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看看就好了,真實茜茜公主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電影看看就好了,真實茜茜公主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伊麗莎白皇后》

弗朗茲· 克薩韋爾· 溫德爾哈爾特 繪

母愛與長期政權> >

弗蘭茨二世死後,長子斐迪南一世(和約300 年前的祖先同名)繼承皇位。他身患重病(他似乎也是近親結婚的犧牲品),政治才能平庸,留下子嗣的希望也不大,但首相梅特涅認為這樣反而比較容易掌控,於是讓他在寶座上做了13 年的吉祥物。

但人們對這種保守反動體制的指責越來越多,梅特涅一度逃亡英國,斐迪南一世也不得不退位,由誰來做下一任皇帝成了問題。如果按繼承順序,應該是斐迪南的弟弟、46歲的卡爾大公,然而卻出現了一個有力的反對者。是誰呢?他就是卡爾大公的妻子蘇菲。她的意見是,如果讓這個蠢貨當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必將走向滅亡(真是真知灼見)。

現在,蘇菲大公妃是最有資格代表哈布斯堡的人,甚至得到一個綽號叫“哈布斯堡家族唯一的‘男人’”。如果沒有兒子的話,她說不定會像葉卡捷琳娜女皇一樣殺死丈夫,自己稱帝。幸運的是,她有一個優秀的長子弗蘭茨·約瑟夫。讓這個從小就接受嚴格的帝王教育的孩子做皇帝,使得夕陽之色正濃的哈布斯堡家族一度起死回生,安撫了國民的不滿。周圍的人也一致贊同,皇冠繞過軟弱無能的父親,交到了兒子手裡。

蘇菲的目的達到了。人們對這個威嚴可敬的18 歲青年皇帝的誕生表示歡迎,在法國二月革命之後緊接著發生的維也納三月革命也很快平息,匈牙利的暴動也成功地鎮壓了下去。弗蘭茨·約瑟夫將母親和再次回國的梅特涅奉為政治顧問,從此謹慎、勤勉地運營帝國,保持了在位近68 年這一長期政權。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除了他恐怕沒有第二個人了。

電影看看就好了,真實茜茜公主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抱著弗蘭茨·約瑟夫的蘇菲大公妃

唯一的一次反抗> >

弗蘭茨·約瑟夫對母親的統治能力給予百分之百的信任,他一生對母親言聽計從,唯有一次例外。

這唯一的一次卻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效仿哈布斯堡家族的家訓——“戰爭儘管交給別人。幸運的奧地利,結婚去吧!”——蘇菲首先策劃了與普魯士的聯姻,結果因為俾斯麥橫加阻撓,計劃受挫。於是她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自己妹妹的女兒,也就是弗蘭茨·約瑟夫的表妹、巴伐利亞公國公主海倫。她覺得這個賢淑而生性認真的外甥女會成為兒子的賢內助。

在準備周全的見面席上,弗蘭茨·約瑟夫一下子墜入了愛河。

對海倫?不是,而是對因為覺得姐姐相親好玩而跟來的妹妹,15 歲的茜茜。可愛的茜茜(即伊麗莎白)仍然稚氣未脫,自由豁達,輕鬆愉快。對於被義務捆綁得一絲不苟、不懂變通的弗蘭茨·約瑟夫而言,她大概就像天上飛的小鳥一樣快活吧。和自己氣質相似的海倫無法吸引他,他希望有一個性格跟他剛好相反的妻子。

無論母親如何反對都沒有用。23 歲的年輕皇帝一反常態地堅持自己的意見,說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讓步,唯獨這次不行。童話故事一般的婚約就這樣成立了。

伊麗莎白感覺如何呢?皇帝沒有選擇姐姐而是選擇自己,剛開始覺得挺高興的,可一旦要落實下來,她又覺得不安:“如果他不是皇帝,而是裁縫就好了。”為了準備半年後的出嫁,開始育成皇后的短期填鴨教育之後,喜歡打獵、看馬戲、討厭讀書的她因為壓力發了好幾次癔症。

