白色科研服的年輕研究團隊正在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這是浙江凱盈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日常“風景”。在穆罕默德·西拉理看來,這一切都散發著“富有科技氣息的工業美感”。

在中國,佔據太陽能晶硅電池片成本15%的核心原材料——太陽能電極正銀漿料主要依賴進口,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成為了行業發展的巨大掣肘。要另闢蹊徑,絕非易事。來中國的7年裡,穆罕默德·西拉理每天至少將90%的工作時間花在了實驗室裡,通過改進關鍵生產步驟,節約成本、提升轉換效率、進行產品開發實現產品的快速迭代。

“他雖是首席,但實驗室裡的事樣樣自己親力親為。他不僅為團隊帶來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研發管理經驗,還帶來了許多具有顛覆性的前沿理念,並在實驗室裡不斷實踐,推動公司向世界級製造商進發。是他,讓公司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團隊年輕成員張博士說,最讓他們自豪的是,有別中國其他城市的科研公司,在這裡,穆罕默德·西拉理鼓勵每位成員獨立思考,並對自己的研究,無論好壞均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這無疑是一劑注入靈魂深處的營養素,令當時整個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年輕碩士、博士學歷科研團隊找到了跨越的方向,更捨不得離開。

"

穆罕默德·西拉理,他是國際太陽能產業界的“大咖”。7年前,他帶著在尼羅河畔滋生綿延的夢想以及在美國硅谷的“修煉”,紮根潮起潮湧的錢塘江畔,在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天通集團下屬浙江凱盈新材料有限公司擔任聯合創始人兼CTO(首席技術官)。埃及與生俱來的基因、美國創新文化的薰陶和海寧向濤而立的特質,讓他和他的研發團隊在攀登的征途中交出一張又一張令世界矚目的答卷,而科研成果在中華大地上的快速產業化,也為他的創新注入澎湃的動力。他說:“他已經愛上中國,愛上海寧了。”作為中國首批15位“首席外國專家”之一,他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兩次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

這位兩次受總理接見的專家 在海寧“磨劍”七年只為它

穆罕默德·西拉理(右二)

“沒有穆罕默德·西拉理,就不會有我們天通的太陽能電極正銀漿料這個項目。他是站在‘寶塔尖’上的人才,他引領了全球太陽能電池製造工藝的革新浪潮。”

“跟他在一起共事,讓我看到了世界級科學家對待工作的那種‘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嚴謹、那份一心造福社會的炙熱情懷和那種追求一流、永不自我陶醉的人生定位。如果說,這些年,5項美國專利,3項國際PCT專利,1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實用新型專利是與他共事帶給我們的有形收穫,那麼,他讓我們養成的科研思想和科研習慣,必將讓我們受益終身!”

“海寧天通不得了!在穆罕默德·西拉理博士的帶領下,一股在錢塘江畔吹掀起的太陽能電池電極銀漿國產化浪潮,將促使太陽能發電走進更多尋常百姓家!

……

眼前這位文質彬彬、舒雅謙遜的穆罕默德·西拉理,不知是否聽得懂這些來自中國友人們的欽佩與讚美?離開“世界高科技的搖籃”硅谷,帶領研發團隊紮根嘉興海寧,不知在過去的7年時間裡,有沒有實現他理想中對事業的期許和價值?

“跟我的付出相比,中國給了我更多,是中國的企業幫我實現了讓科技成果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的價值。”穆罕默德·西拉理談起與海寧的相遇相識相知時,他說,最後決定結伴而行,是“緣”,更是“勢”。“緣”,跟天通的董事長投緣,都有著用科技造福人類的使命。茫茫人海中,能找到理念契合的人不容易;“勢”,中國發展的大勢,讓每位科技人員無法置身“勢”外。面對世界發展的浪潮,誰不想乘勢而動,踏浪前行呢?“在中國海寧,我並不孤單。中國有句諺語: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紮成捆。孤軍奮戰,其力有限,眾志成城,堅不可摧,我們是一群人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前進。每一天,中國的夥伴,中國的發展態勢,都在點燃我的創新激情。這股火熱的科研熱情,讓我爭分奪秒,快馬加鞭,為世界創造更多價值。”

“中國有一家企業願意跟我一起去冒險!”

禾苗需要陽光照耀才會成長,鮮花在雨露的滋潤下才驕豔。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科研人員需要有寬容的創新生態環境才能綻放光彩。

讓穆罕默德·西拉理把事業的天平砝碼向中國傾斜,那是緣於2011年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建清的一次際遇。美國與中國,一頭是享譽全球的高科技企業聚集區硅谷,一頭是他從未去到過的中國的一個縣級市——海寧。當時的他在美國硅谷已有持股公司,各方面待遇也很優渥,可對於中國伸出的橄欖枝,他還是動搖了!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並不是所有的選擇都可以用錢來衡量的。我覺得,沒有什麼比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然後飛入尋常百姓家,造福千家萬戶、造福子孫後代更幸福的了!”一直到今天,穆罕默德還固守著自己的內心價值堅守。

在來中國之前,在硅谷奮鬥了多年的穆罕默德·西拉理,先後參與創建了兩家公司,他的手上,有21項美國太陽能專利(含申請),50篇太陽能專業論文,負責指導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生的太陽能前瞻性研究,同時還是美國IEEE2011年太陽能電池電極材料分會主席……無論是物質保障還是社會地位,穆罕默德早已“名利雙收”,令人豔羨。