和安託瓦內特一樣,伊麗莎白認為如果去做一個小國的王后或者大公妃,雖然不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但或許還能度過幸福的一生。然而,從她跟著姐姐去相親那一刻起,命運的齒輪就開始發出奇怪的響聲了。婚禮當天,伊麗莎白從馬車上下來時,頭飾掛在門框上,掉落下來(不禁又讓人想起安託瓦內特在結婚協議書上簽字時滴落的墨水)。

就這樣,伊麗莎白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員,然而她並沒有做好準備,對社交界一無所知。宮廷裡的種種限制,還有堆疊如山的正式活動,很快就讓她叫苦不迭。每天早上4點起床、5 點開始辦公的工作狂丈夫只是像欣賞籠中的小鳥一樣欣賞她,除此之外讓她全照母親蘇菲的話做。

電影看看就好了,真實茜茜公主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年輕的弗蘭茨·約瑟夫

激烈的婆媳戰爭爆發了。

無數的傳記以及近年大獲成功的維也納音樂劇《伊麗莎白》都傾向於將年輕美貌的伊麗莎白描寫為悲劇的女主角,蘇菲因此充當了倒黴的角色,成了一味欺負兒媳的壞婆婆,不過她大概也有自己的說辭吧。要說嫁入哈布斯堡家族這樣的世家所受的辛苦,蘇菲也一樣經歷過,所以她不能由著伊麗莎白任性妄為。既然當上了皇后,就必須捨棄個人,以維持帝國的穩定為第一要務,否則就無法渡過歐洲的動盪。她拼命地想讓只顧打扮和玩樂的兒媳意識到這些。

結婚第二年,伊麗莎白的大女兒出生了。這時,伊麗莎白想必會說婆婆奪走了孩子的撫養權,但是從蘇菲的角度,把寶貝孫女交給還不成熟的兒媳來帶實在是無法放心。誰說的有道理,兩年後便見分曉。伊麗莎白不顧蘇菲反對,帶著這個兩歲的女兒去匈牙利長期旅行,使女兒病死了……

無論是對婆媳任何一方,還是對弗蘭茨·約瑟夫而言,這第一次的失敗都是決定性的。從此以後,伊麗莎白不再養育孩子,蘇菲越來越不信任兒媳。她後來生下的一男二女都是由蘇菲一手帶大,伊麗莎白彷彿是為了獲得補償,不但熱衷於美容,而且彷彿被什麼追趕著似的,將丈夫、孩子、宮廷都棄之不顧,一次旅行接著一次旅行,過上了不安定的生活。所以才有人諷刺她不是“Kaiserin”(皇后),而是“Reiserin”(旅人)。

完美無缺的美女> >

在這幅肖像畫裡,28 歲的伊麗莎白光彩照人。

當時已經有了照相機,她也有很多照片,證明王侯貴族御用的德國宮廷畫家弗朗茲·克薩韋爾·溫德爾哈爾特——與畫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和法國的歐仁妮皇后時不同——並沒有著意美化什麼,因為完全沒有美化的必要。哈布斯堡家族的年輕皇后比後面點綴的鮮花更加豔麗,無論和歷代哪個國家哪個王室的女性相比都不會遜色,這是公認的事實。

而且我們可以看出,她的美不僅在於精緻的臉龐,儘管生了三個孩子,卻依然維持著時裝模特兒般的身材(身高170 釐米,體重50 千克,腰圍50 釐米)。她身上穿著當時非常流行的帶克里諾林裙撐(一種鋼製的狀如圓形屋頂的裙撐)的裙子,這種裙子會讓下半身像帳篷似的鼓起來,只適合像伊麗莎白這種腰細的人穿。

為了維持這樣完美的體形, 她節食過激, 運動量驚人——騎馬、擊劍、吊環、鐵啞鈴——空腹長時間步行到暈厥,這種強迫症似的努力令人驚訝。

她長長的黑髮要用加了雞蛋的白蘭地酒洗,每次花三小時保養。為了維持白皙的皮膚,她洗牛奶浴。錢、人手、時間都很充裕。為了填補內心或人生的空虛,她沒有止境地修飾外表,甚至讓人覺得可憐。