但是穆罕默德·西拉理覺得,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從事光伏產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緩解環境帶給地球生存的壓力。可是,在美國,很多科研成果雖戴著耀眼的桂冠,但轉化科技成果後繼乏力,特別是民用產品,要找到匹配的企業很難。我希望,能讓自己的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發揮社會價值。”他說。

這位兩次受總理接見的專家 在海寧“磨劍”七年只為它

當多年好友,美國普渡大學航空航天工程博士李志勇帶著天通老總潘建清出現在穆罕默德·西拉理眼前,他內心深處的渴盼被喚醒了,並賦予極大的希望。“作為投資人,如果我的目的是賺錢,我大可以直接投資既有技術或產品,這可以規避很多風險。但是,太陽能新材料對電子、航天等關鍵行業發展意義重大,代表了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高低。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你在實驗室裡取得的科技成果運用到大規模生產上,為更多人的生活、為中國的工業水平賦能。你是我願意投資這個項目的核心,我願意與你一起冒這個險!”潘建清當時說的話,穆罕默德·西拉理記憶猶新。

“我終於找到了能和我一起去冒險的人和最適合冒險的樂土!”伯樂難尋、知音難覓,潘建清不僅用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述,點燃了穆罕默德·西拉理心中的事業夢想,更用嘉興企業家的一份大氣與誠意,給予了世界級專家應有的一份尊重與守護——經過認真商談,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與穆罕默德·西拉理和李志勇一道簽了一份特別的合同:不管能不能發現可以從事的具體項目,天通都會按照美國硅谷的標準支付他們工資,並接受技術入股。

“從潘建清身上,我感受到了中國企業家的‘契約’‘冒險’‘創新’精神。” 前有追夢大道,後無後顧之憂,2011年,穆罕默德·西拉理毅然告別他在美國的一切,與李志勇一起,來到擁有全球80%產能的光伏產業大國,全身心投入到“太陽能電極正銀漿料國產化”這一具有遠大發展前景的合作項目中。

“海寧賦予我的價值,遠比金錢更重要!”

科技感十足的高大廠房,設施齊全、窗明几淨的辦公環境,彰顯著這家科創企業的專業定位;世界一流的研發實驗室裡,身穿白色科研服的年輕研究團隊正在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這是浙江凱盈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日常“風景”。在穆罕默德·西拉理看來,這一切都散發著“富有科技氣息的工業美感”。

在中國,佔據太陽能晶硅電池片成本15%的核心原材料——太陽能電極正銀漿料主要依賴進口,生產成本的居高不下成為了行業發展的巨大掣肘。要另闢蹊徑,絕非易事。來中國的7年裡,穆罕默德·西拉理每天至少將90%的工作時間花在了實驗室裡,通過改進關鍵生產步驟,節約成本、提升轉換效率、進行產品開發實現產品的快速迭代。

“他雖是首席,但實驗室裡的事樣樣自己親力親為。他不僅為團隊帶來了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研發管理經驗,還帶來了許多具有顛覆性的前沿理念,並在實驗室裡不斷實踐,推動公司向世界級製造商進發。是他,讓公司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團隊年輕成員張博士說,最讓他們自豪的是,有別中國其他城市的科研公司,在這裡,穆罕默德·西拉理鼓勵每位成員獨立思考,並對自己的研究,無論好壞均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這無疑是一劑注入靈魂深處的營養素,令當時整個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的年輕碩士、博士學歷科研團隊找到了跨越的方向,更捨不得離開。

這位兩次受總理接見的專家 在海寧“磨劍”七年只為它

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正銀漿料,他們只用了短短三年時間。從首個樣品只有3%的太陽能轉換效率,一直到現在與世界最先進產品等齊的21.7%轉換效率,穆罕默德和他的團隊一直朝著世界最前沿的方向狂奔。為中國填補了太陽能產業鏈條上的一大空白,這個目標他們已經實現!寂寞的守候,堅定的相伴,換來的是新產品的豐厚回報——預計未來三年,年收益將達到2億元。

“雖然和在硅谷時相比,我的收入沒有明顯增多,初來海寧時還經歷了一些生活上的‘磨合期’,但這些與親眼看到自己的技術、研發成果造福於社會相比微不足道。投資人的信任、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團隊帶來的種種收穫,都讓我堅信,海寧賦予我的價值,遠比金錢更重要!”穆罕默德·西拉理說。

“我願意為海寧在國際化征途中架設連接世界的橋樑!”

世間很多事都是日久生情,穆罕默德·西拉理與海寧,也是在年復一年的交往中,從相知變為相惜。“剛到海寧時,真的有點不適應,特別是吃的方面。現在,海甯越變越好,我就像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一樣,真心為它的變化感到高興自豪。”穆罕默德·西拉理說,浙大國際校區,海寧文宗路的澳洲牛排館都是他常去的地方,想欣賞高檔次的文化展,坐上高鐵40分鐘即可到達上海,“既能享受到國際一流都市的繁華,又沐浴著江南小城的寧靜與溫馨”。

“我很看好海寧的未來發展。這裡坐擁中國長三角核心地理優勢,有著優越的人文、社會環境和強大發展潛力,和作為埃及‘經濟生命線’的蘇伊士運河一樣,京杭大運河給予了這座城市開放的視野和多樣化的基因,近年來皮革行業的崛起、嘉興融入長三角速度的加快,經濟大勢、政策紅利都賦予了這座小城與眾不同的國際化風情和成為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地區的機遇。”他說,“現在,如果有人問我中國哪裡最好,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在中國,上海第一,海寧第二!”(來源:嘉興在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