電影看看就好了,真實茜茜公主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加冕匈牙利王后時的伊麗莎白

美的力量無疑是巨大的。伊麗莎白一年中有大半時間都在國外生活,說她擅離職守也並不為過。可儘管如此,伊麗莎白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卻絲毫沒有受到影響。在成立奧匈二元帝國這種牽強的體制時,匈牙利人民還熱情地歡迎她去擔任王后。然而無奈的是,美貌有時間這個敵人,人註定要敗北。不再年輕的伊麗莎白開始不願意在眾人面前露出自己的臉。用扇子把臉擋住的照片留存至今,令人不禁想象,她對當時已經存在的狗仔隊的厭惡是否跟容顏已老有關係。

讓我們回到畫中。

畫中的伊麗莎白風華正茂。她站在壯觀的大理石宮殿前面,身子微微背向我們,亭亭而立,優雅地回眸看向這邊。她引以為豪的頭髮上戴著幾個星形的髮飾,裙子上的金色刺繡熠熠生輝,穿在她身上如夢似幻,眼神似乎在誇耀自身的美,但又帶著憂鬱,彷彿不知該看向哪裡。她的嘴脣上掛著王侯慣常展示的微笑,眼中卻沒有一絲笑意。廣闊的天空也和她的表情一樣,不夠晴朗,加上由裙子下襬升起的陰影,讓人無法從畫面中感受到多少幸福感。

畫家大概不是故意的,但在這幅畫裡,美與奢華之中蘊藏著深深的孤獨和灰暗的預感,使它成為一幅令人難忘的作品。照片誕生之後,肖像畫正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但是提到伊麗莎白,所有人最先想到的不是照片,而是這幅作品,這就是繪畫的力量吧。弗蘭茨·約瑟夫在看到這幅畫之後稱讚道:“這是第一幅展現出皇后真正的美的作品。”讓人感覺人生是如此諷刺。

這幅畫在前面提到的音樂劇中的運用也令人印象深刻。在陌生的宮廷裡,戰戰兢兢的少女茜茜生下子嗣,意識到自身的美的力量,作為皇后伊麗莎白以這個儀態萬千的形象出場,讓所有人為之傾倒。這時從上方吊下巨大的畫框,告訴觀眾這幅畫畫的就是舞臺上的人(維也納觀眾咆哮般的歡呼聲令人難忘)。

伊麗莎白遇刺> >

正所謂紅顏薄命,伊麗莎白也不例外。

婆媳之間根深蒂固的對立和長女的死有著直接的聯繫,並在夫妻之間產生了裂痕,而這些還只是開始。她偏向親匈牙利派的間接原因中無疑有著對討厭匈牙利的蘇菲的反抗,而且她只要待在維也納就會出現憂鬱症狀,也是害怕婆婆的心理在作怪,因為持續的時間太久,即使蘇菲去世(伊麗莎白35 歲時),情況也沒有改觀。她常常取消正式活動,漸漸地淡出民眾的視線。

但是她最大的不幸,還是關於王子魯道夫的緋聞。因為這個孩子一出世就被帶到了蘇菲身邊,作為下一任皇帝精心培養,所以對伊麗莎白而言,雖然是自己親生的,卻沒有多深的母子之情。魯道夫渴望得到愛,感到自己被母親拋棄了,長大之後在政治上與父親針鋒相對。身體不夠強健令他感到自卑,被逼與比利時公主結婚後,夫妻關係也不和睦。他匿名在報紙上發表批判君主制的文章,被父親發現後遭到一頓叱責。他事事不順,最後在31 歲時發生了“梅耶林事件”——他在梅耶林的行宮裡,和17 歲的男爵千金一起飲彈殉情。

伊麗莎白聞訊從旅行途中趕回,想必有萬千思緒湧上心頭,或許也覺得自己有責任,她摟著兒子的棺材,日夜悲傷,從此以後一直到死都沒有脫下喪服。她比以前更加頻繁地四處亂竄——彷彿擔心一旦停下腳步就會被抓起來似的——繼續毫無目標地遊蕩。

死亡就等在她遊蕩的路上。魯道夫殉情一事已過去將近10 年。1898 年,初秋的瑞士,61 歲的伊麗莎白和侍女走在湖畔,準備去乘坐汽船,一個男人衝了過來,將她撞倒在地。男人逃走後,伊麗莎白馬上站了起來,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似的催促侍女說:“我們快點上船吧。”

但是上船不久,她就說自己胸悶,暈了過去。侍女慌張地幫她脫下衣服,發現緊身胸衣上有一塊很小的血跡,馬上讓船掉頭,返回酒店,但伊麗莎白還是在一個小時後如睡著似的離開了人世。因為是用很細的錐狀銼刀一下刺中了心臟,幾乎沒有出血,大概也沒有感到多少痛苦(留下了表情安詳的遺容面具)。

犯人很快被逮捕了。他是意大利的無政府主義者,本來想暗殺其他皇室成員,結果失敗了,便把目標改為剛好在附近的伊麗莎白。

“我只想要殺死一名皇室成員,不在意是什麼人。”犯人的這句話,讓伊麗莎白的一生變得更加虛無和寂寞。無論是結婚,還是死亡,不知道為什麼,在這些緊要關頭,她都承擔了本該屬於別人的命運……

電影看看就好了,真實茜茜公主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伊麗莎白被人用擔架抬下船

電影看看就好了,真實茜茜公主的生活也是一地雞毛……

伊麗莎白的遺容面具

日益逼近的帝國末日> >

據說弗蘭茨·約瑟夫得到伊麗莎白遇刺的消息之後,只是說了一句“我已經嚐遍了世間的辛酸”,就像平常一樣回去工作了。

確實,工作刻不容緩。就像球一旦從坡上滾下就再也沒有人能夠阻擋一樣,帝國的末日已經近在眼前。失去了意大利,被普魯士打敗,又被德意志聯邦排除在外,奧匈二元帝國這一奇怪的體制不知道能維持到什麼時候,民族問題已經鎮壓不住。他不能在這個時候停下手裡的政務。

認為皇帝終其一生都深愛著妻子的看法未免太過浪漫了。伊麗莎白不是一個合格的妻子,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自始至終都在逃避作為皇后的職責。弗蘭茨·約瑟夫在面對困難的政務時,長期由母親蘇菲支持,在母親死後,又從女演員卡特琳娜·施拉特那裡獲取精神支持。這對不幸的夫婦花了44 年時間,最終不過是向彼此證明了他們本不該成為夫婦。

弗蘭茨·約瑟夫的個人生活可以說是悽慘的,其中摻雜著一樁又一樁不同尋常的死。首先是1867 年,弟弟馬克西米連大公之死(參見下一章)。那時他要安慰悲傷的母親,無暇顧及自己。1889 年的魯道夫殉情事件使他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儘管打擊沉重,他還是要勉力支撐,料理後事。因為天主教不允許自殺,如果殉情一事曝光,就不能葬入教堂墓地。於是弗蘭茨·約瑟夫想了各種辦法,終於順利地舉辦了葬禮,卻又傳出了“王子因為支持自由主義者,所以被當皇帝的父親殺了”這樣的謠言。最後是1898 年發生的伊麗莎白遇刺事件。

這還沒有結束(畢竟弗蘭茨·約瑟夫在妻子死後還要多活18 年)。1914 年,他失去了被指定為繼承人的侄子弗蘭茨·斐迪南。眾所周知,斐迪南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人刺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弗蘭茨·約瑟夫被稱為鳳凰(不死之鳥),晚年被神化。他死於86 歲,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最關鍵的一年。據說直到臨死的前一天,他還在工作。他成了哈布斯堡帝國最後的皇帝。

——摘自《王朝物語》,[日]中野京子著,王健波等譯,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作者:中野京子

編輯:金久超

責任編輯:張裕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